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大多數成年人來講,他們離開校園走上社會,事業和家庭同時開始,所以他們會面臨著巨大的來自工作和家庭的壓力,雖然他們的職業會對他們良好思維習慣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和促進作用,但是應當承認,這種意義和作用只是一種附帶的收益,並不是他們用心學習的結果,而且往往都是意外的。孩子則不同,他們面臨著實施這方面教育的困境和問題,而這樣的困境也成了他們的機會。教育工作者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我們應當選擇一種什麼樣的模式來實行,才能真正有益於孩子思維的條理性和有序性。而這方面的教育,一方面將會對孩子未來進入社會再度成長,繼續鞏固良好的思維習慣做鋪墊,另一方面也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見到效果,讓孩子最快受益於良好的思維習慣。不過,我們需要注意思維訓練的極端,過去的教育實踐通過眾多事例表明,思維訓練往往會讓訓練者搖擺不定,處於兩個極端之間。這也是生活中人們經常見到的現象,其中一個極端是訓練者完全忽視了這種訓練活動,他們認為這樣的訓練不會產生任何效果,也不存在實際意義。而且,他們覺得學生在學校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學習知識,如果將這種雜亂無章的訓練應用於孩子,只能讓他們更加三心二意,不僅會耽誤正常的課程,還會讓他們分心。即使這些情況可以避免,但是這種訓練活動或多或少都會帶有一定的商業性質,而且模式的選擇和實施也都帶有成年人的專業性,所以這樣的訓練是不能提倡的,應該給予反對。如果學校選擇了這樣的訓練,那一定是學校的一種迫不得已的讓步,或者為了自己的功利目的,這樣的訓練不會起到任何實際效果,唯一的作用可能就是讓課業繁重的學生獲得些放鬆的機會。另一個極端認為,只要不是強迫學生死記硬背課本上的知識,不是灌輸式教育,其實無論什麼形式都是好的,所以這樣的活動一定會取得神奇的效果。單純憑藉這一點,我們或許會覺得這種觀點有一部分是正確的,不過持這一觀點的人極力鼓吹智力的成長完全依靠遊戲、自我表現和自然成長而活動,認為要絕對的無為,任何一種自發的不必人為設計和幹預的活動都必然會讓思維能力得到訓練和提升。其實,任何一種極端都不可取,訓練青少年思維的有序性和條理性也應該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為了做到真正的合理,就必須遵從一定的原則。首先,這一活動模式的設定和選擇要最適合未成年人的智力發展。這是前提,只有在這樣的前提下,未成年人的思維能力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才能讓他們在不耽誤學習基本知識的基礎上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其次,為未成年人成年後進入社會有所擔當和貢獻做準備。活動模式的選擇最終只為一個目的服務,那就是未成年人自身智力的發展及思維能力的提高。而這種服務的持續時間不是一時而是一世。最後,讓孩子提升思維能力和養成有條理思維習慣的同時,還要最大限度地提升他們觀察力的敏銳性和善於推理的習慣。這些特性習慣同思維習慣是相互促進的,一個元素有了提高,必然會促進和帶動其他元素的提升,因此在訓練孩子思維能力的同時,也要注重一些促進思維能力提升的元素的獲得。
