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奧說 | 漫談培養基開發史(二)

2020-08-03 奧浦邁
老奧說 | 漫談培養基開發史(二)

前言

培養基從含血清到無血清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但從無血清到化學成分確定也就用了十年不到的時間,這得益於蛋白抗體藥逐漸上市,通過培養基開發以提高產物表達水平的需求日益顯著。在1997-2013年間,前幾大培養基品牌都經歷過幾次「折騰」(併購),人員和機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技術也就在這需求迅速增漲的「併購江湖」中不斷進步。

老奧說 | 漫談培養基開發史(二)

蛋白抗體藥產業化

1987年,當細胞培養科學家們還在苦心研究如何取代血清的時候,美國FDA已經批准了首個通過動物細胞培養表達的重組蛋白藥物:組織纖維蛋白溶酶原激活劑(t-PA)。兩年後FDA又批准了促紅細胞生成素(EPO),進一步拓展了細胞培養的應用空間。

自此,動物細胞特別是CHO細胞被越來越廣泛地應用於治療性蛋白抗體的生產,而培養基開發的進步也多集中於CHO細胞領域。

1997-2000年,當老奧還在華理生工實驗室研究培養基配方的時候,Rituxan、Herceptin、Remicade和Enbrel先後在美國上市。

1997年,全球抗體藥銷售僅有區區3.1億美金,但是這些後面成為「重磅炸彈(年銷售額超過10億美金)」的抗體藥物構成了培養基產業發展強勁的需求端,蓄勢待發。

2006年後,抗體藥物規模化地應用於靶向治療癌症、自免疫和感染等惡疾,培養基作為最核心的原料備受重視。

老奧說 | 漫談培養基開發史(二)

2006年,全球抗體藥銷售超過220億美金,這個數字在2019年增長到了1400億美金。

抗體藥的暢銷直接帶動了培養基產業的發展,從90年代的無血清培養基,逐步發展到無蛋白培養基,到目前的完全化學成分確定培養基。一方面培養基的性能顯著提升,更高的細胞密度和蛋白抗體表達水平成為現實;另一方面培養基品牌效應顯著,資源不斷向頭部集中,過程中一次次併購形成了現在的寡頭壟斷格局。


「英俊」故事-從買買買到被併購

回溯到80-90年代,分子生物學和基因組學研究興起,1987年在聖地牙哥Lyle Turner, Joe Fernandez和William MacConnell合夥創業,從事分子生物學研究試劑的開發和銷售,三個月後他們賣出了第一個試劑盒,收入$3,200。

兩年後William離開獨立創業,Turner在加州扶持中小企業的基金幫助下,渡過了財務上的難關。1989年公司收入200萬美金,到了1990年增長到400萬美金,員工 也從最初的3人變成了42人。這個公司名字叫Invitrogen,中文常翻譯為「英俊」。

好名字預示著Invitrogen註定不凡的一生,1990年代「人類基因組計劃」正式啟動,這項長期的國際性合作研究極大地促進分子克隆試劑盒和基因測序的需求,Invitrogen得以在90年代快速成長,把分子克隆試劑盒玩到極致,在該領域的名聲漸著。到了1997年成立十周年,Invitrogen營業收入已經超過了5500萬美金。

1999年Invitrogen在NASDAQ IPO發行(代碼IVGN),募集到4810萬美金,從此借著大舉併購「開掛」。

「英俊」上市一年多的併購手筆:

✪ 1999年8月,剛上市就豪擲5200萬美金收購了聖地牙哥的基因和蛋白分析公司Novex。

✪ 2000年2月,成功收購阿拉巴馬一家提供基於基因技術藥物發現的產品和服務的領先供應商Research Genetics,該公司在2019年的營收已達2300萬美金。

