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賽季的《中國詩詞大會》最大的一個變化就是,主持人由董卿變成了龍洋。平心而論,通過一個賽季的適應,龍洋雖然還是略顯稚嫩,但已經能夠HLOD住詩詞大會的舞臺。
我們重溫一下,龍洋在本賽季《詩詞大會》第八次的開場白: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裡路雲和月。
奮鬥是一種姿態,一種精神,更是一種境界。
青春年少的時候,奮鬥是「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兩鬢如霜的時候,奮鬥是「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奮鬥讓人生更加完整、更加成熟,也讓民族精神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聽她引經據典,情景交融,毫無違和感,已經有「小董卿」的氣勢!
當然,在看到龍洋成長的同時,我們也看到了,她還有很多不足之處,這些不足雖然很微小。但是,若是不及時改進,對《中國詩詞大會》這個平臺來說,將會是致命的硬傷。
這個「瑕疵」就是,龍洋在詩詞含義的把握上,還有很大的距離,有時候她的理解與原意甚至是南轅北轍。
比如在總決賽「小詩神」韓亞軒與「兩連亞」彭敏的較量中,韓亞軒由於緊張,接連搶答出錯。這時,為了緩解比賽氣氛,繼續增加比賽的競爭性。龍洋說話了,她直接引用魯迅的詩,調侃韓亞軒道,原以為你是「於無聲處聽驚雷」型的選手。
龍洋這話還真有效,韓亞軒的壓力減少了不少。但是要說的是,這個「於無聲處聽驚雷」出自魯迅的詩《無題》。原文是這樣的:
萬家墨面沒蒿萊,敢有歌吟動地哀。
心事浩茫連廣宇,於無聲處聽驚雷。
在詩文的原意中,「於無聲處聽驚雷」是指,長期受苦的國人,心中積攢著萬千憤怒,最終會像無聲之夜的驚雷一樣,劈空而來、雷霆萬鈞。
可見,魯迅的原意是憤怒,用到韓亞軒身上,明顯是不合適的!
除了這個錯誤,其實在決賽中,龍洋還用錯了一個成語,將辛棄疾的原意弄反了,王國維聽到都會生氣!
這個詞就是燈火闌珊,在總決賽中龍洋是這樣說的:
「五年的時間,中國詩詞大會的路越走越寬,我們的朋友圈越來越大,令人感動的是,不管什麼時候,驀然回首,五位老師總在燈火闌珊處,守護我們的詩心和詩意。」
顯然,在龍洋的語境中,燈火闌珊是聚光燈照射,人們關注的焦點,一個非常繁華的地方。
但實際呢?燈火闌珊的意思,與她的理解完全相反。
《青玉案·元夕》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需要指出的是,這裡的燈火闌珊處,不是我們現代理解的那樣,霓虹燈閃耀,車水馬龍的樣子。在辛棄疾筆下的燈火闌珊,其實是人煙稀少、比較冷清的地方。
古代與現代不同,當時油燈是非常少的,很多人家都沒有燈。而且,當時的生活習慣也是,入夜各家就熄燈睡覺。所以,在古代社會中,燈火闌珊才是入夜的正常樣子,代表著深夜無人、街道冷清。顯然,龍洋的理解是有錯誤的!
其實,對於辛棄疾的這句「燈火闌珊」,國學大師王國維早有引用,他在《人間詞話》寫道: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是做學問的第三重境,也是最高境界。
王國維的意思是,做學問就要承受得了「燈火闌珊」的孤獨。而不是在燈火闌珊的熱鬧中做學問。龍洋是不是完全理解反了?若是被王國維知道,後世如此理解燈火闌珊,我想他一定會很生氣。
其實,不止是燈火闌珊,還有一個詞是意興闌珊,原意是形容一個人敗興的樣子。但是,在生活中,很多人用意興闌珊形容人興致勃勃的樣子。這就是成語使用過程中,詞義「南轅北轍」,是一個嚴重的問題!
可能,這也是央視推廣《中國詩詞大會》的一個重要原因。希望龍洋趕緊補齊短板,在下一季中不犯類似的錯誤!
中國詩詞大會:酈波強勢回歸,接連作詩3首,技驚全場讚譽無數
彭敏回應李白被改的詩,《靜夜思》圈粉無數,《將進酒》瘋狂打臉
詩詞大會:5嘉賓同臺,誰的開場詩驚豔?他夾帶「私貨」贏得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