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寫李廣的詞,經歷相似,同樣悲慘,引發千年共鳴,令人感慨

2020-12-04 每天讀文史

"飛將軍"李廣的事跡我想大家都是耳熟能詳的,我們都知道李廣家族世代練習弓箭,所以他也因為超高的箭術屢立戰功,在英勇無敵的李廣將軍的帶領下平定了七國之亂、解救了被叛軍圍困的梁王。也正是這次營救梁王的戰鬥使麼李廣將軍站錯了隊,致使他這下一輩子也沒有被封侯,李廣難封侯也成為了"功高不爵,命運多舛"的標誌。李廣將軍在一次抗擊匈奴的戰爭中私自帶領軍隊脫離了大本營,最後導致了他們在歸營的途中迷失了方向,李廣認為自己這一生都沒有犯過如此低級的錯誤,於是便拔劍自殺了,從此李廣將軍的英雄事跡也得到了廣泛的流傳。在古代歌頌李廣的詩篇也是數不勝數,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欣賞一首來自宋代詩人筆下的詩篇。

《八聲甘州·故將軍飲罷夜歸來》

宋代:辛棄疾

夜讀《李廣傳》,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楊民瞻約同居山間,戲用李廣事,賦以寄之。

故將軍飲罷夜歸來,長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識,桃李無言。射虎山橫一騎,裂石響驚弦。落魄封侯事,歲晚田間。

誰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馬,移住南山?看風流慷慨,談笑過殘年。漢開邊、功名萬裡,甚當時、健者也曾閒。紗窗外、斜風細雨,一陣輕寒。

這首詩主要講述了一個這樣的故事:李廣將軍曾有一天夜裡與友人在田間喝酒,回到灞陵亭休息時卻被喝醉酒的灞陵慰出言侮辱。這讓聞名於天下的李廣怎麼能不生氣呢?於是李將軍便獨自一個人來到南山的半山腰處,錯誤的把石頭當作了老虎,李將軍拔箭就向石頭射去,箭鏃射進了石頭裡,把堅硬的石頭都給射裂了。這首詩篇前半部分主要就是講述了這樣一個英雄的故事,下半部分則是詩人根據自己的悲慘遭遇,抒發和將軍一樣的情感。

辛棄疾不光是一位偉大的詩人,他同樣是一位偉大的愛國將領,他23歲就起兵抗金,南歸以後雖然也有少許的建樹。但是由於辛棄疾為人正直,敢於用文字批判那些黑惡勢力,不久便遭到了朝中奸臣們的迫害,不僅沒能實現自己恢復中原的偉大志向,還被誣陷了諸多種罪名,致使詩人年紀輕輕就被貶去了官職。他的這種悲慘的遭遇,也是像極了古時候的飛將軍李廣,於是這首用李廣將軍功高不爵的遭遇,抒發自己慘遭奸臣陷害失去官職的憤恨不平。詩人在夜晚讀《李廣傳》時的夜不能寐中我們可以看出詩人當時的心情是有多得的激動,也許只有感同身受的人們才能產生共鳴。

這首詞的上片我們也已經說過,詞的下片則就是詩人抒發自己情感的最好見證,表達了詩人多方面的情感,也隱約了運用了許多前人的詩文,但是這絕不是照搬弄抄,而是在送去前文詩詞的情況下加深自己的情感基調,在這之中詩人也是充分的融入了自己深厚的感情,從中我們也是看到了詩人被誣陷後深深的絕望之情和對黑暗朝廷的失望之情。

這首詩用詞十分的巧妙,詩人只用了短短的數十個字就把李廣的人物性格和生平事跡描寫得淋漓盡致,而且描寫的會生會色、生動而又形象,表達了李廣將軍即使勞苦,但是並沒有得到功勳,直到生前的最後一刻也沒有得到皇帝的賞賜。詩人也是有著同樣的悲慘遭遇,從中我們不難看出詩人在對李將軍表示同情的同時,也抒發了自己對朝廷奸臣當道的無奈。

