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口供認定標準:法外有依據,底線要守住

2021-01-15 知刑軒


  書接上回,在周二的推送文章中,我分析了當事人決定提出非法口供排除需要審視權衡的三點考慮。


  但是,當事人和律師對於排除非法口供只有申請權,至於程序的啟動權和審查的決定權,最終是由司法機關判斷掌握。


  對於認定是非法口供排除的納入標準,從高到低有三層:





  口供的非法性源自獲取手段的違法性,從重到輕有三類:





  實務中,當事人、辯護人與司法機關屢屢出現衝突分歧,核心本源是對於違法性和應當排除的判斷標準的不一。


  無論是案外人、當事人還是法律人,對於訊問不能打人、假的不能採信,大都沒有爭議。

  但是,對於誘供、騙供,一方認為是非法取證,一方認為是訊問策略。


  至於刑訴法規定之外的情形,一方認為足以證實案件沒公正辦理,一方覺得瑕疵不在法定情形之列。


  矛盾由此產生,談不攏,一方掀了桌子捅給媒體,另一方說掀桌子要挨打。



  按照現代國家的司法理念,警察執法是「合法的暴力和必要的邪惡」,是代替受害一方對違社會背契約的公民剝奪權利,以防止社會陷入「所有人對所有人」的戰爭。


  我從法學院出來做了律師,每天都能聽到人權、法治的詞彙和理念,聽得多了,看破案是不是容易忽視「合法的」、「必要的」,只剩「暴力」與「邪惡」?


  同樣,警察每天看多了哭哭啼啼的被害人、抵賴狡辯的傳喚人,是不是也會不自覺地放寬了「合法」和「必要」的尺度?


  同樣,檢察官、法官對於有悖公正、無礙大局的灰色手段,是不是也容易從「看多了」變成「看慣了」?


  屁股決定腦袋,有時會妨礙我們探索世界的另一面。


  回想一下,無論是法學院課堂討論,還是司法考試的案例分析,都是要求我們站在法官視角,原因簡單:看問題,要中正。


  在是不是非法口供、是排除還是瑕疵補正的問題上,如果永遠各持己見,不走進對方的世界看看,永遠找不到正確答案。


  記得幾年前與一位資深刑警隊長交流,談及非法證據排除,有一句話我印象深刻,「我確信人是有罪的,為了辦這個案子撇家舍業幾個月,我那一歲多的小兒子都快不認識他爸爸了,如果隨便就提非法證據排除······」


  這番話未必邏輯嚴謹,但也不是完全話糙理糙,對我觸發很大。我想,辦案人員的生活、接受的教育對我來說確實是近似完全陌生的世界,如果走進去了解一下,是不是看問題更加中正全面。


  於是,作為辯護律師,我常常去看犯罪學、犯罪心理學的書籍,翻翻公安警校的偵查訊問教材。


  有時候,偏方治大病。


  有時候,正確答案在關聯學科裡。



  從心理學上講,不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是人的本性。所以一個人去認錯說對不起,是一件可以用「勇敢」這個詞形容的事。


  而訊問,是要求對方承認自己犯罪,一旦承認,代價不止於名聲狼藉,還會失去自己的人身自由乃至生命。


  一如疫情期間回國人員,其選擇更多的是趨利避害的本能,我們可以理解,也可以嘲諷,但不能否認事實規律本身的存在。


  同理,客觀地講,無論是在刑事偵查學還是心理學上,訊問後的供認不存在心理學意義上的完全自願,或多或少都存在精神強制成分。


  以德服人、感化悔罪,可以是最高追求,但大多數時候,和錢鍾書筆下的方鴻漸一樣,是圍城裡最好的,但大多數時候無用,甚至可疑。


  十六年前的昆明中院,那個叫馬加爵的人一審被判死刑,因悔罪伏法沒有上訴,不是還有記者以此主張這是有精神病的根據嗎?


