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杏飛:英雄烈士人格利益的民法保護

2021-01-10 中國社會科學網
王杏飛:英雄烈士人格利益的民法保護

2017年05月03日 09:1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王杏飛

字號

內容摘要:保護英烈人格利益規則的發展歷程從立法發展歷程看,《民法通則》缺乏對死者人格利益保護的規定,但司法實踐出現了要求保護死者人格利益的案例。一體保護英烈人格利益與財產利益《民法總則》第185條明確規定了英烈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等人格利益受法律保護。如毀損英烈的遺體、遺物,既損害英烈的人格利益,也侵害了英烈的財產性利益。檢察機關作為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發現有侵害英烈人格利益的,應該支持英烈的親屬、英烈生前所在單位提起訴訟,並督促民政部門提起訴訟。侵害英烈人格利益的責任承擔依據民法總則與侵權責任法的規定,侵害人格利益的,承擔責任的方式主要有停止侵害、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以及賠償損失等。

關鍵詞:英烈;人格利益;民法;侵害;烈士;法律保護;起訴;英雄;親屬;民族精神

作者簡介:

  就這一條文的理解與適用而言,《民法總則》第185條突出強調對英雄烈士的人格利益給予保護。這是因為,英雄烈士是民族精神的載體,是引領社會風尚的標杆,加強對英烈的法律保護,對於促進全社會尊崇英烈、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特別重大的意義。

 

  《民法總則》第185條明確規定,侵害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這是立法上首次對死者人格利益進行保護的規定,而且特別強調了對侵害英雄烈士人格利益的民法保護,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保護英烈人格利益規則的發展歷程

  從立法發展歷程看,《民法通則》缺乏對死者人格利益保護的規定,但司法實踐出現了要求保護死者人格利益的案例。在1987年「荷花女」案中,死者的母親和哥哥向法院起訴,要求確認作者和報社侵害了死者的名譽,應承擔侵權責任。最高人民法院以批覆的形式確認作者和報社構成侵權,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這個案例開創了我國司法保護死者人格利益的先河,也是司法實踐形成權利、創製規則的典型範例。但這一批覆只是針對個案的司法解釋,不是國家立法。由於類似案件時有發生,最高人民法院在2002年《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中規定,對侵害死者姓名、肖像、名譽、榮譽、隱私以及遺體和遺骨等人格利益的,構成侵權責任,應當賠償精神損失,死者的近親屬有權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確立了全面保護死者人格利益的規則。《民法總則》將這一來源於司法實踐中的審判規則上升為國家的立法。

  就這一條文的理解與適用而言,《民法總則》第185條突出強調對英雄烈士的人格利益給予保護。這是因為,英雄烈士是民族精神的載體,是引領社會風尚的標杆,加強對英烈的法律保護,對於促進全社會尊崇英烈、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特別重大的意義。從實踐來看,近年來侵害英雄烈士人格利益的事件時有發生,在法律上確有保護的必要。

  一體保護英烈人格利益與財產利益

  《民法總則》第185條明確規定了英烈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等人格利益受法律保護。但並不能由此認為,英烈的財產權益就可以任意侵犯。事實上,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均受法律保護。《民法總則》規定「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的,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正如保護胎兒繼承權所彰顯的民法慈母精神,對英烈財產利益的保護也不容忽略。如毀損英烈的遺體、遺物,既損害英烈的人格利益,也侵害了英烈的財產性利益。破壞英烈的墓碑、故居、紀念館、博物館等行為,也無法以單純的侵害財產行為來對待。尤其是在英烈沒有繼承人的情形下,對這些財產性利益的損害,也是需要立法認真對待與明確的問題。

 

分享到: 0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韓卓吾)

