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匯|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四性」特徵的司法適用

2021-01-14 最高人民檢察院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 王新

· 對於「借用合法經營的形式吸收資金」的實質認定標準,雖然其彌補了形式認定標準的不足,但其認定標準的彈性和模糊空間很大,這需要在司法實踐中予以限縮適用。

· 相關司法解釋對非法集資的宣傳形態作出修改,擴張了「公開性」的外延和適用範圍,但在司法實踐中不能僅從集資的宣傳途徑等形式層面來理解「公開性」。

· 儘管「親友」的概念和外延具有模糊性,但在認定時也不能為了擴大打擊面而限縮對它的解釋,應該圍繞與行為人的關係是否特定來理解。

依據最高法在2010年頒布的《關於審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下稱《解釋》)第1條規定,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成立要件包括非法性、公開性、利誘性和社會性等四個特性。顯然,這「四性」特徵共同構成了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成立標準,這也是規範層面的民間融資刑事法律邊界。為了順應當前保護民營企業發展的時代需要,防止在打擊非法集資的過程中「誤傷」正當的民間融資活動,從刑法適用的規範角度來說,首先需要準確地理解與適用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融資的「四性」特徵,以準確、規範適用該罪。

「非法性」的認定

在正當融資與非法集資之間,行為人均以籌措資金為平臺和載體,但兩者的法律性質卻截然相反,後者被冠以否定性法律評價的標籤。因此,「非法性」是非法集資犯罪的本質特徵,也是區分融資活動的罪與非罪之間的界限。然而,它的內涵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導致在司法適用時具有很大的彈性和解釋空間。為了明確對這個問題的司法適用,在打擊非法集資的司法解釋體系中,最高法、最高檢、公安部在2014年頒行的《關於辦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下稱《意見》)和2019年頒行的《關於辦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中的第1條,都涉及了「非法性」的認定問題。最高檢在2018年發布11項關於保護民營企業發展的執法司法標準中,開宗明義地首先要求嚴格把握非法集資「非法性」的認定。但是,對於「非法性」這個最為核心特徵的認定,在我國規制非法集資法律規範中的變化頻次很高,內容的修改幅度也較大,也體現出這確實是一個重大的難點問題。

對於「非法性」的認定標準,早在1996年頒行的《關於審理詐騙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只限定為「未經有權機關批准」這個唯一的標準。後來,考慮到這種單一的「形式認定標準」存有諸多的局限性,並不能滿足打擊新型非法集資活動的實際需求,因此,2010年的《解釋》在繼續沿襲形式認定這個通行標準的基礎上,又增設了「實質認定標準」,即借用合法經營的形式吸收資金,藉此給司法機關提供了認定的「第二把手術刀」,由此形成現在「非法性」認定的二元標準。

從司法實踐看,「未經有關部門依法批准」的形式認定標準,已有20多年的司法經驗,也契合於我國對吸收公眾存款實行審批制的法律規定,加上其認定標準比較清晰,故在司法中一般不會產生認定問題。但是,對於「借用合法經營的形式吸收資金」的實質認定標準,雖然其彌補了形式認定標準的不足,但在司法實踐中帶有「穿透式審查」的標籤,其認定標準的彈性和模糊空間很大,會導致在無法以形式標準認定非法集資的「非法性」時,則轉向於以該實質標準作為打擊入罪的標準,從而可能導致打擊非法集資範圍的擴大化。可以說,這是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淪為非法集資犯罪體系中「口袋罪」的根本原因,需要在司法實踐中予以限縮適用。

「公開性」的認定

非法集資必然伴隨著向公眾傳播集資信息的特徵,其外在推動力在於行為人「向社會公開宣傳」,致使集資信息很容易地在社會公眾中大範圍地快速擴散,產生輻射效應,導致眾多的人員參與其中,加速了非法集資規模的快速擴張。由此,「公開性」是信息傳播的天然屬性,依據相關司法解釋,「公開性」的成立包括以下兩種宣傳模式:

