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興安嶺更新世冰蓋的證據和影響!

2021-01-19 桔燈勘探

來源 | 科學網 

作者 | 呂洪波


當今學界發表論文有一個不成文的套路有科研成果最好發表在國外英文雜誌上,而且要發影響因子高的雜誌,實在不行再發國內英文雜誌,至少要發在 SCI 收錄的雜誌上,至於國內的中文雜誌,讓本科生、碩士生去發吧。當然,國內不少中文雜誌也有自己的套路,第一作者為碩士生的論文拒收。

不了解情況的人往往認為:英文水平高研究能力強的人才能發表英文文章,而英文不行的人當然只能發中文論文了。其實不然,有很多大牛的英語實在是爛透了,聽說讀寫全不行,可竟然每年都有多篇英文論文發表,因為他們掌握了套路......

我多次將自己的最新成果發表在國內地學雜誌上,其結果是:學院計算科研成果時效益為零,而且還因為論文的彩色照片多而每篇搭上幾千甚至近萬元版面費。朋友調侃說:有英語能力,有好的想法,有好的素材,為何不發英文論文?不按套路出牌,費力不討好啊!

今天我再次來個不按套路出牌:將經過十多年積累而突破的關於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地貌研究成果直接發布於科學網,首先分享給母語為中文的學者們。下面是論文摘要:

大興安嶺更新世冰蓋的證據及影響(摘要)


自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韓同林老師率先發現山脊冰川壺穴(即:冰臼)以來,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侵蝕地貌不斷被識別和報導。儘管第四紀學界主流觀點仍然否定這些發現,本文第一作者等2006年根據赤峰北部花崗巖山脊上的壺穴等冰川侵蝕標誌判斷:赤峰北部存在著第四紀大陸冰川。近十年來第四紀學界一直有人質疑:為何赤峰北部沒有第四紀冰川堆積地貌與侵蝕地貌配套?這個問題應該給予回答了。

2016年暑假,筆者等在吉林省西部找到了典型的更新世冰川紋泥,揭示了第四紀冰川末次冰盛期之後冰蓋消融階段的氣候特點,是冰湖沉積的產物。這個證據加上大興安嶺東部廣泛存在的鼓丘群與赤峰北部的冰川侵蝕地貌構成了完整的證據鏈,證明了大興安嶺更新世冰蓋的存在。三個方面的證據如下:

第一、赤峰北部巴林左旗之南的花崗巖山區存在著刃脊、羊背石、U形谷、山脊壺穴等一系列第四紀冰川侵蝕標誌,而整體上顯現出冰蓋從南向北移動的特徵:所有山丘南坡平滑北坡有陡坎。

第二、從谷歌地球上可以看出,赤峰北部大興安嶺東側到吉林西部廣泛存在著大型線狀構造,初步判斷為農田改造過的鼓丘群。這些鼓丘群整體具有良好的方向性,從大興安嶺東側開始先向東延伸然後逐漸轉向東北,記錄了大陸冰川冰體移動的方向。

第三、松嫩平原現代湖盆就是冰川消融期形成的鍋穴湖,而在第四紀沉積層中識別出冰川紋泥,是冰川消融期的活動證據。

大興安嶺更新世冰蓋演化的地殼響應:冰蓋發育時松嫩平原(沉積層)地殼受壓下彎,消融後則緩慢抬升,都是地殼均衡調整的結果。然而,地殼的均衡調整相較於氣候變化引發的冰蓋消融要緩慢滯後,因而在冰蓋已經消失的地區今天仍然進行著地殼的緩慢抬升,而這種抬升是幕式的頻發事件,每次事件都伴隨著淺源地震。

松嫩地區因大興安嶺更新世冰蓋消失而均衡抬升,表現有兩個:第一是抬升導致松遼平原之間出現平原型「分水嶺」 ,遼河不再北去,而是改道南流;第二是伴隨著頻繁的地震,這就是松原地區頻發淺源地震的原因。

大興安嶺冰蓋的確認不僅對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的發育提出了新的認識,也為近現代東北地區地殼活動事件的發生提供了全新的科學解釋。

下一步的工作是:進一步核實鼓丘群的規模和結構特徵,對冰川紋泥進行詳細的時空研究。

關鍵詞:大興安嶺,更新世,冰蓋,鼓丘群,冰川紋泥


呂洪波(1),杜會石(2),任曉輝(3),歐陽江城(3),許民(3),哈斯礎魯(3),劉雲超(3),張躍,呂樂歡

(1)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地球科學與技術學院(青島,266580)