相關焦點

  • 跟辛棄疾學用典:辛式表達法則,讓你難讀懂的同時讓你覺得美
    這首詞雖然以贈別朋友為背景,但詞中流露的卻是辛棄疾抗金復國、建功立業的心願。當時辛棄疾任江陵知府和湖北安撫使,他的朋友要到漢中去任職,辛棄疾寫了這首詞鼓勵朋友。在詞中,辛棄疾借用了飛將軍李廣抗擊匈奴的典故,李廣戰功赫赫,打得匈奴聞風喪膽,不敢進犯。現在宋朝遭到強敵入侵,辛棄疾希望能有李廣一樣的龍虎之將來抗擊金國,收復中原。
  • 辛棄疾下決心戒酒,寫了一首詞,對著酒杯發牢騷,令人捧腹大笑
    心底散發溫柔的人才能吟誦,辛棄疾是有趣的,他的情感是豐富的,有鐵骨也有柔情。年近六十歲的辛棄疾突然心血來潮想要戒酒,因此留下了讓人回味的有趣作品《沁園春·將止酒戒酒杯使勿近》,讓人讀了忍不住笑出了眼淚。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賞析賞析。
  • 辛棄疾最棒的一首詞,暗藏玄機,梁啓超稱讚: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大家對於辛棄疾的了解一般都只是知道他是個詞人,字幼安,別號稼軒居士 ,有"詞中之龍"之稱。但其實辛棄疾還是一位南宋的將領,辛棄疾的一生都在主張恢復國家統一,他的詩詞也多是流露出保家衛國的英雄主義精神。在辛棄疾留下的詩詞中,有一首詩特別棒,暗藏玄機!
  • 辛棄疾這首經典之詞,道出了真正的「愁」,尾句更有意味
    如今,經歷生活的風雨,才算整整嘗到了愁的滋味,才明白真正的愁事想說都說不出來的。想要講卻講不出來,話到嘴邊,卻是自我安慰的一句「還一個涼爽的秋天啊!」不得不說,如此這般的感悟,只有那些在生活中摸爬滾打的成年人,才體味得更加深刻,辛棄疾也一定是如此了。
  • 蘇軾辛棄疾睡不著各寫首《西江月》,千年難分高下
    在宋代詞壇,辛棄疾估計是唯一能與蘇軾相提並論的詞人了!對於蘇軾來說,寫文是畢生所好,一生寫詩2700首,詞350餘首;對於辛棄疾來說,寫詞是閒居時最大的樂趣,一生寫詞600餘首。兩位是為數不多的既可豪放又能婉約的詞人,世人也是青菜蘿蔔各有所好!
  • 宋朝給了詞的生長環境,蘇軾創立豪放派,辛棄疾讓豪放得到升華
    而宋代豪放派的發展,也分為兩個時期,從北宋到南宋,豪放派詞人筆下的詞也截然不同。以來蘇軾和辛棄疾為例。一個來自富得流油的北宋,另外一個來自內憂外患,保命要緊的南宋。王季思教授的《古典文學略述》中,王教授認為豪放派詞人寫的詞,有個特點,那就是不屑拿女子來自比,他們覺得這樣娘兮兮。
  • 辛棄疾悲憤的一首詞,氣勢冠絕古今,還被王傑改成歌曲傳唱
    辛棄疾是中國古代罕見的文武雙全的文人,他是中國文壇豪放派的代表,平生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人稱"詞中之龍"。辛棄疾擅長以文為詞,其詞藝術風格多樣,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他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典故,既能抒寫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
  • 李煜寫了一首描述女子部位的詞,刻畫得惟妙惟肖,令人拍手叫絕
    這首詞上闋寫女子之美,下闋寫女子與「檀郎」的調笑,幾乎用一種白描的手法來寫男女嬉戲、玩笑,整首詞都籠罩著一股美豔之色。在這首詞中,李煜抓住了「口」,用「嚼」、「笑」、「唾」三個動詞來形容這個女子最美的部位,寫盡其女子之美。
  • 辛棄疾自己很喜歡的一個千古名句,經常在酒宴上問旁人:寫得如何
    喜歡辛棄疾,有很多理由。比如率50人闖萬人敵營的勇氣,比如至死都不改的初心,比如他那600多首詞作。除此以外,還是有他身上的那種狂傲之氣。辛棄疾的狂,是骨子裡的東西,配上一絲酒意,總是能化為令人動容的文字。
  • 千古宋詞巔峰之戰,蘇軾辛棄疾半夜難眠各寫同首詞,千年難分高下
    宋詞,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顆璀璨明珠,在兩宋時期,有李煜、柳永、王安石、蘇軾、李清照、辛棄疾等詞人,其中最能代表宋詞的兩大文人,那當屬蘇軾跟辛棄疾了。他們兩位的水平最能代表宋詞壇最高水準了。蘇是指來自蜀中眉山的蘇軾,辛是指濟南府的辛棄疾。兩人相差了近百歲,卻一同扛起了兩宋詞壇一片天。
