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三位科學家,其中英國科學家羅傑·彭羅斯因證明黑洞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直接結果而獲獎。本文通過講述彭羅斯與藝術家埃舍爾之間的友情,生動證明了藝術和數學結合能夠相互激發豐富而奇妙的靈感。
羅傑·彭羅斯
彭羅斯是一個百科全書式的人物,知識淵博、興趣廣泛,在多個領域富有建樹。科學家彭羅斯和藝術家埃舍爾有一段藝術與科學相互促進的佳話,證明了博雅教育的重要意義。
荷蘭版畫家莫裡茨·科內利斯·埃舍爾(1898年-1972年)擅長運用數學原理衝破傳統的版畫藝術,其作品描繪了諸多現實世界不可能出現的物體和景象,散發出獨特而神秘的氣質。當年埃舍爾的作品在藝術圈頗有爭議,但是深受數學家的喜愛。青年彭羅斯就是在一次數學家大會上邂逅埃舍爾。
莫裡茨·科內利斯·埃舍爾
1954年,還在劍橋讀研究生二年級的彭羅斯參加了在阿姆斯特丹召開的國際數學家大會。「記得在那裡見到了一個我很熟悉的演講者,他手裡就有這本目錄冊。冊子的封面就是埃舍爾的畫《晝與夜》,畫裡的鳥兒在向著相反的方向飛行。景色的一邊是黑夜,另一邊是白晝。我記得被它迷住了,於是就問他是從哪裡搞到的。他說:『噢,有個叫埃舍爾的畫家在舉辦一個展覽,也許你會感興趣。』」第一眼就吸引了彭羅斯的《日與夜》是埃舍爾創作於1938年的木刻,也是埃舍爾副本銷售量最高的作品。彭羅斯馬上去看了埃舍爾的畫展,「我去了那裡,於是就被這些不同於任何我所見過事物的詭異而奇妙的畫面深深地吸引了。」其中就有名為《相對論》的石版畫(1953年),這幅畫好像一個科幻作品,描繪了生活在三個不同的的引力空間的三組人共用一個樓梯的詭異畫面。
圖畫裡的奇妙世界有什麼數學原理嗎?在回英格蘭的路上,彭羅斯決定自己也來畫一畫不可能的圖形。後來,他把自己畫的圖形拿給父親看。他的父親萊昂內爾·彭羅斯是一位著名的遺傳學家和精神病學家,老彭羅斯也被迷住了。兩人聯手寫了一篇論文發表在1958年2月份的《英國心理學雜誌》上。論文中不可能的圖形被命名為彭羅斯三角及其變體彭羅斯階梯,彭羅斯稱之為「最純粹形式的不可能」。
《盜夢空間》中的彭羅斯階梯
不久,埃舍爾通過朋友介紹閱讀了這篇論文,雖然他從小數學不好,但是看到了彭羅斯三角後,也感到大開眼界深受啟發,創作出了廣受世人矚目的石版畫《上升與下降》(1960年)石版畫《瀑布》(1961)。
《上升與下降》是彭羅斯階梯的藝術呈現,圖畫裡有一座無限循環的的樓梯,好像是往上走,又好像是往下走,但是其實高度並沒有變化。讀者的視角跟著圖畫中的僧侶不斷向上向上,卻又回到了出發點。
《上升與下降》
《瀑布》中,埃舍爾把三個彭羅斯三角連接起來,創造了一個不斷循環如同永動機一般的瀑布。讀者的目光如果從作品左上角開始,會看到瀑布一直往下流動,突然最低點又變成了最高點,瀑布再一次從上往下流動。
《瀑布》
1960年,兩人開始通信,埃舍爾把自己的作品送給了彭羅斯,並感謝數學對自己的啟發。1962年,彭羅斯前往荷蘭拜訪了埃舍爾。兩人都喜歡鑲嵌畫,相談甚歡。作為回贈,彭羅斯送了一個特別的禮物給埃舍爾,那是一片獨特的拼圖。這背後是一個影響世界的數學原理,後來被命名為彭羅斯地磚。
一直以來,人們都認為如果以一種有序的模式填充無序的表面,必然會出現重複。彭羅斯一直都試圖設計一種鑲嵌的方案,永遠不會出現平移重複。1958年,羅傑·彭羅斯和他的父親為英國《新科學家》雜誌的聖誕特刊寫了一篇關於非周期性鑲嵌的文章。1974年,彭羅斯發明了一種只有兩種基本形狀的非周期性鑲嵌方案。這個理論啟發了以色列科學家丹尼爾·舍特曼於1982年發現準晶體,並於2011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今天,彭羅斯地磚已經成為了一種代表數學的藝術。2013年,牛津大學將數學系大樓入口改成彭羅斯地磚鋪設。美國德州農工大學物理與天文研究所、邁阿密大學數學系鋪的也是彭羅斯地磚。
彭羅斯地磚
話說當年,埃舍爾拿到彭羅斯送的拼圖,琢磨出了獨特的鑲嵌畫。在給彭羅斯的一封信中,他設計出了自己的圖案,並把它稱作「小幽靈」。1971年5月,埃舍爾用這個基本圖案完成了他的最後一幅鑲嵌作品,作品中的鑲嵌圖案只能以唯一的模式組合。
埃舍爾描述了很多數學圖形,讓很多科學家都覺得可以用來形象闡釋自己的理論。彭羅斯在他的科普作品《皇帝新腦》一書中用埃舍爾的《圓極限》解釋羅巴契夫斯基空間,楊振寧在《基本粒子發現簡史》用了埃舍爾的《騎士》做封面,表達基本粒子的對稱性。協同學的創始人赫爾曼·哈肯在《協同學》中使用了埃舍爾的《畫手》,認為這正代表序參量。
彭羅斯和埃舍爾兩個人的友情生動證明了藝術和數學如何互相給予豐富的奇妙的靈感。埃舍爾曾說:「我們似乎很難想像天空中最遠的那顆星星之外還有什麼。『虛無』這個符號對我們來說當然有一定的意義,因為一個空間可以是空的,但是我們的想像力還是會去好奇空的空間之外還有什麼。」藝術家和科學家用不同的方式探索宇宙星辰,在不可能的世界裡找到可能,他們盡情釋放好奇心和想像力,直到世界的盡頭。
《魔鏡——埃舍爾的不可能世界》的作者恩斯特曾這樣評價埃舍爾:「對於生命所具有的創造美的無窮能力,他從來沒有放棄過敬畏與驚嘆之心。」這句話也同樣適用於探究宇宙奧秘的科學家。
作者為教育碩士,金牌閱讀推廣人
來源:科普時報
作者:李崢嶸
編輯:吳桐
終審:尹宏群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公眾號ID:kepu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