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各位寶~
如果你玩過《紀念碑谷》這個遊戲,
對其中視覺錯覺的場景設計應該也不會陌生。
《紀念碑谷》的製作人說,
正是埃舍爾的名作《上升與下降》激發其靈感,
才製作出這款遊戲。
今天就和大家介紹這位視錯覺藝術大師——埃舍爾!
左圖:埃舍爾,上升與下降;右圖:《紀念碑谷》遊戲
莫裡茨·科內利斯·埃舍爾(Maurits Cornelis Escher,1898年~1972年),是荷蘭著名畫家,主要的創作生涯集中在1941-1970,自稱為一個"圖形藝術家",在平面構成、形狀漸變、幾何體組合、視錯覺(不可能圖形)等領域。
主要創作方式包括木刻畫、銅板畫、蝕刻畫及素描,作品中常見分形、對稱、雙曲幾何和多面體等數學概念的表達。
埃舍爾自畫像,1920
這是埃舍爾坐在椅子中的自畫像,從早年畫作就可以看出,有別於大部分畫家,埃舍爾特別喜歡俯視或是仰視角。這是他早年的自畫像。據說現在的姑娘們擺拍,男朋友一律都得用美顏相機和這種仰拍視角。埃舍爾這麼畫當然不是為了顯腿長——因為他也經常用俯視視角,他對非平視視角有強烈的偏愛。
《八張臉》,木刻,1922,埃舍爾的第一幅平面鑲嵌,大家能找到圖中的8張臉嗎?
《規則平面分割系列》
1924年匈牙利數學家 波利亞(G.Pólya)證明了平面對稱群共有17種(所有周期性平面鑲嵌都能歸為其中一種),埃舍爾獨自一人在沒有相關數學知識的背景下,利用對圖形的解析同樣發現了全部17種。
《巴別塔》,木刻,1928
巧妙的線條令觀者產生了站在高處沒欄杆扶般的暈眩感
《手持球面鏡》,版畫,1935
自1935年後,他的作品似乎風格大變,他不再畫客觀現實的題材,而是創造《觀景臺》(Belvedere)、《畫手》(DrawingHands)和《畫廊》(Print Gallery)之類並不可能存在於客觀現實之中的結構。
左邊:《靜物和街景》,木刻,1937;右邊:《變形》系列,木刻,1937
埃舍爾作品的主要特徵:二維與三維之間、寫實場景與抽象鑲嵌之間,以及幾何圖形和具象圖形之間的漸變。
《日與夜》,木刻,1938,這幅畫的副本也是當年銷售量最高的作品。
《美洲鱷》,石版畫,1943
隨著時間的推薦,埃舍爾的作品不再只是二維圖形上的變化,也在漸漸向三維空間推進,這幅是最著名的關於二維三維變換的作品。
《異度空間I》,美柔汀,1946
上面《異度空間》這幅作品也是讓我聯想到了2016年上映的電影,感興趣的同學也可以去看看呀~
《雙行星》,木刻,1949,兩顆複雜的正四面體,人造拱門與自然洞穴相互交錯。
《階梯宮》,石版畫,1951
為了畫好《階梯宮》裡的機械系小精靈,埃舍爾專門做了實物模型進行研究臨摹,並畫了「卷」時的設計圖。
左圖:《相對論》,石版畫,1953;右圖:《凸與凹》,石版畫,1955
《畫廊》,石版畫,1956。這是埃舍爾自己最為得意的作品,維基上有作畫過程講解,原理是坐標網格自由變形。
左圖:《觀景樓》,石版畫,1958;右圖:《瀑布》,石版畫,1961
文獻參考:
連結:https://zhuanlan.zhihu.com/p/93698662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啦,
想了解更多藝術留學、作品集的內容,
喜歡這類文章?
那就戳右下方的「在看」告訴我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