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人格權編出臺記:廿年兩度起草,獨立之爭持續多年

2021-01-08 新京報

5月28日下午3時許,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這部法律自202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在這部總共1260條的法律中,人格權編無疑受到最多關注。

從體量上看,它只有51條,在七個分編中只比最短小的繼承編多出6條。在體例安排方面,它是此次編纂工作的最大爭議,也是唯一沒有通過單行立法,就直接出現在民法典中的部分。

儘管學界對人格權的精準定義尚存爭議,但一般來說,人格權是指為實現人身自由和人格尊嚴,依法支配生命、健康、姓名、名譽、隱私、肖像等人格利益的權利。在表決通過的民法典中,人格權編包含「一般規定」「生命權、身體權和健康權」「姓名權和名稱權」「肖像權」「名譽權和榮譽權」「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六章,對上述權利作出保護性規定。

5月25日,全國人大代表李小莉在審議民法典草案時發言。圖/視覺中國

最近幾年,新聞裡不時報導與人格權相關的公共事件,從個人信息洩露引發的電信詐騙,到賀建奎基因編輯嬰兒事件,人格權受到的關注和認可越來越多。為了回應這些社會關切,立法機關、民法學者在制定人格權編草案時數易其稿。

「人們對人身自由和人格尊嚴的關注和重視,是對美好生活嚮往的核心和關鍵。這樣的嚮往體現在民法典裡,最後就成了人格權編。」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王軼說。

立法技術的爭議

2015年9月15日,北京剛剛入秋,全國人大機關辦公樓第一會議室內爭論激烈。

這是一場由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組織的「民法總則草案(室內稿)專家座談會」,與會者不到30人。除了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的會長、副會長,商法學會、智慧財產權法學會、金融法學會的會長悉數在列,部分京外高校的民法學精英也應邀到場。

就在當天下午的會議快結束時,主持人請民法學研究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王利明就人格權編的問題談談看法。多年來,王利明一直是人格權獨立成編的支持者,他再次表示,人格權如果可以獨立成編最為理想。

多名參會學者回憶,王利明話音剛落,反對的聲音就出現了。

反對者是梁慧星,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法學研究所研究員,2008年到2013年還曾擔任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委員。在反對人格權獨立成編的問題上,他始終態度堅決。一名參會學者說,「梁老師態度比較激烈,話說得比較重。」

事實上,對於民法典中人格權是否獨立成編,民法學界早有爭論。

在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民法室原副主任扈紀華看來,爭議雙方都認可人格權的重要性,分歧主要在於是否獨立成編的立法技術問題。「支持者主張把人格權相關權益集中成編,既能細化規定,又凸顯了對人格權的保護;反對者認為,人格權在民法總則、侵權責任編中都有規定,如果獨立,會造成條文重複。」

在多篇論文中,梁慧星表示人格權與一般民事權利不同,它無法被精確定義,很難被權利人積極行使;即便法律不規定人格權的概念,也不影響人們享有人格權。

2015年12月,王利明在人大法學院一場論壇上談人格權立法。受訪者供圖

正反雙方的聲音中,除王利明、梁慧星為代表人物外,許多民法學者持中立態度。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劉凱湘說,多數人認為「獨立也可以,不獨立也沒關係,純粹是立法體例安排問題。」

公開信息顯示,1949年後,中國曾在1954年、1962年、1979年、2001年四次啟動民法起草、編纂,前三次均未涉及人格權成編問題。2001年第四次編纂時,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單獨起草了人格權編草案,並於2002年底交九屆人大常委會第31次會議第一次審議。

在扈紀華的印象裡,2002年12月提交審議的民法典草案共九編,人格權法是其中一編,沒引起很大爭議。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教授張谷分析,「當時可能其他爭論更重要,比如有些學者主張民法典裡不要單獨設立物權編,應當設置內容更為廣泛的財產法編。」

但2002年底的審議後,立法規劃調整,民法典編纂隨即停擺,人格權編也陷入沉寂。直到2014年10月,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編纂民法典」。次年3月底,第五次民法典編纂工作正式啟動,人格權獨立成編的爭議應聲而起。

