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袁隆平根本不是學霸,相反大學成績平平

2020-12-06 湖南在線

作為一名學生,如果教師教學和考試尚未有根本性改革,他們仍然不自覺地致力於把學生深深帶入現有範式之中,那麼這個帶著懷疑的學生很難在現有的教育和評價體系中成為學霸。

這意味著獎學金不會是你的,保研也可能沒戲,你也很難找到好工作,正如當年的袁隆平一樣。因此,更為重要的是,教師的教學和考試需要有根本性變革。



袁隆平 視覺中國供圖(資料圖片)

教育活動中有一個基於常識的觀點,認為知識基礎紮實有助於創新,這個觀點與日常生活經驗很吻合。比如當我們要蓋一座大樓時,需要先為大樓挖很寬廣、很深厚的地基,最後大樓才可能直上雲霄。在大學,加強基礎成為普遍的教學方針,比如南京大學曾提出要「強化基礎」,復旦大學提出要「夯實基礎」,北京大學也提出要「加強基礎」。這裡的「基礎」主要是指專業領域的基礎知識、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

在教學實踐中,加強基礎呈現於兩個方向。第一是增加本科的學習量,也就是畢業需要的學分數量,讓學生學習很多課程。在引入範式、範式陷阱的概念之後,我們已經對此有所批評,結論就是不能刻意「加強基礎」,而是強調本科教育只需要適度的基礎,本科期間適度學習量應當在130~140學分之間。在國內的教育實踐中,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山東大學以及首都師範大學等率先減少了本科學習量,要求在120~150學分之內。減少學分總量看似普通,但實際是巨大的進步。

加強基礎的第二個方向就是努力促進學生深入學習現有課程,準確掌握現有知識的範式。學習特別好、考試成績很優秀的學生現在被稱為「學霸」。常識認為,學霸未來大有可能成長為創新人才。

以上邏輯很類似「凡是天鵝都是白的」的判斷,但在現實中我們很容易就能找到與以上邏輯不太符合的「黑天鵝」。對「黑天鵝」在大學的學習生涯進行深入、細緻的研究,很可能對大學教育和學生學習會有所啟示。

袁隆平不是「學霸」

今年4月,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出席母校西南大學110周年校慶大會。可以說袁隆平是百多年西南大學最傑出的校友。這位重要的創新者直接為中國和世界的糧食安全做出了重要的、實實在在的貢獻,間接為世界和平有所貢獻。在此之前,西南大學於網上公布了袁隆平的學籍卡和大學成績單。從學籍卡上看,袁隆平1950年入讀西南農學院(後併入西南大學)農學系農學專業,1953年畢業。那麼,袁隆平這位重要的創新者在大學是一位基礎紮實的學霸嗎?他的考試成績如何?讓我們來認真研究一下他的成績單。



圖片來源於網絡

袁隆平是農學專業的學生,他大學4年八個學期的平均成績如下(百分制):

76.5、70.8、74.9、71.3、72.1、76.4、73.8、75.5。

作為「農學」專業的學生,我們特別看看他幾門重要的專業課成績:

植物學(一上) 65 (一下)75

農場實習(一上) 67 (一下)75

作物栽培學(二下) 75

新遺傳學(二上) 63 (二下)63

遺傳育種學(三上) 72

從平均成績和專業課成績來看,袁隆平很難被稱為「學霸」。1953年大學畢業時,因為學習成績不好,袁隆平被分到了湖南安江農校——在當年大學生資源稀缺的大背景下,這算不上一個好單位。按照現實邏輯來說,與他同屆畢業的學霸們很可能留在大學擔任老師了。

有專家嘗試解釋袁隆平的成績單和其創新成就之間的矛盾。例如西南大學教授、國際著名蠶學專家向仲懷表示,成績並不代表實際能力。

這個解釋有些牽強:我們不能說學霸們的實際能力不高。這個簡單的評論並沒有抓住要害。

「米丘林學說」是遺傳學中的範式陷阱

1949年後,米丘林學說很快成為中國國家公認、唯一正確的遺傳學理論,立即進入了農學、植物學、生物學等高校教學中,成為相關學科的主要範式。從袁隆平的成績單中可以看到,對米丘林學說的推廣過程很快,效率極高。

