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脆李種植期間病蟲害為常見現象,由於病蟲害的種類較多,嚴重危害青脆李正常生長,因此在防治過程中,應當根據其特點予以針對性防治。為了實現青脆李高產,本文將以科學性、先進性、實用性這三個特點為重心,探究青脆李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措施。
1. 青脆李栽培技術
1.1栽植時間、密度及方法。栽植時間:巫溪縣海拔1000米以下的區域以秋栽為主,秋栽在李樹落葉後至土壤結凍前;海拔1000米以上的區域以春栽為主,春栽在土壤解凍後至萌芽前。栽植密度:密度為3.5—4mx4m,畝栽42—48株。栽植方法:挖定植穴,穴大一般為0.8mx0.8mx0.8m。栽植前,用腐1熟的有機肥料與表土混合後填入坑或溝內,填到穴深1/3~1/2時,用腳踏實,再填部分表土至距地面30cm時,將苗木放入穴內,對準株行距,踩實,灌足水後封土或蓋上一平方米的地膜。
1.2土壤管理。擴穴深翻:在幼樹定植後,從定植穴的邊緣開始,隔年向外擴展。挖一寬50cm、深60cm的環狀溝,填上土和農家肥。進入盛果期的樹,可將基肥撒在土表,全園深翻,深度以不傷大根為限。中耕除草:要求灌水或雨後一定要中耕鬆土滅草。中耕深度8~10cm。中耕次數視灌水和降雨情況而定。一般在早春、生長季節和秋季進行。
1.3施肥管理。基肥是全年的主要肥料。施肥時期在9~11月份,以早施為好,主要施農家肥,磷肥和適量氮肥。採用放射狀溝施,溝深50cm,施肥量視樹而定。追肥是在李樹樹體生長期間為彌補基肥的不足而臨時補充的肥料。追肥多用速效性肥料。追肥的時期、次數和施肥量要結合土壤、氣候條件及樹體產量、年齡而定。一般可分為花前追肥、花後追肥、花芽分化肥、催果肥和採果後追肥等。
1.4排灌水。灌水的次數視降雨而定,根系分布層含水量降低到田間最大持水量的50%以下必須灌水。從生長季節上分,全年灌水可分為花前水(開花前灌水),催果水(謝花後至果實成熟前)和封凍水(11月份,土壤冰凍前)。過多的水分對根系有害,所以雨季必須注意排水,保持排水溝通暢,防止積澇。
1.5整形修剪。李樹的樹形:根據立地條件巫溪李樹一般採用自然開心形,此樹整形方法是:定植當年70~80cm定幹。第二年在整形帶內選分布均勻,生長健壯,基部角度合適的3~4枝短截1/4或1/5為主枝,其餘枝條剪除或拉平,緩和生長勢,促使早結果。第三年對延長枝適度短截,並在各主枝的中部選留2~3個向外生長的分枝作側枝,進行中度短截,剪去1/3。
定幹、除萌和抹芽:定植後,根據整形要求在為60~80cm的飽滿芽處剪截定幹,要求剪口下15~20cm長的整形帶內保留10個左右飽滿芽。定幹後,萌發的無用芽和多餘芽一律抹去,應在芽萌發後尚未木質化前進行。
冬剪在落葉後至發芽前進行。冬季包括短截、緩放、疏枝、回縮等措施。在生長季節進行,從發芽開始到秋未,整個生長季節進行的修剪,也稱生長季修剪或綠枝修剪。包括摘心、扭梢、拿枝、拉枝、抹芽和除梢、環剝等措施。
2. 李樹主要病蟲害防治
2.1防治措施。青脆李種植期間的常見病害;有炭疽病、瘡痂病、煤煙病、膏藥病、紅點病等。常見蟲害:有蚜蟲、介殼蟲、黑蚱蟬、大蓑蛾、枯葉蛾、桃蛀螟、黃刺蛾、天牛、金龜子等。
2.2防治方法。增施有機肥和磷鉀肥,增強樹勢。在定植苗木時用100個單位農用鏈黴素混於泥漿,然後種植。落葉後至萌芽前,清除園內枯枝落葉;剪除病蟲枝,併集中燒毀;摘除枝幹上的黃刺蛾蟲繭;深翻樹盤,消滅在土壤中越冬的害蟲,降低病蟲基數。
萌芽期2月下旬-3月上旬(露白時)促進花芽分化、催花、保花,補充硼肥,防治李袋果病。施用優豐10ml+絡康25ml)+國光硼20g+百秀(必治)20ml。謝花後(幼果生長期)3月下旬—4月上旬(謝花80%後)保果、促進幼果生長,防治蚜蟲、食心蟲、細菌性穿孔病、炭疽病。施用必治50g(標健)+三殺10ml+果動力5ml+斃克10g+(正生15g)。果實膨大期4月中旬-5月中旬(間隔20天)蚜蟲、食心蟲、細菌性穿孔病、紅點病等。施用必治50g(標健)+三殺10ml+斃克10g+正生15g+動力鈣25g+雨陽50g。硬核期5月下旬-6月月(間隔20天)食心蟲、紅點病、褐腐病、炭疽病等。施用標健+腐黴利(非典)+三殺+國光鉀。2.3.74-9月份,增施鈣、硼、鎂肥;每年落葉後結合樹盤深翻,每株施石灰1公斤;在謝花後結合病蟲防治噴布0.3%硫酸鎂和0.3%硼砂液,可以防治果樹缺素症。
綜上所述,農戶只有做到精細管理、合理施肥和病蟲防治到位等,才能提高青脆李產量和品質,獲得更高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