  • 辛棄疾的一首高中必背情詞,王國維推為至高境界,卻被誤讀了千年
    辛棄疾是一位文武全才,這似乎已經成為公論。他的詞,時而豪放灑脫,時而溫婉多情,可謂佔斷詞壇,鮮有對手。他最著名的那句「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因被王國維《人間詞話》所推崇,作為人生的階段性境界,被舉國的高中學子所誦讀,這就是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
  • 蘇軾被貶黃州時,寫了一首詞,全篇借用了別人8首詩,卻一氣呵成
    ,這時蘇軾正經歷著一生中最灰暗的時候,他心情沉重,只能借筆抒情。令人叫絕的是,蘇軾的再創作,將這八首詩的原句用來,幾乎都是未改一字,原句再現!杜甫老去的感慨,也是和作者產生了共鳴,所以信手拿來用在其中。更不說那些李商隱的傷感詞句,思鄉和相思,全都讓蘇軾有了相同心態,於是也是毫不介意的拿來引用其中。
  • 辛棄疾在詞中,封自己「水雲侯」,到底是個什麼級別的官?
    01 閒不下來的辛棄疾 如果要細說辛棄疾的為官生涯,那可真是一出悲慘故事。 於是,被糾結和矛盾困擾的辛棄疾,寫下了一首《玉樓春》,在詞中,他封了自己一個「水雲侯」的爵位,聊以自嘲。
  • 辛棄疾的這首詞,雖寫的是愁,卻滿篇充滿著想像,經典至極
    書寫同樣的一種情緒情感,不同的人會用不同的方式來表達。就像是「愁」。對於現代人而言,我們通常都會直白地將令我們愁苦的這件事情講出來,從而宣洩出自己心中的愁苦。對於我們來講,這就是「傾訴」。而於古人而言,尤其是古代的文人,他們心中的愁苦,實際上也不少。
  • 辛棄疾醉酒後寫下一首詞,初讀捂嘴想笑,再讀卻忍不住流淚
    這首詞是辛棄疾晚年所作,當時的他因為被排擠,而閒居瓢泉,每日飲酒作樂,抒發內心的抑鬱。大體一看,覺得是這首詞。對於一位有理想,有著遠大抱負的人來說,那無疑是致命的打擊,為此他的詞中總是充滿了憂愁,有著一種淡淡的憂傷。寫得有點搞笑,但仔細一看的話,就發現了其中的奧妙。全詞以詼諧幽默的口吻,表達了他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孤憤之情,讀後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 這個南宋詞人乃辛棄疾好友,與稼軒詞風相似,但是卻不為人所知
    南宋詞壇上,辛棄疾可謂大名鼎鼎,其對於當時詞壇的影響也很大。所以在當時,出現了不少與其詞風相似的詞人,比如劉過。這個詞人的名氣不算大,但是其詞風與辛棄疾很是相似。尤其是這首抒寫憂國傷時之慟的詞作,很是蘊藉含蓄,耐人咀嚼。且看:蘆葉滿汀洲,寒沙帶淺流。
  • 非常虛幻的一首愛國詞,雖寫思念摯友,實則藉以諷刺朝廷
    詞作深受辛棄疾影響,是辛派詞人的重要代表,風格豪邁慷慨,多散句、議論。著有《後村先生大全集》,在南宋後期號稱「一代文宗」。北方淪陷於金人之手,而南宋朝廷無作為,無疑是眾多南宋愛國詞人的痛。百無一用是書生,或許這個時候的劉克莊只能在紙上抒發自己的憤懣之情。
  • 李清照的這首詞,看到雪中梅花而作,短短幾句,寫盡平生孤寂
    下片中詞人的感情更是情難自禁,上片即使悲傷也只是因為離別和相思,而現在丈夫因病逝世,自己經歷著顛沛流離幾經飄蕩的悲慘生活,生活的現實折磨的詞人很快變得衰老,變得兩鬢花白。變得再無心思去賞花賞景,眼見著晚年時期國勢逐漸衰弱,詞人更是為止憂心忡忡,哪裡還有多餘的心思,哪裡還有閒情逸緻呢。
  • 「辛棄疾800年前夢想的盛世中國,我們實現了!」這聲呼喚讓人淚奔
    >寶刀未老的唱腔一曲《青玉案·元夕》直擊靈魂直衝雲霄的氣場讓現場鑑賞團和觀眾數次起立振臂高呼而陳彼得告訴我們這灼熱瀟灑的歌聲是來自中華大地穿越千年的召喚去回應那遙遠的呼喚同根同源的文化中共同期盼盛世中國驀然回首,30年過去了陳彼得往返於海峽兩岸感慨於萬流歸宗
  • 蘇軾一名句比喻精妙,辛棄疾不服,寫出意思相反之句,亦流傳千古
    新能夠是角度新、觀點新、比喻新等等,由於人的審美觀是容易疲勞的,比如古代詩人寫月,許多人將月亮比作鉤、弓、盤、銀鏡,在那時候看來,也許十分新奇,能讓人眼前一亮,直到現在,倘若還以這些事物來比作月亮,則太過乏味,讀來沒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