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網站報導,主要由該校負責的美國「信使」號水星探測器即將迎來探測任務的終結。儘管項目組正在對飛船進行最後的姿態調整,以儘可能延長其工作壽命,但由於燃料即將耗盡,信使號將逐漸無法維持運行軌道的穩定,最快將在4月份墜落在水星表面。
2011年3月17日的夜晚,信使號水星飛船創造了歷史——它在這一天成功進入水星軌道,從而成為人類有史以來首顆進入這顆最靠近太陽的行星軌道運行的探測器。信使號飛船是由位於馬裡蘭州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APL)研製並運營的。
在接下來的4年間,信使號飛船上搭載的科學設備對整個水星地表進行了全球地圖繪製,其取得的探測結果改變了我們對於水星形成及演化機制的原有理解。
皮特·貝蒂尼(Peter Bedini)是信使號探測項目高級管理顧問,此前他還曾擔任該項目的項目經理。他說:「信使號是一項傑出的探測計劃。當它在4年前開始其主要科學探測任務時,飛船已經在太空中飛行了超過50億英裡(約合80億公裡),完成了6次行星借力與交會。僅僅是在它入軌前幾次掠過水星期間,信使號獲取的探測數據便已經與水手-10號相當,後者在30多年前抵達水星開展考察,是人類此前唯一一顆對水星開展考察的探測器。」
在超過10年的飛行期間,信使號和它搭載的科學載荷一直保持了良好的健康狀態,但其推進系統燃料逐漸耗盡。來自太陽的強大引力不斷擾動飛船的軌道,而飛船用來進行姿態控制的推進劑燃料箱卻已經漸漸清空。
就在上周三,地面控制人員向飛船發出了計劃中一共5次軌道修正努力中的第一次修正指令,其目的是想通過這樣做,讓信使號飛船能夠至少在水星軌道持續運行到4月30日。但在接下來的幾個月內,信使號最終仍將無法避免的墜毀到水星表面。
海倫·維特斯(Helene Winters)是信使號項目的現任項目經理,她表示:「信使號項目的成功是項目團隊卓越才智與奉獻的結果,正是他們在10年前研製了信使號飛船並在2004年飛船升空之後繼續負責飛船的運行操控以及科學數據的獲取工作。」她說:「這項隸屬於『發現』項目旗下的探測任務已經改寫了我們對於水星的認識,並填補了我們對於太陽系在認識上的一項重要空白。」
大衛·格蘭特(David Grant)曾經擔任信使號項目經理一職長達5年時間,任內全稱目睹了整個項目的研製,總裝,測試和發射的全部流程以及此後的任務操作。包括飛船一次對地球的飛掠以及兩次對金星的飛掠。他表示,這一項目的實施同時也提升了美國宇航局的技術實力,他列舉了兩個例子:
信使號是第一艘採用了「太陽帆」(solar sailing)技術的飛船,簡單來說就是利用太陽光產生的輻射壓對自身航行軌道進行修正,從而達到節省燃料並延長任務壽命的目的。
同時信使號也是首個採用了 SciBox的探測項目,後者是一種自動化的科學規劃與指令程序工具。基於飛船運行以及科學載荷方面的限制以及項目的科學目標,該工具包可以自動規劃出經過優化設計的觀測計劃並對各個科學載荷進行任務分配。
信使號(Messenger)是「水星地表,空間環境,地球化學和測高」的英文縮寫。這是美國宇航局支持下的一項水星探測計劃,它是人類首個專門用於水星探測的飛船,於2004年8月3日發射升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