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生活在火星,應該是那種發展方式?

2020-09-17 中洲域視覺



如果我們到達火星,我們將無法將人類需要長時間居住的一切帶到地球上-或在紅色星球上建立殖民地。

為了建造避難所和製造工具,太空人可能只需要攜帶一種關鍵成分-無生命的火星土壤中的礦物質就可以完成其餘工作,周三發表的一項新研究稱。

關鍵成分是幾丁質-一種纖維狀物質,是真菌細胞壁,甲殼類和昆蟲的外骨骼以及魚和兩棲動物鱗片的組成部分。


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的研究人員說,幾丁質可以由早期的火星定居者與地表土壤結合起來,以製造一種無需特殊設備且耗能很少的新材料。

研究稱,用於火星的甲殼質可能來自昆蟲。鑑於它們的蛋白質含量高,昆蟲可以成為執行任務的飲食的一部分。作者說,甲殼素的提取將是乘員食物供應和消費的副產品。

為了驗證他們的理論,科學家們將殼聚糖,一種由蝦製成的有機聚合物與一種旨在模仿火星土壤特性的礦物質結合在一起。
製造過程中使用了水和一些基本化學物質。研究稱,水可以從火星的地下冰中獲得。氫氧化鈉可由火星土壤製成。乙酸可以由微生物發酵產生,例如食物垃圾。

SUTD助理教授,發表在《 PLOS One》雜誌上的這項研究的合著者哈維爾·費爾南德斯(Javier Fernandez)說:「感覺像混凝土,但要輕得多。巖石很輕。

