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名不見經傳的短篇小說,如何逆襲成為科幻電影史詩?

2020-12-05 2100年的銀河

說起來,你可能不信,有一部科幻電影在電影院裡持續上映了兩年多而經久不衰!這部電影被稱為預言了人類科技文明的發展史,開創了科幻電影先河,為太空科幻奠定了基調!很多太空題材的科幻電影(小說)一旦大賣,都會謙遜地說:這只不過是對這部電影(小說)的拙劣模仿!

沒錯,就是《2001:太空漫遊》!1968年上映,比人類登上月球還早上一年,即便今天你去看,也不會有一點點違和感,畫面與今天動用若干科技手段做出的硬核特效仍可媲美。小說更是常青樹,在豆瓣2019年度圖書·再版好書中,《2001:太空漫遊》位居第一位,排在後面的有《近代能樂集》([日]三島由紀春)、《20世界思想史》([英]彼得·沃森)。

然而,這所有一切是來自一篇名不見經傳的短篇小說,主角只是一塊黑石板!

一塊曾沉寂多年、無人問津黑石板!

1948年,阿瑟·克拉克正值31歲,兩年前剛從英國皇家空軍退役,重新回到倫敦國王學院學習數學與物理專業,業餘時間寫點科幻小說。看到英國廣播公司(BBC)有個有獎徵文競賽,喜歡科幻的克拉克拿起筆匆匆寫了一篇不到萬字的《哨兵》(The Sentinal,國內也有翻譯為《前哨》),結果是預選輪就慘遭淘汰,這事克拉克估計連自己都給忘記了。

三年後,1952年,克拉克從英國財政部辭職幹起了全職作家,開始以寫科幻小說謀生。這篇小說不知為何被一本且只發行過一期的科幻雜誌《十個幻想故事》(10 Story Fantasy)刊登了,不知克拉克事前是否知曉,反正這篇小說就像這本雜誌一樣,又是悄聲無息了。

又過了12年,1964年,一位那時剛有點名氣的美國導演斯坦利·庫布裡克不知從哪個渠道看到了這篇小說,一下子非常激動,硬是說服米高梅電影公司要把這個小說拍成電影,聲稱將用時兩年、花600萬美元,拍一部大片!當時的1美元相當於現在的25美元,也就是說,需要米高梅淘1.5億美元。要知道現在漫威拍個英雄單集片也就是1.5億美元左右。這價錢著實把米高梅給嚇著了,不過當時恰逢美蘇之間正在太空領域較量,科幻太空正是大家的焦點,估計有很高的票房,米高梅也就咬著牙給答應了。

那麼,這個短篇講了什麼讓米高梅孤注一擲、敢於下這麼大的本呢?

其實,這篇名不見經傳的《哨兵》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月球探險隊中的一名地質學家發現了一個類似金字塔的物體,這位學者大概推測了一下可能是外星文明用來監視地球和人類的。關於這個物體約有以下僅百餘字的描述:

它坑坑窪窪,有個平面可以反光,大致是個金字塔結構,有兩個人那麼高,像一顆多稜面的巨型鑽石坐在巖石上。太空漫遊者一定看上了地球,在火與冰之間狹窄的區域裡安全地繞了幾周,一度猜想地球是太陽諸子當中最受寵愛的一個。他們留下一個崗哨,這是他們散布在整個宇宙中的千百萬個崗哨之一,這些崗哨以生命的許諾守護著所有的世界。它是一座燈塔,萬古以來耐心地發射著無人發現的信號。

小說內容非常短,描述月球的情況佔了大多數。在人類沒有登上月球之前,月球是科幻小說的主戰場,《哨兵》裡描述月球探險的內容也不是很新,有新意只是這個金字塔,克拉克在此文中也就是發了一些感慨,如果沒有事後《2001:太空漫遊》的背景,很難相信這篇小說在後來能夠拓展為月球探險、外星人、監視等諸多刺激性元素。

一塊為電影專門定製的黑石板!

