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承接【埃舍爾:讓你的大腦和眼睛,被我的畫作無情地欺騙吧!上篇】
隨後,埃舍爾的作品讓所有的觀者都仿佛學會了用另一種角度重新看待世界。
如《巴別塔》,它並不複雜,卻讓人感受到一種瞬間居高臨下的不勝寒感。
《手持球面鏡》,對曲面空間的寫實把握能力非同一般。
1937年的《靜物和街景》,好像令人身處格列佛的小人國裡。
《日與夜》,好像兩個不同維度的世界在顏色對比間達成了高度的統一。
《陽臺》,中部的空間好像快要被一種魔力吸出來。
《異度空間》與《畫手》已經開始出現明顯的「莫比烏斯環」的特點了。
公元1858年,德國數學家莫比烏斯(Mobius,1790~1868)和約翰·李斯丁發現:把一根紙條扭轉180°後,兩頭再粘接起來做成的紙帶圈,具有魔術般的性質——
普通紙帶具有兩個面(一個正,一個反),而這樣的紙帶只有一個面,也就是說,倘若有一隻小蟲,它可以沿著一個直線的方向爬遍整個曲面而不必跨過紙帶的邊緣。這種紙帶就被稱為「莫比烏斯帶」(即,它只有一個「面」)。
換句話說,在一個三維的世界裡「出現」了一個二維的世界。
1963年的《莫比烏斯帶II》,如果沒理解上面的話,參考圖中螞蟻的行進軌跡,視線走一遍就會有奇蹟出現。
另外在補充一種立體的「莫比烏斯帶」——克萊因瓶。
你以為它是三維的,其實,它也可以是「二維」的。
當然,大師除了玩對稱(如《越來越小》),玩嵌套(如《畫廊》),還玩過計算機建模(如《同心外殼》)。
偶爾抖一些寫實主義風格也是傳世之作,如《水窪》,圖中的樹影是樹木在水中的倒影,旁邊用鞋印加以辨識。
再如《三個世界》,水中的魚,漂浮在水面的落葉和水中的樹及倒影,分明是三個世界,卻在畫面中成為和諧自然的一體。
看這位大師的藝術品,你會發現,他並非運用了什麼開創性的技法,而只是對形象先解構再重構,像萬花筒般可以變幻出無窮的新作品,隨處可見科學與宗教相互融合的痕跡,稱之為哲學應該也不為過,正因如此,埃舍爾的作品才會顯得那麼與眾不同。
《蛇》是埃舍爾官網上展示的最後一部作品,成於1969年。
相互交織的,不只是畫作中的形象,更是生命、創造、藝術與文明的永恆。
tip-如果您特別想收藏埃舍爾的畫集or相關作品。強烈建議選擇國外的原版書籍(英文)、除了可以提升英文水平。更重要的是書籍印刷更高——當然,價格也不便宜。目前國內相關譯作的質量,我就不好發表太多觀點了~感激您的理解與支持~~
參考資料 :貢布裡希《藝術與幻影》、《哥德爾 艾舍爾 巴赫:集異璧之大成》(很奇怪的中文譯名)、《The Magic Mirror of M.C. Esc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