無論如何,在眾多自然資源中,思維材料的獲取依靠的是人的好奇心,思維的靈活性和強度則有賴於人的聯想能力。如今我們說的活動,雖然它的本質不是智力,但是活動的模式選擇以及順序則能夠對思維的連續性和條理性產生促進作用。所謂思維訓練,無非是培養孩子對事物的好奇心和聯想能力,讓他們在遇到問題的時候,通過科學的方式找到解決的方法,並藉此形成自己的習慣,從而更加廣泛地認知事物。思維訓練的方法就是根據每個人的自身情況,給他們提供一種適合他們實際的、符合他們自身能力的條件,讓他們自身的觀察能力、聯想能力和調研能力得到持續的改善。模仿是人的本能和天性,尤其是處於學生階段的孩子,他們都非常善於模仿周圍的人。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心理非常容易受到周圍人的習慣的影響。正如一句話所說的,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有時候榜樣無聲的行動要比千言萬語更具力量。只有在獲取信息的同時開動智力,通過智力去獲取某些技能,才能讓信息和技能真正得到鞏固,才能讓信息中的技能隨時隨地為我所用。除了極為特殊的偶然情況,信息只有在思維的過程中被獲取,它才能真正具有應用價值和用途。就像那些沒有讀過書的人,他們在實際生活中可能具有高超的技能,這是因為他們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獲得了具體的知識,這些知識成為他們技能當中的一部分,在後來的實際問題中也能起到有效作用。相反,有些人讀過很多書,記住了很多信息和知識,但是他們獲取知識的手段是死記硬背,而不是運用智力思維去思考,所以他們往往只是記住了很多細節,遇到具體的問題,他們卻很難運用思考去解決。只有養成積極探索和深入思考的思維習慣,才能讓一個人的心理結構合乎常理,才能保證人們在遇到重要的品行問題時找到合理的解決方法。智力教育不同於品德教育,它全部和唯一的目標就是讓學生的思維邏輯合情合理綜合全面,讓學生在學習生活和今後的工作成長當中,養成細心、警覺、深入思考的思維習慣。人們往往將思想上的紀律看作良好行為習慣的原因,實際上這樣的觀點並不正確,更確切地說紀律是一種結果。而無論一個人的身份地位如何,只要他達到了智力上的完美獨立和自控,他的思想就會變得自律。所以,思想自律是一種智力和控制力達到一定高度而自然形成的力量和能力,它是人通過原始的天賦,在後天的成長和鍛鍊過程中逐漸獲得的有效力量。一個人一旦擁有了自律的能力,那麼即使在沒有外界監督和約束的情況之下,他也能夠依照合乎社會規則的方法行事。這也是教育的目的,即讓學生這些社會未來的主導者培養和學會這種自律精神,而無論在何種形勢和環境中,紀律都是具有正面意義和建設性意義的。
困難的出現都是思維的起因,只有存在並感受到了一定的困惑,思維才會開始。我們對困難的最初感受有可能是震驚,或者只是情感上的波動,這個時候,當事人一般都還不會明白髮生了什麼事。為了弄清楚問題究竟是什麼,它的性質又是什麼,當事人就必須認真觀察。這一步會直接影響到接下來去思維的時候是不是會用心深入,是進行嚴格的推理思考還是只是一般化地想一想。如果不能用心辨別和判斷困難的性質,那麼對於解決困難的聯想和推理就容易隨意化,最終得到的答案也未必正確。設想一下,一個醫生在醫治病人的時候,首先要做的就是傾聽病人的傾訴,然後根據病人的描述作出一個初步判斷,當然憑藉著自身的經驗,醫生也會看到病人身上的一些症候,並聯想到一些疾病,大多數情況下,醫生還會給病人做進一步的檢查,去印證自己的判斷是不是正確。很少有醫生只憑藉自己的判斷就給病人下結論,這是一種極度缺乏認真負責職業精神的行為。對於一個醫生來說,最重要的就是防止自己先入為主地思考,甚至要有意識地防止自己過早地形成較為明顯的看法。他們要做的是對患者進行細緻周到的檢查,通過各種方式去查明患者的病情,弄清楚困難的性質,最後再下結論,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診斷。在任何時候,遇到新奇複雜的情況都應該先弄清楚困難的性質再作出判斷,而不是草率地下結論。這也是謹慎思維的實質,要避免過早地做結論,而是應該弄清楚問題到底是什麼,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解決問題。概括來講就是,先把自己的推測變成經過檢驗且確定是正確的推理,然後再證明聯想,最後才能形成結論。這就是思維的整個過程。
