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畫作運用了數學原理原理衝破了傳統的藝術疆域,展現永恆無垠

2021-01-08 藝術競爭力

要和這獨特的生活融洽相處,要坦然接受我們無法理解的一切,要耐心等待那冥冥中勢必發生之事,你必須得比我還聰明。

——M.C.Escher

1898年埃舍爾出生於荷蘭北部的Leeuwarden,父親是一位土木工程師。五歲時,埃舍爾舉家遷往Arnhem,他就在這裡度過了少年時代,小時候的埃舍爾體弱多病,還曾在特殊學校就讀,但他很早就顯露圖形藝術方面的興趣與才能。早在1916年,他就已掌握油毯雕刻版畫的技術。1917年,他在畫家史蒂格文的印刷公司製作蝕刻版畫。1919年,入讀Arnhem建築與裝飾藝術學院僅僅一周,他就表示,自己更願意在圖形藝術而非建築方面發展。他得到美術老師薩繆爾·吉西農·德·馬斯奎塔(Samuel Jessurun de Mesquita)的鼓勵,自此對裝飾設計藝術產生了濃厚興趣,尤其是木刻版畫。這時可以說是他職業生涯的發軔,在這一時期,埃舍爾創作了作品《八張臉》、《聖巴佛大教堂》、《哈勒姆》,這些職業生涯的初步嘗試已然彰顯出了他的獨特視角。

坐在椅子上的自畫像 1920

八張臉 1922

聖吉米尼亞諾 1922

從學校畢業之後直至1935年,M.C.Escher多數時間居於義大利。他在此地認識了他的妻子,遊歷遍了意國各地,作了大量繪畫與素描,以備版畫創作之用。後來他以這些草圖為基礎素材,創作了大量平版畫,木刻畫和雕版畫。在他的後期作品裡,往往還能辨識出這些素材的影子。

快樂之園 1935

1936年埃舍爾造訪了西班牙Granada的Alhambra城堡。這是14世紀摩爾人的建築,其平面鑲嵌畫(Regular Division of the Plane)的裝飾風格令他深為迷戀。

規則的平面分割叫做鑲嵌,鑲嵌圖形是完全沒有重疊並且沒有空隙的封閉圖形的排列。一般來說, 構成一個鑲嵌圖形的基本單元是多邊形或類似的常規形狀,例如經常在地板上使用的方瓦。然而,埃舍爾被每種鑲嵌圖形迷住了,不論是常規的還是不規則的;並且對一種他稱為metamorphoses(變形)的形狀特別感興趣,這其中的圖形相互變化影響,並且有時突破平面的自由。他的興趣是從1936年開始的,那年他旅行到了西班牙並且在Alhambra看到了當地使用的瓦的圖案。他花了好幾天勾畫這些瓦面,過後宣稱這些「是我所遇到的最豐富的靈感資源」。1957年他寫了一篇關於鑲嵌圖形的文章,其中評論道:「在數學領域,規則的平面分割已從理論上研究過了……,難道這意味著它只是一個嚴格的數學的問題嗎?按照我的意見,它不是。數學家們打開了通向一個廣闊領域的大門,但是他們自己卻從未進入該領域。從他們的天性來看他們更感興趣的是打開這扇門的方式,而不是門後面的花園。」

此後他一生中共創作了137幅平面鑲嵌畫。這些圖案往往充滿中亞裝飾風格的繁複,至今仍常成為裝飾設計師們靈感的來源。

埃舍爾的版畫作品總是兩大主題:「永恆」和「無垠」。關於自然世界的版畫大多通過透視和反射來表達「永恆」,這也是藝術家們關注了幾個世紀的主題。而「無垠」主題則包含了大量幾何原理,例如平面分割、恆星和行星的多重層面以及晶體的結構等。在作品中,埃舍爾通常對「永恆」和「無垠」進行分開討論和表現。在他早期義大利風格的作品中,大自然等傳統主題佔據了主導地位,而在1937年之後,「無垠」(或幾何學)成為了他作品的主要研究對象。