有了米高梅的巨額經費支持,一切就變得那麼順利起來。斯坦利·庫布裡克與克拉克共同研究了《哨兵》的可擴展性,將時間點確定在2001年,也就是30年後,不遠也不長,讓人感覺到不是那麼很遙遠,受邀為這部電影創作劇本的克拉克,當時正值人生的低谷,飽受嚴重的疾病(小兒麻痺症)困擾,但這絲毫沒有影響他為創作這部小說傾入的熱情與動力,在十幾年職業科幻文學創作的基礎上,將《哨兵》 延展為一幅宏大的太空故事。電影先上映,片長長達160分鐘,定名《2001:太空漫遊》,小說隨後出版,內容有一定不同。

《2001:太空漫遊》設計了三個故事,主線始終貫穿這塊黑石板(由金字塔改為黑石板)。在第一故事中,這個黑石板在今天看來,有點像塊具有交互功能的多媒體顯示屏,但正是這塊黑石板,引導了猿人走向智人,回答了人是從哪裡來的問題,即外星人給了地球文明;第二個故事則依託於《哨兵》,月球上的黑石板作為監視器,給木星發出了信號,太空人也跟隨這個信號達到了木星;第三個故事在木星上同樣有一個石板,引導太空人到達了外星人的世界。

這是一部小說與劇本同步的創作,所以文字情節服務於場景實現。比如說,關於外星人這個形象,那時的科幻小說對外星人想像可以說文字已經很豐富了,但電影如何描繪,庫布裡克和克拉克都拿不準,這兩人想到向美國天文學家卡爾·薩根請教。

卡爾·薩根以研究金星知名,也是一位科普作家,有不少科普名著至今仍很暢銷。卡爾·薩根真是位高人,他指點兩位說:「如果打造出類人外星人,那麼影片就會認人感覺到不真實,影片應該暗示了地外文明,而不是去清晰描繪」。庫布裡克和克拉克顯然採納了卡爾·薩根的建議。正是這種貼近視覺感的文字創作,讓這部科幻影片具有很強的真實感!

一塊黑石板,開創高成本科幻先河!

儘管米高梅對這部電影的高成本有所預期,但最終還是大吃一驚!整個電影拍攝時間不僅用了三年才完成,成本更是高出了近一倍,總計1050萬美元! 算起來,趕上了《復仇者聯盟》第1部(2.2億美元)、第2部(2.5億美元)的成本,一舉開創了高成本製作科幻電影的先河!

最讓米高梅難受的是,一開始票房很差,普遍反映漫長、晦澀、枯燥!好在有驚無險,慢慢隨著口口相傳,最終電影票房衝到了2100萬美元。大製作還是有影響力,電影為米高梅創下了諸多好名聲,最後甚至被讚譽為史上最為璀璨震撼的電影,史上探索生命與宇宙的最為經典之作!斯坦利·庫布裡克因此奠定了在電影史上地位,2005年,被英國電影雜誌《Empire》選為「史上百位偉大導演第四位」。

一塊黑石板,延續了整整五十年!

《2001:太空漫遊》給克拉克也帶來了巨大聲譽,太空旅遊成為克拉克創作的主要題材,科幻迷們也一直期待續篇。直到1982年,時隔10餘年之後,克拉克才推出了續集《2010:太空漫遊》。情節也跟隨時代進行了調整,美蘇太空競賽已經告一段落,兩個國家的聯合探險隊遠赴木星去繼續探尋黑石板的秘密,故事情節與2001接續起來,但已經顯得非常傳統。

再其後,1990年、2000年,克拉克每隔十年,相繼出版了《2061:太空漫遊》與《3001:太空漫遊》。為何十年出一本,克拉克稱:

讓每本書自成體系,並且根據目前的知識,做到儘可能的準確。雖然每一部的故事情節都與上一部有一定關聯,但實際上並不是之前的續篇,而是隨著時代發展,以最新的科學技術為基礎,生發出全新的預見,講述出更加複雜而新鮮的故事。

《2010:太空漫遊》後被改編為電影《2010:威震太陽神》,1984年上映,電影試圖在回答上一部電影提出的許多問題,反映一般,大家都覺得有些問題其實沒有必要回答,科幻其實就是沒有答案的問題!我們只須關注那些偉大的暢想,哪怕只是一塊光滑的黑石板!