(1)以各種途徑向社會公眾傳播吸收資金的信息,這表現為「主動宣傳」的方式。2010年《解釋》採取「列舉式」的規定,將當時比較典型的利用媒體、推介會、傳單等途徑予以明列。後來,面對網際網路成為非法集資宣傳主渠道的狀況,「兩高一部」考慮到宣傳的手段並不重要,在2014年頒行的《意見》中,改用「概然式」的方式。這具有很強的針對性,也可以容納將來新出現的宣傳手段。

(2)明知吸收資金的信息向社會公眾擴散而予以放任。這在2010年《解釋》中沒有規定,而是「兩高一部」在2014年頒行的《意見》中新增設的內容,這主要是考慮到這種「口口相傳」的消極放任宣傳方式,在實際效果上與主動向社會公眾傳播吸收資金信息並無差異。

為了適應打擊非法集資犯罪的需要,相關司法解釋陸續對非法集資的宣傳形態作出修改,擴張了「公開性」的外延,致使任何能夠讓公眾知曉集資信息的傳播方式,都屬於向社會公開宣傳。至於是通過隱秘的方式,還是通過公開的方式,則在所不問。這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公開性」的特徵。但是,鑑於在民間借貸的融資情況下,行為人一般不向社會公開宣傳,故「公開性」特徵對於辨別合法融資與非法集資,依然還具有一定的客觀外在價值,因此,應該繼續堅守該特性。當然,在司法實踐中不能僅從集資的宣傳途徑等形式層面來理解「公開性」。例如,目前有個別的私募機構採取「先備後募」的宣傳方式,變相地突破私募基金的行業底線,即他們明知要通過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的備案,就必須在前期的「報備」程序中符合不能向社會公開宣傳的要求,但在報備成功後,則任意擴大私募的對象和資金規模,這實質上屬於「打擦邊球」的做法,偏離了基金業務的本質,從整體上看依然滿足「公開性」的要求。

「利誘性」的認定

從非法集資的產生和發展過程看,其必然伴隨著高利率的有償回報。對於集資行為人而言,他們清楚地知道若不對參與人給付經濟回報,就無法通過集資行為來「作局」。而在相對方,大多數的集資參與人也認識到集資行為存在巨大的風險,但為了獲取高額利息依然主動參與其中。正是在雙方的互動過程中,「利誘性」直接地促成和加速非法集資規模的擴張。從這個角度上講,「利誘性」是非法集資雙方合意的必備「黏合劑」,將其列為非法集資犯罪的構成特徵之一,僅僅具有象徵或者宣示意義,並不具有實質性的價值,但這依然是遏制非法集資犯罪的重要切入點。鑑於暴利驅動和甘冒風險是非法集資參與人的一般特徵,也是他們參與非法集資的自身過錯之所在,並不是純粹意義的受害者。國務院在1998年頒布的《非法金融機構和非法金融業務活動取締辦法》第18條就規定:「因參與非法金融業務活動受到的損失,由參與者自行承擔。」要讓集資參與人清醒地認識到參與非法集資的風險,才能增強社會公眾的風險防範意識,消除集資參與人獲取高額利益的驅動力,從而有效預防非法集資犯罪的發生。

依據2010年《解釋》,「利誘性」是指集資人承諾在一定期限內,以貨幣、實物、股權等方式還本付息或者給付回報。具體而言,非法集資具有承諾性,不是現時給付回報,而是承諾在將來給付回報;至於給付回報的名義,除了較為常見的利息、分紅之外,還有工資、佣金、獎金、提成、代理費、好處費、返點費等。關於回報的形式,除貨幣之外,還有實物、消費、股權等形式;至於回報的額度,在上述司法解釋中,並沒有強調高額的回報。

