不會設計錯視圖形的物理學家不是好諾獎得主?專家世家笑了

2020-10-08 冷眼奢華觀察站

10月6日,霍金的好友羅傑·彭羅斯因研究黑洞榮獲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但他對世界的貢獻並不限於此,圖形學中著名的不可能圖形彭羅斯三角,彭羅斯階梯就是以他姓名命名。還有那貼滿全世界圖案也永不重複的瓷磚,也是他創造的。此外,他父親、哥哥、弟弟妹妹均是各領域的專家,並取得非常多的成就。這是一個傳奇家族。


昨日,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在瑞典皇家科學院揭曉,獲獎者為三位天體物理學家,分別是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萊因哈德·根澤爾(Reinhard Genzel)和安德烈亞·蓋斯(Andrea Ghez),以表彰他們對黑洞的研究。

瑞典皇家科學院常任秘書 戈蘭·k·漢森(Goran K. Hansson)在斯德哥爾摩的頒獎儀式上表示,今年的獎項與「宇宙中最黑暗的秘密」有關。獎金將分為三部分,羅傑·彭羅斯被授予一半(即55萬美金),而另一半將有根澤爾和蓋斯平分。彭羅斯是牛津大學的教授,曾與已故的史蒂芬·霍金共事。他指出,黑洞必須是一種物理實體,這證明了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根澤爾和蓋斯則是經過多年研究,在銀河系中心發現了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

羅傑·彭羅斯的造詣不僅僅是物理界,他對藝術界也作出了很大貢獻,他與他父親共同設計的不可能物體:彭羅斯三角形,以及後來延伸出的變體:彭羅斯階梯。另一個則是他所設計的瓷磚鑲嵌,利用兩個固定的圖形,按照他所制定的拼接規則,就能拼出無數種不重複的圖案。



他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但他對學界的影響遠遠不止這些

羅傑·彭羅斯爵士,生於1931年8月8日,是英國數學物理學家、數學家、科學哲學家、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他是牛津大學羅斯·鮑爾數學榮譽教授,牛津大學瓦德漢姆學院榮譽研究員,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榮譽研究員。彭羅斯對廣義相對論和宇宙學的數學物理學做出了巨大貢獻。他獲得過不少獎項和榮譽,包括他與史蒂芬·霍金一起證明了奇點定理,共同獲得1988年的沃爾夫物理獎,從1992年到1995年,他擔任了國際廣義相對論和引力學會的主席。1994年,彭羅斯因對科學的貢獻而被封為爵士,1998年,他當選為美國外交副國家科學院等。他對物理界的貢獻數不勝數,但他從未停止研究和學習,2020年,彭羅斯因為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一個有力預測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在這之前,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只是預言了黑洞的存在,但愛因斯坦自己並不相信它們真的存在。是彭羅斯,用數學方法證明了它們是相對論的自然結果,而不僅僅是科幻小說的結果。


(羅傑爵士1980年在牛津拍的照片)


(彭羅斯與霍金在牛津大學的合照)


把這種瓷磚鋪滿世界,圖案也不會重複


如果有人跟你說,按照一個方法,把瓷磚鋪滿全世界也不會出現重複的圖案,你會相信嗎?彭羅斯的貼磚樣式就是這麼神奇。1974年,羅傑·彭羅斯創造出一套具有革命意義的貼磚樣式,僅使用兩種形狀,就能夠以永不重複的方式鋪滿在無窮平面上。作為一個大膽而熱情的學者,相比單一重複的形狀,彭羅斯對無窮的變化更感興趣。他對「非周期」類型的瓷磚充滿熱情,這種類型的貼磚可以整齊地放入無限個平面而不會產生重複的圖案。



據我們所知,瓷磚都是長方形或正方形的,因為我們可以用這些磚將整個地面鋪滿。可以用於貼磚的還有正三角和正六邊形,這些貼磚貼出的圖案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不但具有一定的對稱性,還有周期性。有些特別的貼磚不僅可以用來貼滿平面,貼出來的圖案有很多種,而且不可能具有周期性,這類貼磚叫做非周期貼磚。在彭羅斯之前,通常的一組非周期貼磚含有很多不同的形狀,彭羅斯發現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只有兩個形狀的貼磚的時候,最好的非周期貼磚也含有六種不同的形狀。這兩種形狀就是風箏和飛鏢。