然後,研究人員使用該材料構造了扳手和火星人棲息地的模型,他們說這證明了該材料可以快速製造諸如基本工具和剛性掩體之類的物體。

科學家製造的扳手不如金屬扳手堅固,但費爾南德斯說,它滿足了美國宇航局關於「非關鍵性空間應用」的標準。

相關焦點

  • 星際移民大暢想:永久殖民火星,未來火星上的生活應該是這樣的!
    對於火星來說,我們是入侵者,憤怒的紅色星球已經向我們開戰,利用其本性,炙熱的輻射,稀薄的空氣,致命的沙塵暴。為確保生命,將陷入一場持久戰。那麼何苦要生活在太空呢?為何這些勇敢的開拓者就不能擠在安全的陸地上呢?。有科學家認為,我們人類應該至少是兩棲生物,換句話說,將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太危險了。火星是我們最近的鄰居,不管好歹是最類似於我們地球的行星,也是最具潛力的星球。
  • 如何在火星上死亡?我們應該穿什麼?火星模擬任務告訴你
    在地球上,我們可以有多種方式處理屍體,但是當我們在浩瀚的太空探索或者到達某個星球時,就比如說火星,那麼如何處理屍體就是一個科學問題。我們在電影中看到,通常處理屍體的方式就是將他們扔到太空。有人就要說了,那在火星上死了埋了不就好了,詐一想,似乎沒毛病,但是,你要知道的是火星並沒有已知的細菌會分解人體,並且因為輻射的影響,屍體最終會變為木乃伊。
  • 如果火星存在生命,他們生活在哪裡?
    火星作為地球的鄰居,火星是否存在生命一直受到大眾的關注。如果火星真的存在生命,那麼他們生活在火星的哪裡?生命存在於隕石中:2011年,NASA科學家發布一篇論文,聲稱在隕石外層發現了藍藻菌的痕跡的生活痕跡,並且找到了細菌的細絲結構。
  • 推廣未來生活方式「一起會更好」2020未來火星生活周活動舉辦
    本報訊(記者李峰)為加快推進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提升「中國鎳都·西部花城」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營造「火星1號基地」持續熱度,多維度呈現用航天科技探索未來生活方式的更多可能,9月30日晚8時,由五洲傳播中心、中國航天科技國際交流中心、「我們的太空」創新實踐中心和金昌市委市政府聯合主辦,北京華聲志海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金昌星辰宇宙文化旅遊投資有限公司承辦的
  • 如果火星真的被開發,應該屬於哪個國家的領土呢?
    有科學家覺得,火星上面是極有可能存在生命的。同時科學家也覺得,這顆星球是最有可能適合人類遷移的星球。在火星上面空氣很稀薄,而且晝夜溫差非常大,但是火星也有很多環境和地球非常相似。科學家懷疑,在火星的冰層下面會有大量的水資源。但是這些水資源並沒有被發現,也只是科學家的猜測。
  • 如果蘇聯當年成功登月,那種環境下,人類是否已經登陸火星了呢?
    如果有時光機器,讓你回到上世紀70年代,你隨便在 美國的大街上問一個美國人,人類會在本世紀末登陸火星嗎?答案是肯定的,「會,一定會!」然後會像看白痴一樣看著你,覺得你問一個理所當然、很傻的問題。這話就好像印度剛用自己的技術把人送到外太空中,然後,他們的當家人出來說:我們要在10年內,把人送到月球,你聽到這話第一反應,一定是他們又抽風了。確實,當時聽甘迺迪演講的群眾也是這種心理。何況現如今的技術比當時先進不少,電子設備也不可同日而語,當時的美國處於一遍朦朧之中,看不清前方的路,因為沒有前人登月過。而印度至少還有前面的美國可以參考。
  • 曾在火星上有重大發現,或許可以幫助我們,未來在火星上生活!
    曾在火星上有重大發現,或許可以幫助我們,未來在火星上生活!宇宙當中的行星數量是非常多的,我們希望通過這些星球找到人類可以直接利用的物質,比如說像天然氣石油等等,同時也希望找到第2顆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內,我們找到了非常多的類地行星,在所有的星球當中,科學家認為火星是最適合人類居住的一顆。甚至埃隆馬斯克更是放出豪言,要在未來的幾年時間內實現真正的火星移民,將第1批人類送到火星上生存,但是我們知道想要在一顆全新的星球上生存,並非是易事,要滿足人類身體的需求才可以,首先就是厚重的大氣層,其次要有充足的氧氣,最為重要的是水資源。
  • 火星男孩關於2020年的預言又來了,我們應該如何看待?
    因為他自稱來自火星(不是直接乘坐宇宙飛船,而是通過某種轉世的方式來到地球上的),與之相符的是,年紀輕輕的他似乎了解很多專業的天文知識,並且還知道一些不為人知的地球往事,因此他被人們稱為火星男孩。那麼火星男孩所言是否可信?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呢?下面我們就來討論一下。
  • 人類如果移民火星,建築材料該如何選擇?靠什麼方式運輸?