另一個世界 1947

埃舍爾的作品融合了傳統的藝術主題和特定的數學視角,這在當時的藝術界十分罕見。他運用數學原理衝破了傳統的藝術疆域,令作品散發出一種神秘的魅力。李奧納多·達文西,阿爾布雷特·丟勒和安東尼·高迪等藝術家也都和埃舍爾有著同樣的創作偏好。

凹面與凸面 1955

但埃舍爾卻沒有經過系統的數學訓練——他對數學的理解幾乎都是憑視覺和直覺的一一埃舍爾的作品中卻有強烈的數學元素。他曾多次在作品中表現數學上的梅比烏斯之環。這是一個封閉的結構,假如將一條紙帶扭曲,再將兩端粘連在一起,形成的環正面與反面即消失不見。因此這條紙帶構成的環就成為「只有一面」的存在。「不可能的結構」,可以說正是他試圖超越空間本質的悖反性嘗試。他創作的很多作品關於內克爾立方體、彭羅斯三角等無法實現的結構。數學家和科學家尤其喜愛埃舍爾的作品,他們欣賞他對多面體和變形幾何的應用。

婚姻的牽絆 1956

畫廊 1956

M.C.Escher作品最吸引人之處或許就在於,他乃是用夢幻的目光審視我們所在的現實世界。在色彩上,他偏好兩色的外型結構,只為圖形的本質需要,才加上顏色。與此同時,他卻如巫師般玩弄著奇異的構形和透視手段,在不可預期之處打穿想像與現實之間的壁壘。他令人迷惑,也讓人迷戀,觀看他的畫有如凝視一面魔鏡,在微妙的扭曲中看見不屬於此世的真實。

上升與下降 1960

瀑布 1961

1961年的《瀑布》是埃舍爾最後期的奇異建築式圖畫,他依據彭羅斯的三角原理,將整齊的立方物體堆砌在建築物上。這種不合情理的結構亦見於1958年的《瞭望塔》,作品中的建築物和人物手持的立方體都是怪異的。埃舍爾的作品乍看起來沒有什麼奇怪的地方,但其實當中蘊藏的幻覺事物是最引人入勝的。參觀者每每把他們認識的真實世界,與埃舍爾的虛構幻象相混比較,而產生迷惑。這幅版畫中,兩個彭羅斯三角形被結合成一個不可能的形狀。一個人如果明白空間的邏輯對如此的一個構造就必然會覺得不可思議:瀑布是一個封閉系統, 但它卻能使作坊車輪象一臺永動機一樣連續地轉動,這就違背了能量守衡的定律。

2018年是他誕辰120周年,東京上野的森美術館特舉辦了埃舍爾的大型回顧展,而該展覽之後還將在日本多個地區巡迴展出,為什麼人們會如此迷戀埃舍爾的視覺幻術?埃舍爾又是在何時獲得了如此高的人氣的?東京藝術大學美術館準教授熊澤弘將為我們一一解答。

本次展覽首次公開了以色列博物館所藏的埃舍爾作品,為什麼以色列博物館會有如此豐富的埃舍爾藏品呢?

熊澤弘:以色列博物館是中東最為主要的收藏西洋美術的博物館,在他們的收藏中也有不少倫勃朗作品以及夏加爾作品。這次在日本展出的埃舍爾作品均是由紐約律師查爾斯·克雷曼於1981年捐贈給以色列博物館的,他還同時為其他美術館捐贈藝術作品,查爾斯與猶太教保持著極為密切的關係,我想這也是他會優先將作品捐贈給以色列博物館的重要理由。

晝與夜 1938 

至今為止,以色列所藏的埃舍爾作品曾於2004-2005年在西班牙展出,2014年-2015年在中國臺灣展出,這是這些作品僅有的兩次海外展出,而這次能夠來到日本,可以說是非常寶貴的能夠觀看埃舍爾作品的機會,為了能夠在日本展出,美術館方面是如何努力的呢?