對在這個時期進入大學學習的袁隆平而言,在「植物學」「新遺傳學」「作物栽培學」等核心課程中都面臨著巨大的風險,那就是米丘林學說構建的「範式陷阱」。

與範式的深入學習相聯繫,我們創造了一個概念:範式陷阱(paradigm trap)。學生在既有的舊知識範式之中學習,他們學習越好、掌握知識更精確、考試成績越高,不斷在舊範式中取得成功的同時,很可能在認知基礎上陷入舊範式越深,越難以跳出舊範式而有所創造。

這個範式陷阱非常明顯地呈現在「新遺傳學」這門連續兩個學期的課程中,同時緩緩滲透在「植物學」「農場實習」「作物栽培學」「遺傳育種學」以及其他農學專業的核心課程中。其中,有多少考試成績優秀的學生在認知方面深陷其中而難以自拔。袁隆平卻非常幸運地沒有陷進去。

誰拴死在「米丘林學說」那棵樹上?

「米丘林學說」的範式陷阱讓中國和蘇聯的農學、生物學等相關專業二十幾屆的學生都受到影響。那些基礎紮實、考試成績優秀的學生更容易陷入其中而難以自拔。他們可能精力充沛、能力高強,但卻因為少了對教材、教學和理論的懷疑而在基本方向上形成了錯誤認知,因而難以在後期研究、實踐中輕易地改變方向。這就是範式陷阱對創造性的制約。

袁隆平因為考試70多分而並未對「米丘林學說」深信不疑,這可能由於其天生的懷疑,也可能存在幸運的成分。1962年當他在《參考消息》上讀到沃森、克裡克因為DNA雙螺旋模型獲得諾貝爾獎的消息,立即前往北京農科院向專家求教,並閱讀英文文獻(他的英文成績93分),因而水稻育種新的研究思路悄然出現在這個少有束縛的頭腦中。

袁隆平並沒有使用「範式陷阱」這個概念描述他的經歷,他用「拴死在一棵樹上」這樣樸實、形象的語言生動地說明了「範式陷阱」的存在:「幸虧我猛醒得早,沒有拴死在一棵樹上。」

袁隆平為何能夠猛醒得早?「米丘林學說」那棵樹又拴死了誰?拴死了多少人?



圖片來源於網絡

未經思考的兩個誤解

「米丘林學說」作為一個範式陷阱在1949年後中國高等教育中的存在,還有其中袁隆平的個案都非常特殊,我們使用這個特殊個案的目的僅僅在於力求生動、清楚地說明範式陷阱對創造力制約這個關鍵問題。但是,這也很容易導致一些未經深思的誤解。

第一個誤解來源於教師。這個誤解認為,「米丘林學說」是錯的,其深入地進入大學教學中是特殊時代所造成的,但我們現在的科學範式、教科書中的內容和當下的學科基礎已經很好地融入世界潮流,大學課程中,現在和未來再也不會存在「米丘林學說」這樣類似的問題了。「加強基礎」肯定沒有問題。

對第一個誤解的回答仍需要返回科學史中,需要在更長的歷史維度中回答。我們的子孫後代在1000年後如何看待今天的學科基礎?正如我們如何看待1000年之前各個學科的學問基礎範式?對第一個誤解的另外一個回答是邏輯上的。假設現在的學科基礎範式已經完全正確,人類將會永遠停留在現在「永遠正確、終極正確」的基礎之上,那麼人類會繼續進步嗎?人類不會繼續進步的結論與我們對日常生活的觀察是否相符?

第二個誤解來源於學生。這個誤解可能認為,既然當下的學科範式在長期的科學史框架下可能是錯的,這個主張是否意味著上學時可以不努力學習了?