  可見,我們大多數人的潛意識裡,生死比對錯重要。那些空唱高調的人,不是走錯了片場、看錯了社會,而是不敢正視自己。



  所以,如果一個人真的自始至終平靜從容地供述,甘願引頸受戮,訊問人員反而要考慮是不是有代人頂包的可能性。


  訊問中,心理學意義上的強制可以有,但不能過了度,法律概念上叫「不能足以壓制犯罪嫌疑人的意志自由」。


  禁止刑訊,道理在於此。如貝卡利亞所說,「想讓痛苦成為真相的試金石,似乎不幸者的筋骨和皮肉中蘊含著檢驗真相的尺度,這種方法能保證強壯的罪犯獲得釋放,並使軟弱的無辜者被定罪處罰。」


  疲勞審訊和強烈的精神痛苦,在本質上和刑訊無異。


  有爭議的取證手段如何界定處理,道理其實也在於此。


  犯罪心理學上在對犯罪人進行分類時,有情感型與非情感型的區別。


  絕大多數的犯罪人是情感型,在犯罪之後都會經歷愧疚、悔恨、痛苦、糾結,有「不安的良心」。


  只有極少數的非情感型犯罪人,比如反社會人格障礙、大腦皮層喚醒水平較低等,才能夠在訊問時象徵性、輕度地否認犯罪,並且可以輕鬆停止,滿足於讓訊問人員說話,並且置若罔聞,不帶感情波動的維持自己防禦性、封閉性的姿勢狀態。


  即便從訊問學的角度,建立在疲勞和強烈的精神痛苦基礎之上的訊問,其最大錯誤在於:偵查人員一開始就忽視了「犯罪嫌疑人」中的「嫌疑」二字,把詢問對象當成了「犯罪人」,而且是「天生犯罪人」。


  於是,訊問不是一場智力遊戲,而成了一場耐力競賽。


  車輪戰、劇烈的精神痛苦固然縮短了比賽時間,卻犧牲掉了比賽結果的正確性。


  拋開道義正當性,即便是從最終結果上:


  對於極少天生犯罪人而言,以意志力和毅力對抗可能是一種樂趣;


  而對於大多數普通的犯罪嫌疑人來講,刑訊、疲勞審訊、強烈的精神痛苦,不僅沒有任何訊問心理學上甄別對象有罪、無罪的意義,反而是讓清白的嫌疑人誣陷自己的大殺器。



  從心理學的角度,訊問的本質是一場交易。


  與一場商務談判類似,偵查人員和訊問對象各取所需。


  因此,有些類似騙供、誘供的方法確實作為訊問技巧寫進了刑偵教材,只不過這些技巧具有嚴格的限制。


  在這一點上,訊問學與刑訴法有重合之處,有些規定,既是人權保障、疑罪從無的要求,也是訊問技巧的規範使用。


  比如,《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條規定,偵查人員訊問犯罪嫌疑人的時候,應當首先訊問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犯罪行為,讓他陳述有罪情節或者無罪的辯解,然後向他提出問題。


  在訊問心理學上,有「強迫性沉默」一說,具體來講,偵查人員戰略性沉默,通過氛圍環境儘可能做到讓訊問對象持續的說話。目的很簡單,審查話語中是否有欺騙的症狀,對訊問對象可信度高低、嫌疑大小做初步測評。



  但是,即便是「詐」、「誘」的這些技巧可以用,在適用對象、強度上有嚴格的限制:


  其一,與誘供、騙供相類似的偵查技巧,只有在通過旁證確認訊問對象即是犯罪人的充分把握之下,才可以作為撬開訊問對象嘴的最後手段。否則,小則受眾不對導致技巧無意義,嚴重地還容易讓有罪的嫌疑人從一開始識別騙局和證據缺陷,頑抗到底。


  其二,誘供、騙供不能以免除法律後果未承諾,否則無法區分訊問對象有罪與否。從客觀功利性角度考量,無罪者完全可能為了避免判刑後果而低頭。


  讓我們來反思一下,實務中被稱為「訊問技巧」的爭議方式中:


  有沒有「撂了放你回家」、「辦他不辦你」的不當表述


  是不是「沒有其他可疑證據先拿口供」的手段倒置


  是否在「誘供」、「騙供」中摻加了「查封財產」、「抓家人」的「逼供」


  ······


  法律、司法解釋之外,偵查學、心理學等關聯學科,其實也禁止瞎搞。



  辦案機關主體不合法,多表現為管轄和迴避問題。


  之所以產生爭議,在於立法、法理和現實的失調。


  一方面,對於國家機關來講,「法無授權即不可」,對於執法機關來講,師出無名、知法違法更不可原諒容忍,訊問主體與訊問手段相比,問題更具有源頭性。


  可另一方面,《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第三十七條規定,被決定迴避人員作出迴避以前所進行的訴訟活動是否有效,由作出迴避決定的機關根據案件情況決定。辦案主體不合法與訊問上的手段違法相比,又確實存在間接性,立法多少有點不一棍子打死的意味。



