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葉別名金露花、籬笆樹、花牆刺,繁殖及病蟲害防治栽培技術
陳少萍
黃金葉別名金露花、籬笆樹、花牆刺,為馬鞭草科假連翹屬常綠灌木或小喬木。其株型潔淨、颯爽明媚,株高 3 ~ 4m,枝下垂或平展,莖四方,綠色至灰褐色。葉對生,卵狀橢圓形或倒卵形,中部以上有粗刺,紙質,綠色。總狀花序排列成鬆散圓錐狀,頂生,花小通常著生在中軸的一側,高腳碟狀,花冠藍紫色或白色,全年均能開花,但以 9 ~ 10 月為盛期。核果肉質,卵形,金黃色,成串包在萼片內,有光澤。1~2月成熟,種子紅色。
黃金葉性喜溫暖、陽光充足、涼爽通風的環境。稍耐陰,耐寒性差,萌發力強,耐修剪,生長快,越冬溫度須在5℃以上。生長適溫 22℃~ 30℃。天氣暖和可終年開花。土壤要求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質土壤為好。盆栽土壤可用黃泥、腐熟的廄肥、木糠按 6 ∶ 1 ∶ 3 的比例混合。
黃金葉花開香氣淡豔,滿枝金黃,是早春優良觀花灌木。適宜配植於宅旁、亭階、牆隅、籬下與路邊配植,也宜栽種於溪邊、池畔、巖石、假山下。因根系發達,可作護堤樹栽植。在南方可修剪成形,叢植於草坪或與其他樹種搭配,也可做綠籬,還可與其他彩色植物組成模紋花壇。北方可以盆栽觀賞,適宜布置會場等地。
育苗基地
果實
繁 殖
黃金葉可採用播種繁殖、扦插繁殖、壓條繁殖和分株繁殖等。
播種 採摘飽滿、成熟的紅色鮮果,洗淨晾乾備用。在春、秋兩季均可播種,一般多採用春播、春播為 3 ~ 5月均可,氣溫 16℃~ 22℃時,播後2 ~ 3 周發芽。秋播為 9 ~ 10 月上旬為宜。播種前選擇水肥條件較好的圃地做苗地。深翻、碎土、耙平做畦,畦寬1 ~ 1.2m。條播或撒播。條播按行距20cm,撒播則將種子均勻撒在苗床上,播後覆土厚 1cm,然後蓋草,灌水。當出現 2 ~ 3 片真葉時開始間苗,保留株距 10 ~ 15cm。並結合除草,追肥,施後要往葉面噴水,以免肥料灼傷幼苗,苗高 10 ~ 15cm 時定植。
扦插 扦插繁殖宜在春、夏兩季進行。選擇 1 年生無病蟲害的粗壯枝條、粗壯老莖或當年生成熟嫩芽作插穗,當年生成熟的嫩枝成活率較高,而宜苗壯。插條長 5 ~ 7cm 左右,具 5 ~ 7 節,將第 1 ~ 2 節間葉片剪掉,以減少葉面水分蒸發。為擴大髮根面及吸水量,剪口要求斜剪平整,以提高扦插成活率,插後要用 70% 的遮光網遮蓋,待髮根後再掀開。溫度在 20℃~ 25℃,插後 25天左右可生根,扦插成活率很高,可達98% 以上。無需使用任何生根劑。
已髮根的扦插苗
插後管理
水分 插前將苗床澆溼,以免損傷插條,扦插深度有 1 個節入土即可,插後要及時澆透水,使插條與土壤密合。插穗在沒有髮根之前無法吸收足夠的水分維持其體內的水分平衡,因此,必須通過噴霧來減少插穗的水分蒸發,但不能過多噴水,水分太多插穗容易被病菌侵染而腐爛。扦插應掌握植物的生理特性來進行澆水,根據「幹長根 , 溼長芽」的原理,掌握先長根後長芽,以保證芽葉有吸收水分和養料的基礎。一般保持插床溼潤狀態,空氣相對溼度保持80% ~ 90% 有利生根。為了增加空氣相對溼度,每天可向苗床四周噴 1 ~ 2 次水。當根萌髮長 2cm 左右,可適當增加苗床水分,但應注意基質的水分與空氣調節,每隔一段時間可適當讓床土幹透,再澆透水。