「社會性」的認定

非法集資屬於典型的涉眾型金融犯罪,天然地具有參與人多、影響範圍廣的特性。正是鑑於涉眾型金融犯罪欺騙性強,涉案人員多,影響波及面廣,還會引發社會的不穩定,社會危害大,司法辦案人員就需要將案件的查辦與化解風險、追贓挽損、維護穩定結合起來,防止引發次生風險。由此可見,非法集資刑事案件不再是一個純粹的金融犯罪案件,它還與維護社會穩定的社會效果緊密聯繫在一起。

根據2010年《解釋》,「社會性」是指集資人向社會公眾即社會不特定對象吸收資金。這包含以下兩個層面的內容,體現了量與質的辯證統一:

一是廣泛性。既然行為對象是公眾,就必須有一定數量的人作為基礎,否則「公眾」的整體就無從體現和被架空。根據該解釋的規定,個人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對象30人以上,單位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對象150人以上的,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這是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的入罪門檻之一。

二是不特定性。這是與「特定」相對應的概念,從反向的角度排除了非法集資犯罪對特定對象的適用。如果集資人是向特定的對象吸收存款,即使人數眾多,集資數額巨大,也不能以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論處。然而,特定對象是一個高度抽象的概念,不便於司法操作的統一。考慮到基於血緣關係、情誼聯繫或者在同單位的工作關係而存在特定的信任關係,在2010年《解釋》中,將特定對象的外延細化為「親友」和「單位內部人員」兩種類型,在第1條第2款規定:「在親友或者單位內部針對特定對象吸收資金的,不屬於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但是,在生活中,有的集資人利用上述司法解釋排除特定對象適用的「除卻規定」,開始進行更加狡猾的「曲線救國」式的非法集資。正是針對這種「借殼」的集資現象,「兩高一部」在2014年頒行的《意見》第3條中,附條件地修訂關於依託特定對象吸收資金的情形,規定下列兩種情形應認定為向社會公眾吸收資金:(1)在向親友或者單位內部人員吸收資金的過程中,明知親友或者單位內部人員向不特定對象吸收資金而予以放任的;(2)以吸收資金為目的,將社會人員吸收為單位內部人員,並向其吸收資金的。

鑑於「親友」和「單位內部人員」的特定性,現行司法解釋在原則上將兩者排除在「公眾」的範圍之外。儘管「親友」的概念和外延具有模糊性,但在認定時也不能為了擴大打擊面而限縮對它的解釋,應該圍繞與行為人的關係是否特定來理解。另外,對於在向親友或者單位內部人員吸納資金的過程中,明知他們又向不特定對象吸收資金而予以放任的「借殼繞道」式集資手段,司法解釋為了防止任意擴大「公眾」的適用範圍,對集資行為人的入罪要件設置了主觀心理要素,要求同時在意識因素上是「明知」以及在意志要素上體現「放任」,以體現主客觀相統一的犯罪認定原則。(檢察日報)