人格權編正式啟動

2015年9月15日的「民法總則草案(室內稿)專家座談會」上,梁慧星還提到了其他國家民法典人格權成編的先例,比如烏克蘭,後來該國政局出現了變動。對此,一名民法學者不以為然:「這和政局變動有什麼關係呢?」

此後兩年間,民法總則在2017年3月的十二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上表決通過,民法典各分編編纂陸續提上日程。但要不要單設人格權編,始終沒有定論。

在一篇回憶文章中,梁慧星提到了2017年3月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李建國在「兩會」上所作的《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草案)〉的說明》。說明稱,「民法典將由總則編和各分編組成,目前考慮分為物權編、合同編、侵權責任編、婚姻家庭編和繼承編等。」

在梁慧星看來,說明裡沒提到人格權編就相當於否定,「絕對沒有給人格權編留下絲毫可能性」。但在支持人格權編的學者眼中,「有個『等』,就等於開了口子,說明學者還有探討餘地。」

膠著之下,參與民法典編纂的司法機關開始發聲。比如2017年5月,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在中國人民大學蘇州校區辦了一場「人格權編立法建議稿研討會」,最高法院、最高檢察院的代表明確贊同人格權成編。

王軼說,「對於司法機關來說,人格權獨立成編的最大好處就是保護、確認權益的規則更加詳細、具體,他們的裁判壓力就會減小。」

此外,多名學者都曾提到,人格權獨立成編能讓人格權保護更快跟上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還能為未來人格權類型的豐富預留空間。據法制日報報導,最高法院研究室副主任郭峰也曾在一場會議上表示,人格權應單獨成編,這將有助於自然人隱私權和個人信息的保護。

中國人大網專門設立了民法典專題。網頁截圖

2017年10月,更權威的聲音出現了,中共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上提出要「保護人民人身權、財產權、人格權。」

在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楊立新看來,中央在人身權、財產權後單獨列出人格權,就是要強調對人格權的保護,「那就是要寫好人格權編」。張谷也認為,這表明了中央「對人格權獨立成編的支持態度」。

2018年3月15日,法工委向更大範圍的單位和個人發出了人格權編草案徵求意見稿,以收集意見。

當年8月27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在京舉行,對《民法典各分編(草案)》初次審議。那是人格權編第一次公開亮相,它被放在了物權編、合同編之後,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之前。

在張谷看來,這次審議後,人格權獨立成編可能性極大。「之前有過徵求意見稿,但都處在立法準備階段,還沒提交人大常委會審議。一旦進入初次審議,就意味著人格權編的立法工作正式啟動。」

寫了十幾年的專家建議稿

比人格權編立法啟動早上十幾年,新世紀初民法典編纂第四次啟動時,支持人格權成編的學者們就在為這一天做準備了。

2002年1月,還是人大法學院副院長的王利明,從法工委民法典起草分工會上接下了任務,其中一項就是撰寫人格權編的專家建議稿。

當時,王軼還在北大法學院做博士後。此前在人大讀博時,王利明是他的導師。

在王軼的印象裡,王利明從法工委領完任務後,就帶著他和幾名學者到山東萊州討論草稿。那是一家靠近海邊的賓館,沒什麼客人。大家每天吃完早飯開始工作,幾十條的草稿逐一商議。

直到現在,人們還能在網上搜到一份「《中國民法典人格權法編》草案建議稿」,撰稿人為王利明、楊立新,發布時間為2002年4月8日。在這份64條的建議稿中,器官捐獻、禁止性騷擾、隱私保護、死者人格權保護等均有涉及。18年後的今天,這些問題仍在引發熱議。

楊立新說,這份建議稿和萊州賓館裡討論的專家建議稿基本相同,法工委以此為基礎,起草了當時的民法典人格權編草案。但2002年底提交人大常委會審議時,草案比建議稿簡單很多,只剩下29條。

盡然那次的編纂工作最終擱置,但楊立新仍與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王勝明討論過那版草案。王勝明說,如果將來人格權單獨成編,光靠這29條不行,「他說你們一定要寫出細的東西,讓大家覺得每一條都很新鮮,都能落到實處。」