光照 黃金葉從扦插到移植過程中對光照、溫度要求不一樣。5 月份氣溫一般在 20℃~ 25℃且比較穩定,有利於扦插繁殖生根。由於剛插初期插條幾乎無吸收水分能力,且插條上部留有小葉,水分蒸發快 , 要用 70% ~ 85% 遮陽網來遮陰,插後 1 周左右大多數插條已形成愈傷組織,插條逐漸有了吸水能力,於上午或傍晚揭開兩旁遮陽網,讓插條適當曬光,有利插條光合作用,促進生根。
溫度 黃金葉最適合扦插的溫度為18℃~25℃,低於15℃,插穗生根困難、緩慢。高於 30℃,插穗上、下兩個剪口容易受到病菌侵染而腐爛,並且溫度越高,腐爛的比例越大,成活率越低。
施肥 當插條根長出 1cm 時,可噴灑含氮液肥,大多數插條根長達 2cm時,可澆 1 次三要素液肥,濃度要稀些,以促進葉芽生長。1 個月後可移栽上盆,如插營養袋可出圃作綠化苗用。
壓條繁殖 黃金葉下垂枝多,可於春季 3 ~ 4 月將母株上的下垂枝彎曲壓入土內,將入土處用刀刻傷埋上細土,刻傷處即能生根成苗,冬季至第 2 年早春將其割離母體帶根挖取幼苗移植上盆。
分株繁殖 黃金葉根系發達、萌發力極強,秋季落葉後或早春萌芽前,可挖取植株根系周圍的根櫱苗另行移栽定植。
盆栽黃金葉
開花
移栽上盆
澆水 黃金葉喜溼潤的土壤環境,不耐乾旱。生長期間特別夏季生長與開花旺期應充分澆水,保持盆土溼潤,以滿足植株生長與開花所需。如長期缺水或澆水不足其葉會變黑色,影響觀賞。黃金葉耐水溼,澆水應掌握「乾濕相間」。但不宜澆水過多和積水,梅雨季的雨後應及時檢查,倒去盆中積水。冬季應節制澆水,保持盆土溼潤為好。
施肥 黃金葉萌芽力強,生長快,需消耗大量的養分,所以在生長季中應不斷補充養分,加強肥水管理。春季應每個月追施 1 次以氮為主的肥料,促使葉生長粗壯旺盛。夏、秋季,應每半月追施 1 次以氮、磷、鉀為主的複合肥,促使開花結果不斷,並使開花茂盛、色彩鮮豔和結果良好。
溫度 喜溫暖,生長適宜溫度為22℃~ 30℃。不耐寒,安全越冬溫度為5℃。溫度合適時,可一年四季萌芽抽枝。
光照 喜陽光充足,稍耐陰。即使是夏季高溫季節也應給充足的光照,才能生長與結果良好。生長時期應儘量接受陽光,光照越強烈,其枝葉的金黃色彩和葉面上的斑紋會越亮麗鮮豔,光照不足時,色彩常會褪淡墨綠或徒長,致使葉色不美。
修剪 極耐修剪。生長季節可每月修剪 1 次,春天結合換盆對植株進行 1次修剪.疏去過密的衰弱枝、交叉枝、平行枝和病蟲枝,以保持植株內部通風透光良好和株型圓整。花後如不需結果,可剪去開謝的花序,促發分枝和重新開花。如需賞果,則開花前進行輕修剪造型,使其樹冠美觀。栽植數年而植株老化時,春季應加大修剪量,以刺激枝葉生長旺盛。也可以根據需要將植株剪成球形或柱形等形狀。
公園綠化
紅草與黃金葉配植
病蟲害防治
在廣東珠海地區常見病蟲害有黑斑病、煤煙病、葉斑病、炭疽病等。蟲害有角蠟蚧、鑽心蟲、蝸牛、蚜蟲、介殼蟲、紅蜘蛛等。
