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見引力波 時空起漣漪

2021-01-10 人民網

原標題:又見引力波 時空起漣漪

  迄今為止,已知的引力波源區域在天空的分布圖。有了Virgo的幫助,定位引力波源頭的精準度更高。圖片來自LIGO官網

  雙中子星併合後發出短伽馬暴和巨新星輻射的示意圖。

  圖片來自網絡

  編者按:引力波,是由黑洞、中子星等碰撞產生的一種時空漣漪,宛如石頭丟進水裡產生的波紋。百年前,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預言了引力波的存在,但直到2015年人類才首次探測到引力波。通過引力波,人們有可能了解宇宙早期的樣貌。此次,人類第5次探測到引力波,並首次觀測到引力波電磁對應體,這將開啟引力波天文學的新時代。 

  傳言終獲證實。北京時間10月16日22時,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和處女座(Virgo)引力波探測器合作組織聯合召開發布會,宣布再次探測到時空的漣漪。

  這是人類第5次探測到引力波。然而,科學界的興奮之情甚至不亞於第一次探測到引力波的時候。因為與之前4個信號不同,這次探測到的引力波信號GW170817來自1.3億光年外兩顆併合的中子星,而且是全球多地科學家第一次同時觀測到引力波與其電磁對應體。

  迄今最強的引力波信號

  「這是我們迄今觀測到強度最強的引力波信號,比第一次觀測到的雙黑洞引力波信號要強得多。」LIGO科學合作組織爆發源分析組聯席主席、英國格拉斯哥大學教授、北京師範大學特聘外國專家Ik Siong Heng表示,它與之前的雙黑洞繞轉產生的引力波信號非常類似,但持續時間更長。「探測器中GW170817信號持續時間超過1分鐘,之前的雙黑洞併合引力波信號只有1秒左右。」

  8月17日,LIGO與Virgo的三臺探測器先後接收到引力波信號GW170817。在探測到引力波信號GW170817後的1.7秒,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費米衛星探測到了一個伽馬射線暴GRB170817A。在之後不到11個小時內,位於智利的Swope望遠鏡報告在長蛇座星系NGC4993中觀測到明亮的光學源。在接下來的幾周裡,無數望遠鏡將目光對準這片天區,記錄下這一事件發生之前100秒至之後幾周的信號。

  根據這些記錄,科學家復原出故事發生的過程:在距離地球1.3億光年的長蛇座星系NGC4993中,兩顆中子星互相繞轉。在併合前約100秒時,它們相距400公裡,每秒鐘互相繞轉12圈,並向外輻射引力波。它們越轉越近,直至最終碰撞在一起,形成新的天體,並發出電磁輻射。

  中子星是恆星演化末期形成的一類緻密天體。雖然它的半徑只有十幾公裡,質量卻與太陽相當。中子星到底有多硬?其內部物質以何種狀態存在?這些一直是科學家感興趣的問題。

  根據觀測到的引力波信號,科學家估算出兩顆中子星的質量、半徑,並對其密度給出了保守的估計,幫助排除了那些對於中子星密度估計過低的理論模型。「引力波信號GW170817的演變,尤其是接近併合階段的信號演變,受到中子星自身性質的影響。如果中子星更緻密一點,或者更稀鬆一點,引力波的信號都會不同。」Ik Siong Heng說。

  期待中的電磁對應體

  「這個結果來得太快,本以為要在2020年左右才能觀測到第一例雙中子星併合。」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吳雪峰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難掩興奮。

  與雙黑洞併合不同,雙中子星併合過程不僅向外輻射出引力波,還會在多個波段發出電磁輻射,從而被望遠鏡觀測到。那些在發出引力波同時,又被望遠鏡觀測到的天體被稱為引力波的電磁對應體。

  天文學家為何對引力波的電磁對應體如此感興趣?「引力波都是一次性的,無法重複觀測。其電磁對應體則不是這樣。」北京師範大學天文學系副教授高鶴解釋說,「此外引力波信號自身存在一定缺陷,比如信號十分微弱,信號源的定位誤差非常大,僅僅利用引力波探測無法確認信號來自哪裡。」 高鶴說,只有實現了引力波與電磁波的聯合探測,才可以證認引力波源的天體物理起源,並對其天體物理性質開展進一步的研究。