它們都能夠被對稱軸切成兩半,表面上有兩條簡單對稱的線。彭羅斯制定了一個平鋪規則:一個合格的拼貼,其表面必須能夠連接弧形成一個連續的曲線。沒有這個規則,風箏和飛鏢所形成的圖案將會重複;遵守這個規則的話,整個平面的圖案永遠不會有重複。風箏和飛鏢圍繞著五條對稱的線不停地舞動,形成一個個像滿天星、十邊形的圖案,又或者是像蝴蝶和花朵的形狀。咋眼一看像是重複,但卻不相同,充滿了無窮的可能性。


彭羅斯三角——"不可能" 三角形與階梯


所謂的不可能物體,是指在現實世界中不可能存在的對象。它們只能存在於二維空間中。它是利用人類視覺系統的瞬時意識,將二維圖形投射到三維空間中而形成的一種光學錯覺。這麼多年以來,心理學家、數學家和藝術家都對「不可能物體」感興趣,因此它並不屬於任何一門學科。

(不可能物體----立方體)

彭羅斯三角就是不可能物體的一種。它由瑞典藝術家奧斯卡·羅伊特斯瓦德於1934年首次創作。由英國數學家羅傑·彭羅斯和他的父親萊昂內爾·彭羅斯設計並推廣,並在1958年2月的《英國心理學雜誌》上發表,被稱為「最純粹的不可能」。彭羅斯三角形看起來像一個固體,由三個長方體組合成一個三角形,但這兩個長方體之間的夾角又似乎是一個直角。這所描述的特性並不能在正常的三維空間中的任何物體上實現。這樣的物體只能存在於歐幾裡得三維流形中。

雖然彭羅斯三角形是一個不可能的物體,但三維的對象是存在的,當從一個特定的角度,能看到的圖案是相同的彭羅斯三角形的二維圖案。


(彭羅斯三角形建築———澳大利亞·珀斯)

從彭羅斯三角形衍生出來的變體,彭羅斯階梯,同樣也是一個不可能物體,它是一個二維的描述樓梯,樓梯在上升或下降的時候有四個90度的轉彎,但形成一個連續的循環,所以人們可以一直爬上去,永遠不會再上升更高。這在三維歐幾裡得幾何中顯然是不可能的。


(彭羅斯階梯)


整個家族都是專家,每位都在多領域有成就

羅傑·彭羅斯出生在一個學術世家。他爸爸是英國著名的精神病學家、醫學遺傳學家、兒科醫生、數學家和西洋棋理論家。羅傑排行第二,有一個哥哥,一個弟弟,一個妹妹。虎父無犬子,羅傑的哥哥是英國理論物理學家,他的研究構成了今天對超流體和超導體的理解核心。羅傑的弟弟是英國西洋棋特級大師和西洋棋特級大師。他的職業是心理學家和大學講師,擁有博士學位。羅傑的妹妹是英國遺傳學家。

前文提到的彭羅斯三角形和彭羅斯階梯,都是羅傑與他爸一起研究創作的。他的父親,萊昂內爾·夏普斯·彭羅斯(Lionel Sharples Penrose),出生於1898年6月11日,1972年5月12日逝世,是英國著名的精神病學家、醫學遺傳學家、兒科醫生、數學家和西洋棋理論家,在智力殘疾的遺傳學方面進行了開創性的研究。一開始是高爾頓優生學的教授,後來就任倫敦大學學院人類遺傳學教授,隨後被封為名譽教授。1928年,老彭羅斯與羅傑的母親,瑪格麗特·利斯(Margaret Leathes)結婚,育有四個孩子。


(羅傑的父親)



羅傑的哥哥,奧利弗·彭羅斯(Oliver Penrose)出生於1929年6月6日,是英國理論物理學家, 他在開放大學工作了17年。從1986年到1994年退休,他一直是愛丁堡赫瑞瓦特大學的數學教授,隨後被封為赫瑞瓦特大學的名譽教授,並一直在那裡積極從事研究工作。他的興趣領域包括統計力學,金屬相變和表面活性劑的物理化學。他尤其以非對角長程序的概念而聞名,這是我們今天對超流體和超導體的理解的核心。他工作過的其他更抽象的課題包括理解時間方向的物理基礎和量子力學的解釋。