2002年4月,由王利明、楊立新等人撰寫的人格權編專家建議稿。網站截圖

民法典陷入停滯的那些年,王利明、楊立新等學者仍在修改各自的建議稿,稿子內容隨著社會發展逐漸豐滿。2015年6月24日,中國法學會民法典編纂項目領導小組完成了民法總則的專家建議稿,馬上投入各分編編纂。雖然人格權是否成編尚未明朗,但王利明帶隊執筆的中國法學會版人格權編建議稿,早已提交法工委。

據扈紀華介紹,2015年第五次民法典編纂啟動後,法工委就在研究人格權編的問題,「不是十九大報告後我們才突然研究的」。除中國法學會外,包括楊立新、徐國棟等在內的民法學者也向法工委遞交了個人專家建議稿。

除了參考各版本專家建議稿,法工委還到相關地方、部門進行了大量調研。此外,法工委還會邀請各部門的專家學者,以及法官、律師等參與座談。

在王軼看來,調研、座談的目的是要從各地方、各領域了解中國人的價值共識。「對於同一件事,大家的想法可能都不一樣。我聽聽你的,聽聽他的,最後看哪個想法佔主流。」王軼說,調研越全面、越細緻,立法者的判斷才會越準確。

那段時間,全國各地的民法學者、實務界人士對人格權編的討論日益頻繁。北京的中央財經大學、南京的東南大學等多所高校法學院都組織了專門的研討會,一些地方的法學會、人大常委會,甚至貿易促進會也加入進來。

王軼記得,人大法學院的學術報告廳裡,特意召開了一次在京青年學者徵求意見會,到場的約有三四十人。「年輕學者的特點就是沒什麼避諱,有意見就直接發表,不同意見有針鋒相對的爭論,非常激烈。」王軼說,那次會議上,人格權編幾乎一條不落地被拉上了臺面,對於要不要規定安樂死、遺體怎麼處置、如何禁止性騷擾等,爭論尤其多。

2019年4月,人大法學院一場關於人格權編草案的講座。受訪者供圖

在張谷的印象裡,專家建議稿中「人身自由權」曾單設一章,後來這一章沒了。人身自由權被簡化成人身自由,放進了「生命權、身體權和健康權」一章。他認為這遠遠不夠。「在劃定公權和私權邊界上,人格權編可以做得更多。」

不同群體的利益博弈

經過多番論證修改,2018年8月27日,人格權編草案作為《民法典各分編(草案)》的組成部分公開亮相。它共計六章、45條,對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名稱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等作出保護性規定。

從那時起,人格權編草案開始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修改。看似普通的條文背後是字斟句酌、反覆推敲,有時還摻雜著不同群體的利益博弈。

比如個人信息保護條款。在2019年12月的四審稿中,人格權編草案第六章「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共8個條文,與個人信息有關的佔了6個。但自始至終,「個人信息」後都沒能加上「權」字,也就是說,個人信息權未能得到法律確認。

「其實不少學者建議寫成『個人信息權』,但遭到了網際網路企業的反對。」楊立新說,網際網路企業擔心個人信息權一旦成立,他們使用信息就會受到限制,甚至可能因為侵害個人信息權承擔責任。

王軼記得,法工委專門為此開過會,幾家頭部網際網路企業都參加了,但沒能就「個人信息權」的表述達成共識。

劉凱湘與網際網路企業打過不少交道,了解他們的想法。「比如商戶入駐電子商務平臺時,通常要填寫電話號碼、身份證號碼、郵寄地址等。有商戶擔心信息洩露,不想填。但你不提供這些信息,將來賣了假冒偽劣產品,平臺也要擔責任,打官司都沒法告你。」