✪ 2000年6月,以1510萬美金收購以色列生物技術公司Ethrog Biotechnologies。

✪ 2000年9月,以現金加股票共19億美金收購Life Technologies (LIFE),從而把知名品牌GIBCO和BRL收入旗下。

✪ 2002年,Invitrogen創立15周年,收購生物信息學軟體公司InforMax,作價4200萬美金。

收購LIFE是一筆令行業震驚的交易。自1983年GIBCO和BRL合併成立LIFE,到1999年LIFE的營業收入已超過4億美金,是Invitrogen四倍。這次蛇吞象的交易讓Invitrogen如虎添翼,成為分子生物學試劑領域最大的玩家之一,分子生物學和細胞培養兩大板塊的產品超過5500個,員工2300名。獲得GIBCO品牌也對培養基在近20年中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003年Greg Lucier成為Invitrogen的CEO,帶來了GE的管理文化,本著將併購進行到底的姿態,那些年買了許多公司,包括Molecular Probes,Dynal,Panvera,BioSource,CellzDirect,Zymed和Caltag等公司,產品線發展到生物信息學、新藥研發與篩選、螢光技術等多個生命科學領域

2008年,Invitrogen進行了生命周期裡最大一次併購:買下基因測序設備公司Applied Biosystems(ABI)。那時ABI的體量是Invitrogen的兩倍,合併後新公司名字差一點叫了ABI(內部溝通郵件都發了),後來可能是因為反對聲音太多,最後重新啟用了LIFE,這對GIBCO來說是件快樂的事。

老奧說 | 漫談培養基開發史(二)

重拾LIFE名字,GIBCO品牌培養基越賣越好,市場佔有率高漲。不過利潤都用去補貼加州的基因測序研究部門了。

2013年,LIFE營收達到40億美金,生命科學領域併購巨無霸Thermo Fisher Scientific力壓群雄整體收購LIFE,價136億美金並承擔了20億的債務,從而得到GIBCO這個優質資產。

那時老奧每次出差回到美國都會聽到公司要被賣掉的小道消息,潛在買家包括GE在內著實不少,但Thermo Fisher憑藉無往不利的併購和整合能力,得到了GIBCO這個優質資產,這也對其進入生物製造領域起了關鍵作用。


整合中的技術進步

2000年Invitrogen收購前Life Technologies獲得了細胞培養業務板塊,對於地處紐約州水牛城的GIBCO而言,加州公司的文化似乎帶來了不小的衝擊,整合花了幾年時間。或許是命運的巧合,在那年老奧到水牛城讀博士,卻不知GIBCO就在驅車30分鐘之外的Grand Island上。

過去20年,因為抗體藥物市場的迅速成長,而抗體藥80%以上是由CHO細胞表達,大多數無血清培養基開發都專注於CHO細胞上,也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突破。與20年前相比,細胞培養所能達到的密度提升了幾十倍,表達量提升近百倍。

GIBCO於1997年推出CD CHO,在被併購後一度韜光養晦,直到2006終於推出了CD CD OptiCHO™,一款全新的化學成分確定培養基(Chemically-defined Medium, CDM)。相對而言,OptiCHO是營養成分比較稀的CDM。2008-2009年,GIBCO又推出了CD FortiCHO™以及後來的Dynamis™,引領潮流。那個年代,GIBCO在CDM開發上絕對是行業領先,每逢大會必講化學成分確定的優勢,而其它幾個品牌在這個方面落後了幾年。


老奧說 | 漫談培養基開發史(二)


20世紀初,CHO無血清培養基添加胰島素、生長因子和水解物是常有的事,水解物主要是大豆水解物和酵母提取物。當時大豆和酵母原料來源有較大不確定性,培養基性能表現批間差異較大,不同批次還可能影響抗體質量,頗受藥企詬病。

2006年,抗體藥物銷售超過了220億美金,提升培養基性能降低成本顯得分外重要,幾乎所有的大藥企都找到GIBCO、HyClone和Sigma等大品牌,開發高性能的CD培養基。起點培養基都是含胰島素和水解物的,目標開發CD培養基和相對應補料。

GIBCO為此特別成立了一個部門「PD-Direct™」,集中了一批藥企大咖和Grand Island科學家一道為客戶開發培養基。2007年老奧博士畢業加入GIBCO PD-Direct做一名研究員,有幸做過許多公司的CD培養基開發,比如GSK, Abbvie, Pfizer, Kyowa Hakko等等,所開發的CD培養基不論是細胞生長和抗體表達都得到顯著提升,那個時候提高表達量是核心目標,抗體質量似乎不是那麼關注。這些成果分別發布在「細胞培養工程學會」、「國際生物工藝」和「歐洲動物細胞技術學會」等學術大會和《動物細胞生物技術》教科書上,可以說是一段卓有成效且快樂的時光。


老奧說 | 漫談培養基開發史(二)