對這個誤解的回答是:首先我們倡導的學習是有所懷疑的學習,是帶著批判性眼光的學習。對基礎有所懷疑意味著思想進入了範式,但時刻警惕陷入範式陷阱,這是一種獵人進入黑暗森林的警醒和質疑狀態,與打著電子遊戲、考60分就會滿足的狀態區別很大,顯然需要學生更多的努力和主動的思考。在此之上有所進步才能進入創造性學習,這是更需努力才能到達的境界。最後,這是終身的學習和探索,一生中隨時對他人和自己的新思想保持高度的興趣。不論何時,袁隆平一生中似乎沒有一天停下思考、探索的腳步。

作為一名學生,如果教師的教學和考試尚未有根本性改革,他們仍然不自覺地致力於把學生深深帶入現有範式之中,那麼這個帶著懷疑的學生很難在現有的教育和評價體系中成為學霸。這意味著獎學金不會是你的,保研也可能沒戲,你也很難找到好工作,正如當年的袁隆平一樣。

因此,更為重要的是,教師的教學和考試需要有根本性變革。

從個體教師角度看,教師的教學內容局限於當下學科範式之內,自身研究也主要在當下學科範式中進行,也就是說從知識論角度看,教師教學所傳授的是「舊知識、舊技術和舊學科」。在當下舊學科範式中的教學如何能夠培養出「新知識的創造者、新技術的發明者」,培養出對科學前沿有所貢獻,或者能突破當下學科範式、創造出新學科範式的創新者呢?

這需要教師時常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機會到達學科前沿而面對未知世界,或者有機會從現有範式的束縛中跳出來看看,意識到自己處於局限之中,因而有可能在當下或者未來實現從舊範式到新範式的飛躍。這意味著,教師自身需要對範式陷阱有所認知,自己也需要不斷地探索,意味著小班研討課,意味著以創新為方向對考試的根本性改革。這才是我們所期待的創造性教學、創造性考試,也是回答「錢學森之問」的關鍵。