2015年11月,劉凱湘在人大法學院的民商法前沿論壇上談人格權立法。受訪者供圖

類似的博弈,還出現在與安樂死相關的討論中。

據劉凱湘回憶,擬定條文時,有學者建議寫入安樂死,但遭到了醫療機構的強烈反對。「因為大部分安樂死要靠醫院實施,他們擔心一旦出了差錯,醫院將承擔極大的道德風險。」

在各版審議稿中,「安樂死」始終沒有出現。但四審稿第1002條寫道,自然人「有權維護自己的生命安全和生命尊嚴」。「生命尊嚴,包括生的尊嚴和死的尊嚴。這是後加的。」楊立新說,後者關涉到尊嚴死,或者說安樂死。

除了平衡各方利益訴求,一些條文的修改是為了更具可操作性,比如草案第1010條禁止性騷擾的規定,前後至少修改了四次。

在2019年12月的四審稿中,本條第一款的表述為違背他人意願,「以言語、行為等方式」實施性騷擾。應人大代表建議,最終的表決稿中,這一表述被擴充為了「以言語、文字、圖像、肢體行為等方式」實施性騷擾。

在2019年4月的二審稿中,本條第二款寫道,「用人單位應當在工作場所採取合理的預防、投訴調查、處置等措施,防止和制止利用從屬關係等實施性騷擾。」到了三審稿,「利用從屬關係」改成了「利用職權、從屬關係」;到了四審稿,「用人單位」改成了「機關、企業、學校等單位」。

「因為當時媒體披露出很多具體的性騷擾案例,有企業的、有學校的。大家意識到,這是一個需要回應的現實問題。」王軼說。

「另外,二次審議的座談會上,有人提出『工作場所』這個詞太生硬、不切實際。如果這麼寫,是不是意味著男女不能在一個辦公室?」扈紀華說,出於這樣的考慮,三審稿中的「工作場所」一詞被刪除。

據劉凱湘粗略估算,最後一版人格權編草案中,大約80%的內容來自中國法學會的專家建議稿。剩下的20%,是不斷調整、增加、刪除、修改的結果。

既要回應現實,也要關照未來

2018年11月底,人格權編草案正在一次審議修改階段,一條爆炸性新聞突然闖入了立法者的視野——賀建奎基因編輯嬰兒事件。

據王軼回憶,看到這條新聞的當天,王利明就給他和民法學研究會的一些學者打了電話,討論是否可以把這個問題寫進人格權編。「這件事帶給我們的衝擊太大了,就感覺生命科技的發展,已經對人之為人本身提出了嚴峻挑戰。」

針對這一情況,學者們毫無異議地達成共識——這類醫學、科學研究必須有規矩、有準則、有底線。學者們的意見很快提交給法工委,法工委也關注到了這一新聞,並已收到不少建議。

2019年4月,基因編輯嬰兒事件的半年後,人格權編草案二審稿公布,第二章「生命權、身體權和健康權」中多了一條:從事與人體基因、人體胚胎等有關的醫學和科研活動的,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有關規定,不得危害人體健康,不得違背倫理道德。後來的三審稿中,這條又加了半句,「不得損害公共利益」。

在多名受訪學者看來,基因編輯嬰兒事件屬於當下時代的特殊產物,是科技發展的結果。如果在20年前、10年前、甚至5年前立法,這種情況很可能不會出現,法律也不需要有所涉及。「但今天,這樣的問題在現實生活中遇到了,立法就要予以回應。」王軼說。

5月26日,市民在北京天壇公園的閱報欄前閱讀刊載有民法典草案相關新聞的報紙。 圖/視覺中國 中新社廣東分社 陳驥旻

在人格權編草案中,類似的回應不勝枚舉。

比如一審稿修改期間,網上出現了大量與「ai換臉」相關的報導。有學者看到歐巴馬、川普被換臉、換聲的視頻後認為,類似情況很快會在國內出現,「有人甚至可能複製聲音進行電話詐騙」。

所以在二審稿中,「不得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偽造等方式」侵害他人肖像權的規定應運而生,同時明確「自然人聲音的保護,參照適用本章的有關規定」。

另外,三審稿中曾規定不得「搜查、進入、窺視他人住宅等私人空間」。但因為賓館房間私裝攝像頭偷拍事件頻發,到了四審稿時,這一條款被修改為不得「搜查、進入、窺視、拍攝他人的住宅、賓館房間等私密空間」。

