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科學網
作者 | 呂洪波
當今學界發表論文有一個不成文的套路:有科研成果最好發表在國外英文雜誌上,而且要發影響因子高的雜誌,實在不行再發國內英文雜誌,至少要發在 SCI 收錄的雜誌上,至於國內的中文雜誌,讓本科生、碩士生去發吧。當然,國內不少中文雜誌也有自己的套路,第一作者為碩士生的論文拒收。
不了解情況的人往往認為:英文水平高研究能力強的人才能發表英文文章,而英文不行的人當然只能發中文論文了。其實不然,有很多大牛的英語實在是爛透了,聽說讀寫全不行,可竟然每年都有多篇英文論文發表,因為他們掌握了套路......
我多次將自己的最新成果發表在國內地學雜誌上,其結果是:學院計算科研成果時效益為零,而且還因為論文的彩色照片多而每篇搭上幾千甚至近萬元版面費。朋友調侃說:有英語能力,有好的想法,有好的素材,為何不發英文論文?不按套路出牌,費力不討好啊!
今天我再次來個不按套路出牌:將經過十多年積累而突破的關於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地貌研究成果直接發布於科學網,首先分享給母語為中文的學者們。下面是論文摘要:
大興安嶺更新世冰蓋的證據及影響(摘要)
自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韓同林老師率先發現山脊冰川壺穴(即:冰臼)以來,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侵蝕地貌不斷被識別和報導。儘管第四紀學界主流觀點仍然否定這些發現,本文第一作者等2006年根據赤峰北部花崗巖山脊上的壺穴等冰川侵蝕標誌判斷:赤峰北部存在著第四紀大陸冰川。近十年來第四紀學界一直有人質疑:為何赤峰北部沒有第四紀冰川堆積地貌與侵蝕地貌配套?這個問題應該給予回答了。
2016年暑假,筆者等在吉林省西部找到了典型的更新世冰川紋泥,揭示了第四紀冰川末次冰盛期之後冰蓋消融階段的氣候特點,是冰湖沉積的產物。這個證據加上大興安嶺東部廣泛存在的鼓丘群與赤峰北部的冰川侵蝕地貌構成了完整的證據鏈,證明了大興安嶺更新世冰蓋的存在。三個方面的證據如下:
第一、赤峰北部巴林左旗之南的花崗巖山區存在著刃脊、羊背石、U形谷、山脊壺穴等一系列第四紀冰川侵蝕標誌,而整體上顯現出冰蓋從南向北移動的特徵:所有山丘南坡平滑北坡有陡坎。
第二、從谷歌地球上可以看出,赤峰北部大興安嶺東側到吉林西部廣泛存在著大型線狀構造,初步判斷為農田改造過的鼓丘群。這些鼓丘群整體具有良好的方向性,從大興安嶺東側開始先向東延伸然後逐漸轉向東北,記錄了大陸冰川冰體移動的方向。
第三、松嫩平原現代湖盆就是冰川消融期形成的鍋穴湖,而在第四紀沉積層中識別出冰川紋泥,是冰川消融期的活動證據。
大興安嶺更新世冰蓋演化的地殼響應:冰蓋發育時松嫩平原(沉積層)地殼受壓下彎,消融後則緩慢抬升,都是地殼均衡調整的結果。然而,地殼的均衡調整相較於氣候變化引發的冰蓋消融要緩慢滯後,因而在冰蓋已經消失的地區今天仍然進行著地殼的緩慢抬升,而這種抬升是幕式的頻發事件,每次事件都伴隨著淺源地震。
松嫩地區因大興安嶺更新世冰蓋消失而均衡抬升,表現有兩個:第一是抬升導致松遼平原之間出現平原型「分水嶺」 ,遼河不再北去,而是改道南流;第二是伴隨著頻繁的地震,這就是松原地區頻發淺源地震的原因。
大興安嶺冰蓋的確認不僅對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的發育提出了新的認識,也為近現代東北地區地殼活動事件的發生提供了全新的科學解釋。
下一步的工作是:進一步核實鼓丘群的規模和結構特徵,對冰川紋泥進行詳細的時空研究。