文/盧曉東 作者為北京大學中國教育財政科學研究所客座研究員

相關焦點

  • 父母都曾是985學霸,孩子卻是成績墊底的學渣,基因突變了嗎?
    然而,即便給孩子創造了這麼好的教育環境,他們孩子的學習成績一直在班級中下遊,原本以為孩子可能是晚開竅,進入初中以後會「發力」,沒想到的是進初中後的成績反而更差了。她問我:為什麼我跟我先生讀書從小就不需要大人操心,自己孩子卻這麼學渣呢?
  • 盤點NBA球星「高考」成績,在中國他們能上什麼樣的大學?
    一年一度的高考來了,作為能夠改變很多人一生的重要機會,考生們是興奮又緊張,所以為了輕鬆一下,我們也來盤點下NBA球星的高考成績,看看如果在中國,他們能上什麼樣的大學呢?北大清華的林書豪和鄧肯說到NBA學霸,很多人都會想到林書豪,是的,當年林書豪可不是靠著籃球特長進入哈佛的。這哥們是硬生生的靠文化課考進了哈佛,當年林書豪的SAT的分數是2330分(滿分2400),可見林書豪的學霸屬性。另外一個被熟知的學霸是鄧肯。
  • 專訪袁隆平:「雜交稻不是轉基因」
    袁隆平獨家委託時代周報向公眾轉述他的觀點:我對轉基因的看法一直沒變—轉基因研究要積極,應用需慎重。  本報記者 宋陽標 發自北京  圍繞轉基因技術的利與弊,反轉派與挺轉派各執一端,鏖戰多年。  3月13日,眾多網站轉載一篇題為《袁隆平:轉基因食品或影響生育,人民不是小白鼠》的新聞報導後,在轉基因之爭中向來以「中間派」自居的袁隆平,被推到輿論的風口浪尖。  「那不是扯卵嗎?我根本不是那個意思,完全曲解了我的意思,完全是誤導性的報導。其實,就是個觀點的問題嘛,我從來沒改變過我的觀點嘛,也不知道媒體在報導這個問題的時候怎麼就改變了。」
  • 初中一年級女孩,成績跟不上怎麼辦?記住三點,提高成績遊刃有餘
    初中一年級女孩,不適應初中學習,在重點班跟不上,成績還差過普通班的學生,怎麼辦?剛從小學來到初中的學生,成績跟不上是正常的現象,家長不必過於著急,但我們要想出合理的對策,幫助孩子把成績給提高上來。因為初中一年級的知識也不是很難,只要孩子肯學,方法正確,在短時間內提高成績並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 90歲袁隆平的3位孫女曝光,看到她們的打扮,我不淡定了……
    可沒想到的是,在這部記錄片裡,袁隆平竟然是個不折不扣的「寶藏爺爺」。和普通老人一樣,袁隆平每天早晨都會起床活動筋骨,甩甩胳膊、晃晃腿來鍛鍊身體。在視察稻田時,看到田間的鴨子,他像個孩子一樣開心地學鴨「嘎嘎嘎」的叫!
  • 袁隆平為什麼屢次落選中科院院士?
    但這位把一生傾注在土地上的雜交水稻育種專家,其實對於這些頭銜並沒有過多關注,就連外界對他屢次落選中科院院士的事而憤憤不平,袁隆平本人也只是淡淡地回應:「不要再搞啦,把注意力放在地上。」如今的袁隆平雖然不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但並不妨礙這位偉大的雜交水稻專家在其專業上繼續開疆擴土。為何屢次落選中科院院士?
  • 她從「壞學生」逆襲成學霸!史丹佛大學真正看重的,並不是成績
    她從「壞學生」逆襲成學霸!史丹佛大學真正看重的,並不是成績《一刻talks》曾經辦過一期主題為「未來教育」的演講,邀請了幾位教育領域的專家,共同探討當前教育的境遇與挑戰。當中有個演講令我印象極深,演講者是史丹佛大學女子網球隊前隊長李若琦。整個演講雖然只有短短十幾分鐘,但卻給了我極大的觸動和啟發,因為它讓我看到了教育應該有的樣子。
  • 袁隆平母校開設首屆神農班,為何近一半學生不能順利畢業?
    在袁隆平的母校西南大學,首屆神農班即2014級24名本科生順利畢業。這些畢業生,半數以上將繼續到國內外名校攻讀研究生,部分學生到知名企業就業,有的學生還到了隆平高科。「神農班」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班級?這24位畢業生又各具什麼本領?百裡挑十!
  • 她是學霸中的學霸:成績幾乎全滿分,英語同傳水平,被劍橋錄取
    這位女學霸被劍橋大學錄取,英語能夠同聲傳譯,成績幾乎全滿分俗話說「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貨是如此,其實人也是如此!對於教育大國的中國來說更加是這樣,因為中國的學生實在是太多了,其中也不乏學習拔尖的學霸,但是學霸當中其實也要分三六九等的,其中學霸當中最厲害的,可以說就是我們口中的學霸中的學霸了!而今天我們的主人公就是這樣的一個人物,她叫黃雨桐,一位不折不扣的學霸。那麼她到底有多麼地厲害呢?讓我們看一下她取得過的成績吧!
  • 袁隆平成長簡史