相關焦點

  • 崔龍、蔣康等5人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案件程序告知
    崔龍、蔣康等5人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案件程序告知 2020-06-26 02: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贛州一人非法吸收公眾存款1.2億餘元!
    龔友勝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2020年7月9日,章貢區法院依法對一起涉案金額達1.2億餘元的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公開宣判,以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判處被告人龔友勝有期徒刑法院審理認為被告人龔友勝違反國家金融管理法律規定,向社會公眾吸收資金,數額巨大,其行為已構成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遂根據被告人的犯罪事實、性質、情節及危害程度,依法作出上述判決。真的不忍再看著大家掉入非法集資的陷阱接下來趕緊普法啦!
  • 無罪案例探討:在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中,為何這些人被判無罪?
    被告人孫某某是一名財務,在一家涉嫌非法集資的平臺公司上班,擔任地方分公司的財務負責人,在老闆的委派和上級的指使下,主要以收取現金的形式多次、大量收取被害人的投資款等款項,並通過銀行轉帳及現金的形式交給上級,該分公司涉案金額4千多萬元。後來孫某被檢察機關指控構成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共犯,協助非法變相吸收公眾存款,數額巨大。孫某本人在開庭時也認罪,對指控無異議。
  • 濟南警方對諾遠資產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立案偵查
    據濟南公安市中區分局官方微博通報,濟南市公安局市中區分局於2019年3月28日對諾遠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濟南分公司以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立案偵查,並持續加大案件偵查力度,全力做好追贓挽損工作,現將案件情況通報如下:一、警方希望涉案人員主動到公安機關投案自首,主動交代犯罪事實,爭取從輕從寬處理
  • 廈門叮咚錢包:集資詐騙罪還是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饒金祥律師
    作者:饒金祥律師 福建方與圓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廈門市公安局2019年8月22日通過其官微發布《警情通報》稱,2019年7月1日廈門市公安局思明分局已對「叮咚錢包」理財平臺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依法立案偵查。
  • 昆明泛亞有色公司案一審宣判 董事長單九良因非法吸收存款獲刑18年
    北京商報訊(記者 劉雙霞)3月22日,雲南省昆明市中級人民法院公開開庭,對昆明泛亞有色金屬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昆明泛亞有色公司」)等4家被告單位以及單九良等21名被告人非法吸收公眾存款、職務侵佔案宣告一審判決。
  • 以新民間借貸司法解釋為據,刑民交叉案件11個法律問題疏議
    對於民間借貸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的界定,可以依據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頒布的《關於審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非法集資案件解釋》)關於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認定的四個條件進行區分,作為認定罪與非罪的法定要件,其中主要是公開性和社會性兩個特徵的判斷,對社會性特徵的判斷,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講的,判斷行為人的行為是針對不特定的社會公眾還是只針對特定的個人,是審判實務中認定罪與非罪最直接的依據
  • 呼市維多利摩爾城對外銷售商鋪涉及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犯罪 受害人...
    3月20日,呼市公安局對外發布消息稱,呼市維多利摩爾城對外銷售商鋪涉及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犯罪,警方已立案偵查。涉及此案的受害人應儘快報案。據悉,呼市公安局在辦理以犯罪嫌疑人王利明為首的涉黑系列犯罪案件中,調查發現, 呼市維多利摩爾城對外銷售商鋪涉及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犯罪,已被警方立案偵查。
  • 退賠非法集資參與人與繳納國家罰金,誰先誰後?
    最近某起非法集資案宣判,F某公司總裁獲刑18年,罪名認定是兩個,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和職務侵佔罪。對於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的罪名,並不意外,因為該公司本身的「委託受託」融資行為就備受爭議,但是,對於該類案件職務侵佔的罪名,卻不多見。其實這個問題,我很早就提出過了,這可能是一個趨勢。
  • 關於國融匯鑫集團有限公司唐山分公司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案情...
    關於國融匯鑫集團有限公司唐山分公司  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案情通報  因國融匯鑫集團有限公司唐山分公司涉嫌違法犯罪,唐山市公安局路北分局已於2020年7月21日對國融匯鑫集團有限公司唐山分公司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立案偵查。
  • 刑事合規適用問題初探——以司法大數據統計分析為視角