相關焦點

  • 科幻電影中的史詩巨片《異星戰場:約翰卡特戰記》,不愧是大片
    由於引力不同的因素,他變得力大無窮,輕輕一蹬即可飛上天,他必須學著控制這個新的力量,而這個優勢更讓他成為這個星球上的傳奇。整個故事如史詩般壯麗。2.這部電影是由埃德加·賴斯·巴勒斯(Edgar Rice Burroughs)的科幻經典小說改編而成,巴勒斯以約翰·卡特為主角創作了一系列的作品,2012年正是他創造約翰·卡特這個角色的100周年紀念。這個故事在科幻小說中的經典地位,讓人期待登上大銀幕的效果。而書中描述前衛的視覺也忠實地呈現於電影中。
  • 一部任何科幻迷都應該觀看的迷你史詩《天鷹座裂縫之外》
    《愛,死亡和機器人》是由NetFlix網飛出品的成人科幻類動畫短片合集,由18個故事組成,涵蓋多種類型和形式。每個故事都是不同的導演,包含了幻想、科幻和恐怖等不同題材,時長5-18分鐘。本集故事是改編自英國科幻小說家阿拉斯泰爾雷諾茲的同名短篇小說,在這個系列中的第十四集《齊馬藍》也同樣是取材於他的作品。星際旅行的題材和可延展的劇情,留給觀眾巨大的想像力發揮空間,足足的沉浸感,震撼的結尾,使它成為可能是全系列中受贊最多的一集。
  • 剛剛,第十屆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頒出全部獎項,《固體海洋》斬獲...
    其一是26日晚已經頒獎的首屆中國科幻電影「原石獎」評選。同時,組委會還特別向獲得世界科幻「雨果獎」的中國新銳科幻女作家郝景芳和開創中國科幻電影新時代的《流浪地球》導演郭帆頒發了科幻星雲(特等功)勳章及科幻星雲特別貢獻獎。27日下午,記者在頒獎禮現場看到,第一個登臺領獎的就是郝景芳。在接過這個象徵成就獎的獎牌後,郝景芳一邊連稱有點愧不敢當,一邊也笑著說「這感覺像個退休獎啊。」
  • 劉慈欣短篇小說入圍「星雲獎」 科幻文學因何受關注?
    這段文字,出自科幻短篇小說《黃金原野》,作者便是「雨果獎」得主劉慈欣。就在不久前,「第十屆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入圍名單正式公布,《黃金原野》在列。故事內容仍是劉慈欣喜歡的「太空題材」,與《流浪地球》相似的是,其中也表達了強烈的「故鄉」情結。劉慈欣。
  • 電影《星際穿越》:一部史詩般的科幻神作
    好電影,愛分享,大家好,這裡是小師電影。今天,小師給大家推薦一部科幻電影《星際穿越》。02影片解讀小師是一個科幻迷,最喜歡看的電影就是科幻片,但小師推薦的首部科幻片就是這部《星際穿越》,可見這部影片在小師心目中的地位。首先,儘管這是一部2014年的老電影,但從整體的視角效果,絲毫不遜色於今天的任何一部科幻電影。
  • 雷德利·斯科特,科幻史詩締造者 | Diu
    本期主播歐洲史詩《天國王朝》,女性主義+犯罪題材
  • 「科幻世界」拍科幻電影這件事好科幻
    時光網訊   創刊40周年,「科幻世界」首次主動「觸電」。6月22日,科幻電影《我們的科幻世界》於「上海電影節·科幻產業論壇」進行了網絡影視改編授權儀式,預計於2019年9月至10月開機,並將在頭部視頻網站獨播發行。
  • 科幻電影《緝魂》即將上映
