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環境所運用10Be暴露測年揭示東南極中-晚更新世冰川演化歷史

2020-11-27 中國科學院

  東南極作為全球最大的冰蓋,其冰川波動不僅對全球氣候變化而且對海平面升降起著至關重要的驅動和調節作用。理解東南極冰川變化對氣候的響應及其反饋機制是預測未來海平面變化的關鍵。釐清該機制的前提則是理解東南極的冰川演化歷史。近十多年來快速發展的宇宙成因核素10Be暴露測年技術,極大地推動了東南極冰川演化歷史研究,特別是中更新世之前的冰川演化歷史:上新世至中更新世,南極冰蓋經歷了逐漸變薄的過程。而由於東南極中晚更新世的冰川波動的複雜性,很難獲得基巖的真實暴露年齡,從而使得該時期的冰川演化歷史研究成為一個難題。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博士後董國成及其導師周衛健聯合國內外同行,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項目的支持下,對東南極格羅夫山地區哈丁山西側的藍冰冰磧壟表面的冰磧物進行了10Be暴露測年研究。研究結果表明:中-晚更新世東南極格羅夫山地區至少發生過11次冰川波動,部分波動可能受全球降溫控制,但不排除冰流持續向藍冰表面輸送冰磧物的可能;藍冰冰磧壟兩側冰磧物10Be暴露年齡存在差異,這種暴露年齡差異由60-200 ka冰流方向發生改變所引起。

  該成果近期於20168月發表在國際地學期刊《第四紀科學評論》(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上(Dong et al. 2016. Mid-late Pleistocene glacial evolution in the Grove Mountains, East Antarctica, constraints from cosmogenic 10Be surface exposure dating of glacial erratic cobbles)。

  文章連結

1 東南極格羅夫山哈丁山藍冰冰磧壟冰磧物10Be暴露測年結果

2 冰期-間冰期藍冰及藍冰冰磧壟演化過程示意圖

  東南極作為全球最大的冰蓋,其冰川波動不僅對全球氣候變化而且對海平面升降起著至關重要的驅動和調節作用。理解東南極冰川變化對氣候的響應及其反饋機制是預測未來海平面變化的關鍵。釐清該機制的前提則是理解東南極的冰川演化歷史。近十多年來快速發展的宇宙成因核素10Be暴露測年技術,極大地推動了東南極冰川演化歷史研究,特別是中更新世之前的冰川演化歷史:上新世至中更新世,南極冰蓋經歷了逐漸變薄的過程。而由於東南極中晚更新世的冰川波動的複雜性,很難獲得基巖的真實暴露年齡,從而使得該時期的冰川演化歷史研究成為一個難題。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博士後董國成及其導師周衛健聯合國內外同行,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項目的支持下,對東南極格羅夫山地區哈丁山西側的藍冰冰磧壟表面的冰磧物進行了10Be暴露測年研究。研究結果表明:中-晚更新世東南極格羅夫山地區至少發生過11次冰川波動,部分波動可能受全球降溫控制,但不排除冰流持續向藍冰表面輸送冰磧物的可能;藍冰冰磧壟兩側冰磧物10Be暴露年齡存在差異,這種暴露年齡差異由60-200 ka冰流方向發生改變所引起。
  該成果近期於2016年8月發表在國際地學期刊《第四紀科學評論》(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上(Dong et al. 2016. Mid-late Pleistocene glacial evolution in the Grove Mountains, East Antarctica, constraints from cosmogenic 10Be surface exposure dating of glacial erratic cobbles)。
  文章連結

