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1974年的3月29日,美國的「水手10號」飛近水星,這是人類第一次有機會近距離觀察到它,即便只是一些模糊的照片,但已經足夠讓我們重新認識這顆星球了。
水星是距離太陽最近的行星,它的公轉軌道在地球的內側,也就是說,在地球上看水星的話,它就在太陽附近,並且與太陽同升同落,在太陽的光輝下,我們很難看到它。
你可能聽說過,在凌晨或黃昏的時候,有機會看到水星,但是大多情況下還是看不到,因為它不一定出現在太陽的兩側,它有時候也在太陽的前面或者後面。
2011年,美國宇航局的信使號水星探測器經過7年長途跋涉後,總算進入水星軌道,這是人類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可以長時間,近距離觀察水星。
2015年,信使號燃料耗盡,墜毀在水星,我們現在所知道的水星數據,大多來自它。科學家們也根據它傳回來的數據,繪製了第一張完整的水星表面地圖。
那麼,我們現在知道的水星是什麼樣的一顆星球呢?
1、太陽系最小的行星
水星只比地球天然衛星——月球,稍微大一點,比土衛六和木衛三都要小。這樣可能不是特別好理解它到底有多小,它的直徑只有4878公裡,用球體表面積的公式(S=πD^2)可以得到它差不多只有6個中國版圖這麼大。
2、太陽系最極端的溫度波動
儘管水星是離太陽最近的行星,但它的表面仍然可以非常冷。白天的溫度可以達到427℃,但是在晚上,溫度卻降到-173℃,600攝氏度的晝夜溫差,是太陽系中溫度波動最大的行星。
雖然水星表面要經歷煉獄般的高溫,但是它可能仍然有著豐富的水冰,因為水星表面布滿隕石坑,有些隕石坑永遠處在黑暗低溫中,還有就是水星兩極的環形山,也永遠處在太陽光的盲點,這使得它們能夠保留水冰。
3、太陽系最稀薄的大氣
由於水星非常小,引力不足以維持任何大氣,經過億萬年的行星演變,內核早已基本停止活動,也就不會產生足夠強的磁場,所以,水星根本無法抵禦太陽附近強大的太陽風。水星稀薄的大氣層相當於地球上的外逸層,幾乎等同於真空,這也是它溫度波動大的原因。
儘管如此,它的表面還是存在許多粒子,因為,科學家們發現,水星是一個有「尾巴」的行星,它的表面有粒子流在脫落,這可能和太陽風有關。
4、巨大的鐵核、巨大的小行星撞擊
水星的鐵芯約佔其半徑的75%,這個巨大的地核,有著太陽系中最多的鐵,沒人知道為什麼會這樣,或許和它的形成有關。
另外,大約40億年前,一顆巨大的小行星撞擊了水星,造成了一個直徑1550公裡的大坑——卡路裡盆地。這個隕石坑可以容納6個江浙滬。只有超過100公裡的小行星才有這樣的能力,水星能在這樣的撞擊中倖存下來實屬不易。
2018年底,歐洲貝皮·科倫布號水星探測器發射,如果一切順利,它將在2025年到達水星,成為第三顆探測水星的機器,相對於其他巖石行星,水星是我們知道的最少的一顆,因為探測器要進入水星軌道太難了。
劉慈欣寫過一部關於水星生命的科幻小說——《水星播種》,就像劉慈欣想像的那樣,即使這樣一顆在我們看來毫無生機,極端溫度的星球,可能有著更多秘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