(2)吉林師範大學旅遊與地理科學學院(四平,136000)

(3)赤峰學院資源環境與建築工程學院(赤峰,024000)



1

大興安嶺更新世冰蓋的證據

1.1、大興安嶺及其附近大陸冰川侵蝕標誌:山脊壺穴、刃脊、角峰、羊背石等

我的解釋是:冰蓋上夏季融水成湖,突然沿著裂隙下洩,如同高壓水槍,對冰下的基巖進行射流切割而形成壺穴,而且時間短到幾十分鐘或幾個小時就可形成壺穴。

1.2、大興安嶺東部—松嫩平原大型弧線構造----農田改造了的鼓丘群



為何中國東北的鼓丘不像加拿大的鼓丘群那樣壯觀?因為中國人口密集而且農民太勤勞了,幾乎所有土地都被改造成農田,因此這些地表弧線地貌是改造過的鼓丘群。

1.3、松嫩平原核心區冰消期冰磧地貌與沉積物:鍋穴湖、冰川紋泥

看看北美洲阿拉斯加的鍋穴湖吧:

這下理解為何松嫩平原上發育這麼多湖泊了吧?

下面看看冰川紋泥( glacial varves),是指細粒碎屑沉積層中發育深淺相間的水平紋層,是冰川融化階段湖泊因冬季封凍形成的缺氧暗色層和夏季融化後氧化淺色層反覆交互造成的結果,也叫季候泥。

2016年野外找到紋泥後想採樣測年,但當時做鈾礦項目墊付的經費太多,已經無力承擔新的實驗開銷。現在這項工作由吉林師範大學杜會石老師繼續做,我參與討論。


2

冰蓋消融的影響

2.1、更新世末開始:地殼均衡回返導致松嫩平原南部隆起、遼河改道

地殼隆起造就了平原型分水嶺的形成和遼河的大拐彎。地殼為何隆起呢?因為冰蓋消融後地殼均衡調整。

2.2、松原附近地震頻發(並非局限於斷裂帶)

多年來,學界對松原附近頻繁發生地震無法理解,特別是動力來源不清楚,就用太平洋板塊向北西擠壓的遠距離效應來解釋,但松原地震很多並不沿著明顯的斷裂帶分布,而且幾乎全為淺源地震,與太平洋板塊擠壓實在難以聯繫在一起。看了我的解釋就清楚了,原來是大興安嶺冰蓋消融後地殼均衡調整的結果,那就讓地殼慢慢調整吧!

3、下一步工作

3.1、進一步核實鼓丘群的規模和物質組成特徵

3.2、對冰川紋泥進行詳細的時空研究


結束語:學者應共勉,律己才律人!

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發育與否已經爭論近一百年,過去常常因為爭論而站隊,在論文或報導中常常伴有人身攻擊,甚至先扣上一頂「為了旅遊而站臺」的帽子而號召「打假」!希望今後不同觀點的人士討論時不要摻雜學術之外的東西。

無論前人的認識正確與否,他們的探索精神值得尊敬!

爭議不應劃敵友,試錯本身有價值!

尊重事實找證據,求真才是試金石!

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問題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破解謎團!

註:本文也是將於2019.07.16在大連召開的中國第五屆第四紀冰川與環境學術討論會的發言稿。提前放在這裡與大家分享。歡迎討論,但反對人身攻擊!

本文執筆:呂洪波

(其他人為十幾年來與作者一起進行野外考察的同仁和朋友,列為共同作者,如有錯誤由本人承擔)