關鍵詞:大興安嶺,更新世,冰蓋,鼓丘群,冰川紋泥
呂洪波(1),杜會石(2),任曉輝(3),歐陽江城(3),許民(3),哈斯礎魯(3),劉雲超(3),張躍,呂樂歡
(1)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地球科學與技術學院(青島,266580)
(2)吉林師範大學旅遊與地理科學學院(四平,136000)
(3)赤峰學院資源環境與建築工程學院(赤峰,024000)
1
大興安嶺更新世冰蓋的證據
1.1、大興安嶺及其附近大陸冰川侵蝕標誌:山脊壺穴、刃脊、角峰、羊背石等
我的解釋是:冰蓋上夏季融水成湖,突然沿著裂隙下洩,如同高壓水槍,對冰下的基巖進行射流切割而形成壺穴,而且時間短到幾十分鐘或幾個小時就可形成壺穴。
1.2、大興安嶺東部—松嫩平原大型弧線構造----農田改造了的鼓丘群
為何中國東北的鼓丘不像加拿大的鼓丘群那樣壯觀?因為中國人口密集而且農民太勤勞了,幾乎所有土地都被改造成農田,因此這些地表弧線地貌是改造過的鼓丘群。
1.3、松嫩平原核心區冰消期冰磧地貌與沉積物:鍋穴湖、冰川紋泥
看看北美洲阿拉斯加的鍋穴湖吧:
這下理解為何松嫩平原上發育這麼多湖泊了吧?
下面看看冰川紋泥( glacial varves),是指細粒碎屑沉積層中發育深淺相間的水平紋層,是冰川融化階段湖泊因冬季封凍形成的缺氧暗色層和夏季融化後氧化淺色層反覆交互造成的結果,也叫季候泥。
2016年野外找到紋泥後想採樣測年,但當時做鈾礦項目墊付的經費太多,已經無力承擔新的實驗開銷。現在這項工作由吉林師範大學杜會石老師繼續做,我參與討論。
2
冰蓋消融的影響
2.1、更新世末開始:地殼均衡回返導致松嫩平原南部隆起、遼河改道
地殼隆起造就了平原型分水嶺的形成和遼河的大拐彎。地殼為何隆起呢?因為冰蓋消融後地殼均衡調整。
2.2、松原附近地震頻發(並非局限於斷裂帶)
多年來,學界對松原附近頻繁發生地震無法理解,特別是動力來源不清楚,就用太平洋板塊向北西擠壓的遠距離效應來解釋,但松原地震很多並不沿著明顯的斷裂帶分布,而且幾乎全為淺源地震,與太平洋板塊擠壓實在難以聯繫在一起。看了我的解釋就清楚了,原來是大興安嶺冰蓋消融後地殼均衡調整的結果,那就讓地殼慢慢調整吧!
3、下一步工作
3.1、進一步核實鼓丘群的規模和物質組成特徵
3.2、對冰川紋泥進行詳細的時空研究
結束語:學者應共勉,律己才律人!
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發育與否已經爭論近一百年,過去常常因為爭論而站隊,在論文或報導中常常伴有人身攻擊,甚至先扣上一頂「為了旅遊而站臺」的帽子而號召「打假」!希望今後不同觀點的人士討論時不要摻雜學術之外的東西。
無論前人的認識正確與否,他們的探索精神值得尊敬!
爭議不應劃敵友,試錯本身有價值!
尊重事實找證據,求真才是試金石!
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問題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破解謎團!
註:本文也是將於2019.07.16在大連召開的中國第五屆第四紀冰川與環境學術討論會的發言稿。提前放在這裡與大家分享。歡迎討論,但反對人身攻擊!
本文執筆:呂洪波
(其他人為十幾年來與作者一起進行野外考察的同仁和朋友,列為共同作者,如有錯誤由本人承擔)
2019.07.12
歡迎添加小桔
微信號:xiaoju750
< 請註明:姓名+單位+職務 >
< 長按二維碼識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