腋花蘭屬植物繁殖及病蟲害防治栽培技術
李春華 李柯澄
腋花蘭又稱肋莖蘭、帽子蘭、葉心蘭,是蘭科腋花蘭屬植物,是美洲熱帶地區中最珍奇類觀賞植物之一。其花大多數較小,但形狀奇特,花序著生於莖頂端,出現在葉片主脈的基部。總狀花序或單花,以深綠色的葉片襯託出一朵朵或一串串美麗的豔麗花朵,非常醒目誘人。歐美、澳洲、日本和我國臺灣等已被引種和栽培,並進入商業化生產。
腋花蘭屬植物約有1 240個原生種,是石豆蘭屬後的蘭科第二大屬。植株形態大小各異,無假鱗莖,莖著生於根狀莖上,具細高的莖直立或下垂,也有部分品種莖上生匍匐,或攀緣。葉通常1枚,長橢圓形或心臟形,質地厚革質或薄紙質。總狀花序具單花或多花,通常生於莖頂端葉中脈基部內生出,花微小至lcm,最大花徑可達10cm。萼片、花瓣和唇瓣因種類不同而各異,花有白、綠、紫、黃、紅、橙、褐等色,常有斑紋,而開花時間長,有些品種花期可達數月。花有香氣,花期大多在冬季至夏季,也有部分品種在初秋開花。
嫩烏腋花蘭
腋花蘭為附生蘭或石生,多數分布於熱帶美洲地區,從西印度群島經中美洲至南美洲,以安第斯山脈為分布中心。多生長於高溫的海平面至海拔3000m的涼爽有霧的林中樹上或巖石上,也有少數生長在林蔭陸地上。性喜涼爽、溫暖、乾燥或潮溼的環境中,但大多數種類適宜中度遮陰,忌強光及高溫,也不耐嚴寒,大多數種類生長適溫為12℃~27℃。一般不能高於30℃以上,冬季不低於10℃。
腋花蘭屬植物有很多不同組分立成異名屬、如劍梗蘭、梗帽蘭(葉花蘭)、齒帽蘭、怪舌蘭、匙帽蘭等,使本屬種數降到1000種。腋花蘭自19世紀初,近幾年又培育出雜交新品種,亦有與蜚蠊蘭屬(甲蟲蘭屬、雷氏蘭屬)、小龍蘭屬(猴面蘭屬)、尾萼蘭屬(三尖蘭屬)、銀光蘭屬(微柱蘭屬)、嬰靴蘭屬(麗斑蘭屬)等近緣屬雜交。現在美國、澳洲和日本有做試驗組培,除用作珍貴的藥用植物外,有些品種在切葉插花產業中有巨大的商業開發潛力。
密花腋花蘭
常見品種開紅花的有蜘蛛腋花蘭、長柄腋花蘭、阿氏腋花蘭、艾氏腋花蘭、戟葉腋花蘭;開紫紅色花的有高大腋花蘭、刺唇腋花蘭(又名多刺腋花蘭)、鴨狀腋花蘭、剃鬚腋花蘭、單花腋花蘭、蒂氏腋花蘭、櫛葉腋花蘭、尖端腋花蘭、羅氏腋花蘭、馬蹄形腋花蘭、梅氏腋花蘭、雙花腋花蘭、垂花腋花蘭、蟹爪腋花蘭、心葉腋花蘭、疣狀腋花蘭;開黃安氏腋花蘭色花的有淺黃腋花蘭、香花腋花蘭、科氏腋花蘭、大葉腋花蘭、波狀腋花蘭、黃花腋花蘭、凹唇腋花蘭、球形腋花蘭、金黃腋花蘭(肉質葉品種)、密花腋花蘭、安氏腋花蘭(又名安氏馬桶蘭);開白色花的有迷惑腋花蘭、奇異腋花蘭(又名壯麗腋花蘭)、寬葉腋花蘭、雷氏腋花蘭、冰花腋花蘭(又名蠟質腋花蘭)、翼狀腋花蘭;開褐色花的有高聳腋花蘭、雙瓣腋花蘭、褐花腋花蘭、肉質腋花蘭、披針葉腋花蘭、粗糙腋花蘭;開橙色花的有橙色腋花蘭、比氏腋花蘭、磚紅腋花蘭、橙紅腋花蘭、桑氏腋花蘭;開斑紋花的有長毛腋花蘭、小鳥腋花蘭、長葉腋花蘭(又名女帽蘭)、狹萼腋花蘭、細毛腋花蘭、條紋腋花蘭、三色腋花蘭、三翼腋花蘭、彩紋腋花蘭、美麗腋花蘭、瑪氏腋花蘭、甲蟲腋花蘭、多氏腋花蘭(又名紫點腋花蘭)、格氏腋花蘭、黑花腋花蘭以及從腋花蘭中分出新屬劍梗蘭屬、梗帽蘭屬(葉花蘭屬)、齒帽蘭屬、怪舌蘭屬、匙帽蘭屬、基帽蘭屬、金鱷蘭屬等異名品種。
瑪莎氏腋花蘭
繁殖