    無論是科學家還是我們都曾經幻想過外星人侵佔地球,外來生物跟我們發起攻擊,還許多電影小說都是以此為素材,其實到現在我們人類也沒有停下對於外星的探索。但是現在我們人類卻躍躍欲試的想要登陸火星發展了。如果我們人類移民火星應該怎樣建築呢?讓我一起聽聽西瓜視頻創作人三一博士是如何說的吧。
  • 科學家:未來我們可以改變讓火星變成家園嗎?解釋讓我們恍然大悟
    那麼如果我們在未來科技發能發展到改造火星人類去火星上居住的可能嗎他們乾涸的方式是很久以前他們有冰 - 當火星傾斜到目前為止它有赤道冰蓋,但由於大氣近乎真空即使遠低於冰的升華點仍然冰的蒸發速度遠遠超過正常情況。
  • 【域外媒體看金昌】人民網丨用科普推廣未來生活方式 「一起會更好」2020未來火星生活周開幕
    活動旨在組織全球青年進行形式多樣的文化交流,傳播中國航天發展成果,呼籲太空探索領域國際合作,探討人類共建共享的未來生活。據了解,為期三天的主題活動匯聚了國內首批航天員、航天專家、科學家、科普達人及社會各界人士,通過音樂、VR、訪談互動等新穎的形式,以航天科技為內核,倡導更積極、更科學、更環保的生活方式。
  • 科學家發展新型材料,可以用於火星居住區建設
    眾所周知,火星的表面並不適合人類生存——太冷了。但最終人類終會將其發展為探索太空的前哨站。要做到這一點,需要給它加點熱。如何才能做到呢? 「如果採用其他方式進行此類規模的行星改造,現有技術遠遠不能滿足要求,這個計劃最讓人興奮的地方在於其易實現性。」
  • 科學家發展新型材料,可以用於火星居住區建設
    眾所周知,火星的表面並不適合人類生存——太冷了。但最終人類終會將其發展為探索太空的前哨站。要做到這一點,需要給它加點熱。如何才能做到呢? 「如果採用其他方式進行此類規模的行星改造,現有技術遠遠不能滿足要求,這個計劃最讓人興奮的地方在於其易實現性
  • 學術界的爭論:如果殖民火星,能否攜帶微生物?
    一個研究小組就我們對於微生物在太空特別是火星上傳播的認識提出理論性轉變。研究小組認為太空汙染是不可避免的,未來的火星殖民者應該用微生物去重塑這顆「紅色星球」。一些學者則認為這個建議為時尚早。如果條約締約國有理由認為其或其國民計劃在包括月球和其他天體的外層空間,且這會對其他締約國的和平探索和發展活動(包括在月球和其他天體)造成潛在危害幹擾,在採取任何行動前都應當先進行合理的國際協商。這種想法背後的基本原理是,我們的微生物可能汙染太陽系中科學研究的重要地方,從而破壞了我們檢測火星和其他星球原有微生物生命的可能性。
  • 如果人類不小心將細菌帶到了火星,會導致火星出現生命嗎?
    火星的表面被赤鐵礦覆蓋,所以呈現出了紅色,更像是地球上的沙漠地區,異常的乾燥布滿了碎石和沙礫,其實在地球上可以找到和火星表面十分相似的地理環境,研究人員通常會在這些地區模擬火星上的生活,為以後人類登陸火星做準備。那麼如題所說,我們人類給火星上送去一批細菌,它們能夠存活嗎?
  • 如果可以的話,你會去火星居住嗎?「讓我們一起來改造火星吧」
    之前和大家提到過外星人,以目前人類的發展來看,終有一天我們的一部分後代會離開地球,奔向其他的星球,我們也終將能夠成為在多個星球上居住的物種。到了那個時候,我想我們本身也就變成了外星人了。外星殖民一直是大家比較關注的重點,未來地球上的人口會越來越多,資源會越來越稀缺,環境也會越來越壞,人們的生活質量就會隨之而下降。
  • 生活方式醫學院01:生活方式醫學,正在向我們走來!
    ③生活方式醫學的現狀④生活方式醫學的特點⑤生活方式醫學的發展⑥運用生活方式醫學,解決醫學問題生活方式醫學的誕生簡介通過有限食物條件的進化史,我們祖先的身體適應了這種匱乏。因此,人體儲存能力的發展是為了節約能源。然而,正如高盧布(Golub)在《醫學的邊界》中所斷言的那樣,上個世紀許多事情都發生了變化,即,疾病模式發生了變化,慢性病成了一個重要的話題。
  • 移民嗎,去火星那種?「天問一號」替你探探路!
    不同於美國航天局的「一推再推」,原定於今年探測火星的歐洲航天局和俄羅斯航天局直接「鴿」了火星,推遲計劃至2022年秋季。為何火星成為首選地?說到「星際移民」,來回地球的路程短很重要。所以大家都認為離我們最近的金星應該是首選地,但卻被科學家們排除在外。其實這是因為金星的各種氣候條件,都極不適宜人類生存。
  • 火星上如果存在智慧生物,和人類來一場決鬥,我們的勝算有多大?
    由於火星屬於類地行星,距離地球又相對較近,加上「好奇號」傳回的大量數據和圖片,科學家分析後甚至認為火星可能存在孕育生命的水源,於是,我們便對這顆紅色的星球更加充滿了各種推測與幻想。人類自古至今都表現為是一種喜歡相互對比、敢於競爭的群居生物,經過數千年的發展,至少在表面上看起來,人類似乎已經徵服了地球。
  • 研究稱如果火星上有生命存在,其可能生活在地表之下
    據外媒BGR報導,一項試圖回答火星上如何存在生命這一複雜問題的新研究表明,生物可能已經在火星地表下紮根。融化的冰層可能創造了豐富的地下水,使生命有機會在地下茁壯成長。未來的火星任務或許可以探索這種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