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員說法丨法律上的「人格」與「人格權」都是什麼?

2021-01-11 人民政協網

人格權關乎每個人的人格尊嚴,是公民享有的基本民事權利。但是,民法中的人格權是較晚出現的一個制度。在此之前,有一個與人有關的概念——「人格」。因此,學習民法典人格權編,首先需要弄清楚「人格」與「人格權」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人格」一詞在拉丁語中為「persona」,意為「假面」「面具」「角色」「自由民」「享有法律地位的任何人」等。日本明治20年代日本學者將英文「person」和「personality」譯為日本自造的漢字「人格」,此概念後來傳入中國。

在羅馬法中,並不是所有生物學意義上的人,都能成為法律上的「人」或者主體。具體而言,法律人格的內容包括自由權、市民權和家庭權,一個生物人只有同時具備了自由、市民和家庭三種身份,才能擁有人格,成為羅馬共同體的正式成員。除此之外的生物人,要麼是奴隸,要麼人格不完善(人格減等)。後來,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與進步,尤其在西方社會經過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之後,人的主體價值日益得到尊重,強調人人生而平等。其在法律上的表現,就是將任何一個生物人都納入法律的保護範圍,使得每一個生物人都成為具有平等主體資格的法律意義上的人,這種人在法律上被稱為「人格人」。

由此可見,現代「人格」與古羅馬法中的「人格」涵義發生了巨大變化,它已經不再是身份的象徵,而是籤訂「契約」的平等主體,因此,以《德國民法典》為代表的近代民法立法者將其概括為「權利能力」,並作為憲法上的「人格人」資格在民法上的具體體現。這種理論影響了其後的許多民法典,如《奧地利民法典》第16條規定:每個人與生俱來都擁有經由理性而啟迪的權利,並在此之後被視為一個人格人。這其實是通過法律技術實現對「權利能力」的立法:只有人格人才是法律主體,而生物人並非必然是法律主體。也就是說,為消除等級差別,需要通過法律賦予每個生物人以人格人的資格。而「權利能力」作為民法上的概念,是自然人憲法上法律人格在私法中的體現。換言之,民法上的「人格」通過立法技術的轉化,具體表現為「權利能力」。

「人格權」概念始現於十九世紀的德國。這個概念與「人格」有密切聯繫,甚至是對「人格」的重新解釋,在德語中,「人格」被解釋為「一個人全部個人特性的總稱」;德國著名憲法學者克勞斯•米勒(Klaus Muller)把「人格」界定為「在質量上和數量上對人的個性有意義的所有的事物。」施泰因則說,基本法第2條第1款中之「人格」意指個人自身特有的個性。由此,將現代「人格」解釋為「個性特徵」更為合適,包括生命、身體、健康、精神、自由、姓名、名譽、肖像以及生活等有關利益的整體。德國民法學者基爾克(O. von Gierke)提出了「一般人格權」的概念——為脫離民法的「權利能力」而添加進具有民法效力的可訴性的具體內容——自由,尊嚴等一般人格利益,後來,學者們又逐步推導出一些具體的人格權——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肖像權等,這些都是人生而具有的基本尊嚴和自由,應該受到法律的專門保護。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市場經濟的建立,人的精神性利益也逐漸開始具有更多、更直接的財產屬性,一些傳統的精神利益開始向經濟利益轉化,如人姓名、肖像直接應用於在商品銷售,具有越來越大的的商業利益,從而使這些權益具有了經濟上價值。對人的這些利益的侵犯,不僅會損害個人的自由與尊嚴,而且會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也更有專門加以保護的必要。

從立法上看,1907年《瑞士民法典》開啟了現代人格權立法之先河;隨後,人格權理論及立法、司法實踐在世界範圍內得到了長足發展。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各國都在不斷加強對人格權的保護。但是,迄今為止,大陸法系各國民法典還沒有獨立成編的人格權規範體系,在民法典之外也沒有獨立的人格權法。中國民法典適應現代社會網際網路、高科技、大數據的發展,將人格權單獨成編,是對世界民法典體系的創新。

