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郭志強 | 湖南報導
近期,國內投資集成電路產業的熱情不斷高漲,尤其是今年國務院印發《新時期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和軟體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以來,集成電路產業成為新的產業風口。
「提升集成電路產業鏈上下遊創新能力和發展質量,引導產業健康發展」已成為集成電路特別是印刷電路板產業的共識。
作為集成電路(IC)的載體,印刷電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亦迎來巨大政策紅利。印刷電路板,又被稱為「電子產品之母」,基本上有「芯」的電子產品都需要它。
後疫情時代,作為印刷電路板行業龍頭之一,已大批量供貨華為的奧士康(002913.SZ)業績為何實現逆勢增長?管理層如何看待企業併購重組?印刷電路板原材料國產替代的未來方向是什麼?帶著這些問題,日前,《中國經濟周刊》專訪了奧士康董事長程湧。
業績逆勢增長之謎
中國經濟周刊: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電子行業受宏觀經濟影響,需求回落,特別是汽車電子、家電等受衝擊較大,為何奧士康市場訂單「這邊風景獨好」,業績實現逆勢增長?
程湧:一季度受疫情影響,印刷電路板行業很多企業都面臨訂單大幅下滑,甚至腰斬的慘狀。從奧士康前三季度營收情況來看,超25%以上的增長。行業下滑,奧士康卻逆勢增長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公司2017年的轉型布局,三年後在疫情背景下開始「打出糧食」。
如果2017年我們沒有下決心轉型,到現在也是死路一條。我做了20多年PCB,其他行業也沒嘗試過。人一輩子做好兩三件事就很不錯了,我們能夠把印刷電路板做好,就已經很不錯了,所以我也沒有被資本帶入跨界轉型的雷區。
上半年,奧士康的訂單也存在結構性問題。受行業下滑影響,汽車電子等傳統訂單與往年持平,但家電、手機等消費類電子訂單彌補了汽車電子市場訂單的下滑趨勢;而5G商用所帶動的通訊領域表現較好,2017年布局的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Technology,又稱信息通訊)領域訂單在今年開始放量增長,未來ICT領域產品會成為奧士康的主流產品,所以從整體上看,前三季度公司業績呈現出增長趨勢。
「發展堅持長期主義」
中國經濟周刊:奧士康登陸資本市場三年來,在併購重組、定增發債方面鮮有嘗試,奧士康如何利用資本市場這一槓桿?公司有什麼長遠的戰略發展規劃?
程湧:奧士康上市已經三年了,公司併購重組、定向增發、發債都鮮有嘗試,可以用「呆板」二字來形容。
在公司內部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三五年內誰給我談併購,誰就走人。我們主業都沒做好,憑什麼去做併購。奧士康的主業至少躋身印刷電路板行業前三位,才有底氣去看看併購項目。
一起成功的併購,核心是什麼?是上市公司能否掌控併購標的。這對企業人才梯隊建設提出了很高要求。沒有人才積累,併購標的就無法成為一個「爆款」,無法與公司主業形成產業協同,甚至可能成為公司的負資產,這樣的併購沒有意義。
奧士康發展堅持長期主義——這是我對公司未來發展的定調。我們不搞短期行為,從印刷電路板行業發展來看,看得到的未來20年內,該產業基本上無法被替代,且這個行業天花板夠高夠大。
製造業不能玩虛的。奧士康要長期堅持主業,對標印刷電路板行業龍頭,以「陪跑」的心態不斷完善公司管理和發展,吸收消化競爭對手的生存邏輯和產業思維,等到羽翼豐滿的時候,我們自然成長為印刷電路板行業「主跑」。
我的這種戰略定力是符合邏輯的,也是符合廣大股東利益的,也是符合整個公司奮鬥者的利益。在我看來,奮鬥者的利益可能比股東利益更重要。
目前,奧士康的技術和人才儲備,決定了我們未來市場和規模還有很大提升空間,尤其我們的市場銷售開發可用「戰無不勝」來形容。現在目前唯一短板就是產能問題。
PCB原材料完成了國產替代
中國經濟周刊:集成電路產業成為一個風口,這是不是意味著印刷電路板國產化進程提速?如何看待PCB產業的國產化?
程湧:2019年,中國集成電路銷售收入7562億元,同比增長15.8%,已成為全球集成電路發展增速最快的地區之一。
只有製造業企業強大了,國家實力才強。放眼全世界,PCB行業中國擁有絕對的話語權。目前中國大陸PCB行業規模已成壟斷之勢,國外企業無原材料和配套產業鏈優勢,不願做也做不好印刷電路板這個產業。
從印刷電路板原材料來看,目前都掌握在中國人手裡,從2017年開始,國家層面開始預見性地推進印刷電路板材料國產替代,經過兩三年的發展,目前印刷電路板行業材料已基本實現國產化。
中國印刷電路板生產材料國產替代能夠順利實現,得益於兩個原因:一個是國家的政策導向,二是商業利益的驅動加速了國產迭代。國產替代之前,歐美國家的印刷電路板原材料可能100元/平米,中國人搞出來也就60元/平米,我們以80元/平米賣給下遊,中間還有20元盈利空間。
後疫情時代,我們要改變「國產沒好貨」的慣性思維,給國產品牌試一試的機會。尤其是這次疫情危機,加劇了各行各業國產替代的趨勢。
責編:姚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