對於這些緊貼時代發展的修改,有學者質疑,隨著新情況不斷出現,民法典是否會迅速滯後?張谷認為,如果立法時能夠準確提煉法律規範的構成要件,讓要件中的抽象概念涵蓋範圍足夠廣泛,對於未來可能出現的新情況,也能一網打盡。

「比如安樂死的問題,『生命尊嚴』的表述為繼續討論、形成共識預留了空間。」王軼認為,未來一旦達成共識,可以在相關單行法中明確規定。「這是一個立法技術上的處理。還不能走100步的時候,我們可不可以先走10步?走10步是為了看看,將來的100步究竟可以走到什麼地方。」

人格權編並非萬能

2020年5月28日,在人民大會堂召開的十三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閉幕會上,民法典草案表決通過,其中人格權編共六章、51條。

「民法有兩層含義,一是民事主體的行為規範,二是裁判規範。」楊立新說,這意味著民法典施行後,一旦出現相關案例,人格權編就能在司法實踐中發揮「最直接的作用」。

這讓劉凱湘想到了不久前北京大學的「刷臉」風波。

據劉凱湘回憶,疫情期間,北大安保部門出於防控目的要求「刷臉」進門。出於對個人信息洩露的擔心,幾名法學院老師不願錄入人臉信息,但最終作出了讓步。

依據民法典草案人格權編第1035條,收集個人信息應遵循合法、正當、必要原則,不得過度收集。但1037條規定,為維護公共利益或自然人合法權益,合理收集個人信息的不承擔責任。

「如果安保部門能說明錄入人臉是防疫期間的臨時措施,是合法、正當、必須的,那就有它的道理。」劉凱湘說,但他和同事們擔心,疫情過後「刷臉」進門會成為常態。「如果真是這樣,民法典實施了,當事人就可以到法院起訴。到時候,人格權編的規定就會作為裁判依據。」

央視新聞節目中,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民事處處長陳龍業介紹民法典草案人格權編。視頻截圖

但劉凱湘同時強調,在保護人格權的問題上,人格權編並非萬能。因為侵犯人格權的行為發生後,侵權人如何承擔責任、受害人如何得到救濟,都要到民法典的侵權責任編尋找依據。「比如人格權編規定你有權決定、變更、使用自己的姓名,他人不能冒用。這起的是權利宣誓的作用。但你的姓名權一旦被侵犯,怎麼賠償、賠償多少,就要看侵權責任編了。」

此外,對於一些與人格權相關的法律問題,人格權編只能給出基本原則,具體規則還要參照其他法律法規等規範性文件。

以人體器官移植為例,民法典草案第1007條規定,「禁止以任何形式買賣人體器官」「違反前款規定的買賣行為無效」。但真遇到具體問題,更詳細的規則還要依照國務院2007年頒布的《人體器官移植條例》。條例對器官捐獻的原則、從事器官移植醫療機構的準入條件、報告流程、法律責任等,均有規定。

「但民法典不可能寫那麼細,它只能給出一兩條基本原則,具體規則需要下位法補充完善。下位法不能違背上位法的立法宗旨、立法精神。」在劉凱湘看來,未來還會針對具體問題出臺不少行政法規等規範性文件,「比如針對基因技術的運用等,肯定要出條例。」