  在8月17日探測到的併合中,科學家尚不清楚,最終是形成了更大質量的中子星,還是黑洞。但已知的是,新天體約為2.74倍太陽質量,而在這個過程中損失的質量,主要轉化成引力波和電磁波,輻射向宇宙各個方向。

  發現金銀等元素誕生地

  科學家對這次觀測興奮不已,還因為觀測將雙中子星併合與短伽馬射線暴直接聯繫在一起,並首次觀測到巨新星現象,讓科學家能夠深入了解雙中子星併合的物理過程。

  所謂伽馬射線暴,是天空中某一個方向伽馬射線輻射突然增亮的現象。根據伽馬射線暴時間長於或短於2秒,可分為長暴與短暴。科學家認為,短伽馬射線暴源自雙中子星併合或中子星與黑洞併合,但一直沒有找到直接觀測證據。

  巨新星則是1998年北京大學教授李立新(當時為普林斯頓大學博士生)與普林斯頓大學已故教授Bodhan Paczynski合作提出的構想。「雙中子星併合時向外拋射的物質會通過快中子過程形成金、銀等重元素,並形成光學和近紅外輻射。」李立新說,這些輻射現象比超新星的亮度暗100倍,被稱為巨新星或千新星。

  在此次觀測中,科學家捕獲了引力波信號、短伽馬射線暴信號以及光學信號。後續分析證明這些信號互相關聯,均來自雙中子星併合。我國在南極大陸安裝的南極巡天望遠鏡AST3也捕獲了併合的光學信號。

  「有多名學者對巨新星理論進行過完善,這次的觀測結果非常吻合完善後的理論構想。」李立新說。

  「8月份,南極的冬天剛剛過去,目標天體的地平高度較低,每天有2個小時左右的觀測時間。8月18日起,我們進行了10天的觀測,獲得了目標天體的91幅圖像,並最終得到目標天體的光變曲線,與巨新星理論預測高度吻合。」吳雪峰表示。2013年以來,科學家已經發現多個巨新星候選體,此次是首次直接觀測到巨新星。

  「理論上所有雙中子星併合都會形成巨新星。但通常它們比較暗弱,因此能不能看到取決於它們與我們的距離。」李立新說,幸運的是,這兩顆中子星離我們並不遙遠。

  檢驗宇宙規律的新信使

  引力波與電磁波攜帶著天體不同類型的信息。引力波及其電磁對應體的發現,有助於科學家結合不同信息研究天體的性質,並檢驗宇宙的基本規律。

  例如哈勃常數,它是衡量宇宙膨脹速度的重要參數。目前,可通過測量Ia型超新星、重子聲波震蕩、宇宙微波背景等多種方式得到其數值。然而,隨著探測精度的提高,測量值的分歧越來越明顯。例如通過測量臨近Ia型超新星得到的哈勃常數數值,明顯大於普朗克太空衛星通過宇宙微波背景觀測得到的哈勃常數數值。引力波及其電磁對應體的發現,將提供測量哈勃常數的獨立渠道。「可以通過引力波波形得出波源的距離,由電磁波對應體提供紅移信息,根據距離紅移關係測量哈勃常數。」北京師範大學天文系教授朱宗宏說。

  在最新的觀測中,LIGO科學合作組織進行了這個嘗試,得出的哈勃常數數值為70公裡/(秒·百萬秒差距)。「由於測量過程需要用到引力波的波形信息,目前這一測量並不準確。」朱宗宏說,「未來結合引力透鏡方法,有望將哈勃常數的誤差限制在1%之內,這個精度遠高於光學波段的測量精度。」

  (科技日報北京10月16日電)