腋花蘭與大多數蘭科植物一樣,繁殖較容易,可每年或隔年結合分株繁殖,但規模化生產必須改進繁殖方式。由於腋花蘭在溫室中很難用傳統的繁殖技術,其種子自然萌發困難,不具備無融合生殖或自孕能力,因此在選擇繁殖方法時,要考慮人工授粉的最佳方案。
格氏腋花蘭
無菌播種 腋花蘭花期多由蚊子、蜜蜂等小昆蟲傳粉,但結實力差,必須以熟練工人幫助其授粉,才能結出優質果莢。果莢轉為深綠色或淡黃綠色時,必須對植株進行消毒,並將果莢採取後置於無菌玻璃瓶口中,每個玻璃瓶口中放置1.3ml的1%次氯酸鈉和吐溫,消毒劑溶液用0.22微米的微孔濾器對種子進行持續攪拌10分鐘消毒。然後除去消毒劑溶液,用無菌蒸餾水衝洗4次,在玻璃瓶口內乾燥後,從果莢中提取種子在適宜的培養基中播種,培養基中添加有機氮源(如胺基酸)有利於種子萌發和發育。培養基均添加209/L蔗糖和79/L瓊脂,在120℃和117.7千帕的高壓鍋中滅菌30分鐘前,pH值為5.8。在基礎BM一2培養基誘導愈傷組織形成和原球莖發育,添加植物生長調節劑,降低BAP和IBA的濃度,從而降低了發芽效率。在50%MS培養基和VW培養基上,原球莖萌發率和愈傷組織形成率最高。此外,也可採用營養基以濃度為半濃度,輔以維生素、檸檬酸、蔗糖和冷結樹脂(結冷膠),pH值5.4±0.5。生長調節劑如TDZ、苄基腺嘌呤(BA)和萘乙酸(NAA),配方以基本營養培養基(不含生長調節劑)、基礎培養基含1mg/LTDZ、基礎培養基含BA0.05、基本培養基含組合2mg/L的BA+1.5mg/L的NAA等4種培養基,任選1種培養基即可。
尖葉腋花蘭
組織培養 除用種子無菌播種外,也可從健壯的植株上採摘基部幼莖的葉尖作為外植離體快繁培養。外植體經過滅菌消毒,在超級工作檯上用解剖刀片切取帶有芽點的嫩芽,接種在MS基本培養基,附加NAA0.1~1.0mg/L和6一BA0.1~1mg/L,並根據具體試驗情況使用天然有機物,如水解乳蛋白、檸檬汁、椰子乳等。pH值5.4,在弱光、20℃恆溫條件下培養,每周更換培養液,連續3~4次,然後轉移到1/2MS+6BA2.0mg/+PVP2.5mg/L固體培養基上培養,提升培養溫度至25℃,1個月後可見外植體四周有白色突起,後逐漸轉綠,形成叢生形原體莖。如果進行原球莖組織培養建立快速繁殖無性系,可通過新芽的基部切取叢生芽,並接種到MS+6一BAO.1~5.0mg/L+NAAO.1~1.0mg/L+CMl00mg/L+蔗糖209/L固體或液體培養基中進行增殖培養,培養1~2個月後,增殖倍數增加,繼續在叢生芽誘導培養基上繼代培養。培養時,一般把在液體培養基上誘導的原球莖切割後接種於固體培養基上培養1個月,然後把原球莖一塊塊仔細地分離轉移到液體培養基中,操作時要小心,儘量減少對原球莖的損傷。當增殖形成壯苗植株時,將叢生芽單個切開,轉入低濃度的培養基,如VW、KC、MS、1/2MS、花寶2號等,分別加入5%一10%的椰子乳、香蕉、番茄汁或馬鈴薯汁對促進原球莖分化有一定的效果。此階段不應用較高的激素濃度組合,避免原球莖形成異常苗。以刪從1.0~刪心.1~1.呲l盼蔗糖209/L+瓊脂69/L的培養基中對原球莖分化的幼苗茁壯。當壯苗植株有一片葉的無根苗時可轉接至生根培養基,培養基可參考其他蘭花生根培養基。
巨大腋花蘭
