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極冰蓋可能12.5萬年前就塌了?科學家將從氣泡裡找證據

2020-07-14 科學網

作者:文樂樂

長期以來,科學家一直懷疑12.5萬年前南極西部冰蓋發生了崩塌,伴隨著3米高的海潮,淹沒了一個比今天暖和不了多少的世界。但是,目前還沒有確鑿證據證明是否發生了這樣的崩塌,以及如果發生了,冰蓋融化的速度有多快。

本周,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將資助一項耗資300多萬美元、為期5年的項目,該項目將從微小氣泡中的氣體尋找崩塌的證據,這些氣泡包裹於2.5公裡長的冰管中。

巖心鑽探可能在2023年開始,目標是距離南極點400公裡、位於南極大陸西部和東部冰蓋之間的廣闊冰層——赫拉克勒斯冰穹。

該項目首席研究員、美國華盛頓大學冰川學家Eric Steig表示,如果西部冰蓋坍塌了,「可以說,赫拉克勒斯冰穹就將坐落在海邊」。

間冰期是冰河時代最後一個溫暖期,從12.9萬年前持續到11.6萬年前,是與現代地球環境最相似的時期之一。當時的氣溫比現在高1攝氏度,海平面比現在高6~9米。最近的研究(有些尚未發表)表明,這些融化大部分來自南極洲。

如果冰蓋崩塌,那麼保存在赫拉克勒斯冰穹中的古老積雪會捕捉到這種變化。這就好像有保護作用的群山突然消失,讓赫拉克勒斯冰穹暴露於溫暖的風暴中,這種風暴經常襲擊南極洲的邊緣,然後在內陸逐漸變弱消失。

Steig說,冰芯不僅可以捕捉到是否發生了融化,還可以說明融化發生的速度,這是預測未來海平面上升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變量。