                                                                        2019.07.12


歡迎添加小桔

微信號:xiaoju750

< 請註明:姓名+單位+職務 >


< 長按二維碼識別 >


相關焦點

  • 大興安嶺冰帽
    圖1 冰蓋流線構造與終磧條帶的特徵及運行軌跡a.冰蓋流線構造成因及平面分布特徵;b.冰蓋之下基巖阻塞體(羊背石基巖山體)成因及剖面特徵;c.終磧條帶特徵及成因示意圖我國東北大興安嶺地區是否發生過第四紀冰川作用呢?
  • 羅布泊地區晚更新世末期人類活動的新證據
    羅布泊地區位於中國新疆塔裡木盆地的最東端,是古代中國與中亞諸國之間東西交往、青藏高原與蒙古高原之間南北來往的重要樞紐和關鍵點,從石器時代至歷史時期都曾有大量的人類活動
  • 《柳葉刀》:愛滋病一線治療或改變,世衛組織委託研究更新證據
    這項研究由世界衛生組織(WHO)委託開展、旨在為HIV抗逆轉錄病毒治療(ART)指南計劃更新提供見解。研究結果將推動對新診斷HIV感染患者的一線治療建議的改變,這將會對全球每年約200萬患者產生影響。截圖來源:EClinicalMedicine2016年,世衛組織指南參考的研究表明
  • 這是有力證據!
    智li發現撞擊證據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UC Santa Barbara)地質學名譽教授詹姆斯·肯尼特(James Kennett)和同事們多年前開始研究更新世末期發生的一次重大宇宙撞擊的跡象時,他們幾乎不知道預測的氣候影響會有多麼深遠
  • 地球環境所運用10Be暴露測年揭示東南極中-晚更新世冰川演化歷史
    東南極作為全球最大的冰蓋,其冰川波動不僅對全球氣候變化而且對海平面升降起著至關重要的驅動和調節作用。理解東南極冰川變化對氣候的響應及其反饋機制是預測未來海平面變化的關鍵。釐清該機制的前提則是理解東南極的冰川演化歷史。
  • 冰蓋下山脈露真容 NASA更新南極洲地表結構圖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最近公布了一幅地圖和一段視頻,更新了南極州冰蓋下地表結構圖。該圖原型是10年前被成為Bedmap中的南極大陸圖,更新後的地圖被命名為Bedmap2。
  • 第四紀早期:更新世
    冰川的前進和退縮,形成了寒冷的冰期和溫暖的間冰期的多次交替,並導致海平面的大幅度升降、氣候帶的轉移和動蕩、植物的遷徙或絕滅。這些事件對早期人類文化的發展產生過巨大的影響。因此,許多學者主張採用冰期序列作為更新世分期的主要標準。
  • 超新星是在更新世黎明時,「殺死」了大型海洋動物?看完明白了
    歡迎大家來到百家號小宙斯帶你看宇宙,今天小編和大家分享的是超新星是在更新世黎明時,「殺死」了大型海洋動物?,看完明白了。大約260萬年前,一道奇怪的光芒來到了史前的天空,並在那裡徘徊了數周或數月。我們在特定時間有附近事件的證據。我們知道它們離我們有多遠,所以我們實際上可以計算出會影響地球的方式,並將其與我們所了解的事件進行比較。那個時候 - 它更加具體。「梅洛特說,最近發表的有關鐵 - 60同位素古海底沉積物的論文提供了超新星時間和距離的「扣籃」證據。
  • 中比美三國科學家揭示中更新世氣候轉型之謎—新聞—科學網
    1月21日,《自然-通訊》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所孫有斌研究員團隊與比利時和美國科學家合作完成的研究論文,該論文提出了「中更新世氣候轉型多樣性」的新概念,強調了冰蓋消長和溫室氣體濃度變化會改變地球氣候系統尤其是低緯水文循環對外部太陽輻射強迫的響應,為理解過去季風變化機理和預測未來氣候變化趨勢提供了新視角。
  • 西南極冰蓋可能12.5萬年前就塌了?科學家將從氣泡裡找證據
    作者:文樂樂長期以來,科學家一直懷疑12.5萬年前南極西部冰蓋發生了崩塌,伴隨著3米高的海潮,淹沒了一個比今天暖和不了多少的世界。但是,目前還沒有確鑿證據證明是否發生了這樣的崩塌,以及如果發生了,冰蓋融化的速度有多快。
  • 我國學者發現 早期現代人連續演化的更新世中期人類頭骨化石