    電影宣傳海報。受訪者供圖改編自科幻作品的電影《緝魂》,將於15日正式登陸中國大陸院線。7日在北京舉行的首映場上,電影得到了原著作者的肯定。「如果滿分10分,我會給電影打9.5分。」科幻小說家江波說。科幻作家江波(右二)與《緝魂》幾位主演出席1月7日晚在北京舉行的電影首映場。受訪者供圖電影由臺灣導演程偉豪執導,張震、張鈞甯等人主演,改編自江波的短篇小說《移魂有術》,講述一宗蹊蹺謀殺案及背後暗藏的「移魂」技術。電影與原著有「很大的差異」,加入了對生物技術的倫理探討。
  • 《機器人瓦力》導演執導 科幻史詩巨製《火星上的約翰·卡特》首支...
    迪斯尼出品,科幻經典影片《火星上的約翰·卡特》的翻拍版今日公布首支震撼預告片。該片由曾拍攝賣座大片《海底總動員》和《機器人瓦力》的皮克斯的奧斯卡獲獎導演安德魯·斯坦頓執導,改編自Edgar Rice Burroughs的原作《火星上的公主》。
  • 《三體》書評,一段橫跨四百年的科幻史詩故事
    《三體》書評,一段橫跨四百年的科幻史詩故事近年中國作家揚威海外,先有莫言於2012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然後又有劉慈欣憑《三體》摘下科幻小說最高榮譽的雨果大獎。外星人侵略地球,自赫伯特·喬治·威爾斯的《星際戰爭》以來,一直是科幻小說歷久不衰的題材。可惜好萊塢的科幻電影,把這個題材拍濫拍爛了,讓一般人一聽見外星人,便自動歸類為只講求觀感刺激,不必深究故事內容。劉慈欣的《三體》回歸硬科幻小說的傳統,以紮實的科學理論為基礎,展開一段橫跨四百年的史詩故事。抬頭望向漆黑的夜空,天上無數星光閃爍,人類是否宇宙中孤單的存在?
  • 第十屆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揭曉 看看這些優秀科幻作品你喜歡嗎?
    據主辦方介紹,小說類金獎由新銳科幻作家灰狐著《固體海洋》斬獲,中篇小說金獎由中國科幻全新代代表作家阿缺著《彼岸花》獲得,短篇小說金獎由新銳科幻作家梁清散《濟南的風箏》獲得。中長篇少兒科幻金獎由名不見經傳的徐彥利著《心靈探測師》獲得,短篇少兒科幻金獎由新銳科幻作家秦螢亮著《百萬個明天》獲得。楊晚晴獲得2016-2018年度新星獎金獎。
  • 科幻電影《緝魂》即將在大陸上映
    新華社北京1月8日電(記者姚遠)改編自科幻作品的電影《緝魂》,將於15日正式登陸中國大陸院線。7日在北京舉行的首映場上,電影得到了原著作者的肯定。「如果滿分10分,我會給電影打9.5分。」科幻小說家江波說。科幻作家江波(右二)與《緝魂》幾位主演出席1月7日晚在北京舉行的電影首映場。
  • 十大科幻電影票房數據
    科幻電影,在全球電影市場上,只有好萊塢一部。經濟全球化進程推動好萊塢電影走向全球市場,進而主宰世界,特別是科幻電影。井芬君整理了北美電影票房排行榜,十大暢銷科幻電影,一起來看看吧!附圖:一。這部史詩電影,可以稱為漫威電影宇宙,無論是巨大的動作場景,還是眼花繚亂特效場景,還是非常緊湊的情節發展,都在不斷地刺激著觀眾的心靈,用信息和充沛的能量轟擊著整個過程。三。
  • 《鄉村教師》如何改編成為一部《流浪地球》式的硬科幻電影?
    但是,《瘋狂的外星人》顯然不是硬科幻電影,儘管影片的背景音樂多處致敬了經典硬科幻電影《2001太空漫遊》。   作為書迷+硬科幻影迷,非常期待有朝一日,《鄉村教師》可以被改編為硬科幻電影。事實上,在我來看,《鄉村教師》無論是在世界觀的設定上,還是劇情的延展性上,一點也不輸於《流浪地球》,實為拍攝硬科幻電影的佳作。