南極洲西部的大部分陸地位於海平面以下,使得頂部的冰層有可能因溫暖的海水而融化,而其周圍的冰川正在迅速消退。一些科學家擔心這樣的崩塌已經不可阻擋。

相關焦點

  • 海底巖床「回彈」可能有助西南極冰蓋穩定
    新華社北京6月24日電一個國際研究團隊最新發現,由於冰雪融化導致負重減輕,西南極冰蓋下方海底巖床正在快速「回彈」,上升速度比原先預期的快得多,可能幫助冰蓋保持穩定。海底巖床屬於地殼,是一層很薄的巖石圈,下方是熔融狀態的地幔。
  • 科學家在加拿大冰蓋下750米深處發現巨鹹湖泊,環境類似木衛二
    科學家推測,12 萬年前,這裡可能曾是與外界隔絕的地方,生物在這單獨進化。最重要的是這裡的環境與木衛二歐羅巴十分相似,如果在這裡能夠發現生命,那麼木衛二上也就有了生物生存的可能性。歐羅巴是木星的衛星之一,也許在其冰殼內,有類似的鹹液體。歐羅巴是科學家們的中點研究對象,因為他們覺得上面可能存在生命。
  • 南極獲取270萬年前冰芯!「最老冰棍」刷新紀錄
    但是冰蓋是連續流體,雪花年復一年沉降到冰面,經長期壓密和流變,最終在南極冰蓋邊緣以冰架崩解方式「下海」——融入海洋或在夏季融化流失,所以科研人員找不到最早期的冰,留下來的冰體相對「年輕」。這種情況下,科學家可能需要經過長期積累,才可能拼出一個「模糊的故事」來。「此前,許多遠古氣候預測模型都已經揭示出,遠古時期低水平的二氧化碳濃度是推動當時的地球進入一系列『冰河期』所必備的條件。」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史貴濤博士表示,在冰芯氣泡孔裡,儲藏著數萬年前地球大氣層的溫室氣體。此次研究的最大亮點是科研人員首次通過南極冰芯,找到了超過兩百萬年的氣候信息的直接證據。
  • 11萬年前情景再現,海平面逐年上漲,南極將面臨嚴峻的考驗
    11萬年前的全球氣溫也和現在一樣溫度是比較高的,當時的海平面大幅上升,科學家認為可能也是冰川的不斷融化造成的可是後來全球氣候演變,氣溫又開始不斷下降,有可能還迎來了小冰河世紀,於是有一部分海水形成了現在的格陵蘭島的龐大冰層。 可是科學家研究發現,格陵蘭冰蓋的在10萬年前並沒有完全融化,融化的那部分海平面不足以使海平面上升6-9米,顯然消失的那部分海水還去了其它地方。於是科學家想到了南極洲,尤其是極其脆弱的西南極冰體。
  • 最新預測:未來南極冰蓋表面融化將會增加
    科學家表示,這是極地雪藻從休眠狀態甦醒並迅速繁殖的結果。而這樣的景象,正是全球氣候變化的反饋。  南極大陸面積約為1392.4萬平方千米,其上覆蓋著巨大的南極冰蓋,冰蓋面積約為1229.5萬平方千米,總冰量約為2654萬立方千米,佔世界淡水儲量的70%。隨著全球變暖,南極冰蓋正發生著快速變化,若全部融化可使全球海平面上升58.3米。
  • 科學家找到了決定性的證據:250萬年前地球附近有顆超新星
    但250萬年前的超新星就很理想了。在地球上,60Fe(鐵)的濃度偏高,那是超新星產生的鐵同位素,所以科學家合理地推斷,附近曾經有過超新星爆發。但是,多年以來,研究人員一直未能找到其它有說服力的證據。現在,我們發現了核心證據——53Mn(錳),超新星產生的另一种放射性同位素。
  • ...尤其在西南極和南極半島地區,對海平面上升的影響將變得顯著;④...
    南極本世紀以來近五分之一冰蓋表面發生融化;① 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② 「本世紀以來,南極冰蓋表面融化顯著,融化面積佔南極冰蓋總面積的19%。」「南極冰蓋變化」專題顯示,融化多分布於南極冰蓋邊緣及南極半島地區;③ 預測未來南極冰蓋表面融化將會繼續增加,尤其在西南極和南極半島地區,對海平面上升的影響將變得顯著;④ 2005年以來,南極冰架年均崩解面積3411.4平方公裡,年均崩解質量為7711億噸;⑤ 冰架底部融化加劇、冰蓋表面融化加速和海冰減少使得崩解呈現明顯加劇趨勢,大氣和海洋的增暖是其主要驅動因素 (證券時報)
  • 新研究稱香港上海等城市未來有被海水淹沒可能
    據英國《衛報》9月12日報導,新的氣候變化研究報告警告人們,當世界上所有化石燃料儲備都燃燒殆盡時,其排放的二氧化碳總量所引起的氣候變化將導致海平面大幅上升,香港、上海等城市將被海水淹沒。《科學》雜誌下屬的在線期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最新發表的一篇研究稱,如果南極冰蓋因全球變暖而全部融化,海平面將上升超過50米,並將吞沒世界約10億人口的家園。西南極冰蓋是受到氣候變化影響最大的部分,以往的研究大多僅關注西南極冰蓋的融化問題。而此次發表的研究則關注了整個南極冰蓋與化石燃料燃燒的關係。
  • 證據確鑿!南極冰架或全部融化,氣候學家:12.9萬年前曾發生過
    全球變暖直接的後果就是冰川融化,從而造成全球海平面上升,這並不是預測,氣候學家表示,12.9萬年前就曾經發生過類似的事件。人為氣候變化造成的全球變暖是當今時代最重要的問題之一,專家們最關心的問題之一是由溫度上升引起的海平面急劇上升。
  • 《自然》:史前數據十分相似,南極冰蓋融化,海平面可能上升20米
    這些發現是基於對今天旺格努伊盆地的海相泥沙層的研究,而且要感謝一系列驚人的地質巧合,才讓它們在數百萬裡的時間得以保存成為地質氣候的見證。這項新的研究是由喬治亞·格蘭特博士負責的,他是惠靈頓維多利亞大學的博士研究生。該研究利用史前數據追蹤了數千年的海平面上升,將氣候變化如何影響海平面的可怕畫面展現在我們面前。
  • 南極冰蓋下出現巨型山脈!綿延上千公裡,或造成超預期海平面上升
    科學家認為,這片聞所未聞的山脈將給人類帶來深痛的災難…歐空局的PolarGAP項目旨在收集全球重力場數據並加以研究,堪稱一項世紀性的工程。最近,科學家利用冰探雷達得到了一份南極地區冰層下的地勢景觀圖,看似平坦的南極冰漠深處實際上是地勢極其複雜的溝谷地貌。其中,連接東西部兩大冰區的三個峽谷最為引人注目。科學家們表示,全球海平面可能因這三個峽谷而大幅上升。
  • 350萬年前銀河系中心發生了一次大噴發,其關鍵證據現已得到確認
    2009年,哈佛大學的天文學家道格拉斯.芬克班納(Douglas Finkbeiner),在利用來自費米伽瑪射線太空望遠鏡的觀測數據繪製天空圖的時候,發現在銀河系附近區域存在著一個暗弱的邊界,這馬上引起了科學界的注意,隨著後續研究的深入,科學家繪製出了這個邊界的精確形狀,並將其命名為「費米氣泡」(如下圖所示)。
  • 大興安嶺更新世冰蓋的證據和影響!
    今天我再次來個不按套路出牌:將經過十多年積累而突破的關於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地貌研究成果直接發布於科學網,首先分享給母語為中文的學者們。下面是論文摘要:大興安嶺更新世冰蓋的證據及影響(摘要)自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韓同林老師率先發現山脊冰川壺穴(即:冰臼)以來,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侵蝕地貌不斷被識別和報導。
  • 南極洲東部冰蓋也許很脆弱
    很多研究試圖測量格陵蘭島和南極洲冰蓋的融化量和融化速度——人們廣泛認可南極洲冰蓋東半部是明顯相對穩定的。現在,一項對東南極洲過去融化情況的新研究顯示,從長遠來看,該區域「穩定的」冰蓋在氣候變暖的打擊下,可能比想像中的更脆弱。 為了研究冰蓋未來可能的融化情況,很多科學家開始回顧過去。
  • 沉睡冰巨人就要醒了 東南極冰蓋研究引人擔憂—新聞—科學網
    風向變化將海冰從岸邊吹開,打開了一條通道。這艘船衝破藩籬,在海冰間前行了100公裡,在午夜後不久到達了這個冰凍大陸的邊緣。Rintoul和團隊是首批抵達託滕冰蓋(面向東南極洲最大冰蓋的一塊巨大的浮動著的貼岸冰)的科學家。「那是一次非常令人愉快的經歷。」探險隊首席科學家Rintoul說。 該團隊必須在海冰再次閉合之前迅速完成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