可以說,聯想是推論的核心所在,它會讓我們從當前現有的事物出發去思考,進而聯想到一些與當前事物相聯繫但又無法直觀看到的事物。從這一層面來講,聯想或多或少都帶有一定的猜想和推測性質,屬於思維的一種跳躍。在足夠完備的情況下,聯想可以被稱為一種理論,一種尚未被證實的理論。一個想法在沒有被證明之前,還不應該被稱為確切的結論,在這樣的情形之下,這樣的想法能不能被當作一種見解,則取決於是不是存在其他的不同推測同它形成對比。也就是說,只有存在不同的推測來相互印證和對比,才有利於找到實施下一步的最佳方法和對問題進行最接近本質的解釋。所以,想要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就是認真用心做出所有可能的聯想。我們往往會以一種或者幾種既定事實為依據,推論出一些其他的想法,再對這些想法加以論證和推理。遇到問題,首先要進行細緻的觀察,然後聯想到答案,對答案進行推理,無論哪一個過程,它們的內在道理都是一樣的。聯想到可能的答案時,不能過早地下結論,而是要進行一番認真細緻的思考。有人可能會在第一時間就一錘定音,實際上這樣做是不正確的,在第一眼就得出的推測,往往會在接下來的推敲過程中出現很多漏洞,甚至會被證明是完全錯誤的。即使是一種推測經過後期的檢驗被證實是對的,這一過程的推理也是必要而且有意義的。推理的過程會讓原本已經正確的推測變得更加貼切和合適。事實就是這樣,有時候,一些推測可能在最開始的時候表現得並不那麼確定,但是經過一番細緻的推理,最終被證明是完全正確的,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和答案。總之,推理是養成良好思維習慣的必不可少的因素。
邏輯思維的最後一個步驟,就是證實通過聯想得到的看法,最終形成一種信念。在證實之前,通過聯想獲得的看法只能是一種猜測或者假設,如果經過推理,最終發現這個假設所依據的種種條件都已經完備,而且也能夠排除所有與當前假設相排斥的可能性,那麼這個假設就會被證明是完全正確的,而隨之就會形成自己的信念。信念的確立有時候還要依據實驗才能完成。也就是說,信念的獲得需要在已經出現的看法的基礎上,由當事人創造相關的條件進行監測,看一看自己通過聯想得出的結論是不是在理論上與事實相符合,進而推斷出結果是否是正確的。如果最終的監測結果同之前的結論相符合,那就能夠證明這種條件之下是可以產生這樣的結果的,也表明自己先前的見解得到了證實,可以下結論了。在開始,需要通過觀察來弄清楚問題是什麼,找出困難的實質;在結尾,同樣還是需要通過觀察來檢驗自己的推理是否正確。在開始和結尾之間,我們需要開動腦筋去思考:首先是推測,通過推測去聯想可能的解釋或者解決問題的方案辦法;然後再進行推理,通過推理去弄明白聯想獲得的結果具有什麼樣的意義和內涵。也就是說,推理所要求的就是進行一定的實驗性觀察,讓自己的聯想得到證實。當然,還需要在推理的基礎上進行實驗,這樣才能得出有見解的結論,而且這一過程也是思維的關鍵,也只有經過實驗驗證推理才具有意義,才會形成信念。思維訓練的最終目的就是讓人養成邏輯思維的習慣和方式,這樣人們無論面對何種環境都能對困難有一個準確的判斷,並能夠推斷出每一步可以走多遠,怎樣去做才能更高效地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一定不能故步自封,而是要摒棄僵化死板的原則。一個問題在一種情況下可能是不合乎邏輯的愚蠢的,但是在另一種環境下或許就完全相反。如果考慮不夠周全,就極有可能犯錯誤。不同的環境對思維的要求也會不同,訓練有素的思維至少能夠應對各種各樣不同的情況,能夠在不同的情況下,恰到好處地做出這個情況之下所需要的觀察、聯想、推理、檢驗的每一個步驟。思維訓練需要不斷地積累經驗吸取教訓,思維經過不斷的訓練,應對問題的時候會更加敏感,解決問題的時候也會越來越駕輕就熟。