熊澤弘:我從1年前開始參與這次的展覽項目,同時與以色列博物館進行展覽溝通的還有產經新聞以及富士電視臺的工作人員,在中國臺灣展出時,恰巧產經新聞事業部的同事有機會到現場去觀看,於是便產生了「為什麼不將如此好的展覽到來日本的想法。」並有了後面我們的工作。

本次展覽是以色列博物館所制定的世界巡迴展覽的其中一站,因此展出作品與之前在中國臺灣展出的作品是相同的,但是既然作品來到了日本,那麼讓作品更為適合日本人的觀看方式就是我們需要做的,我也主要擔任這部分的工作。

眼 1946

可以具體舉例說說改變了哪些點嗎?

熊澤弘:比如我們改變了一些觀看順序,雖然整體的展覽章節是沒有改變的,但在每個章節中的作品順序是不同的,另外日本也有一些美術館收藏了埃舍爾的個別作品,因此日本觀眾對藝術家的作品並不陌生,所以在第一章,我們將埃舍爾更為代表的作品放在了前面。

緊接著後面將會是一些埃舍爾不太為人所知的作品,展覽前半部分我們的著重點在於,並沒有被大家熟知的埃舍爾,就比如第三章是埃舍爾繪製的風景畫,在展覽後半部分,是大家已經有所印象的埃舍爾即為代表的視覺陷阱的作品。

球面鏡自畫像 1935

雖然與視覺陷阱這樣有名的畫作相比,這些風景的作品好像並沒有被人們所重視,這也是因為在埃舍爾自己製作的畫冊中,這些風景畫並沒有被作為範例引用在作品集中,但埃舍爾將這些風景畫製作成郵票大小,卻受到了極大的好評,因此能夠在展覽中將這部分作品展出,是我們認為非常必要的。

第三章 風景 展覽現場

阿瑪爾菲海岸 1934年

雖然我們知道埃舍爾獲得了很高的評價,但卻從沒有像現在這樣獲得如此高的人氣,你認為現在的埃舍爾熱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熊澤弘:首先是在二戰後,埃舍爾於1945年參加了阿姆斯特丹國立美術館舉辦的展覽,緊接著在1950年又參與了荷蘭的設計藝術展,而在這次展覽中展出的《晝與夜》被美國時代雜誌的記者所報導了,一時間讓埃舍爾聲名大噪。

但這並不是說埃舍爾的作品一直沒有受到重視,只是說這次報導讓埃舍爾的名氣更高,實際上在《晝與夜》1938年發表的時候,荷蘭的美術雜誌就給予了埃舍爾很高的評價。

展覽現場

那麼埃舍爾熱是什麼時候刮到日本的呢?

熊澤弘:澀澤龍彥的著作《來自幻想畫廊》(美術出版社 1963)曾有一章節介紹過埃舍爾,但在第二年出版的《少年雜誌》可能更讓人印象深刻,當時以「怪物博士」被人熟知的大伴昌司所企劃的特輯「不思議的特搜隊」在文章中使用了埃舍爾的版畫,這讓年輕一代非常直觀地觀看了埃舍爾的作品,日本從這時開始,也逐漸有人開始畫這種不可思議的繪畫,這應該都與埃舍爾有關係。

蛇 1969

埃舍爾其實並不只在繪畫領域有所建樹,也在設計領域涉足很深。

熊澤弘:是的,這也是我參與這次展覽非常直觀的感受,埃舍爾的知名不僅僅是在繪畫,同樣在一些書籍封面的設計或者雜誌的設計中,也都能夠看到他的活躍,這也讓我在美術領域之外,重新認識了埃舍爾。

埃舍爾為荷蘭藏書票協會製作的賀年卡 1

但埃舍爾似乎有種游離在美術史之外的感覺,與他同時代的還有達利、勒內·馬格裡特這樣的超現實主義藝術家,埃舍爾的作品是否有受到其他藝術家的影響呢?