(羅傑的哥哥)


羅傑的弟弟,喬納森·彭羅斯(Jonathan Penrose)1933年10月7日出生於英國科爾切斯特),是一名英國西洋棋特級大師和西洋棋特級大師(1983年),他在1958年至1969年間十次獲得英國西洋棋冠軍。他的職業是心理學家和大學講師,擁有博士學位。


(羅傑的弟弟)


羅傑的妹妹,雪莉·維多利亞·霍奇森(Shirley Victoria Hodgson)於1945年2月22日出生,是英國遺傳學家。霍奇森曾是一名醫生,後來又在蓋伊醫院擔任臨床遺傳學專家,她說她覺得這個學科「難以抗拒」。1983年至1988年,她成為南泰晤士區域遺傳學中心臨床遺傳學高級註冊主任和倫敦漢默史密斯醫院名譽高級註冊主任;1988-1990年在阿登布魯克醫院擔任顧問遺傳學家,領導了蓋伊和聖託馬斯醫院的區域癌症遺傳學服務。自2003年以來,她一直是倫敦大學聖喬治學院的癌症遺傳學教授。她是皇家內科學會的會員,也是皇家生物學學會的會員,著有多篇學術論文和多部著作。


(羅傑的姐姐)


再往上追溯的話,羅傑的爺爺,詹姆斯·道爾·彭羅斯(James Doyle Penrose )是一位愛爾蘭畫家,出生於1862年5月9日,在1932年1月2日逝世。於1903年10月15日被任命為劍橋郡副中尉。他娶了伊莉莎白·約瑟芬·佩克奧弗閣下,她是亞歷山大·佩克奧弗男爵(銀行家)的女兒,也就是羅傑的奶奶。


(羅傑的爺爺)


諾貝爾物理學獎是瑞典皇家科學院每年頒發給在物理領域為人類做出最傑出貢獻的人的獎項。它是1895年阿爾弗雷德·諾貝爾遺囑設立的五個諾貝爾獎之一,其他的分別是化學獎、文學獎、和平獎和生理學/醫學獎。每年最多只能有三位諾貝爾獎得主和兩種不同的作品被選為諾貝爾物理學獎。相比其他諾貝爾獎,物理學獎的提名和選擇的過程是漫長而嚴格的。這就是為什麼多年來它的重要性不斷增加,成為物理學中最重要的獎項的關鍵原因。


在關注每年諾獎得主的同時,不妨多去了解一下他/她們背後的故事,就像羅傑·彭羅斯,他除了為物理界做出巨大貢獻,還利用自己的學識,在藝術界也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把自己的天賦與興趣一起發展,這大概就是對學術真正的熱愛吧。