  法律沒有一刀切,裁決的時候很難辦。


  案外批示也一樣。自2015年起,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先後出臺了《領導幹部幹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規定》、《司法機關內部人員過問案件追究責任規定》,兩高出臺了一系列落實規定和實施辦法。


  但關鍵是,規定和發文多針對認定幹預插手的標準、記錄匯報機制和相應人員處分後果,對於證據如何處理未做規定。


  是不是非法證據、應不應當排除,又落到刑事訴訟法律法規,法律法規沒有明文規定,兜兜轉轉問題又回到了法庭。


  一方說可能不公的證據不能用,一方相信我們的同志能頂住壓力秉公辦案,單純的爭論又陷入了死循環。


  當我們覺得一件事近似中立、褒貶不一、認否兩難的時候,不妨去探尋下背後的動機傾向和關聯行為。


  辦案人員有沒有受影響,行為動機是否公正,體現在一言一行,這是第一層判斷。


  如果言談失當、行為失據,這種行為是否影響到了筆錄客觀公正,這是第二層判斷。


  作為律師,我們可以講辦案人動機不純、傾向偏頗,口供不能呈堂,但如果第二層判斷也能說,還是把它點透。


  業內經常以辛普森殺妻案的世紀審判為例,主張程序公正的絕對標準。可當我們真的去研究夢幻律師團的法庭辯護,會發現辦案警官的場外「黑鬼言語」雖然被媒體大眾廣為關注,但真正打動陪審團的,是警官和檢驗人員的具體而微的嚴重違規行為,所謂居心不良和證據可能有假,均源於此。


  如同一段訊問錄像,如果辦案人員列舉了種種領導指示,讓被訊問者絕望地認為已是四面楚歌,此時圍城必缺式地提出主從犯區分或者刑期承諾,黑雲壓城城欲摧之時,是否只有有罪的訊問對象才會認罪、無罪的對象可以不為所動?


  將心比心,換位思考,如果我們處在犯罪嫌疑人的位置,會不會基於功利而非公正,做出壯士斷腕的選擇?