  • 科幻巨著改編成電影,原創、短篇更易成功?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董銘 環球時報記者 周洋】把一部體量巨大的科幻史詩濃縮在幾個小時的銀幕上,這樣的挑戰又有新的踐行者。美國《好萊塢報導者》17日稱,由經典科幻名著《沙丘》改編的電影版已正式開拍。新版《沙丘》(如圖)由接手科幻大片《銀翼殺手2049》《降臨》的著名導演丹尼斯·維倫紐瓦執導,定檔2020年11月20日北美上映。
  • 《沙丘》定檔年底上映,這部科幻巨作將是張震進軍好萊塢的「敲門磚」
    電影《沙丘》改編自同名科幻小說,講述了天賦異稟的少年保羅·厄崔迪被命運指引,為了保衛家族和人民,決心前往浩瀚宇宙間最危險的星球,開啟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冒險故事。這趟旅程中,各路人馬為搶得最珍貴的資源加入爭奪,唯有戰勝內心恐懼的人才能生存。
  • 美國最大科幻出版社:今年將出版劉慈欣科幻短篇小說集英文版
    紅星新聞記者日前獲悉:美國最大的科幻出版社Tor在其官網上正式宣布,將在今年出版中國著名科幻小說作家劉慈欣的短篇小說英文版,取名為「To Hold Up the Sky」(暫譯名《擎天》)。新書封面紅星新聞記者在出版社官網上看到,該短篇集選取了10篇大劉的經典科幻短篇,分別為《坍縮》《全頻帶阻塞幹擾》《鄉村教師》《地火》《時間移民》《歡樂頌》《詩云》《鏡子》《夢之海》和《思想者》。這10篇小說的英文版譯者陣容強大,由四位譯者分別擔綱。
  • 第十屆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和首屆原石獎揭曉
    灰狐(中)獲第十屆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金獎第十屆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類金獎由新銳科幻作家灰狐著《固體海洋》斬獲,中篇小說金獎由中國科幻全新代代表作家阿缺著《彼岸花》獲得,短篇小說金獎由新銳科幻作家梁清散《濟南的風箏》獲得。中長篇少兒科幻金獎由名不見經傳的徐彥利著《心靈探測師》獲得,短篇少兒科幻金獎由新銳科幻作家秦螢亮著《百萬個明天》獲得。
  • 《流浪地球》:中國電影「科幻元年」是如何開啟的?
    上映之前的點映即收穫了超高口碑,大年初一上映之後,僅兩天就已突破4億元,且後勁十足,大有「逆襲」之勢。各種讚譽之中,認為《流浪地球》開創了電影「科幻元年」的呼聲最高,也最抓人。但也是這個噱頭十足的叫法,令不少觀眾對電影心生質疑;話題人物吳京的加入,也讓電影引發了「戰狼3」等諸多爭論。
  • 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透露 正創作與《三體》風格不同的科幻小說
    今日(11月3日)上午,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接受了紅星新聞記者採訪,透露了他正在進行的科幻創作,他計劃寫出和《三體》風格和題材都不一樣的科幻小說。談到成都,劉慈欣非常熟悉,這裡有孕育了很多科幻作家的《科幻世界》,有非常濃厚的科幻色彩,他說:「《科幻世界》在成都落戶有很多歷史的原因,它也讓成都成為了一個和科幻很密切的城市。而且成都市政府對科幻產業非常的重視,對於全國其他城市來說,這方面的科幻色彩就少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