熊澤弘:埃舍爾與達利等超現實藝術家之間其實是沒有什麼交集的,如果一定要說的話,不如說埃舍爾其實是橫跨與藝術領域的,他本身是荷蘭的數學以及物理老師,雖然在1983年出版的關於埃舍爾傳記的著作《埃舍爾的宇宙》中,作者曾將埃舍爾的作品與馬格裡特的作品進行了比較,但我個人是不認同這一點的,我覺得他們之間並不存在互相影響的關係。

再回到美術史這一話題,提到20世紀的美術,美術館在這一時期作為一個非常強的磁場使美術史圍繞著美術館而展開,但埃舍爾卻並不在這交織的網中,雖然在當地他被稱為版畫家,但他本人卻並不滿足於這樣一個身份。

美術史學家恩斯特·貢布裡希曾在著作《藝術與幻影》中將埃舍爾以幻覺作家的身份進行介紹,在書中他還將埃舍爾與18世紀英國畫家威廉·賀加斯、18世紀義大利版畫家喬凡尼·巴蒂斯塔·皮拉內西進行了比較。

由此可見,視覺陷阱在美術史中以遠近法進行描述的地方很多,但單獨將視覺陷阱作為美術史中的一個單獨分支卻很少。

相對性 1953

埃舍爾能夠在美術館進行展覽,獲得極高人氣,但在美術史上卻並不知名,我想埃舍爾在美術史中是一個即為特殊的案例吧。

熊澤弘:埃舍爾生前曾設立埃舍爾基金會,這個機構現在也仍然存在,但比起向世界解釋埃舍爾自身思考方式的多樣性,埃舍爾更希望將自己看到的世界介紹給大眾。美術館很難去進行埃舍爾自身多樣性的解釋工作,他的創作混合了多個領域,比如數學等等,因此展覽中將埃舍爾的多樣性凝縮起來進行展出是非常必要的。