  可能真應了趙本山老師的那句話:你跺你也麻······


  一如貝卡利亞在《犯罪與刑罰》中論述的,「在法官判決以前,一個人是不能被稱為罪犯的。只要還不能斷定他已侵犯了給他公共保護的契約,社會就不能取消對他的公共保護」。


  再好的訊問技巧,始終是把中立的劍,用對了,斬妖滅魔,用錯了,畫地為牢。


  世事滄桑,不在天,在人。




知刑軒


刑事領域、知行合一


刑事辯護與刑事合規並重


我們既能投身實務一線


為生命辯護,為自由吶喊


我們也願靜坐書軒一角


去深耕學術,守護公平底線


訴說世事驚奇,分享律途百味


我們以文會友,願您辨文識人


諮詢熱線:13255267333


郵箱:zhixingxuan2020@163.com



相關焦點

  • 高檢院:如何認定非法採砂為非法採礦罪?依據是什麼?
    近期,高檢院專家組在「精品問答」專欄對「為什麼非法採砂認定為非法採礦罪?」作了解答。該問題的明確解答將助力全國各地檢察機關對非法採砂案件的判決。問題:非法採砂認定為非法採礦罪?從公訴角度,有必要提供相應的法律法規闡明需要許可和批准的規定,以證明其採砂行為的非法性。比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第39條規定:國家實行河道採砂許可制度。
  • 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底線在哪兒
    我國生態保護監管仍存在法規標準缺失較多、監管機制不健全、執法能力嚴重不足的突出短板。其中,生態保護和生物安全立法滯後,綜合性法律缺失,專項法、區域法仍有諸多空白,生態保護修復和監督管理缺少統一標準;圍繞保障生態安全目標的全過程、多部門統一監管鏈條尚未建立;同時,各地履行生態保護監管職責所必需的生態監測和生態觀測能力嚴重不足,生態安全信息共享機制尚未建立,生態保護監管執法隊伍薄弱,履行生態保護監管職責的安全邊界時常失守。
  • 最高法明確:非法進入中國領海 這幾種「情節嚴重」
    《規定二》對非法採捕珊瑚、硨磲以及其他珍貴、瀕危水生野生動物屬於「情節嚴重」的情形也作了規定,即非法採捕價值在五十萬元或非法獲利二十萬元以上的,如非法採捕價值或非法獲利達五倍以上,則要被認定為「情節特別嚴重」。
  • 最高法:明確海洋司法管轄權 非法進入中國領海將究刑責
    該司法解釋對我國刑法相關罪名適用於涉海案件時之定罪量刑標準作出具體規定,並適當提高了涉海非法捕撈的定罪標準。其中,非法進入我國領海,具有經驅趕拒不離開等犯罪等情形的,將被認定為刑法第三百二十二條規定的「情節嚴重」,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罰金。
  • 於志剛:非法持有毒品罪「情節嚴重」的認定困惑與解釋思路
    2.同一地區檢法之間的衝突  除了不同地區法院之間對於哪些情形屬於「情節嚴重」在認識存在分歧之外,同一地區檢法之間對於「情節嚴重」的認定也存在較大的差異。公訴機關與審判機關在非法持有毒品罪是否屬於「情節嚴重」方面存在的分歧,直接影響到量刑的輕重。
  • 自製火柴槍要坐牢,槍枝認定標準不能提高點嗎?
    但從趙春華最終被判刑來看,最後是被認定了。(趙春華)然後這個問題就轉移到槍枝認定的問題上,即認為現行的槍枝鑑定標準太低。依據2010年《公安機關涉案槍枝彈藥性能鑑定工作規定》:「對不能發射制式彈藥的非制式槍枝,按照《槍枝致傷力的法庭科學鑑定判據》的規定,當所發射彈丸的槍口比動能大於等於1.8焦耳/平方釐米時,一律認定為槍枝。」「槍口比動能」是指彈丸出膛後、在槍口附近位置時具有的動能與彈丸橫截面積的比值,單位為「焦耳/平方釐米」。1.8焦耳的概念是什麼?
  • 尊重公民隱私權是資訊時代的底線
    公民在信息不對稱的背景下,成為數據被攫取掠奪的對象,大量隱私信息被非法竊取、交易和買賣。針對此類情況,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在今年6月1日正式實施的《關於辦理侵害公民個人信息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明確了侵害公民隱私犯罪行為的具體標準和類型,將公民個人信息安全置於法律保護的最高位階,在刑事法律上對侵害公民數據權的行為標清了底線。
  • 念斌案成典型 最高法頻頻發文防範冤假錯案
    洪道德指出,真正要落實這個規則,就有賴於《四五綱要》裡最重要的一點—「要保持法院和法官的獨立性。」  經過了長達一年多的審理,福建高院終審判決從是否氟乙酸鹽中毒、氟乙酸鹽來源、現場勘驗、念斌的口供等多個方面否定了一審。  判決書寫道:被害人系中毒死亡。
  • 計算機信息系統不是法外之地
    近期,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法院就審理了這樣一起非法獲取計算機信息系統數據的刑事案件。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胡某利用在該公司工作的便利條件,多次通過U盤拷貝、網絡傳輸以及配合崔某實施遠程控制等方法,從該公司考試伺服器中獲取中國漢語水平考試的考試系統、考試計劃等電子數據,崔某從上述電子數據中獲取試題信息後由二人對外出售,非法獲利共計48500元,違法所得由二人夥分。