新京報記者 張惠蘭

編輯 滑璇 校對 何燕

相關焦點

  • 法律解讀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之人格權編
    新編纂的民法典共7編,依次為總則編、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以及附則。今天跟著普法君一起學習《民法典》人格權編的法律規定以及特色亮點吧。什麼是「人格權編」?人格權獨立成編是民法典的一大亮點,彰顯了我國社會對於人的尊重與保護。該編對於肖像權保護規範進行了極大的充實與豐富,首次針對肖像權的客體、內容、財產利益及合理使用等進行了明確,並就姓名許可等和聲音保護的參照適用作出了規定。
  • 首次「觸典」獨立成編,《民法典》這樣保護你的人格權
    交匯點訊 近日表決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有一個格外醒目的「人」字——人格權首次獨立成編,這被稱為民法典編纂最大的創新和亮點之一。  人格權之於人民,是權利的宣言書。6章、51條、近5000字的篇幅,首次「觸典」的人格權編,不僅是將以往散落在民法各處的人格權利「整理收納」,更是通過對公民人格權的莊嚴確認與嚴格保護,彰顯「人的價值」,傳達出民法典對個人的關愛——要讓每個人活得更有尊嚴。
  • 從民法典人格權編看我國人格權保障的憲法實施
    其中,與合同編、物權編等對現行民事法律規範進行系統整合、修改完善不同,民法典在總結我國現有人格權法律規範的實踐經驗基礎上,單獨設立了人格權編。自2018年8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對民法典各分編(草案)進行了初次審議之後,人格權編草案經過全國人大常委會多次審議,不斷修改完善。
  • 七十年曆程:盤點中國民法典起草的四次起伏和兩個階段
    此後,均因不同因素,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斷。【1962年】再度擱置1962年民法典的起草工作再次被提上議程。1964年7月,民法草案「試擬稿」出爐,但是由於遭遇歷史原因,立法工作再度被擱置。「殘肢逆遇何足悲,傷情失意安得摧。」
  • 人格權編:讓每個人活得有尊嚴
    閱讀提示:儘管學界對人格權的精準定義尚存爭議,但人格權獨立成編在全世界民法典中卻是首創。既規定了一般人格權,又規定了新型人格權,既嚴謹又成體系,為今後的制度發展預留了空間。在體例安排方面,它是此次編纂工作的最大爭議,也是唯一沒有通過單行立法,就直接出現在民法典中的部分。華東政法大學教授韓強在接受《新民周刊》採訪時表示,儘管學界對人格權的精準定義尚存爭議,但人格權獨立成編在全世界民法典中卻是首創。   「既規定了一般人格權,又規定了新型人格權,既嚴謹又成體系,為今後的制度發展預留了空間。」
  • 民法典人格權編草案:強化對人格的保護
    新華社北京5月15日消息,從保障公眾私生活「安寧權」,到構築個人信息安全防火牆;從全面建立反性騷擾制度防線,到及時應對基因編輯等新技術對人格權的挑戰……保護人格權、維護人格尊嚴,是我國法治建設的重要任務。民法典加強人格權立法,使其獨立成編,強化對人格的全面保護,讓人民生活更有尊嚴。
  • 新增與變化|2020《民法典》出臺之後,民法應該怎麼學?
    對於法考生來說;是兩大難題,再加上今年與歷年都不一樣,18年19年的考生在春節前就已經開始為刑法和民法作準備了,有人會說,難道我們20年的考生不想嘛?確實,20年對我們來說是最為特殊的一年,特殊在哪裡?
  • 王利明:民法典人格權編中動態系統論的採納與運用
    《歐洲侵權法原則》(PETL)和《歐洲示範民法典草案》(DCFR)均採納這一學說,使得該學說的影響力進一步提升。在我國民法典的編纂中,人格權編也在總結這些經驗的基礎上,對動態系統論進行了大膽地吸收與借鑑。人格權編中的多個條文均體現了動態系統論的思想,這也成為人格權編的重要特色之一。有鑑於此,本文擬以民法典人格權編中的規定入手,探討動態系統論的價值,並希望對今後的法律適用有所助益。
  • 崔麗丨民法典第1009條:基因人格權的創設、證成與實現
    隨著民法典編纂進程的推進,2019年8月28日公布的民法典人格權編(草案)(三審稿)在二審稿「不得違背倫理道德」之後增加規定:「不得損害公共利益」。至此,該條款得到進一步完善。2020年5月28日表決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第1009條沿襲了民法典人格權編(草案)(三審稿)的規定,確立了與人體基因保護有關的私法規範。
  • 民法典誕生 致敬66年間那些「民法先生」
    「人格權獨立成編可以告慰先生」2016年魏振瀛教授病重住院,那時,《民法總則》的起草已經啟動,最高立法機關已經確立了民法典編纂「兩步走」的工作思路,每當有人來探望他,魏振瀛不提自己的事情,只問與民法典編纂相關的事。2016年6月12日下午,王軼告訴他民法典編纂的進展情況,魏振瀛不時點頭,最後他艱難地拔下呼吸機,吐了幾個字。王軼靠近聽到,他說的是:人格權。
  • 民法典學習 | 《民法典》49大亮點梳理
    民法典共7編、1260條,分為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以及附則。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實施,現行的婚姻法、繼承法、民法通則、收養法、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民法總則將同時廢止。
