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時空漣漪論壇:黑洞三俠與引力波二老在上海的思想碰撞

2020-11-28 澎湃新聞

距離地球13億光年以外,兩個黑洞圍繞彼此,旋轉起舞。它們的質量分別是太陽的29倍和36倍。隨著「死亡之舞」走向尾聲,雙黑洞的距離越來越近,旋轉越來越快,最終碰撞相擁,在不到一秒鐘的電光石火間併合成一個62倍太陽質量的新黑洞。

這中間虧損的能量,在宇宙中激起了一串漣漪,在無垠的空間裡蕩漾來開。這股被稱作「引力波」的信號,經過13億年的漫長旅行,在2015年9月14日5時51分撞上了位於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的LIGO探測器。7毫秒後,位於華盛頓州的LIGO探測器也接收到了這份訊息。

這7毫秒的電光石火註定載入人類科學史冊。

澎湃新聞獲悉,在即將於上海開幕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雷射引力波幹涉天文臺LIGO的三大元老之二,同時也是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巴裡·巴裡什和基普·索恩,將帶來LIGO和引力波的最新故事。

有趣的是,與他們同臺共話的另外三位科學家都以黑洞研究成名,包括人類首張黑洞照片背後的「首席攝影師」,新科諾獎得主、銀河系中心黑洞的發現者,以及「黑洞不黑」的理論完善者。

黑洞碰撞釋放引力波,黑洞三俠與引力波二老的思想碰撞,又將激蕩起怎樣的漣漪?

①  巴裡·巴裡什 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沒有巴裡什中途接手,用極強的協調管理手段力挽狂瀾,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可能永遠是一個爛攤子。

1994年,從破產的美國超級超導對撞機項目中退出的巴裡·巴裡什成為LIGO項目的負責人,在數月內給出了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NSF想要的詳細計劃。LIGO以3.95億美元成為歷史上NSF投資最大的項目。隨後,位於路易斯安那州和華盛頓州的兩個幹涉儀破土動工。

2016年,正值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百年之際,LIGO宣布成功探測到時空的漣漪,震動物理學界,並在次年眾望所歸地斬獲了諾獎。從黑洞碰撞到中子星併合,引力波和LIGO的故事還在繼續。

②  基普·索恩 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索恩是LIGO的創始人之一,但這位交際活躍的明星科學家的興趣遠不限於引力波。他少年成名,三十歲時成為了加州理工學院歷史上最年輕的正教授之一,在引力物理學和天體物理學領域有廣泛建樹。就科幻迷們關注的黑洞、引力波、相對論、時間旅行以及蟲洞話題,索恩都曾發表過精彩的公眾演講。

他豐富多彩的朋友圈包括已故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新科諾獎得主羅傑·彭羅斯、科幻作家卡爾·薩根,甚至是著名電影導演克裡斯多弗·諾蘭。科幻大片《星級穿越》、《信條》背後的科學顧問,正是索恩。

③  謝普德·多爾曼 2020年基礎物理科學突破獎得主

2019年4月,全世界被同一張照片刷屏——人類首張黑洞照片。謝普德·多爾曼 (Sheperd Doeleman)正是背後「攝影團」裡的「首席攝影師」。

拍攝黑洞,一臺望遠鏡可搞不定。全球8臺望遠鏡組成陣列,聯合觀測,形成一個有效口徑等於地球直徑的大望遠鏡。這個虛擬的大望遠鏡叫做「事件視界望遠鏡」(EHT),而多爾曼正是「事件視界望遠鏡」項目的負責人。

④  安德魯·施特羅明格 2017年基礎物理科學突破獎得主

施特羅明格國際上弦理論的學術帶頭人之一,在弦理論、黑洞研究、量子場論等方面有卓越的貢獻。他給出了黑洞熱力學定律的量子統計引導,用弦理論從微觀角度解釋了貝肯斯坦-霍金黑洞熵公式,即「黑洞不黑」假說。此外,他還與其他理論物理學家一起,首次開展了將弦理論與粒子物理標準模型聯繫的嘗試性研究。

⑤  安德烈婭·蓋茲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蓋茲是諾貝爾物理學獎120年歷史上第四位女性得主。自1994年起,她就在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工作,領導著銀河中心小組。這25年來,小組的主要工作是利用夏威夷巨大的凱克望遠鏡長期跟蹤銀河系中心的人馬座A*區域,人們懷疑那裡隱藏著一個超大質量黑洞。

要知道,黑洞在概念上是無法被窺視的,但科學家們可以間接地看到它的強大引力是如何牽引周圍恆星運動的。

經過25年的時間,她的腦海裡已經有了人馬座A*區域一些最明亮恆星的詳細地圖。

「我感覺所有這些恆星都像孩子一樣,你知道並且能認出它們的名字,但每年它們都會變得有點不同。」她說道。

這些「孩子們」的走位越來越精確地呈現在蓋茲的眼前,蓋茲確定,一個極其沉重、看不見的物體牽引著恆星,令它們以眩目的速度繞行。約等於400萬個太陽的質量聚集在一個不比太陽系大的區域。黑洞是唯一可能的解釋。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將於10月30日-11月1日在上海召開。包括61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近140位諾貝爾獎、圖靈獎、菲爾茲獎、沃爾夫獎、拉斯克獎等全球頂尖科學獎項得主出席。除了黑洞和引力波,量子科學、光遺傳學、DNA晶片儲存、新冠病毒研究等前沿關鍵詞也將被列入討論。