    研究刑事合規在中國的實施問題,不能忽視目前已經並且會持續增長的司法數據及相關判例,研究司法能夠為我們提供制度設計和完善方面的參考,樹立法律的權威,提升法律的穩定性和可預期性,更好的服務於社會經濟生活,有效預防和打擊犯罪。司法判例的大數據統計與分析的生命力不僅在於公開,還在於能夠被社會公眾隨時地使用,通過挖掘、探究司法數據背後的價值來促進社會的治理和司法改革,刑事合規制度的確立與實踐也同此理。
  • 「諾遠」公司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被立案
    8月4日,哈爾濱市公安局道裡分局發布警方通告,諾遠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哈爾濱分公司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已由道裡公安分局立案偵查。根據有關法律規定,公安機關現敦促該案非法集資行為人(包括經理、主管、業務員、其他為吸收資金提供幫助人員)自本通告發布之日起至8月31日止,應將自己在諾遠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哈爾濱分公司工作服務期間收取的代理費、好處費、返點費、佣金、提成費等涉案資金全額退繳至哈爾濱市公安局道裡分局相關帳戶。
  • 諾遠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天津第二、第三、第四 分公司非法吸收公眾...
    諾遠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天津第二、第三、第四 分公司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公告 2020-08-13 16: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高法速遞】以山東案件為例,帶你了解非法集資犯罪
    二是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比例較大。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案件總量系集資詐騙罪的七倍多。具體到各個年份,比例相差較大,其中 2017 年兩者之間的比例最大為 9.5 倍,2014 年兩者之間的比例最小為 3.2 倍。三是兩個罪名增長幅度相差較大。
  • 諾遠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天津第二、第三、第四分公司非法吸收公眾...
    諾遠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天津第二、第三、第四分公司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公告 2021-01-15 17: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最高法案例:借款人涉嫌非法集資犯罪,不必然要駁回民事起訴
    博越公司、餘先生、範女士均以犯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被提起公訴,博越公司提供的抵押房產在該刑事案件中被查封。 一審、二審法院據此以案涉貸款有經濟犯罪嫌疑為由,駁回交通銀行江西分行的起訴。
  • 「諾遠」公司非法吸收公眾存款被立案,哈市警方喊這兩類人8月31日...
    8月4日,哈爾濱市公安局道裡分局發布警方通告,稱諾遠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哈爾濱分公司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已由道裡公安分局立案偵查。為依法懲治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集資詐騙等犯罪活動,維護國家金融管理秩序,保護集資參與人的合法權益,根據有關法律規定,公安機關現敦促該案非法集資行為人(包括經理、主管、業務員、其他為吸收資金提供幫助人員)自本通告發布之日起至2020年8月31日止,應將自己在諾遠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哈爾濱分公司工作服務期間收取的代理費、好處費、返點費、佣金、提成費等涉案資金全額退繳至哈爾濱市公安局道裡分局相關帳戶
  • 於志剛:非法持有毒品罪「情節嚴重」的認定困惑與解釋思路
    刑法對於非法持有毒品罪法定刑的此種數額與情節相混合共同決定法定刑幅度的立法模式,融合吸收了數額標準與情節標準在非法持有毒品罪量刑中的作用,對於全面評價毒品犯罪具有值得肯定的價值和意義。但是,此種量刑幅度的設定模式存在的問題也同樣明顯,司法實踐中圍繞何為「情節嚴重」的問題存在著極大的爭議與分歧,如何在理論上合理解決這一問題,對於指導司法實踐具有重大意義。
  • 京師實務|刑事合規適用問題初探——以司法大數據統計分析為視角
    研究刑事合規在中國的實施問題,不能忽視目前已經並且會持續增長的司法數據及相關判例,研究司法能夠為我們提供制度設計和完善方面的參考,樹立法律的權威,提升法律的穩定性和可預期性,更好的服務於社會經濟生活,有效預防和打擊犯罪。司法判例的大數據統計與分析的生命力不僅在於公開,還在於能夠被社會公眾隨時地使用,通過挖掘、探究司法數據背後的價值來促進社會的治理和司法改革,刑事合規制度的確立與實踐也同此理。
  • 華氏集團非法吸儲43億一案判了!因武漢房價大漲已全部返還……
    》第一條的規定,認定被告單位武漢雙龍某房地產發展有限公司犯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判處罰金人民幣五十萬元;被告人李文華犯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判處有期徒刑三年,緩刑五年,並處罰金人民幣五十萬元;被告人王漢祥犯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判處有期徒刑三年,緩刑四年,並處罰金人民幣四十萬元;被告人葉澤明犯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判處有期徒刑三年,緩刑三年,並處罰金人民幣三十萬元;被告人沈竣勳犯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判處有期徒刑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