培養基開發也對實驗通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湧現出多個Scale-down的細胞培養模型,許多系統如曇花一現,目前還在用的可能只有ambr™、TPP搖管和深孔板了。那時最小規模的自動化細胞培養設備是SimCell™——每張晶片上有六個培養體積不超過1毫升的微罐。SimCell™是全自動的細胞培養系統,每個微罐有獨立的細胞密度、溶氧和pH傳感器,設備極為昂貴,200多萬美金一臺還不包括維護,全世界也只賣過四臺,分別是Amgen, Pfizer, Novo Nordisk和GIBCO。GIBCO是唯一成功把它用於培養基開發並取得優異結果的,可惜到了2015年,GIBCO這最後一臺也被拆除,只留下一個模塊在研發當作展品留念。

那些年也有不少藥企自主研發培養基並取得良好成績,如Genentech和Biogen。這些藥企集中了許多優秀的科學家,擁有自己特定的宿主細胞平臺,在日積月累中獲得了不俗的成就。


併購江湖

正所謂,無併購不江湖。雖說培養基是生物藥最核心的原料,但在抗體市場不夠大的情況下也只是個小而美的業務,因此國際幾個大品牌都在不同時候被併購,成為生命科學解決方案的一環,併購案例此起彼伏。

2005年,Sigma以3.78億美金收購了起源於澳大利亞的JRH Biosciences(Ex-Cell™系列產品)並在2010年左右推出CD Fusion化學成分確定培養基。

2010年,德國Merck集團收購Millipore,改名EMD Millipore。

2015年,EMD以170億美金整體收購了Sigma-Aldrich,從此Merck、Millipore和JRH在培養基方面業務得到整合。


老奧說 | 漫談培養基開發史(二)


2003年,Fisher Scientific以大約7.14億美金收購了總部位於瑞典的Perbio公司,將HyClone品牌納入旗下。2006年Thermo和Fisher Scientific合併為Thermo Fisher Scientific,當年新公司營收90億美金。HyClone品牌培養基包括SFM4CHO、CDM4CHO和Cell Boost系列補料。2013年在花了156億美金收購LIFE後,出於反壟斷的要求,Thermo Fisher將HyClone和另外兩個品牌作價10.6億美金賣給了GE Lifesciences。2018年,老奧參加美國生物工藝大會,正在和朋友討論Thermo Fisher下一個會買誰,正巧新聞出來:以4.77億美金的現金收購了BD的培養基業務,獲得了其在馬裡蘭和佛羅裡達的工廠。

GE在2011年收購了德國培養基公司PAA,幸運地獲得ActiPro培養基和配套的補料,算是從下遊走到了上遊。2014年接手HyClone後獲得了猶他州洛根和新加坡的培養基產能,把填料、一次性罐子和培養基布局齊整了。

日本公司Fujifilm不甘落後,於2018年花8億美金將加州培養基公司Irvine Scientific納入旗下,在此之前,Fujifilm已經在生物藥CDMO方面做了不少布局。

做培養基久了,看著城頭變化的旗幟,許多老人都離開了,頗有些感慨,然而對於這些大品牌,永遠是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江湖不就那些事。

後記

國內在2000-2011年間沒有太多培養基玩家,因為市場沒有起來,僅有的清大天一也在2011年被Merck收購後淡出江湖。2011年6月,老奧第一次回國拜訪客戶,那時做抗體藥的還不多。轉眼快10年過去了,國內的抗體藥江湖已經是熱鬧非凡,大有與國際完全接軌之態勢,畢竟有市場就會有需求。