文 / 彭淑賢


相關焦點

  • 錯視圖形表現手法
    錯視圖形能給受眾一種超出常規的視覺感受,可以使圖形在平淡無奇的「大環境「中跳出來,往往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圖形的與眾不同也必然帶來新的趣味點,以此來形成輕鬆的氛圍基調,使受眾在一種愉快的心情下,主動的去接受作品中所傳達的信息。
  • 錯視圖形表現手法!視覺差
    文/李飛 孫婷婷錯視圖形能給受眾一種超出常規的視覺感受,可以使圖形在平淡無奇的「大環境「中跳出來,往往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圖形的與眾不同也必然帶來新的趣味點,以此來形成輕鬆的氛圍基調,使受眾在一種愉快的心情下,
  • 與眾不同圖形設計!錯視形態
    文/朱園 錯視現象就存在於我們生活的周圍環境中,可謂是無處不在。對設計領域來說,錯視是不容忽視的創意來源,通過錯視形態圖形設計有機結合,可以創造出奇幻的視覺世界。同構圖形簡單的說,就是將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圖形通過設計手法組合、疊加、打散、重構等處理方式設計在一起,共同構成一個新的圖形且傳達出新的圖形含義。新圖形超越圖形本身的涵義,全新的形象會產生新的視覺衝擊力。
  • 諾獎得主「老齡化現象」:科學大爆炸 認同滯後
    諾貝爾獎(圖片來源:新華/美聯)本月初,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和化學獎先後揭曉。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那就是今年科學類諾貝爾獎得主的平均年齡已經超過70歲,其中「最年輕」的65歲,多數人超過72歲。追溯到上世紀前50年,科學類諾獎得主的平均年齡「只有」56歲。
  • 紛鳥設計|破五記!廣告圖形的視錯覺表現手法
    視錯覺是廣告圖形中重要的表現方法之一。視錯覺的形成取決於多方面的因素,包括主觀因素、客觀因素、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等等。在廣告圖形中,各個要素間的相互作用也有可能改變圖形原有的姿態,從而形成視錯覺。1、正空間與負空間錯覺想要形成視錯覺,這其中就涉及到圖形與背景之間的關係,圖形與背景之間的關係也可以理解為正空間和負空間之間的關係。作為廣告圖形設計的兩個主要要素,正形反映的是實際存在的物,而負形反映的則是虛無縹緲的形。
  • 這7位圖靈獎得主
    這7位圖靈獎得主,竟然今日才入選ACM Fellow,他們可是程式設計師「祖師爺」7位圖靈獎得主計算機科學許多基礎研究的關鍵是ACM研究員。要知道,ACM—美國計算機協會是世界著名的重要計算機組織,會員是其重要榮譽之一。計算機領域的諾貝爾獎由ACM頒發。今天(2021年1月14日),當ACM新選出的研究員名單公布時,七位靈魂獎得主的名單令人驚訝。
  • @所有人,錯視是人通常會有的,來看看錯視對展館設計的啟發吧!
    錯視現象簡單一些來說就是主觀判斷的意象與客觀實在不一致。錯覺如果處理不好,就會對整個展館產生許多不利的後果,所以要進行避免。「展館設計參觀者錯視現象的原因是什麼?」「如何改變這個現象呢?」此文杭州的展館設計公司水北展陳裝飾的小編為大家一一道來!
  • 諾獎得主丁肇中的42次「糾錯」
    諾獎得主丁肇中的42次「糾錯」  科學精神面面觀  本報記者 王延斌 通訊員 秦曉涵  當設計師匯報方案時,丁肇中教授把自己的座位移到離大屏幕最近的位置,皺起眉頭,盯緊PPT中的每一處細節。3個小時裡,這位82歲的老人質疑、糾錯、再質疑、再糾錯,把氣氛搞得像一場考試。
  • 當設計師很多年,我碰到了很多神奇的視錯現象
    豆豆當設計師很多年,在做設計的時候,總會碰到各種各樣神奇的視錯現象。你要問了,什麼是視錯?視覺錯覺,簡稱視錯,好理解了吧?視錯現象,在設計當中是非常常見的。這就是我們在這裡碰到的「垂直水平視錯」問題。正方形是任何設計系統的基礎形狀。在Material Design卡片式設計,Facebook的貼子,Pinterest的Pin和Dribbble的shots你都可以看到正方形的運用。
  • 「完全是天才,完全是滑稽演員」丨諾獎得主那些鮮為人知的軼事②
    劉霞 綜合整理諾獎得主那些鮮為人知的軼事——物理學獎篇1、最年輕得主:威廉·勞倫斯·布拉格(25歲因在利用X射線研究晶體結構方面的開創性貢獻與父親攜手榮膺19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英國物理學家威廉·勞倫斯·布拉格是著名物理學家威廉·亨利·布拉格的兒子,25歲時因其在利用X射線研究晶體結構方面的開創性貢獻,與父親分享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也是歷史上唯一一對同時獲得諾貝爾獎的父子。