圖1 東南極格羅夫山哈丁山藍冰冰磧壟冰磧物10Be暴露測年結果

圖2 冰期-間冰期藍冰及藍冰冰磧壟演化過程示意圖

相關焦點

  • 最新古DNA研究:丹尼索瓦人晚更新世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化石引發國際學界轟動之後,青藏高原東北部白石崖溶洞遺址的丹尼索瓦人最新研究又獲重大進展——該遺址保存有豐富的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古人類活動遺存,成功獲取丹尼索瓦洞以外的首個丹尼索瓦人線粒體基因序列,古DNA研究揭示,丹尼索瓦人在晚更新世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 最新研究揭示晚更新世河流襲奪過程
    最新研究揭示晚更新世河流襲奪過程 八萬年前的「搶水大戰」中,沂河輸了 2018-10-09 科技日報 楊雪 近日,以中國學者為主導的中加美3國學者在河流發育演化方面取得了研究成果——「更新世一次河流襲奪後的流域地貌突變」,發表於《自然·通訊》。這是一個關於兩條河流打架(河流襲奪)的故事,主角分別為黃河和淮河的「娃」(支流)——柴汶河和沂河,結果是柴汶河打贏了沂河,時間是距今8萬年以內。  河流襲奪是河流發育的一種現象又稱「河流搶水」。
  • 地球環境所在塔克拉瑪幹永久沙漠形成與中更新世氣候轉型研究中...
    通過中國科學院院士安芷生主持的大陸環境鑽探項目獲取的塔裡木盆地1000米的巖芯,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香港大學、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蘭州大學相關研究人員開展合作研究。
  • 第四紀早期:更新世
    更新世是冰川作用活躍的時期,開始於 1 806 000年(±5000年)前,結束於11 550年前,是構成地球歷史的第四紀冰川的兩個世中較長的第一個世。在此期間發生了一系列冰川期和間冰川期氣候迴旋。地層中所含生物化石,絕大部分屬於現有種類。更新世中期是全球氣候和環境變化的一個重要時期,當時氣候周期轉型,全球冰量增加,海平面下降,哺乳動物遷徙或滅絕。
  •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在東南極伊莉莎白公主地冰蓋探測和精細化冰下...
    這一成果由中國極地研究中心聯合英國、美國、澳大利亞等多國科學家團隊共同完成,是極地中心孫波研究員團隊牽頭的東南極伊莉莎白公主地航空科學調查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南極冰蓋是地球氣候系統及其變化的關鍵所在,所儲存冰量對全球海平面上升的潛在貢獻達到58米。
  • 羅布泊地區晚更新世末期人類活動的新證據
    近年來,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秦小光研究員等人在羅布泊地區開展了大規模綜合科學考察。2016年,在樓蘭古城以南約6.65km處的雅丹地層中發現一處埋藏石製品,具有明確的地層關係,為研究羅布泊地區早期人類活動提供了可能。該項研究成果發表在《中國科學:地球科學》中文版2019年第2期。
  • 我國學者發現 早期現代人連續演化的更新世中期人類頭骨化石
    距今30-13萬年的中更新世晚期是東亞古人類演化的重要時間段。直立人消失與古老型智人繁盛、演化多樣性與不同古人類成員出現以及古老型人類向早期現代人演化等一系列重要事件都發生在這一時期。由於以往發現的中更新世晚期人類化石大多破碎、或年代存在不確定因素,古人類學界對這一時期東亞古人類演化的許多問題一直存在爭議。
  • 白石崖溶洞遺址發現晚更新世丹尼索瓦人DNA
    為全面了解夏河人下頜骨所代表人群在青藏高原生活的情況,自2010年開始,由現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陳發虎院士帶領的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即已在白石崖溶洞及其所在甘加盆地開展考古調查和研究工作。2018年,由團隊骨幹張東菊教授帶領的以蘭州大學研究生為主的環境考古團隊,對白石崖溶洞遺址進行首次考古發掘,並邀請國內外多個研究團隊進行多學科綜合研究。
  •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在東南極伊莉莎白公主地冰蓋探測和精細化冰下地形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這一成果由中國極地研究中心聯合英國、美國、澳大利亞等多國科學家團隊共同完成,是極地中心孫波研究員團隊牽頭的東南極伊莉莎白公主地航空科學調查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南極冰蓋是地球氣候系統及其變化的關鍵所在,所儲存冰量對全球海平面上升的潛在貢獻達到58米。
  • 地球環境所揭示中亞伊犁盆地黃土記錄的全新世溼度變化
    地球環境所揭示中亞伊犁盆地黃土記錄的全新世溼度變化 2020-09-09 地球環境研究所 【  近日,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科研人員在中亞伊犁盆地半乾旱區選取塔勒德(TLD)、肖爾布拉克(XEB)和昭蘇(ZS)三個全新世黃土剖面,開展高密度(10cm間距)石英OSL測年和古氣候替代性指標磁化率、粒度和色度測試(5cm間距),揭示全新世伊犁盆地半乾旱區溼度(有效水分)變化,並探討其可能的動力學機制。