相關焦點

  • 奧浦邁·老奧說:漫談培養基發展史(一)
    細胞培養基開發半個多世紀,一代代科學家卓絕努力實現了一個個看似不可能的技術突破,期間江湖上也有許多軼事。時間軸上看培養基開發可以分三個階段:1. 1957-1997(從血清到無血清);2. 1998-2011(從無血清到化學成分確定);3. 2011-當下(國內生物醫藥崛起)。
  • 細胞培養無小事(一)
    在MEM中培養的細胞,很可能在DMEM或M199中同樣很容易生長。總之,首選MEM做粘附細胞培養、RPMI-1640做懸浮細胞培養是一個好的開始,各種目的無血清培養最好首選AIM V(12005)培養基(SFM)。
  • 檢測【大腸菌群】-遠藤改良HiVeg瓊脂(植物源培養基)
    遠藤HiVeg瓊脂基礎是用HiVeg蛋白腖替代動物組織酶解物,培養功效完全一致,且:(1)批間差異更小,(2)增菌時由於動物蛋白造成的幹擾因素更少,(3)避免狂牛症(BSE / TSE)、口蹄疫等相關動物病毒的風險,(4)對實驗人員及實驗環境更安全。此產品完全無動物源成份。
  • 重點二:細菌的生長及培養基
    (4)衰亡期:死菌數超過活菌數。圖片來源:澤成教育二、培養基類型及用途1.>固體培養基(1.5%~2%瓊脂):細菌的分離培養、計數、藥敏試驗等使用。根據營養組成和用途分(1)基礎培養基:普通肉湯培養基;(2)營養培養基:血瓊脂平板;(3)選擇培養基:
  • 解密細胞培養基及工藝開發的技術變革者
    加快研發與產業化應成為每一位從業人員的使命,對於細胞培養工程們而言,最重大的貢獻就是如何快速高效提高工藝水平。提起細胞培養工藝,普遍認為這是一個系統性工程,但它真正的硬核還是培養基,可以說細胞培養工藝的發展史就是一部培養基開發史。各大藥企紛紛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來研發自主配方的培養基,而小型藥企往往因為人員、技術、投入受限,最終培養基依賴於各培養基供應商而苦不堪言。
  • 選擇性培養基
    因為既然是培養基,總有固定的成分,不同微生物要求的條件也是有差別的。培養基的種類很多,根據成分、物理狀態和培養基的用途等又可各分為很多種.如根據成分可分為:天然培養基,合成培養基,半合成培養基.物理狀態分:固體培養基,半固體培養基,液體培養基;用途分:基礎培養基,加富培養基、選擇培養基、鑑別培養基.
  • 培養基的配製
    二、培養基的種類培養基按物理狀態分為固體、半固體和液體培養基;按組成成分分為天然、合成和半合成培養基;按其作用分為基礎、加富、選擇、鑑別、厭氧和活體培養基等。1、基礎培養基:含有微生物所需要的基本營養成分,如肉湯培養基。2、加富培養基:在基礎培養基中再加入葡萄糖。血液、血清或酵母浸膏等物質,可供營養要求較高的微生物生長,如血平板、血清肉湯等。
  • 培養基及無菌水的製備
    二、器材三角瓶、試管、燒杯、玻棒、天平、搪瓷杯、量筒、鋁箔紙、角匙、杜氏小管、矽膠塞、電爐三、培養基的種類營養瓊脂培養基、乳糖膽鹽發酵培養基、乳糖發酵培養基、伊紅美蘭瓊脂培養基、馬鈴薯-葡萄糖瓊脂培養基(附加抗菌素)、平板計數瓊脂、月桂基硫酸鹽胰蛋白凍肉湯
  • 食用菌培養基的配製
    食用菌培養基的配製(1)培養基的分類①按成分不同分類天然培養基:指以天然物質為培養原料的培養基。常用的有馬鈴薯、豆芽汁、麥芽汁、玉米粉、麥麩、清糠、牛肉膏、蛋白腖、棉籽殼、木屑等。原種培養基:即一般食用菌生產中的原種瓶子培養基。用於母種擴大培養。栽培種培養基:與原種培養基同。③按物理性狀分類液體培養基;固體培養基;半固體培養基。(2)配製方法①容器準備。食用菌生產中常用的容器為試管(制母種用),瓶子、塑膠袋(制原種、栽培種用)。玻璃容器準備:玻璃容器最好先用肥皂粉泡水洗滌(使用過的試管最好煮沸處理)。
  • 細胞培養基的種類及應用
    其他 如 M199 、 IMDM 、 L15培養基等也用於某些細胞的培養。其具體的特徵及應用如下:  1、BME細胞培養基基礎Eagle培養基(Basal Medium Eagle),1955年Eagle設計,BSS+12種胺基酸+穀氨醯胺+8種維生素。