試管苗移栽和養護 壯苗培養出大量生根後,將培養瓶放置於溫室內鍛鍊2周,打開瓶塞l~2天,用鑷子將試管苗從瓶中取出。注意:因試管苗根系較纖細,用清水洗去根部培養基時,不能弄斷根系,用0.1%高錳酸鉀溶液或50%多菌靈1000倍液浸泡試管苗5~10分鐘,撈出陰乾後移栽。基質採用蛭石、蕨根、椰子殼碎料按1:1:1混合或以水苔栽入1寸杯盆中。種植的當日必須用多菌靈或百菌清1000倍感液殺菌消毒。前期管理基質以半潤為宜,空氣溼度90%以上,溫度20℃~25℃,冬季氣氣溫不低於10℃。室外塑料大棚移栽夏季遮光80%,其他季節遮陰在20%~40%。成活後每隔2周噴1次殺菌劑和1次花寶肥或花多多平衡肥料3000~5000倍液。小苗逐漸長大後移入2寸盆中培育商品盆花,2~4年可見葉片中脈基部開花。
波狀腋花蘭
栽培管理
腋花蘭是小到中型熱帶生長的附生植物,植株大小在10~100cIn,如最小的附生種為薩氏腋花蘭,最大的為地生物種如巨型腋花蘭,而株高在30~60cm的品種可達800種以上。腋花蘭大多數種類易栽培,在南亞熱帶地區很適合露地環境下栽植,但栽培環境依種類的不同而異,如產於炎熱的熱帶低海拔地區的種,在高溫溫室栽培。生長在高海拔3000m以上的哥倫比亞安第斯山區則需在低溫溫室栽培。腋花蘭要求全年生長環境最高溫度保持在21℃~27℃,夜間最低溫度不低於10℃。如果在35℃以上的高溫環境下栽培,植株長勢不佳,甚至造成全株乾涸、枯萎和死亡。
腋花蘭可在小盆或吊籃中生長,也可用蕨類植物固定在砧木上,根部覆蓋著苔蘚。用盆栽時基質可選擇0.6~lcm顆粒的泥炭土、樹蕨、松樹皮塊、木炭及珍珠巖、苔蘚等混合配製,切忌用陳腐的基質。以鬆散、快速乾燥的基質,如樹皮或切碎的木本蕨類植物纖維。珍珠巖的加入也可以使基質鬆弛,但也保留了一些水分。木炭的加入也改善了基材的性能,防止基材的酸化。
蒂氏腋花蘭
大規模化生產時,組培苗定植於1寸杯盆中,栽後噴1次Phyton27殺蟲殺菌劑和Physan20消毒殺菌劑。當幼苗逐漸長大,到了中苗階段,應換至2寸盆中培育,大苗階段可直接移栽至3寸以上的盆中定植。在移栽過程中,由於根系較纖細,受傷後易感染病菌,因此要及時用真菌和細菌等農藥噴淋透基質預防。培育成品苗,植株密集叢生成1莖1葉,應在結合換盆時進行分株繁殖,不要使盆栽植株生長成太大的株叢。另外,腋花蘭對任何操作反應都很差,因此只有在絕對必要時才能重新種植或分開。一些植株也不能忍受根部周圍腐朽的基質,因此當基質開始分解時,應立即重新盆栽。建議選擇一種基質,如樹蕨類植物纖維,因為分解緩慢。如果在新根開始出現時重新種植,植株將被接受並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生根。如果植株被分割,可能需要2個月才能恢復。
凹唇腋花蘭
光照如心葉腋花蘭、紫葉腋花蘭、雙疊腋花蘭、紫唇腋花蘭、瑪氏腋花蘭、橙色腋花蘭等少數種類,需要較高水平的光照,植株才能茁壯成長。在溫室栽培中需要18000~25000lx的光照,但光線應稍微過濾或散射,植株不應暴露在正午陽光直射下,並應始終確保強大的空氣流動。一些小型種的品種如嫩烏腋花蘭、長毛腋花蘭科氏腋花蘭等,需要輕度陰蔽條件,但溫度宜控制在20℃~24℃。夏季強光照時應設置雙層中等密度的遮陽網,冬季是腋花蘭的花芽生長期,應給予全日照。
比氏腋花蘭
溫度腋花蘭植株無休眠期,在全年中以60%~80%的溼度和溫度為15℃~27℃的環境下,大多數腋花蘭植株生長很好。短期的10℃以上或更低溫度可以忍受,幾乎不會受傷害。但在溫帶寒冷地區,需要進行保暖和加溫措施。