變形 Ⅱ(局部)1939-1940

展覽現場

相關焦點

  • 埃舍爾畫作中的數學秘密
    在從舊金山飛往阿姆斯特丹的航班上,Hendrik Lenstra教授在雜誌上第一次看到埃舍爾的平版印刷畫作,他利用這次旅途的閒暇,試圖找到解開謎團的辦法。《畫廊》,埃舍爾(1956)Lenstra解釋說:「我想知道,如果你繼續向內畫這些線,是否會出現一個無法解決的數學問題。我還想知道這幅畫背後的結構是什麼,作為一名數學家,我該如何畫出這樣一幅畫?」
  • 人物|彭羅斯與埃舍爾:數學和藝術碰撞出的奇妙世界
    本文通過講述彭羅斯與藝術家埃舍爾之間的友情,生動證明了藝術和數學結合能夠相互激發豐富而奇妙的靈感。羅傑·彭羅斯彭羅斯是一個百科全書式的人物,知識淵博、興趣廣泛,在多個領域富有建樹。科學家彭羅斯和藝術家埃舍爾有一段藝術與科學相互促進的佳話,證明了博雅教育的重要意義。
  • 人物 | 彭羅斯與埃舍爾:數學和藝術碰撞出的奇妙世界
    本文通過講述彭羅斯與藝術家埃舍爾之間的友情,生動證明了藝術和數學結合能夠相互激發豐富而奇妙的靈感。科學家彭羅斯和藝術家埃舍爾有一段藝術與科學相互促進的佳話,證明了博雅教育的重要意義。荷蘭版畫家莫裡茨·科內利斯·埃舍爾(1898年-1972年)擅長運用數學原理衝破傳統的版畫藝術,其作品描繪了諸多現實世界不可能出現的物體和景象,散發出獨特而神秘的氣質。當年埃舍爾的作品在藝術圈頗有爭議,但是深受數學家的喜愛。青年彭羅斯就是在一次數學家大會上邂逅埃舍爾。
  • 如何運用格式塔原理進行攝影創作?
    所謂攝影的構圖,是指將畫面所涉及的景和人以及各種元素點、面、線條、形狀、色彩、影調、節奏、韻律,有序的安排和處理,通過藝術技巧進行加工,整理和表現手段,真正獲得實際的主題思想內涵,達到具有深刻意境的攝影藝術作品。好的攝影藝術構圖,決定攝影畫面的眼前一亮,具有強烈的視覺衝擊力,能夠引起觀者的注意和深刻的印象。
  • 他是達利最愛的數學家,晚期畫作的靈感源泉,蝴蝶效應理論奠基人
    薩爾多瓦·達利,一個超現實主義的天才畫家,大開的腦洞、標誌性的鬍子、理想與現實交匯的畫作,都成為他極具個人色彩的標籤。在達利的故鄉西班牙菲格雷斯,有一座他親手設計的博物館,這裡保存著許多達利的名作,達利的遺體也被保存於此。
  • 哥白尼原理與人擇原理
    對無垠空寂的宇宙進行遐想的時候,布萊士·帕斯卡寫道:「那些無垠的空間中永恆的寂靜使我驚恐。」另一方面,色彩繽紛的生命多樣性以及我們這一生物精妙複雜的存在使我痴迷。今天,當我們面臨以科學方式確定我們在宇宙中的角色這一問題時物理學界中存在著兩種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截然相反的哲學觀點:一是哥白尼原理,一是人擇原理。
  • 《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精彩書摘
    牛頓在第三編中「示範了把它們應用於宇宙體系,用前兩編中數學證明的命題通過天文現象推演出使物體傾向於太陽和行星的重力,再運用其他數學命題由這些力推算出行星、彗星、月球和海洋的運動」。這一章中的11條引理是牛頓能夠成就《原理》所依賴的最重要的數學手段之一,幾乎全是牛頓自己的發明。牛頓在該章的附註中指出,「這些引理意在避免古代幾何學家採用的自相矛盾的冗長推導」。其中的引理2、3和11正是牛頓運用著名的牛頓流數法的例證。
  • 牛頓和他的《數學原理》
    牛頓後來回憶說因為受到同學羞辱開始發奮學習,讓他成為了學校裡成績最優異的學生。1656年,牛頓14歲,因為繼父去世,母親再次守寡,使得他不得不中斷學業回家種田。假如牛頓能一心種田,那麼他會成為一位優秀的農民。但他對務農毫無興趣,經常在幹農活的時候讀書,做實驗。經歷了幾件趣事,牛頓的母親和舅舅發現了他專一治學的精神,商議之後決定將他送回校園,完成學業。
  • 機械工程學院成功舉辦「交叉力學—無垠的疆域」主題講座
    本站訊 (通訊員 張建鵬)12月26日下午,「交叉力學—無垠的疆域」主題講座在北洋園校區37教一層宏遠報告廳成功舉辦,受機械工程學院力學系汪越勝教授、亢一瀾教授邀請,中國科學院院士、技術科學部主任,美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固體力學專家楊衛擔任本次講座主講嘉賓。
  • 羅素的 「大罪」——《數學原理》
    這個以他名字命名的悖論如今已是羅素頭上的一道光環, 當時卻著實讓人消受不起, 對撰寫中的《數學的原理》, 乃至對整個數學基礎研究都造成了衝擊。那情形對羅素產生了極深的影響, 他從懷特海夫人孤立無助的痛苦中, 深切意識到了每個人的靈魂都處在難以忍受的孤獨之中。 這一意識——用他自己的話說——讓他感覺到 「腳下的大地忽然抽走了」, 使他在短短五分鐘的時間裡 「變成了一個完全不同的人」, 由撰寫《數學原理》所需要的一味追求精確和分析 「渙散」 為了對人生和社會哲學也有了濃厚興趣[注五]。第二樁跟家庭有關, 且同樣發生得很突然。
