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赴月球探測取樣的中國「嫦娥五號」,即將結束探月之旅。其返回艙攜帶兩公斤珍貴月壤,將在內蒙古「四子王旗」著陸場落地回家。
(「嫦娥五號」攜帶月球樣品返回模擬圖)
隨著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特別是「神舟」系列飛船的數次成功飛返,內蒙古自治區的「四子王旗」,成了世人矚目的熱點。
這「四子王旗」在內蒙的哪裡?它有何來歷?已引起無數人興趣。
翻查歷史和地理資料研讀可知:
「四子王旗」位於內蒙古中部的烏蘭察布市,轄1個鎮、10個蘇木、15個鄉,北部與蒙古國接壤,總面積25513平方公裡,人口21萬多。是一個以蒙古族為主體,漢族、滿族、朝鮮族等多民族聚集地。
掠過久遠的歷史煙塵,在春秋戰國時期,這裡曾為匈奴領地。
唐朝時屬振武軍兼大單于大都護府;元朝時為淨州路及西南境沙井總管府之各郡,中東西部皆為趙王傳世食邑。明朝時期,為察哈爾部林丹汗右翼屬地。
早年,成吉思汗胞弟哈布圖哈薩爾的第十五代孫腦音泰率四個兒子於此駐牧,始稱四子王部落。
四子中,長子僧格、尊號莫爾根忽少奇;次子索納木、尊號達爾汗臺吉;三子鄂木布、尊號布庫臺吉;四子伊爾扎木、尊號莫爾根臺吉。
後金強勢崛起後的崇德元年(1636年),改國號為清的皇太極,賜腦音泰的第三子鄂木布為達爾汗卓哩克圖,授札薩克,命其統領四子部落。
順治六年(1649年),清帝福臨又晉封鄂木布為多羅郡王,世襲罔替。朝廷在此設旗,旗從部落名。
「天蒼蒼,野茫茫」,此後的「四子王旗」並不怎麼出名。
進入民國的1914年,「四子王旗」受綏遠特別行政區都統節制。1928年綏遠特別行政區改為綏遠省,旗地屬綏遠省烏蘭察布盟管理。
1949年9月綏遠省和平解放,「四子王旗」的封建王公世襲制及清朝盟旗制也隨之被打碎。
1950年4月,「四子王旗」人民政府成立,隸屬烏蘭察布盟人民自治政府領導。綏遠省與內蒙古自治區合併後,歸屬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盟人民政府所轄。
2003年12月,國務院批准撤銷盟建制,設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隸屬烏蘭察布市人民政府。今年2月,「四子王旗」正式退出貧困旗縣序列。
古老的「四子王旗」草原遼闊,風光秀美。地形從南至北由陰山山脈北緣、烏蘭察布丘陵和蒙古高原三部分組成,地處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截至2004年底,全旗鄉鎮已經百分之百架通國電,道路交通也日益發達。
「四子王旗」航天著陸場,位於旗屬的「阿木古郎」草原。「阿木古郎」在蒙語中是「平安」的意思。
更主要是,這裡的氣候和地理地貌很適合載人飛船著陸。
據說,這裡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著陸場系統的專家和技術人員驅車行程數十萬公裡,最終從多個具備條件的可選場地中選中的。
相關媒體在報導中介紹,因為飛船運行軌道的獨特性,著陸場必須具備這樣幾個基本條件:
第一,地點須是在飛船多次經過的地球表面,或是飛船曾從這個地區上空多圈次通過;
第二,著陸場地一定寬敞開闊。地面人工建築和高大樹木所佔面積須少於千分之一,有利於瞭望觀察和地空中人員和機械裝備調運;
第三,為防止返回艙落地後連續滾動,地表坡度不能超過5度,坡長不能超過返回艙周長的5倍,而且地表要結實,能保證返回艙著陸後平穩回收;
第四,著陸場一帶的天氣狀況良好。
「四子王旗」著陸場這裡,海拔1000米到1200米,屬於沙質草原,地勢平坦開闊,沒有大的河流湖泊。全年乾燥少雨,空氣能見度頗高。
前些年,為了方便「神舟」飛船著陸回收工作,「四子王旗」政府修建了從旗政府所在地烏蘭花鎮到著陸場的神舟路。
這條路,不僅可確保執行神舟飛船返回艙搜救任務車輛的便捷通行,也成了沿線農牧民發展經濟的「致富路」、「幸福路」。
說來也好笑,有些人看文字介紹時疏忽大意,因此常把「四子王旗」叫成了「四王子旗」。事實上,內蒙古草原只有「四子王旗」,並沒有「四王子旗」。
衷心感謝各位朋友閱覽《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歡,可點擊欄目右上角的提示「訂閱」或「關注」。我們共同賞析歷史趣聞,回憶歷史往事…(聲明:文中參考資料和配圖均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