安氏腋花蘭
水分 在活躍生長過程中,應經常澆水,但應確保良好的排水,使根系周圍的基質永不乾燥或浸溼。一些肉質葉品種,對乾燥環境有一定的抵抗力,在冬季整個期間勿使植株潮溼,否則整株失去活力,甚至造成全株死亡。通常,澆水應待盆內基質變幹及澆水,夏天高溫應每天上午和下午各澆1次水。空氣溼度全年需要維持70%~85%。開花期間,適當控制澆水,並應注意不可對著葉上花內澆,否則易導致過早凋謝。腋花蘭喜歡通風良好和高溼度環境,澆水同時用水噴灑植株,更有利於生長。冬季為腋花蘭花芽的生長期,不能使基質完全乾涸,並應常保持空氣溼度在60%~70%。如果基質乾燥,則選擇在晴天的中午澆水,使基質上下半潤。
戟葉腋花蘭
肥料在旺盛生長期間,植株應每周施肥量為蘭花推薦施肥量的1/4~1/2。從春季到仲夏,可使用富含氮的肥料,然後在夏末和秋季改用富磷鉀含量高的肥料。建議使用花多多、魔肥、花寶等高純度安全長效肥料,通常稀釋3000~5000倍液。此外,還需向盆面散施長效控釋肥,如好康多、奧綠肥等,每隔3~4個月1次。葉面也可噴施多微磷酸二氫鉀、花寶等,每月2~3次。每次澆完肥水後,隔日檢測EC值,一般不超過1.4mS/cm。生長健壯株,EC值為2.3~2.8mS/cm,但保持在1.5mS/cm為好。
垂花腋花蘭
病蟲害防治
炭疽病在葉片上,影響植株的生長發育。防治方法:多雨潮溼季節及時改善通風環境,初發病時及時噴灑殺菌劑,如四氯苯腈、百菌清、甲基託布津等600~1000倍液,間隔7~】0天1次,連續防治3~4次。
莖腐病常於莖基部及中上部發病,發病後病部擴展至根部及葉片,導致莖腐而死亡。防治方法:一旦發生,應停止澆水,並讓陽光照射植株。如果有腐爛,可從莖基部剪除,再用糊狀百菌清溼敷於切口上,也可選用3%甲基託布津癒合劑敷於傷口。藥劑預防可用5%福多寧可溼性粉劑3000倍液或蘭花莖腐病專用藥500倍液或微生物菌劑1000倍液噴霧防治。
斑枯病通常危害葉片,重者會導致葉片枯死。防治方法:加強栽培管理,增施磷鉀肥,促使植株生長旺盛。在5~9月,特別是多雨季節,可用75%百菌清可溼性粉劑500倍液,或50%氯溴異氰尿酸可溶粉劑1000~1500倍液,或77%氫氧化銅可溼性粉劑1000倍液噴霧防治,每隔7~10天噴1次。發病重的地區要定期噴藥。
褐斑病危害葉片,發生嚴重時,除葉脈外,整個葉片布滿病斑,似火燒一般,嚴重影響開花。防治方法:加強栽培管理,及時剪除重病葉。從發病初期開始,用65%代森鋅可溼性粉劑600倍液,或70%甲基託布津可溼性粉劑800倍液,或30%吡唑醚菌酯懸浮劑1500倍液噴霧防治,每隔7~10天1次,連續噴3~4次。
介殼蟲發生時可選用40%噻嗪酮懸浮劑1500~2000倍液,或22.4%螺蟲乙酯4000~5000倍液噴殺。蟎類 可用阿維菌素、螺蟎酯、噠蟎靈、速滅蟎、聯苯肼酯等殺蟎劑,以1500~2000倍液噴殺。
蛾類幼蟲可用阿維菌素、敵殺死、敵百蟲、氰戊菊酯等噴霧防治。
根葉甲在成蟲發生期選噴90%敵百殺,或2.5%敵殺死1000倍液噴霧全葉及基質。
如有蝸牛及蛞蝓等其他蟲害,可於夜間撒誘餌毒殺,其他蟲害可選噴阿維菌素、敵百蟲、敵殺死等農藥毒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