相關焦點

  • 民法典人格權編草案:強化對人格的保護
    新華社北京5月15日消息,從保障公眾私生活「安寧權」,到構築個人信息安全防火牆;從全面建立反性騷擾制度防線,到及時應對基因編輯等新技術對人格權的挑戰……保護人格權、維護人格尊嚴,是我國法治建設的重要任務。民法典加強人格權立法,使其獨立成編,強化對人格的全面保護,讓人民生活更有尊嚴。
  • 我國民法典對隱私權和個人信息的保護
    正是從這兩方面出發,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條第二款將隱私界定為:「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寧和不願為他人知曉的私密空間、私密活動、私密信息。」由此可見:  1.隱私僅僅是自然人所擁有的。因為保護隱私是與自然人的精神利益息息相關的,根本在於維護人格自由,保護人格尊嚴。也就是說,只有自然人針對隱私才享有需要法律保護的精神利益。至於法人、非法人組織並不存在隱私的問題。
  • 從民法典人格權編看我國人格權保障的憲法實施
    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推進合憲性審查工作有關要求,為保障民法典編纂工作順利推進,全國人大憲法法律委、常委會法工委在民法典編纂工作中高度重視民法典草案中有關合憲性、涉憲性問題的研究工作,專門召開專家座談會研究有關憲法問題,梳理總結我國關於人身自由和人格尊嚴保護的憲法規範、制度發展和立法實施,妥善回應社會關切,有力保證了民法典人格權編等符合憲法規定、原則和精神。
  • 秦前紅、周航:《民法典》如何保持自己的基本法律地位
    民法學界有觀點認為法學上的生命專指人的生命,生命是人維持其生存最基本的物質生活能力,是人最高的人格利益,具有至高的人格價值,是第一位的人的尊嚴。「生命權是指自然人維持其生命存在,以保證其生命安全利益為基本內容的具體人格權」,也有觀點將生命權直接上升為憲法中不證自明的權利,生命權是「自然人直接依據憲法生而有之,並非由民法賦予」。
  • 《民法典》實施中的憲法問題:民法如何實施公法性規定
    民法典中存在相當多的以直接或間接方式規定社會主義或以維護社會利益為導向的規則,如《民法典》的制定目的包括「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第86條規定「營利法人從事經營活動,應當承擔社會責任」,第185條規定「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民法典》物權編第306—308條更是直接將憲法規定的經濟制度和經濟發展方針挪移至民法典之中
  • 首次「觸典」獨立成編,《民法典》這樣保護你的人格權
    交匯點訊 近日表決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有一個格外醒目的「人」字——人格權首次獨立成編,這被稱為民法典編纂最大的創新和亮點之一。  人格權之於人民,是權利的宣言書。6章、51條、近5000字的篇幅,首次「觸典」的人格權編,不僅是將以往散落在民法各處的人格權利「整理收納」,更是通過對公民人格權的莊嚴確認與嚴格保護,彰顯「人的價值」,傳達出民法典對個人的關愛——要讓每個人活得更有尊嚴。
  • 委員說法丨法律上的「人格」與「人格權」都是什麼?
    由此可見,現代「人格」與古羅馬法中的「人格」涵義發生了巨大變化,它已經不再是身份的象徵,而是籤訂「契約」的平等主體,因此,以《德國民法典》為代表的近代民法立法者將其概括為「權利能力」,並作為憲法上的「人格人」資格在民法上的具體體現。這種理論影響了其後的許多民法典,如《奧地利民法典》第16條規定:每個人與生俱來都擁有經由理性而啟迪的權利,並在此之後被視為一個人格人。
  • 法律解讀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之人格權編
    今天跟著普法君一起學習《民法典》人格權編的法律規定以及特色亮點吧。什麼是「人格權編」?人格權是民事主體對其特定的人格利益享有的權利,關係到每個人的人格尊嚴,是民事主體最基本的權利。該編對於肖像權保護規範進行了極大的充實與豐富,首次針對肖像權的客體、內容、財產利益及合理使用等進行了明確,並就姓名許可等和聲音保護的參照適用作出了規定。
  • 崔麗丨民法典第1009條:基因人格權的創設、證成與實現
    內容摘要為了回應現代基因編輯技術發展對人格權保護帶來的風險與挑戰,民法典人格權編第1009條創設了人體基因保護的私法規範。但本條規範的原則性決定了基因權利的法律地位和保護方式還需進一步釐清。人體基因與生命權、身體權和健康權的保護密切相關,關涉個體的人格尊嚴和人格利益,應納入人格權保護範圍。
  • 烈士紀念日我市舉行向人民英雄敬獻花籃儀式
    9月30日是國家設立的烈士紀念日。當天上午,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羅永紅、市政協主席馬玉芳等在家市領導和各界代表一起,在固原革命烈士紀念碑前向人民英雄敬獻花籃,深切緬懷革命先烈。革命烈士紀念碑莊嚴肅穆,參加儀式的全體人員手持黃菊花,整齊列隊。
  • 民法典怎樣保護「少年的你」?——聽最高人民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
    民法典怎樣保護「少年的你」?民法典的實施,對未成年人的生活與成長會帶來哪些影響?9月4日,作為北京市第二中學法治副校長,最高人民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張軍為該校學生上了一堂生動的「開學第一課」。課堂上,張軍以「民法典中的未成年人權益保護」為題,聚焦未成年人的學習生活,從中學生熟知的人和事講起,從「民法典是一部百科全書,涵蓋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民法典是一部護身寶典,明確了未成年人的權利義務」「民法典是一部共同約定,凝聚起保護未成年人的共同責任」三個方面為師生們詳細講解。
  • 哪些事實,雖然發生在民法典頒布之前,但是卻直接適用民法典的?
    事實上,最高法院今年一直在進行所有司法解釋的整理和修訂工作,不僅僅是與《民法典》相關的司法解釋,而是所有的司法解釋。比如,今年8月份就更新過民間借貸相關的司法解釋,9月份出臺過與智慧財產權保護相關的民事和刑事方面的數個司法解釋,今天還頒布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一)》。
  • 民法典學習 | 《民法典》49大亮點梳理
    民法典廣泛確認了對生命健康、財產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嚴等各方面權利的平等保護,是真正的民事權利保護法典。民法典將人格權單獨成編,完善隱私權保護,進一步明確網絡侵權責任,細化防高空拋物墜物措施,強化對債權實現的保護。
  • 湖北省暨武漢市烈士紀念日向英雄烈士敬獻花籃活動隆重舉行
    原標題:湖北省暨武漢市烈士紀念日向英雄烈士敬獻花籃活動隆重舉行 湖北日報訊 (記者李保林)9月30日,2020年湖北省暨武漢市烈士紀念日向英雄烈士敬獻花籃活動在武漢二七紀念館隆重舉行。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應勇,省政協主席徐立全,省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任王玲等領導同志,同社會各界代表一起參加敬獻花籃活動。
  • 王利明:民法典人格權編中動態系統論的採納與運用
    具體到人格權中,生命、身體、健康等人格利益是處於最優越地位的,尤其是生命權應該被置於首位;而精神性人格利益,如肖像、隱私等相較於物質性人格權而言,位階則相對較低。例如,在疫情的防控中,基於對生命安全保護的考量,在生命權與隱私權發生衝突時,應當優先保護生命權,生命、身體或精神上的完整性享受最廣泛的保護。生命健康等物質性人格利益要優於精神性人格利益,因此,位階低的利益在保護上要受到更大的限制。
  • 民法典規定的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
    民法典人格權編的第六章名為「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本章總結我國既有立法經驗(如《網絡安全法》)和學界通說確立了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的基本規則。我國立法機關也正在起草個人信息保護法,未來的個人信息保護法將與民法典之中的規則配合起來,全面保護個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