(責編:張歌、熊旭)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再次探測到引力波 「時空漣漪」知多少
    中新網6月17日電 時隔四個月,美國雷射幹涉儀引力波天文臺(LIGO)再次放出重磅消息,宣布「又探測到了一個引力波事件」。人類第二次探測到被稱為「時空漣漪」的引力波,此消息一出,立刻在學界激起「千層浪」。科學家稱,這次探測進一步印證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正確性,同時也是天文學的一個裡程碑。
  • 從探測引力波到探測引力餘波,時空中的背景漣漪
    從探測引力波到探測引力餘波,時空中的背景漣漪 2021-01-16 12: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來自遠古時空的漣漪:你好,GW151226引力波信號
    世界協調時間2015 年12 月26 日凌晨3 點38 分53 秒,科學家們第二次觀測到引力波——時空的漣漪。兩個別為14.2 和7.5 倍太陽質量的黑洞相互繞轉併合,其中至少有一個黑洞有自旋。最後併合生成的黑洞有20.8 倍太陽質量,具有自旋。
  • 時空漣漪助力宇宙學研究
    一些科學家認為罪魁禍首可能是引力,這種時空結構中的細微漣漪可以幫助我們找到缺失的部分。一篇由芝加哥大學科學家共同撰寫的新論文闡述了這一原理。因此,引力波是觀察這些可能的修改引力的理想信使。」引力波是時空的漣漪。自2015年以來,人類已經能夠使用LIGO天文臺捕捉這些漣漪。每當兩個巨大的天體在宇宙中的某個地方碰撞時,它們就會產生一個在太空中傳播的漣漪,攜帶著任何形成它(可能是兩個黑洞或兩個中子星碰撞)的特徵。
  • 在太空諦聽「時空漣漪」:人類發現了引力波!
    引力波是什麼?引力波是從哪兒來的?通過使用一項150年前的發明,讓我們得以測量引力波!如何使用雷射幹涉儀來測量引力波?在五個多月的時間內,研究者們都沒有將他們的發現公之於眾。雷射幹涉儀引力波天文臺(LIGO)的建立者於2017年被授予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 引力波的記憶,時空的永久彎曲,尋找引力波的另一途徑
    原來黑洞合併時產生的引力波也會留下記憶,引力波產生後,會從源頭開始向外產生漣漪,經過星際空間,而引力波經過某些星際空間時,就會導致該時空被永久彎曲,而正是這樣永久彎曲的時空,讓引力波具有了留下「記憶」的行為,並且我們人類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去尋找引力波。
  • 前瞻|時空漣漪論壇:黑洞三俠與引力波二老在上海的思想碰撞
    這中間虧損的能量,在宇宙中激起了一串漣漪,在無垠的空間裡蕩漾來開。這股被稱作「引力波」的信號,經過13億年的漫長旅行,在2015年9月14日5時51分撞上了位於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的LIGO探測器。7毫秒後,位於華盛頓州的LIGO探測器也接收到了這份訊息。這7毫秒的電光石火註定載入人類科學史冊。
  • 時空的漣漪可以解釋宇宙的神秘存在
    這項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的新研究表明,這種解釋背後的時空波動很小。這些宇宙弦可能是時空中非常微小的波動(引力波)的來源。 在我們的宇宙中,最強的引力波發生在超新星爆發期間或兩個黑洞合併時,但是據說宇宙弦引起的引力波要比迄今為止我們的儀器所探測到的弱得多。
  • 廣義相對論預言的時空漣漪已經露出破綻
    然而,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中所預言的引力波因其信號微弱,很難被測量,一百年來還一直未被證實。最近,「發現引力波」的傳言鬧得沸沸揚揚,我們暫且不論這個傳言的真假,先扒一扒引力波這貨。引力波,用一句簡單的話描述就是「時空的漣漪」。根據廣義相對論的預言,宇宙中大質量物體的碰撞和黑洞的形成會釋放出引力波。