黑斑病 該病多見於植株下部老葉,但上部葉片也易受侵害。防治方法:發病前噴 50%苯來特可溼性粉劑 2000倍液,或始病期噴施 50%炭疽福美+80%代森錳鋅(1 ∶ 1)800 倍液,或70%百菌清+ 70%甲基託布津(1 ∶ 1)800 倍液。每周 1 次,連噴 3 ~ 4 次,交替使用,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煤煙病 該病由蚜蟲和介殼蟲危害而誘發。防治方法:誘發煙煤病的害蟲,主要是蚜蟲和介殼蟲等,因此,要防治此病害必須首先防治的蚜蟲和介殼蟲,病即自然消除。發病前可用速撲殺600 ~ 800 倍液、50% 磷胺乳劑 2000 倍液或 50% 樂果乳劑 1000 倍液噴灑植株,每周 1 次,連續 2 ~ 3 次。
葉斑病 該病 5 月中下旬開始發病,7 ~ 8 兩月為發病高峰,高溫高溼天氣及密不通風利於病害傳播。防治方法:注意修剪,疏除病枝和過密枝,使植株保持通風透光。要加強水肥管理,注意營養平衡,不可偏施氮肥。藥物防治,如發生病害可用 75% 百菌清可溼性顆粒 800 ~ 1000 倍液,或 50% 多菌靈可溼性顆粒 800 倍液進行防治,每隔7 ~ 10 天噴 1 次,連續噴 3 ~ 4 次,可有效控制住病情。
炭疽病 主要發生在植物葉片上,常危害葉緣和葉尖,嚴重時使大半葉片枯黑死亡。發病初期可噴灑 75%甲基託布津可溼性粉劑 800 ~ 1000 倍液,75%百菌清可溼性粉劑500~600倍液,或 25%炭特靈可溼性粉劑 500 倍液,25%苯菌靈乳油 900 倍液,或 50%退菌特 800 ~ 1000 倍液,或 50%炭福美可溼性粉劑500倍液。每隔7~10天1次,連續 3 ~ 4 次。藥物要交替使用,以防植物抗藥性。
角蠟蚧 受害葉片枯老脫落,枝條長勢衰弱,甚至造成部分枝梢乾枯死亡。防治方法:若蟲初期是防治的有效時期,使用亞胺硫磷、敵敵畏、氧化樂果、殺螟松等殺蟲劑 800 ~ 1000 倍液噴殺,每隔 7 ~ 10 天噴霧 1 次或根施呋喃丹,效果均顯著。
鑽心蟲 以幼蟲鑽入莖稈木質部髓心危害,嚴重時被害枝不能開花結果,甚至整株枯死。防治方法:冬季清除枯枝落葉和雜草,消滅越冬蟲卵,及時剪除受害枝條並燒毀。藥物防治可用 40%樂果乳油 300 倍液或 80% 敵敵畏原液蘸藥棉堵塞蛀孔毒殺。
蝸牛 主要危害花和幼果。防治方法,於清晨在植株周圍撒石灰粉防治,也可人工進行捕殺。
蚜蟲 一年四季均有發生,一般在氣溫 29℃左右,繁殖最快。多聚集在植株的芽、嫩葉或嫩枝上,吮吸汁液,危害芽心和花瓣。防治方法:發病初期可用 1.8% 阿維菌素3000 ~ 3500 倍加 10%吡蟲啉可溼粉2000 倍液防治。既可防治蚜蟲,又可以殺蟎。
介殼蟲 用藥物對介殼蟲直接噴灑,不易奏效。防治方法:發病初期可用 50% 殺螟松乳油 800 ~ 1000 倍液,或 50% 馬拉松乳油 1000 倍液,或 50%辛硫磷乳油 800 倍液,或 40% 氧化樂果乳油 700 ~ 900 倍液,或 80% 敵敵畏乳油 1000 倍液噴霧防治。間隔 5 ~ 7 天 1次,連續噴 2 ~ 3 次。
紅蜘蛛 危害方式是以口器刺入葉片內吮吸汁液,使葉綠素受到破壞,葉片呈現灰黃點或斑塊,葉片枯黃、脫落,甚至落光。防治方法:發病初期可用 10% 苯丁噠蟎靈乳油 ( 如國光紅殺 )800 ~ 1000 倍液,或 40% 三氯殺蟎醇 1000 ~ 1200 倍液、35% 殺蟎特乳油1200 倍液、73% 克蟎特乳油 1300 倍液、15%掃蟎淨1200~1500倍液噴灑防治。間隔 7 ~ 10 天噴 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