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稱,CRISPR基因編輯應用擁有巨大的潛在價值。把該技術應用於人類醫療的專利權是一個巨大的財源,並已陷入長達數年的專利爭端。
據美國石英財經網站10月7日報導,10月7日早上,微生物學家埃瑪紐埃爾·沙爾龐捷和生物化學家珍妮弗·杜德納因為發現CRISPR/Cas9基因編輯系統而分享諾貝爾化學獎。
任何諾貝爾獎都是引人注目的,但是今年的化學獎在兩個重要方面顯得尤為突出:這是有史以來第一項授予兩位女性的諾貝爾科學獎;而且該獎是在研究成果發表僅8年後就授出了,而諾貝爾獎大多頒發給擁有數十年歷史的研究。
報導稱,這本不該讓人太感意外:不僅以科學標準,而且以生物技術行業的標準來看,CRISPR基因編輯技術都在以極速推進。自從在一次會議上碰面並在海灘上偶然散步交換想法後,沙爾龐捷和杜德納便一直在忙碌。她們一邊管理各自在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和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實驗室,一邊還參與創辦了共6家公司,每家公司都專注於基因編輯技術的不同方面。
報導指出,在這些公司中,有3家——埃迪塔斯醫藥公司、Intellia治療公司和CRISPR治療公司——在2016年就上市了,距離發現CRISPR/Cas9技術僅僅四年。杜德納與他人聯合創辦的馬默斯生物科學公司在今年早些時候獲得了4500萬美元的B輪投資。她參與創辦的另一家企業斯克賴布治療公司在10月6日剛獲得了2000萬美元初始投資。沙爾龐捷在2014年與他人聯合創辦的智慧財產權企業ERS基因組技術公司致力於向其他企業發放CRISPR/Cas9技術使用特許權。
這些投資規模之大、以及這些首次公開募股(IPO)速度之快,是因為CRISPR基因編輯應用擁有的潛在價值。把該技術應用於人類醫療的專利權是一個巨大的財源,並已陷入長達數年的專利爭端。在杜德納和沙爾龐捷發明CRISPR技術幾個月後,供職於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布羅德研究所的生物化學家張鋒和遺傳學家喬治·丘奇分別證明了該技術可用於構成人類的那種複雜細胞。
這場爭鬥也許尚未完全結束。
儘管存在專利爭議,但利用該技術的基因編輯應用仍然不可阻擋地前行。張鋒與他人聯合創辦了自己的生物技術企業,其中一家已經上市。丘奇與他人聯合創辦了數十家公司,其中幾家採用CRISPR技術從事基因工程。
報導稱,這並不意味肯定能以此治療人類疾病。雖然基因編輯技術已經應用於治療肌肉萎縮、血液病和囊性纖維化的臨床研究,但進展緩慢。迄今為止,世界尚未看到哪項基於CRISPR技術的人類治療方案獲得批准。
10月7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瑞典皇家科學院諾獎宣布現場電子屏幕上顯示兩位獲獎的女科學家。 (新華社)
來源:參考消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