    袁隆平院士參加母校110周年校慶31948年,袁隆平一家跟隨父親遷居南京,第二年袁隆平高中畢業,面臨著他的第一個人生抉擇:該報考哪所大學呢?袁隆平在「巨型稻」試驗田41949年8月,袁隆平離開南京,進入重慶相輝學院,第二年,相輝學院和若干大學調整重組為西南農學院,後來又更名為西南農業大學。
  • 我不是學霸,但我成功考上了復旦MBA
    很多人都覺得,想要報考復旦的研究生,一定是學霸吧!按照常理來說,沒瑕疵。不是學霸還想報考復旦的研究生,那不是抓瞎嗎?是的,但是如果是MBA,那一定才能是學霸才能上嗎?當然不是,MBA的要求並不是很高。另外一點,MBA在入學測試的時候會更加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而不是應試能力,所以通過預面的學生就是復旦認為有潛力的學生。如果你是面試通過的學員的話,那麼擺在你面前的就一條筆試的通關之路了。如果你能有幸拿到復旦大學的預面C線的話,你就可以以接近於國家線的成績入學復旦MBA了。是不是非常有誘惑力。復旦2019年的分數線是175/60/105,其實已經非常低了。
  • 你見過智力平平的人通過自身的努力考上985高校嗎?他們如何做到
    近日,有學生私信諮詢,他說自己從小智力平平,在學習上成績一般。中考時因為考的題都是他初三刷題時碰到過的題型,所以他在中考時超常發揮,考出很好的成績,從而上了重點高中。可是,高一第一學期下來,他成績一直在班上墊底,感覺很吃力,於是,他對自己是否將來能考上985院校感到懷疑。最後,他問道:有沒有智力平平,可卻通過自身不斷努力,最終考上985院校的人?
  • 「學生的成績一定要服從正態分布」,這是我在大學聽到最狗的話
    前兩天,中南大學的特聘教師吳嘉發布動態稱:我不是行政辦考核的工具。中南大學是位於湖南長沙市的985大學,而且還是國家重點建設的「雙一流」高校。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這種現象逐漸在高校圈子興風作浪起來了,控分、控評行為開始流行了。考得太難了,整個專業最高分只有78分,這怎麼能行,學校面子上過不去啊!
  • 城市經濟根本不是來源於農村的發展,而恰恰相反
    最重要的是其中的一個掛念顛覆了以往的認知,那就是「城市經濟根本不是來源於農村的發展」。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下腦圖哥從《城市經濟》這本書中獲取的新知吧。歷史書告訴我們的城市經濟而實際上,城市的出現不僅不晚於農村,同時也是人類經濟活動的主要發源地。
  • 我不是學霸,憑什麼跨校考研考上南京大學研究生第一名?
    最近收到碩博學霸說的邀請寫一篇考研總結。那就只能理順理順寫出來了,因為我當年本科就讀的是二本院校,也是從碩博學霸說那獲得了很多南大考研的內部信息,得到了一個學霸學姐的輔導答疑,專業課考了第一名,所以分享一下我報考南京大學的經歷給未來考研的學弟學妹們一點考研建議,也是對自己考研過程的一個紀念。
  • 史蒂芬·霍金的故事,少年時只是一個成績平平的普通學生
    青年時期的史蒂芬·霍金史蒂芬·霍金17歲時進入牛津大學,1962年進入劍橋大學攻讀宇宙學博士學位。大家都知道霍金是現代最偉大的人之一,但很少有人知道,少年時的霍金只是一個普通的學生,在學校裡成績平平,是班裡成績最差的學生。不過,霍金從小就喜歡數學,而他的父親想讓他學習醫學,然而他對醫學或者生物學沒有興趣,甚至有些厭惡。
  • 諾貝爾獎為什麼不提名袁隆平?專家說出原因:不是不給而是給不了
    袁隆平作為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解決了中國人吃不飽飯的重大問題,袁隆平先生的貢獻不僅影響著中國,更影響著世界。袁隆平先生為世界做出那麼大的貢獻,不被提名諾貝爾獎實在讓人不理解。那麼為什麼諾貝爾獎不提名他呢?專家說出答案:不是不給而是給不了!
  • 大學裡的「偽學霸」?碩士生畢設被指抄襲本科生,還是1:1復刻
    「偽學霸」,指的是那些平時成績很不錯,但一到大考就「發揮失常」的學生。一般情況下,這些「偽學霸」沒什麼真才實學,但卻有一套能夠讓自己在小考試中獲得高分的「本領」。所以在平時的小考試中,他們往往能夠獲得不錯的成績,但一到大考,就會完全敗下陣來,成績慘到讓人無法直視。
  • 2020年高考,江蘇數學滿分學霸,網友:明年不用拜葛軍了
    這才是真的學霸。 對於江蘇卷出現數學滿分,其他省份的同學永遠無法理解。因為在其他地區,有很多數學滿分的案例,而江蘇卷不同,因為有葛軍。想考滿分,難上加難。而今年這位滿分的學霸,著實要改變江蘇高考歷史。 作為被葛軍摧殘的學渣,開始並不認為自己很笨,以為都是葛軍故意為難,但是看到這位學霸的成績,突然感覺到,原來還是個人能力不夠,這才是真學霸。除了驚呆,更多的還是羨慕。 這樣的局面,外省永遠也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