  • 國家最高科技獎獲獎名單 歷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盤點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於2000年由國務院設立,是中國五個國家科學技術獎中最高等級的獎項,授予在當代科學技術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學技術發展中有卓越建樹、在科學技術創新、科學技術成果轉化和高技術產業化中創造巨大經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的科學技術工作者。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由雷達與信號處理技術專家劉永坦、防護工程專家錢七虎兩人獲得,本文為您盤點了歷屆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一起來看!
  • 「完全是天才,完全是滑稽演員」丨諾獎得主那些鮮為人知的軼事
    1 最年輕得主:威廉·勞倫斯·布拉格(25歲因在利用X射線研究晶體結構方面的開創性貢獻與父親攜手榮膺19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英國物理學家威廉·勞倫斯·布拉格是著名物理學家威廉·亨利·布拉格的兒子,25歲時因其在利用X射線研究晶體結構方面的開創性貢獻,與父親分享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也是歷史上唯一一對同時獲得諾貝爾獎的父子
  • 三位諾獎物理學家獨家回應
    既不是ET、也不是阿凡達,更不會是異形,甚至個形都沒有!9月14日,一項來自英國卡迪夫大學教授簡·格裡夫斯與其同事們撰寫的研究,刊登於天文學頂級期刊《自然天文學》雜誌上。介紹了他們在金星的大氣中,檢測到了微量的氣體磷化氫存在。
  • 文小剛獲狄拉克獎 文小剛是第三位華裔狄拉克獎得主
    原標題:理論物理大獎狄拉克獎揭曉,MIT教授文小剛等三人獲獎本年度的狄拉克獎揭曉。義大利當地時間8月8日,國際理論物理中心(ICTP)揭曉了本年度的狄拉克獎得主:哈佛大學教授Subir Sachdev、芝加哥大學教授Dam Thanh Son和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文小剛。該獎項於1985年為紀念英國物理學家狄拉克設立,每年頒發給理論物理和數學領域的傑出科學家,獎金5000美元。8月8日是狄拉克的生日。文小剛是第三位華裔狄拉克獎得主。
  • 2017諾獎物理獎得主:發現引力波 一場40年的「打賭」
    2017諾獎物理獎兩位得主講述:  發現引力波  一場四十年的「打賭」  從去年開始位居《科學》《自然》雜誌年度十大科學發現榜首,到今年諾獎物理獎獲獎領域,被稱為「時空漣漪」的引力波由於證實了愛因斯坦百年前的預測,拓展了人類的科學知識邊界
  • 廣告圖形的視錯覺手法
    文/張文迪 視錯覺的產生是由客觀因素、主觀因素與生理因素共同作用所產生的結果。圖形 形態要素之間的相互關係會直接影響、改變,甚至扭曲形態初始的面貌,從而產生視錯覺。正空間與負空間就是指正負形的相互關係,也就是圖與底的關係,圖與底作為 圖形設計中的兩個基本形式要素,在視錯覺圖形應用中有著至關重要的地位。
  • 聊聊教出七個諾獎得主的史上最強老師索末菲
    老師有多強,當然是要看他教出的學生有多強,網上流傳的說法是,他教出了七個諾獎得主。這七人分別是:14年諾獎得主勞厄,32年諾獎得主海森堡,36年諾獎得主德拜、泡利,44年諾獎得主拉比,54年諾獎得主鮑林,67年諾獎得主貝特。
  • 諾獎得主是個愛開跑車的拉風漢子?你所不知道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你知道這次諾獎得主之一,是個喜歡圍著紅圍巾開跑車的拉風漢子嗎? 帶著這些問題,我們走近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獎成果——美國物理學家阿瑟· 阿斯金(Arthur Ashkin)、法國物理學家熱拉爾·穆魯(Gérard Mourou)及加拿大物理學家唐納·斯特裡克蘭(Donna Strickland)三位,在雷射物理領域的突破性貢獻。
  • 眼見不為實 設計中的視錯覺
    我們做設計時,經常會遇到同一界面內設計的兩個不同icon,長寬是等大的,但是視覺感受上會覺得一個偏大,或一個偏小。這是人視覺主觀感受上的視覺差造成的;另外一種情況是完全相同的兩個元素,因為環境的影響,感受也會不同。其實這些都是視錯覺現象。視錯覺是指視感覺與客觀存在不一致的現象,簡稱錯視。
  • 以「錯視」為基點的圖形創意技法!
    文/李飛 孫婷婷 錯視圖形能給受眾一種超出常規的視覺感受,可以使圖形在平淡無奇的「大環境「中跳出來,往往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圖形的與眾不同也必然帶來新的趣味點,以此來形成輕鬆的氛圍基調,使受眾在一種愉快的心情下,主動的去接受作品中所傳達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