  • 地質地球所等揭示全新世東亞季風與人類活動存在500年周期的同步變化
    迄今,對於周期性氣候變化與社會變遷的許多研究成果,多來自有文獻記載的歷史時期,其時間和過程較準確可靠。但對於從全新世早期(農業開始的1萬年前後)到晚期,在這段漫長的人類發展過程中,由於缺少精確定年的、高解析度氣候記錄,缺少精確定年的人類活動和文化變遷的定量指標,一直是影響研究長期氣候變化與人類活動關係的瓶頸。
  • 地球已進入人類世 人類的責任更大了
    儘管如此,AWG工作組還是按計劃要在2021年前向國際地層委員會提交一份關於新地質年代的正式提案,這也意味著過去一直議而不決的以人類世劃分地球自然歷史的一個重要時代將塵埃落定。在地球誕生和發展的46億年歷史中,人類產生的時間極為短暫,不值一提,但是人類產生後對地球的影響和作用又是前所未有的。
  • 地球環境所揭示黃土記錄的全新世東亞冬季風強度變化及其與夏季風...
    近日,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科研人員在黃土高原東南部和中部選取三個高解析度全新世黃土剖面,進行高密度石英光釋光測年和常規古氣候替代性指標粒度(指示冬季風強度)和磁化率(指示夏季風強度)測試(圖1A-C),揭示全新世亞軌道(這裡指多千年尺度)東亞冬季風強度變化及其與東亞夏季風之間的關係,並探討其可能的動力學機制。
  • 我國科學家研究揭示 丹尼索瓦人曾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中國研究團隊成功獲取了丹尼索瓦洞以外的首個丹尼索瓦人線粒體基因序列,最終揭示丹尼索瓦人成功適應了高寒缺氧的環境,在晚更新世就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也是支撐丹尼索瓦人在亞洲地區廣泛分布的一個有力證據。這一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 古脊椎所等在白石崖溶洞遺址發現晚更新世丹尼索瓦人DNA
    為了解夏河人下頜骨所代表人群在青藏高原生活的情況,自2010年開始,由中科院院士、青藏高原所研究員陳發虎帶領的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即已在白石崖溶洞及其所在甘加盆地開展考古調查和研究工作。2018年,由蘭州大學教授、中科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特聘客座研究員張東菊帶領的環境考古團隊,對白石崖溶洞遺址進行考古發掘,並邀請多個研究團隊進行多學科綜合研究。
  • 大興安嶺更新世冰蓋的證據和影響!
    下面是論文摘要:大興安嶺更新世冰蓋的證據及影響(摘要)自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韓同林老師率先發現山脊冰川壺穴(即:冰臼)以來,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侵蝕地貌不斷被識別和報導。儘管第四紀學界主流觀點仍然否定這些發現,本文第一作者等2006年根據赤峰北部花崗巖山脊上的壺穴等冰川侵蝕標誌判斷:赤峰北部存在著第四紀大陸冰川。近十年來第四紀學界一直有人質疑:為何赤峰北部沒有第四紀冰川堆積地貌與侵蝕地貌配套?這個問題應該給予回答了。2016年暑假,筆者等在吉林省西部找到了典型的更新世冰川紋泥,揭示了第四紀冰川末次冰盛期之後冰蓋消融階段的氣候特點,是冰湖沉積的產物。
  • 尋覓地球遠古生命揭示奧秘和演化歷史
    」他們研究的對象是各種地質時代中的生物化石,所揭示的是遠古生命的奧秘和生命演化的歷史,是一個生命進化過程中的真實而又神奇的故事。  古生物學和地層學領域的中國唯一  「在古生物學和地層學領域,我們是唯一的國家重點實驗室。」朱懷誠告訴記者,實驗室的前身是中國科學院1989年批准建立的中國科學院開放實驗室。
  • 地球環境所在黃土垂直節理髮育與演化規律方面取得進展
    基於此,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研究員金釗課題組博士生馮立,以黃土垂直節理的表現形態為對象,自西向東分別在甘肅黑方臺臺塬、甘肅董志塬、陝北洛川塬以及關中涇陽南塬地區開展了詳細的野外調查,並以洛川塬早、中、晚更新世黃土為例,開展了微細觀尺度三維CT和電鏡SEM
  • 「人民日報」我國科學家研究揭示——丹尼索瓦人曾長期生活在青藏...
    中國研究團隊成功獲取了丹尼索瓦洞以外的首個丹尼索瓦人線粒體基因序列,最終揭示丹尼索瓦人成功適應了高寒缺氧的環境,在晚更新世就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也是支撐丹尼索瓦人在亞洲地區廣泛分布的一個有力證據。這一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 科研人員在白石崖溶洞遺址發現晚更新世丹尼索瓦人DNA
    為了解夏河人下頜骨所代表人群在青藏高原生活的情況,自2010年開始,由中科院院士、青藏高原所研究員陳發虎帶領的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即已在白石崖溶洞及其所在甘加盆地開展考古調查和研究工作。2018年,由蘭州大學教授、中科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特聘客座研究員張東菊帶領的環境考古團隊,對白石崖溶洞遺址進行考古發掘,並邀請多個研究團隊進行多學科綜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