  • 最高法: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
    偵查機關、人民檢察院應當按照裁判的要求和標準收集、固定、審查、運用證據,人民法院應當按照法定程序認定證據,依法作出裁判。要堅持重證據、重調查研究、不輕信口供的訴訟原則,重視實物證據的收集和運用,實現辦案模式從「由供到證」向「由證到供」的根本轉變。人民法院認定案件事實,必須以證據為根據,不能直接將起訴指控的事實認定為案件事實,也不能忽視案件事實證據存在的問題勉強作出裁判。
  • 法學匯|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四性」特徵的司法適用
    · 儘管「親友」的概念和外延具有模糊性,但在認定時也不能為了擴大打擊面而限縮對它的解釋,應該圍繞與行為人的關係是否特定來理解。依據最高法在2010年頒布的《關於審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下稱《解釋》)第1條規定,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成立要件包括非法性、公開性、利誘性和社會性等四個特性。
  • 中經評論:守住"六保"底線 走出實現良性循環的新路子
    守住「六保」底線,我們有信心、有作為、有目標。無論什麼樣的風雨,都無法阻擋中國人民奔向美好生活的腳步。  陽光總在風雨後。美好生活不是溫室裡的生活,風風雨雨就是生活的本身。  年輕自信的國家,歷經成長的風雨。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而延期的2020年全國兩會,在疫情防控阻擊戰取得重大戰略成果之際召開。中國,正全力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變。
  • 以為「熬過」七天就能逍遙法外,台州毒梟變「啞巴」,零口供的他...
    據羅某林供述:王大軍教導微信要經常換,微信不用真實身份,而是去網上買,購買多個微信輪流使用;萬一被警察抓住,要及時把手機摔碎,羅某林被抓當天也就是將手機摔碎了,導致警方提取不到手機信息。劉建、趙松等人供述也證實王大軍等販毒同行之間經常互相提醒換微信、手機號碼,以逃避公安機關偵查。那麼,王大軍究竟是不是他們口中的那個毒販?
  • 電商平臺不是非法電魚的法外之地
    近日,「全民拍」曝光了電商平臺上非法電魚器具公開售賣的情況。記者首先嘗試用「電魚」作為關鍵詞搜索,平臺上沒有出現任何商品連結。但是記者將關鍵詞更換為「逆變器」「電瓶捕魚」等之後,各類電魚器具的商品連結映入眼帘。(1月14日《新華每日電訊》)在淘寶上一家名為「巨豐新能源逆變專家」的店鋪中,顧客可以買到標價128元至678元各種大小的「浮力王」電魚器具。
  • 深圳升學教育:守住「底線」,方能行穩致遠
    那麼,打鐵還需自身硬,在線教育要想行穩致遠,必須要守住教育的「底線」。後疫情時代在線教育也正逐漸由「救火式」轉為「常態式」發展,政府相關部門也正逐漸出臺政策加以引導市場的良性發展,但從規定到落實,仍會有相當一段距離。當然,今後的在線教育要想獲得持續性發展,行業自身就必須要堅守住教育的「底線」。
  • 國常會:嚴格限定嚴重失信主體名單認定 不得擅自增加或擴展
    11月26日,國常會要求各地進一步完善失信約束制度,提出對失信主體採取懲戒措施,必須基於失信事實、於法於規有據。11月26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完善失信約束制度、健全社會信用體系的措施。
  • 視頻「涉黃」夫妻獲刑 網絡不是法外之地
    2017年開始,男子大偉通過某手機APP接觸眾多淫穢網絡直播平臺,為牟取非法利益,大偉和媳婦小紅先後成為了網絡直播平臺管理主播的家族長,為多名在平臺上進行淫穢表演、傳播淫穢視頻的網絡主播提供平臺接入、主播認證及費用結算等幫助。
  • 熱評丨香港絕非中國「法外之地」,國家安全底線不容挑戰
    某些人如此急不可耐地攻擊中國全國人大的相關議案,只能說明他們心中有鬼!打蛇打到了這些人的「七寸」!香港回歸近23年,仍未履行憲制責任就基本法23條立法,我國國家安全存在嚴重隱患。在外部勢力深度插手下,近年來,反中亂港勢力、激進分離勢力公然鼓吹「港獨」「自決」「公投」等主張,其目的就是破壞「一國兩制」、搞亂香港,進而分裂顛覆國家、遏制中國發展。
  • 山東重拳打擊非法採砂!砂石要漲價……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非法採礦、破壞性採礦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16〕25號,以下簡稱《司法解釋》)規定,未取得許可證在河道管理範圍內採砂,情節嚴重的,以非法採礦罪處罰。
  • 法外亦有情,對生命的尊重
    生命只有一次,我們不但要尊重自己的生命,也要尊重他人的生命。常言道,國有國法,家有家規,但是我們也知道,法外亦可有情。寶來司機依法停車,因情違法,廣大網友因情呼籲,呼喚取消處罰,交警依法處罰,應情撤法,一系列的事情告訴我們,法外亦可有情,而我更加讚嘆交警知情變通,明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