論壇期間將有130餘場科學家獨立演講、70餘場主題峰會,大部分活動將通過網絡向公眾直播。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又見引力波 時空起漣漪
    原標題:又見引力波 時空起漣漪   圖片來自網絡   編者按:引力波,是由黑洞、中子星等碰撞產生的一種時空漣漪,宛如石頭丟進水裡產生的波紋。百年前,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預言了引力波的存在,但直到2015年人類才首次探測到引力波。通過引力波,人們有可能了解宇宙早期的樣貌。此次,人類第5次探測到引力波,並首次觀測到引力波電磁對應體,這將開啟引力波天文學的新時代。
  • 引力波碰撞「生」黑洞
    球面波和平面波引力波是大質量物體(如黑洞、白矮星等)運動、碰撞時產生的時空漣漪。大多數引力波都是球面波,就是說,當它們向外傳播的時候,就像球膨脹起來一樣,以一個點為中心,向四面八方均勻地傳播。引力波傳播越遠,強度越小——譬如說,兩顆白矮星碰撞,在碰撞點引力波本來是很強的,但傳到我們遙遠的地球上,強度就衰減到僅能讓長4千米的引力波探測器伸縮大約一個質子直徑的千分之一了。
  • 從探測引力波到探測引力餘波,時空中的背景漣漪
    從探測引力波到探測引力餘波,時空中的背景漣漪 2021-01-16 12: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黑洞的碰撞使引力波變得更加有趣
    天文學家首次探測到質量相差懸殊的兩個黑洞之間的碰撞,這為天體物理學和引力物理學開闢了新的前景。這一事件提供了來自這些微弱時空漣漪的第一個明確無誤的證據,表明至少有一個黑洞在合併之前在旋轉,這讓天文學家罕見地了解了這些黑暗物體的一個關鍵屬性。
  • 來自黑洞的碰撞?科學家捕捉到巨大引力波
    正如愛因斯坦在一個多世紀前所預言的那樣,宇宙中最猛烈的現象會產生這些時空的漣漪,它們以光速向各個方向傳播,就像石頭扔進池塘裡濺起的漣漪那樣。報導稱,上述信號是在2019年5月21日被捕獲的,僅持續了1/10秒。
  • 黑洞碰撞產生的引力波,擠壓和拉伸空間,導致時空永久性的扭曲!
    天文學家觀測到引力波是空間和時間的漣漪,由雙黑洞碰撞合併、雙中子星碰撞合併或由中子星和黑洞碰撞等大質量天文事件產生的,因為質量黑洞等大質量天體合併事件,我們人類的儀器靈敏度才能夠探測到,並非是說只有這樣才能產生。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預測,引力波(GW)會在經過時擠壓和拉伸空間,並將永久扭曲空間,留下對波的「記憶」。
  • 時空漣漪助力宇宙學研究
    一些科學家認為罪魁禍首可能是引力,這種時空結構中的細微漣漪可以幫助我們找到缺失的部分。一篇由芝加哥大學科學家共同撰寫的新論文闡述了這一原理。該論文發表在最近的《物理學評論D》上(點擊文末「閱讀原文」查看論文),該方法依據的是引力波的引力透鏡效應(gravitational wave lensing)--引力波經過超大質量黑洞或大型星系時其軌跡被偏折的現象。
  • 科學家再次探測到引力波 「時空漣漪」知多少
    中新網6月17日電 時隔四個月,美國雷射幹涉儀引力波天文臺(LIGO)再次放出重磅消息,宣布「又探測到了一個引力波事件」。人類第二次探測到被稱為「時空漣漪」的引力波,此消息一出,立刻在學界激起「千層浪」。科學家稱,這次探測進一步印證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正確性,同時也是天文學的一個裡程碑。
  • 宇宙驚人發現:黑洞和時空漣漪共存?
    在銀河系中存在黑洞和時空漣漪共存現象。
  • 可以使用時空中的漣漪來檢測黑洞的「毛髮」
    但新的研究表明,時空中的漣漪(引力波),可能攜帶著這種隱藏信息的微弱低語,因為它揭示了黑洞表面細微的「毛髮」的存在。「長毛」的黑洞?無論什麼落入黑洞,無論是恆星、氣體雲和塵埃,還是你最大的敵人,黑洞都可以用三個且只有三個簡單的數字來描述:電荷、質量和自旋。這意味著如果你有兩個完全相同大小的黑洞,完全相同的電荷,並且以完全相同的速率旋轉,你將無法區分它們。這令人懷疑的原因是,所有落入這兩個黑洞的有價值的信息都發生了變化。它被摧毀了嗎?消失在視界之下?困在宇宙某個難以接近的地方?