  • 圓桌|從中日傳統版畫到丟勒畫作背後,東西方藝術交匯的邏輯
    1890年代,日本藝術的表現在拓展的同時,理念也在與時俱進,日本藝術家不僅僅進行一些純粹的藝術表現,還逐漸著眼於社會本質的展現。到了二十世紀,在與西方藝術表現和概念融合的過程中,中國、日本等其他東亞國家在雕塑、水彩畫、水墨畫等領域也形成了獨具東方特色的藝術表現方式和理念,特別是對於水墨的使用以及書法技巧方面。
  • 運用第一性原理,從事情的本質想問題
    20世紀以前,第一性原理的概念大多見諸於數學、哲學和理論物理——此三者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屬於人腦的歸納、演繹產生的邏輯自洽學科,其理論體系的基石都可稱之為第一性原理(在不同的場合有時闡述為「假設」「猜想」「理論」「公理」),從這個意義上講它們可以明顯區別於諸如化學、生物等建立在實驗基礎上的學科。
  • 《數學閱讀》:用故事講述數學原理
    原標題:《數學閱讀》:用故事講述數學原理  新華網北京1月10日專電(記者王修楠)正在北京舉行的2014全國圖書訂貨會上,少兒教育讀物依舊是焦點之一,其中用故事講述數學原理的《數學閱讀》吸引了不少目光。
  • 出入相補原理,數學江湖中的「獨孤九劍」
    他創製了一幅「勾股圓方圖」,用形數結合得到方法,巧妙地證明了勾股定理。他把三角形塗成紅色,其面積叫「朱實」,中間正方形塗成黃色叫做「中黃實」,也叫「差實」。他寫道︰「按弦圖」,又可勾股相乘為朱實二,倍之為朱實四,以勾股之差相乘為中黃實,加差實,亦稱弦實。
  • 西方古代藝術概念中的智識傳統
    在此,七類機械藝術同樣獲得了哲學定位。順應柏拉圖的觀點,于格認為存在著三類作品:上帝的作品、自然的作品、工匠的作品,「上帝的作品要從虛無中創造出來;自然展現出被隱藏起來的東西;工匠模仿自然,他的藝術是一種『機械的』藝術」。由此,于格又在亞里斯多德的知識分類基礎上界定了理論的、實踐的和機械的三類技藝的哲學根源。
  • 馬列維奇:我的畫作不僅僅屬於地球
    他的參展畫作共三十九幅,《至 上派構圖:飛機飛行》便是其中之一。正方形長方形和線條共十三個構成圖形分別為紅、黃、黑和藍色,被精心地配置在一片白色背景上。這些圖形看上去或上升或 下降,也會暫時地靜止穩定一下,但穩定只是為了再次上升和下降。畫面傳遞了一種流動變化狀態。馬列維奇解釋道:「我的新畫作並不僅僅屬於地球。地球已經被 捐棄,就像人們棄置一棟房屋。」
  • 作家海明威的「冰山原理」,在小說《越野滑雪》中的運用及延伸
    燕子覺得人生的很多道理是不分國界,不分領域的,月盈則虧,這與海明威的文學理論——冰山原理很相似。01 何為「冰山原理」「冰山原理」是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創作方法和藝術風格。他認為一部作品好比「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是八分之一,而有八分之七是在水面之下,寫作只需表現「水面上」的部分,而讓讀者自己去理解「水面下」的部分。
  • 藝術長河的彗星 餘作賦瓷版畫專訪
    人們欣賞他獨創一派的屋漏痕畫風並讚嘆他獨創專利中國畫布解決了國畫千年來保存不易的難題;大眾逐步把目光轉向他曾任「中國書畫創新研究院」院長一職,很期盼他在未來的創作上能有更畫時代的創新,至今餘作賦已成為創新藝術內涵最熱門的領軍人物。這次專訪,匯總了中國水墨與中國陶瓷藝術的觀點,與廣大收藏愛好者,共同進入漏痕瓷版畫的浩瀚境界。
  • 數學幾何經典:用優美的幾何原理演示所有三角函數的導數原理
    書本有關三角函數求導的原理都是基於嚴格的純代數的推導,邏輯嚴謹,但缺乏直觀的理解,本篇就從直覺思維出發,用嚴謹的幾何原理演示所有三角函數的求導過程。的基礎上增加微元x,容易得到sinX的導數是cosX圖中的圓為四分之一的單位圓第二:反正弦函數arcsinX的導數:經過如下作圖,很容易得到紅色三角形和藍色三角形相似,也就得到了arcsinX的導數第三:正切函數tanX的導數:經過如下作圖,得到ABC面積的兩種等價形式,計算出y,這樣就求出了tanX的導數第四:反正切函數arctanX的導數:我們同樣運用面積法
  • 俄羅斯藝術的文化特徵
    如果說,最好在曠野上無拘無束放聲高歌的俄羅斯的拖腔民歌表達的是對心靈自由帶有一絲憂傷的嚮往,那麼,隨著俄羅斯文學藝術在19世紀走向輝煌,衝破一切社會的和文化的束縛而爭取精神的自由,則成為俄羅斯藝術普遍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