系統推理的過程可以分為歸納和演繹,歸納和演繹是兩種不同的思維運用,完美地體現了思維的雙向性。歸納和演繹是相互聯繫的,簡單地說,歸納是由部分向整體的連結;演繹是由整體到部分的分析。一個整體往往是由不同的事實組成,而系統的推理過程最終得到的結果就是由不同的事實組成的整體,是將看似並不相連的部分有機串聯起來,組成一個有機整體。在系統推理過程當中,通過歸納可以有效地實現對不同事實的間接調控,通過正確的選擇和試驗,確定組成整體的哪些事實是有意義的,哪些事實是沒有價值的;通過演繹,在推理的最後去檢測,進行實驗性觀察,讓推理的每一個細節都同演繹的結果相符,從而得出真正意義上的正確結論。這構成了思維的完整過程。在一定程度上,紀律等同於自由,而不是一種強制和約束。這是一種智力上的自由,是有效智力的習慣性力量,這種自由不僅不會受到外在行動的阻礙,它也能讓人進行自主獨立的思考判斷,不會受外界信息的幹擾,也不會隨波逐流。真正的自由並不是外在的享受和順暢,而是一個人的智力,是經過鍛鍊而獲得的嚴謹的思維能力,只有獲得了這樣的自由,在遇到事情的時候,人們才能周密思考。在決定要採取某種行動之前,只有考慮到每一個方面的因素和條件,才能讓後續的行動得到保障,才能獲得最終的成功。如果一個人沒有良好的思維習慣,那麼他就不會具備嚴謹的思維,作決定也無法做到思慮周全,如此他就很有可能讓自己因輕率而失敗,抑或聽天由命,無法掌握自己的行為和命運。如果一個人依靠他人或通過外部條件而讓自己過得無憂無慮,並認為這就是所謂的自由,那麼最終受到傷害的還是他自己,他同樣會迷失自我,被環境和命運擺布。
具體來說,思維的過程就是在推想和已經觀察到的事實之間來來回回地運動,在運動之中,讓一些原本不相連的細節相互聯繫,最終構成一次完整的體驗,只有如此才能證明整個思維過程是一次成功的思維。一個人的綜合素質——天賦、思考、性情、興趣愛好、個人閱歷、所處的環境、專業知識和內心的關注點——決定他在某種情況下會產生什麼樣的想法。在一定程度上,這些都是內在原因,而起決定作用的還有一部分外因,包括在當時他所處的環境下,事態會不會出現臨時變化或者偶然組合。如果一個人在過去的經驗和教訓中已經養成了足夠的耐心和客觀辯證的思維態度,遇到事情能夠沉住氣,不輕易下結論做判斷,而是會經過細緻思考去調查研究,那麼他的聯想過程就有可能受到間接的調控,他就能夠對聯想所產生的那些事實進行更加細緻的研究和審查,將它們重修檢驗修正,並在重新陳述的過程中對它們放大和分析。這樣,聯想的過程和結果就被賦予了更多的理性。嚴格來講,歸納就是這樣一種間接引導和調控,任何一種形式的歸納都應該是這樣,都需要對思維過程中的觀察和記憶等因素進行調控。一般來說,一個醫生具備執業素質的基本表現就是,他不會把病人表現出來的表面症狀當作所有的依據,有時候病人會表現出與其他病情相似的症候。例如,一個病人看起來得了傷寒,但是作為醫生,他不應該馬上就斷定這個病人得了傷寒,他應儘可能地避免對傷寒症狀的聯想,通過用心的觀察和審視,將病人的症狀同自己所掌握的資訊對比,從而更全面地了解病症。在診斷的過程當中,醫生不但要詢問病人的感受,還要弄清楚病人在發病之前出現過哪些症狀,參加過哪些活動,這些都有可能是引起病症的主要因素。必要的時候,他還要藉助專門的診斷工具或者用手觸摸,去發現病人沒有說到的事實。總而言之,科學的歸納意味著將所有的觀察和積累的信息過程都進行調節,以便於更好地促進那些能夠說明解釋問題的理念和理論形成。無論如何,這些手法都應該為一個目的服務,那就是選擇那些能夠為聯想和觀念的形成提供有意義的經得起推敲的事實。如果推理依靠的是自己在過去的經歷中形成的經驗,那麼,一旦這些經驗被證明是錯誤的,推理也會出現錯誤。有時候,正確經驗之下的推理也會出錯,所以應當將這種情況予以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