  • 細胞培養基的使用方法
    細胞培養基&乳歐液模式      化學合成培養基現雖已大規模使用,但在某些培養領域水解乳蛋白仍在使用,以補充培養液中缺乏的胺基酸、小肽物質。較為常用的方式是用漢氏(Hanks』 BSS)或歐式(Earle’s BSS)平衡液溶解水解乳蛋白(一般為5‰濃度),即成乳漢(歐)液,再與化學合成培養基(一般為MEM)按比例混合使用。
  • 細胞培養 | 常用的培養基及其基本特性
    主要用於懸浮細胞培養。其它像K-562、HL-60、Jurkat、Daudi、IM-9等成淋巴細胞、T細胞淋巴瘤細胞以及HCT-15上皮細胞等均可參考使用。  2、Minimum Essential Medium(MEM) 也稱最低必需培養基,它僅含有12種必需胺基酸、穀氨醯胺和8種維生素。成分簡單,可廣泛適應各種已建成細胞系和不同地方的哺乳動物細胞類型的培養。
  • 選修一:LB培養基和MS培養基的比較
    LB一般被解釋為Luria-Bertani培養基,根據其發明人貝爾塔尼(Giuseppe Bertani)的說法,這個名字來源於英語的lysogeny broth,即溶菌肉湯。1.用途一般用該培養基來預培養菌種,使菌種成倍擴增,達到使用要求,可分為液體培養基和固體培養基。
  • 微生物培養基的類型
    (2)半固體培養基。是在液體培養基中加入少量凝固劑而呈半固體狀態。可用於觀察細菌的運動、鑑定菌種和測定噬菌體的效價等方面。用於觀察微生物運動特徵。(3)液體培養基。液體培養基中不加任何凝固劑。這種培養基的成分均勻,微生物能充分接觸和利用培養基中的養料,適於作生理等研究,由於發酵率高,操作方便,也常用於發酵工業。用於觀察微生物生長狀態的液體培養基。
  • 【培養基時間】回歸基礎培養基→ DMEM還是RPMI?
    —關鍵是以貼壁細胞培養的MEM(DMEM)和懸浮細胞培養的RPMI為開始。
  • 根據其作用不同,培養基分為誘導培養基、增殖培養基和生根培養基
    營養豐富,在一般培養中,無需加入複雜的有機成分:微量元素種類全,濃度高。這類培養基是目前使用最廣泛的培養基。鉀鹽、銨鹽及硝酸鹽含量較高,微量元素種類齊全,比例適當,離子平衡性好,具有較強的緩衝性,養分數量及比例比較合適,廣泛用於植物的器官、花葯、細胞及原生質體的培養。
  • 微生物培養基種類大全
    培養基主要用於培養細菌生物,藥敏試驗,細菌檢測等。1、營養瓊脂(普通瓊脂)成份:牛肉浸液(或其它浸液,消化液或肉膏湯) 100毫升   瓊脂(視天氣,瓊脂質量而定)製法:將上物加熱溶解,補足水,調ph至7.6,過濾分裝121℃,高壓滅菌15分鐘。用途:作普通瓊脂平皿。
  • 無血清培養基的開發
    要開發無血清培養基,關鍵是找出血清中支持細胞生長的所有成分。其必要性在於有些細胞非常挑剔,同時要注意不同細胞系的營養需求差別較大。因此,不可能設計出一種適合所有細胞系的通用培養基。事實上,即使是同一細胞系,其內部的不同克隆,營養需求也存在差異。
  • 動物細胞培養的培養基_鄭大中科博生
    具中科博生研究表明,動物細胞培養的培養基分為天然培養基和合成培養基兩大類。天然培養基營養成分高,比較適於細胞培養,但成分複雜,來源有限。動物血清是細胞培養中用量最大的天然成分.含有豐寓的營養物質,能促進細胞的生長繁殖,同時對細胞的貼壁和保護右明顯作用.合成培芥基模擬天然培養基的成分,其中的組成物質成分明確,補充部分天然培養基後(通常星血清)能使細胞很好地生長和繁殖。合成培芥基可根據實驗目的,調節各種成分的比例,設計出許多種培養基。中科博生。
  • DMEM培養基配置方法
    一、配製DMEM血清培養基 1.提前一天將分裝好的FBS從—20℃冰箱取出,放於4℃冰箱化凍; 2.在細胞間中將FBS以及其它需要添加的成分(如,丙酮酸鈉、抗生素等),按照比例加入DMEM培養基中,作好標籤;放入4℃冰箱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