  • 在太空諦聽「時空漣漪」:人類發現了引力波!
    十幾億年以前,在遙遠的宇宙深處,一個黑洞正緩慢地陷入另外一個黑洞的引力場。這場起始於兩個龐然大物之間的戰鬥,最終將會以猛烈的爆炸結束。今天,我們又該如何來了解這場戰鬥的始末呢?一位漢諾瓦的數據分析師作出重大的發現。引力波是什麼?引力波是從哪兒來的?通過使用一項150年前的發明,讓我們得以測量引力波!
  • 人類首次直接探到引力波:黑洞碰撞引發-人類,引力波,黑洞,探測...
    13億年前的地球充其量還只有低等生命的存在,然而那時候遙遠外太空裡一顆質量為29倍太陽質量的黑洞與另外一顆36倍太陽質量的黑洞緩慢地靠近了,它們相互繞轉,最後碰撞併合在一起,並撥動宇宙的琴弦——發出引力波。引力波以光速傳播,在走了漫長的13億年後,如今正強烈地撥動著2016年地球人的心弦。
  • 100億光年外三個超大黑洞終將碰撞,結局將超乎想像的壯觀!
    如果一個黑洞還不夠恐怖的話,那麼來感受一下兩個黑洞戰鬥的威力吧!在浩瀚的宇宙中,黑洞偶爾也會成雙成對,但是它們之間一點也不和諧!一旦兩個黑洞靠的很近,它們就會被相互間的引力牽引,兩個相互圍繞著運轉的黑洞快速旋轉,它們最終會撞在一起合併成一個黑洞。黑洞之間的碰撞非常普遍,它們之間的合併會造成時空中巨大的混亂。
  • 量子壓縮器能極大提高探測器精度,識別出更多黑洞碰撞的引力波!
    在幹涉儀型引力波探測器中,這種反向作用效應表現為量子輻射壓力噪聲(QRPN),並將最終(但還沒有)限制靈敏度。在本研究中提出了使用量子工程光態來直接操縱系統中的量子反作用。在系統中它在10-50kHz範圍內佔主導地位,觀察到量子反作用噪聲降低了1.2dB。這一實驗是實現未來幹涉型引力波探測器QRPN降低和提高靈敏度的關鍵一步。
  • 科學家觀測到中子星與黑洞碰撞產生的引力波
    來源:新浪科技最新引力波觀測顯示,該引力波源自質量嚴重不對稱的碰撞事件。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6月28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天文學家發現迄今最奇怪的引力波信號,該發現將有助於科學家們改寫對宇宙的認知。當超大質量天體扭曲周圍時空並在宇宙釋放漣漪時,會形成引力波。
  • 引力波的記憶,時空的永久彎曲,尋找引力波的另一途徑
    原來黑洞合併時產生的引力波也會留下記憶,引力波產生後,會從源頭開始向外產生漣漪,經過星際空間,而引力波經過某些星際空間時,就會導致該時空被永久彎曲,而正是這樣永久彎曲的時空,讓引力波具有了留下「記憶」的行為,並且我們人類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去尋找引力波。
  • 來自遠古時空的漣漪:你好,GW151226引力波信號
    世界協調時間2015 年12 月26 日凌晨3 點38 分53 秒,科學家們第二次觀測到引力波——時空的漣漪。兩個別為14.2 和7.5 倍太陽質量的黑洞相互繞轉併合,其中至少有一個黑洞有自旋。最後併合生成的黑洞有20.8 倍太陽質量,具有自旋。
  • 引力波的發現,人類將會實現時空穿越
    引力波是什麼:2015年9月14日早上6點,科學家們利用儀器觀察到了一種人類從未見過的現象,兩個大約三十倍太陽質量的黑洞發生了碰撞,它們已經繞彼此運轉長達數百萬年之久,當二者越來越接近,它們的環繞的速度也越來越快,最終兩個黑洞發生碰撞,並融合成了一個更大的黑洞。在碰撞前的零點幾秒內,發出了一道波,在宇宙中以光速傳播著。
  • 探索黑洞秘密!科學家:空中的漣漪檢測黑洞「頭髮」真可以嗎?
    幾十年來,許多科學家認為,任何信息陷入黑洞都可能永遠丟失。但是新的研究表明,時空的漣漪或引力波可能會通過揭示黑洞表面上稀疏的「毛髮」的存在而對這種隱藏的信息發出微弱的耳語。一個毛茸茸的問題?據我們了解(黑洞的信息不是很多),黑洞是可疑的簡單對象。
  • 引力波探測器發現迄今為止最大黑洞
    他們發現兩個巨大的黑洞相互碰撞形成了另一個質量是太陽142倍的黑洞,這是迄今為止人類用引力波探測到的最大黑洞。我們有直接的證據證明黑洞可能是太陽質量的幾十倍,在恆星死亡時形成,而超大質量黑洞的質量至少是太陽的100萬倍,位於星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