  • 《民法典》,你get了嗎?
    《民法典》,你get了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共7編、1260條,各編依次為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以及附則。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婚姻法、繼承法、民法通則、收養法、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民法總則同時廢止。
  • 民法典,熱詞背後的法治力量
    從審議、出臺到即將實施,民法典的每一步都牽動著無數國人的心。宣示權利、明確義務、保障自由、確立準繩,「從搖籃到墳墓」,民法典呵護著每一位公民。立善法於天下,則天下治;立善法於一國,則一國治。這些百姓身邊事,都能在民法典裡找到答案。「老百姓生老病死、衣食住行都與民法密切相關。」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民法室副主任石宏指出。7編、1260條、超10萬字,民法典堪稱一部「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
  • 《民法典》對企業和勞動者的影響
    本次審議的《民法典》包括了總則和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六個分編,涵蓋了調整日常民事法律關係的各個方面。 02《勞動合同法》是否會因《民法典》的出臺而被廢止 《民法典》「合同」編中並未將「勞動合同」納入到第二分編「典型合同」,這意味著《民法典》沒有專門調整勞動合同的專門條款,處理勞動合同關係還要繼續沿用其他專門法律規定。且在《民法典》最後附則部分列明將會廢止的法律中,也並沒有《勞動合同法》。
  • 秦前紅、周航:《民法典》如何保持自己的基本法律地位
    作者:秦前紅、周航(作者單位:武漢大學法學院、武漢大學黨內法規研究中心)制定一部能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民法典是幾代中國人的願望。我國分別曾在1954年、1962年、1979年和2001年醞釀製定民法典,但囿於各種原因,直至2020年《民法典》才正式得以出臺。
  • 《民法典》頒布:對遺體和人體器官捐獻做出明確規定
    2020年5月28日15時08分,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宣告中國「民法典時代」正式到來。民法典全文共1260條,包括總則編、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和附則,是對1949年以來分散民事立法的系統整合、編訂纂修。
  • 民法典規定的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
    民法典人格權編的第六章名為「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本章總結我國既有立法經驗(如《網絡安全法》)和學界通說確立了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的基本規則。我國立法機關也正在起草個人信息保護法,未來的個人信息保護法將與民法典之中的規則配合起來,全面保護個人信息。
  • 民法典解讀 | 《民法典》49大亮點全梳理
    (一)《民法典》的組成民法典是民法的法典化,未出臺《民法典》之前,我們有《民法總則》《物權法》《合同法》《婚姻法》《繼承法》《侵權責任法》等民事單行法律,它們對社會經濟生活的有序運行發揮了良好的規範作用。《民法典》的出臺,是將以上民事單行法律予以法典化整合,邏輯性、體系性更強,必將更有效發揮其權利保障效用。
  • 《民法典》49大亮點梳理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一)《民法典》的組成民法典是民法的法典化,未出臺《民法典》之前,我們有《民法總則》《物權法》《合同法》《婚姻法》《繼承法》《侵權責任法》等民事單行法律,它們對社會經濟生活的有序運行發揮了良好的規範作用。《民法典》的出臺,是將以上民事單行法律予以法典化整合,邏輯性、體系性更強,必將更有效發揮其權利保障效用。
  • 《民法典》將怎樣改變我們的生活?
    民法,是調整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幾乎所有的法律,因此,《民法典》也被大家稱為是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是人民權利的寶典,每個公民的生活和工作,每個企業的設立和運營,都離不開它。這次《民法典》的出臺,可以說亮點多多,從第一編的總則編,到第七編的侵權責任編,都有不少和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新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