    距今30-13萬年的中更新世晚期是東亞古人類演化的重要時間段。直立人消失與古老型智人繁盛、演化多樣性與不同古人類成員出現以及古老型人類向早期現代人演化等一系列重要事件都發生在這一時期。由於以往發現的中更新世晚期人類化石大多破碎、或年代存在不確定因素,古人類學界對這一時期東亞古人類演化的許多問題一直存在爭議。
  • 人類演化之路艱辛,更新世就出現了畸形人
    華盛頓大學人類學家艾瑞克·特林考斯從更新世人類化石中發現,當時人類存在有大量異常發育的現象,並在少部分現代人中也存在類似情況。更新世人類發育異常的類型從左到右:Tianyuan1號, Sunghir3號 和DolníVästonice15號股骨異常;
  • 沉睡冰巨人就要醒了 東南極冰蓋研究引人擔憂—新聞—科學網
    深處的危險 2013年,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冰川學家Eric Rignot團隊結合衛星影像資料、飛機觀察和氣候模型資料,詳細研究了南極洲邊緣的冰的變化。他們發現了包括託滕冰川在內的6個東南極洲冰蓋以前所未料的速度自底部迅速融化的證據,其中一些退化甚至可以匹敵那些西南極洲迅速退化的冰川。
  • 新研究稱南極冰蓋消融與北極的冰蓋變化有關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近日一項新研究發現,南極的冰蓋消融與北極的冰蓋變化有關。它們可能相隔數萬公裡,但南北極的冰蓋覆蓋率可能比以前認為的更密切。科學家們挖掘了地質記錄,模擬了地球兩端冰蓋的歷史變化,並首次展示了過去4萬年中,其中一個冰蓋的融化是如何影響另一個冰層的。
  • 全新世的氣候突變
    過去認為全新世(Holocene)開始於1萬年前,那是根據14C測定的,稱為14C年。後來發現14C年要經過樹輪校正,才能得到正確的實際的年代,即日曆年。校正後全新世開始的日曆年為11.5kaBP(即距今11.5千年)。全新世對人類實在是太重要了。人類的文明社會,當前社會的一切繁榮、富強、發展、進步都發生在全新世。
  • 最新研究揭示晚更新世河流襲奪過程
    最新研究揭示晚更新世河流襲奪過程 八萬年前的「搶水大戰」中,沂河輸了 2018-10-09 科技日報 楊雪 近日,以中國學者為主導的中加美3國學者在河流發育演化方面取得了研究成果——「更新世一次河流襲奪後的流域地貌突變」,發表於《自然·通訊》。這是一個關於兩條河流打架(河流襲奪)的故事,主角分別為黃河和淮河的「娃」(支流)——柴汶河和沂河,結果是柴汶河打贏了沂河,時間是距今8萬年以內。  河流襲奪是河流發育的一種現象又稱「河流搶水」。
  • 研究發現過去4萬年中北半球海平面變化一直在影響南極冰蓋
    研究發現過去4萬年中北半球海平面變化一直在影響南極冰蓋  Winnie Lee • 2020-11-26 18:27:09 來源:前瞻網
  • 世衛組織呼籲各國減少成人和兒童糖攝入量
    「我們握有的確鑿證據表明,將游離糖的攝入量保持在總能量攝入的10%以下,可降低超重、肥胖和蛀牙的發生危險。」世衛組織營養促進健康和發展司司長Francesco Branca博士說。「如果各國要踐行其在減少非傳染性疾病負擔方面的承諾,那麼關鍵的一點就是為支持這一做法而改變政策。」
  • 中國東北軟流圈地幔中的原始橄欖巖質地幔:來自大興安嶺地區新生代玄武巖的地球化學證據
    要:為了進一步了解中國東北新生代玄武巖地幔源區的物質屬性,報導了大興安嶺哈拉哈河-柴河地區新生代玄武巖的全巖主量、微量元素和Sr、Nd、Pb、Hf同位素組成.哈拉哈河-柴河玄武巖屬鈉質鹼性系列,具有與洋島玄武巖相似的微量元素特徵,如富集大離子親石元素(LILEs)、明顯的Nb、Ta正異常等.它們具有中等虧損的Sr-Nd-Hf同位素組成(87Sr/86Sr=0.703 5~0.703
  • 最美大興安嶺:綠色香格裡拉(組圖)
    大興安嶺新林區政辦主任薛登介紹林區情況 唐佳蕾攝22日,第八屆全國網絡媒體龍江行採訪團來到素有「綠色香格裡拉」、「天然氧吧」等美譽的大興安嶺新林區,一同探求綠色屏障的前世來生。走進新林區碧洲林場西伯利亞紅松種子園內,一股股清香撲面而來。據了解,碧洲林場1992年開始從俄羅斯進行引種育種西伯利亞紅松,1995年春開始適應性試驗的定植,2002年被國家林業局列為「948」重點科技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