相關焦點

  • 民法典人格權編草案:強化對人格的保護
    新華社北京5月15日消息,從保障公眾私生活「安寧權」,到構築個人信息安全防火牆;從全面建立反性騷擾制度防線,到及時應對基因編輯等新技術對人格權的挑戰……保護人格權、維護人格尊嚴,是我國法治建設的重要任務。民法典加強人格權立法,使其獨立成編,強化對人格的全面保護,讓人民生活更有尊嚴。
  • 法律解讀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之人格權編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該部法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首部法典,民法典從編纂到頒行都具有劃時代的裡程碑意義,它標誌著我國民法體系進入新的階段,我國公民民事權利保護開啟新的徵程。
  • 從民法典人格權編看我國人格權保障的憲法實施
    其中,與合同編、物權編等對現行民事法律規範進行系統整合、修改完善不同,民法典在總結我國現有人格權法律規範的實踐經驗基礎上,單獨設立了人格權編。自2018年8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對民法典各分編(草案)進行了初次審議之後,人格權編草案經過全國人大常委會多次審議,不斷修改完善。
  • 人格權編:讓每個人活得有尊嚴
    韓強告訴《新民周刊》,由於以往法律對隱私權界定模糊籠統,在案件審理時,容易出現法律上適用上的混亂,「很多按照名譽權來判了,此次民法典不僅對內涵有了界定,還列舉了五種具體侵犯隱私方式,回應了審判實踐的需要」。   而大數據面前,公眾「裸奔」已成常態。相關統計顯示,過半網民都有過個人身份信息和網上活動信息被洩露的遭遇。
  • 崔麗丨民法典第1009條:基因人格權的創設、證成與實現
    基因作為人體基因組的物質材料,決定了其與身體權、健康權保護客體的一致性,民法典第1009條將基因權利的保護納入「生命權、身體權和健康權」部分,側重物質性人格權的保護,具有邏輯起點上的正當性。因而,無論是從基因自身的特徵還是從現有規定看,把與生命、身體、健康等這些相關的基因權利稱之為物質性人格權,幾乎沒有什麼異議。然而,基因權利與「生命權、身體權和健康權」等傳統物質性人格權既存在重疊又有所不同。
  • 民法典人格權編出臺記:廿年兩度起草,獨立之爭持續多年
    這部法律自202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在這部總共1260條的法律中,人格權編無疑受到最多關注。從體量上看,它只有51條,在七個分編中只比最短小的繼承編多出6條。在體例安排方面,它是此次編纂工作的最大爭議,也是唯一沒有通過單行立法,就直接出現在民法典中的部分。
  • 王利明:民法典人格權編中動態系統論的採納與運用
    在我國民法典的編纂中,人格權編也在總結這些經驗的基礎上,對動態系統論進行了大膽地吸收與借鑑。人格權編中的多個條文均體現了動態系統論的思想,這也成為人格權編的重要特色之一。有鑑於此,本文擬以民法典人格權編中的規定入手,探討動態系統論的價值,並希望對今後的法律適用有所助益。
  • 富平法院:微信群非人格權保護的法外之地
    富平法院:微信群非人格權保護的法外之地 2020-12-31 12: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首次「觸典」獨立成編,《民法典》這樣保護你的人格權
    6章、51條、近5000字的篇幅,首次「觸典」的人格權編,不僅是將以往散落在民法各處的人格權利「整理收納」,更是通過對公民人格權的莊嚴確認與嚴格保護,彰顯「人的價值」,傳達出民法典對個人的關愛——要讓每個人活得更有尊嚴。
  • 秦前紅、周航:《民法典》如何保持自己的基本法律地位
    並且,民法典中的權利同憲法規定的基本權利產生的時間先後上不可一概而論,民法典上財產權的產生一般而言早於憲法規定的財產權,而人格權並非如此,「近代民法法典化運動時的經典民法典亦未『發現』和創設人格權,憲法卻搶佔了『先機』」,「人格權首先是一項憲法上的權利,沒有憲法或憲法性文獻的賦予與規範,便沒有民法上的人格權制度」。
  • 網絡隱私權的法律邏輯是什麼
    一種說法按照隱私法律邏輯,平臺採集和使用用戶隱私既要符合法律界限,又要事先告知用戶並徵求許可。網絡隱私就像一把雙刃劍,法律需要保證的就是劍柄應該握在用戶自己手裡。最近,臉書(facebook)公司涉嫌濫用用戶數據事件引發全世界對網絡隱私的恐慌情緒。
  • 這將是我國首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每一條都與你息息相關!
    民法通過確立民事主體、民事權利、民事法律行為、民事責任等民事總則制度,確立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等民事分則制度,來調整各類民事關係。民法與國家其他領域法律規範一起,支撐著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保證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正常有效運行的基礎性法律規範。
  • 中國發布丨民法典人格權編草案:人體基因等有關醫學科研活動不得...
    中國網4月20日訊(記者 李高思) 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4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舉行,會議對《民法典人格權編(草案)》(以下簡稱草案)進行二審。有的地方、法學教學研究機構和社會公眾提出,開展與人體基因、人體胚胎等有關的醫學和科學研究,可能帶來人體生命健康安全和倫理道德方面的風險,必須有嚴格的法律規範。
  • 每日一「典」丨關於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有哪些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   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來了!   總則   第五章 民事權利   第一百一十一條 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   人格權編   第六章 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   第一千零三十九條 國家機關、承擔行政職能的法定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對於履行職責過程中知悉的自然人的隱私和個人信息,應當予以保密,不得洩露或者向他人非法提供
  • 儲亞平委員:藥品註冊存在法律漏洞
    儲亞平委員:藥品註冊存在法律漏洞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3月07日 18:10 來源: 據此規定,批准新藥不看新藥成分,只要包裝、規格、劑量、給藥途徑中的一種或幾種改變後都可以成為新藥。儲亞平委員通過中美兩組數據的對比,直觀地說明了這個法規漏洞。2004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受理(SFDA)了10009種新藥申請,美國FDA(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僅受理了148種;2005年SFDA批准新藥1113個,同期美國FDA批准新藥81個。
  • 兒童軟色情表情包火了,專家:已觸及法律、道德底線
    近日,一條網友吐槽兒童軟色情表情包的微博,在網絡掀起軒然大波記者檢索發現,在某App上,一張張小朋友的照片上,被P上了如是文字,變成了「想約」「開車」的表情包。類似的萌娃表情包的介紹中,還不乏「撩漢/撩妹套路」「情侶開車表情包」這樣的描述。民法典第四編人格權編中,對公民的肖像權、名譽權和隱私權等與網際網路緊密相關的問題進行了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