  • 引力波讓我們「聽」見宇宙暗處的秘密
    它是時空的漣漪17世紀,當一個傳說中的蘋果幫助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之後,更多的問題接踵而來。引力到底是什麼?引力是如何產生的?它又是如何影響到世間萬物的?這些問題困擾著當時最頂尖的科學家們。直到兩百年後,才有人提出了一個現在看來最靠譜的推論。
  • 【科學美圖】目睹時空漣漪
    3月17日宣布,美國科學家通過BICEP望遠鏡觀測到了宇宙誕生後留下的原始引力波,這是目前為止有關宇宙暴脹理論的首個直接證據,由此也引發了新一波對於宇宙和天文學新的關注。果殼編輯搜集最新一周天文美圖,帶領大家一起領略時空漣漪。
  • 宇宙驚人發現:黑洞和時空漣漪共存?
    在銀河系中存在黑洞和時空漣漪共存現象。
  • 衛星圖像顯示:隱藏的引力波在澳大利亞引發「漣漪」
    澳大利亞海岸上空的一張太空照片捕捉到了重力波,這張衛星照片是上周由澳大利亞氣象站點拍攝地,顯示了空氣從陸地飄向海洋的漣漪。一行行彎曲的白線浮現出來,就像被擾動的水中泛起的漣漪嗎,而這些白色的薄帶是在大氣重力波的頂部形成的雲。
  • 引力波的漣漪是時間和空間的改變...
    引力波的漣漪是時間和空間的改變嗎?除了時空還有其他維度的空間嗎? 每個問題背後都有一份翹首以待的熱情,如何回復,你懂得!
  • 引力波的發現,人類將會實現時空穿越
    幾十億年後,在地球上,一名名為「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的探測器——LIGO,收到了這道波,信號僅僅持續了五分之一秒。這是LIGO首次探測到引力波。這些宇宙中蕩起的漣漪是什麼呢?這得從引力說起,這是讓兩個物體相互吸引的一種力,在可觀測的宇宙中,引力作用於所有的物體。你在吸引著地球、月亮、太陽,甚至每一顆恆星,同樣,它們也在吸引著你。
  • 什麼是引力波?它是怎麼被發現的?
    作者:尼古拉斯·米(Nicholas Mee)來源:華章科技01 引力場的漣漪——引力波法拉第(見圖4-1)認識到,遍布於整個空間的電磁場是電磁力的載體。這個觀點改變了我們對物理世界的理解。誰想到,這個場竟然就是時空本身。在廣義相對論裡,時空就好比是電磁場,物質的質量是電荷。廣義相對論預言,大質量物體在猛烈旋轉時會產生引力波,由於引力可以用時空扭曲來描述,那麼引力波就是時空的漣漪(見圖4-2)。
  • 在太空諦聽「時空漣漪」?我國首顆空間引力波探測星「太極一號」上...
    在太空諦聽「時空漣漪」——我國首顆空間引力波探測星「太極一號」上的蘭州印記一個世紀前,愛因斯坦基於廣義相對論預言了引力波的存在;而雙黑洞併合產生的引力波2015年才首次在地面被直接觀測到。倘以水面比喻時空,引力波就是引力在時空間留下的漣漪,它為人類探索宇宙奧秘打開了有別於電磁波的全新窗口。
  • 天文學家可能在時空中檢測到了背景漣漪
    據外媒報導,截止到目前,我們人類探測到的引力波就像時空海洋中的海嘯,但科學家們相信,柔和的漣漪也應該遍及宇宙。現在,一項對遍布銀河系的脈衝星發出的光進行的長達13年的調查可能已經揭示了這些背景信號的第一個線索。
  • 來自中子星併合的引力波
    引力波是一種不同尋常的波動。簡單來說,引力波是當物質的分布隨時間發生變化時產生的「時空漣漪」。波一般人都很熟悉,一塊石頭被丟進水裡在湖面上會產生的波紋。但時空的波動和物質的波動確有根本區別。當引力波從宇宙深處傳到地球表面的時候,地球上所有的物質都會隨之波動,不管重如泰山或輕如鴻毛都會一起隨引力波波動。不僅如此,所有的時鐘無論多麼精確都會相應的時快時慢。
  • 引力波讓我們「聽」見宇宙時空的形狀,黑洞、蟲洞或有新的解釋
    曾經,愛因斯坦推測引力波的存在,但卻認為引力波無法檢測到。這是一個小小的推斷失誤。只因為當時的科學技術和現在相比已經天差地別,愛因斯坦也沒有想到我們科學家有技術手段偵測到引力波。如果,愛因斯坦活到現在,估計他還有更多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