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高」已經成了中老年人的常見病症,數以億計的患者每天都奮鬥在抗「三高」的一線。然而即便如此,因「三高」誘發相關疾病而喪生的人仍然不計其數。
為此,許多患者急於求成,一心想要儘快降低「三高」,只求它越低越好。但血壓、血脂、血糖降得太低真的更有利於健康嗎?
以下5類人的血壓並不是越低越好
高血壓伴冠心病的人
對於合併冠心病和心絞痛的高血壓患者,血壓應控制在一個區間範圍內,不能過高或者過低,130/80mmHg左右是比較合適的。
患過腦卒中(中風)的人
發生過中風的患者血壓不宜低於120/70mmHg,有研究發現,一部分發生中風的病人雖然白天血壓很高,但到了晚上則血壓急降,此類患者最好做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
高血壓伴腎功能損害的人
60歲以上的高齡病人,即使有蛋白尿,血壓也不應低於110/70mmHg。
年齡大於65歲的人
由於老年人全身動脈硬化,血壓過低尤其舒張壓過低可能引起冠狀動脈供血不足。目前對無冠心病的老年高血壓患者,舒張壓的最低安全限度還未確定,因此要聽取專業醫生建議,及時調整藥量。
高血壓合併糖尿病患者
對於大多數糖尿病患者,收縮壓130mmHg較為合適。糖尿病患者一旦發現血壓高,應積極採取治療,否則容易損害到腎功能。
血壓過低時根本沒有足夠的動力來促進血液流動,血液流通速度慢易形成血栓。特別是本身有腦血管狹窄的人,血壓過低時會增加缺血性腦中風發作機率。
低血壓的預防及應對
老年人、高血壓患者在改變體位時,如:蹲-站、坐-站、臥-站,動作一定要緩慢。此外,不要吃得過飽、出汗後及時補水等,也有助於避免體位性低血壓。
發生低血壓時,可以喝一杯淡鹽水,能快速補充血容量,促使血壓上升。
血脂越低越好嗎?
血脂是人體內的中性脂肪,包括膽固醇、甘油三酯和類脂,是人體不可缺少的生理物質,它不僅參與能量的產生和貯存,還是合成腎上腺皮質激素、雄激素、雌激素等的原料。如果血脂水平過低,機體的一些生理活動必將受到影響。
年齡超過70歲的老年人,膽固醇水平低於4.16 mmol/L時,其危險性與膽固醇水平高於6.24 mmol/L相當。儘管腦出血發病率隨膽固醇水平下降而降低,但膽固醇低於3.64 mmol/L時,腦出血發生率反而更高,而且縮短壽命。
血脂偏低往往是長期營養不良或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結核病、惡性腫瘤的危險信號,所以更需引起重視和警惕。由此可見,血脂不是越低越好,也不是越高越好,應該使其處在一個合理的範圍內,一方面能維持人體正常生理活動,另一方面又不致危害健康,導致疾病的發生。
對於沒有冠心病和其他部位動脈粥樣硬化的人其血脂總膽固醇最佳範圍為5.2~5.6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要小於3.6 mmol/L;
如果存在冠心病危險因素,但無冠心病史和動脈粥樣硬化時,血清總膽固醇應小於5.2 mmol/L,低密度脂蛋白應小於3.12 mmol/L;
冠心病患者總膽固醇應小於4.68 mmol/L,低密度脂蛋白應小於2.6 mmol/L;
糖尿病患者血脂控制水平跟冠心病患者應當一樣。
維持膽固醇平衡很重要
控制攝入量:控制飲食中的膽固醇、飽和脂肪酸的攝入,適當減少動物油、植脂末(奶精)等的攝入。
降低膽固醇吸收:適當增加可溶性膳食纖維、植物甾醇的攝入,如:燕麥、糙米、豆類、小麥胚芽、麥麩、杏仁、花生等,有助於減少膽固醇吸收。
護好肝臟:膽固醇主要在肝臟中轉化為膽汁酸,想要維持正常的膽固醇代謝,肝功能正常很重要。平時應減少熬夜、喝酒、盲目用藥等傷肝行為,可適當多吃優質蛋白、維生素C/E,Ω-3脂肪酸,有助於保護肝臟。
適當補充益生菌:
無論是肝臟合成還是食物攝入的膽固醇都需經過小腸吸收,所以腸道健康對於膽固醇的平衡也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平時可適當多吃酸奶、奶酪、豆豉等發酵食品,也可補充益生菌製劑。
血糖太低的危害並不亞於高血糖
低血糖給身體帶來的危害並不亞於高血糖。
當出現低血糖時會使得大量腎上腺素等激素升高,促使血管收縮,有很多老年人存在血管狹窄和動脈粥樣硬化等,血管收縮會使得重要臟器如大腦、心臟和肝臟供血不足。
當出現低血糖後,血管在狹窄的基礎上進一步收縮,勢必會引起心肌梗死或腦梗死,甚至會危及生命。
血糖濃度過高時會使得心臟和大腦缺血和缺氧,從而誘發心腦血管疾病。低血糖會損害心臟傳導系統,容易誘發心律失常。也會使得大腦營養供應不足,腦組織神經系統受到損害,增加患上老年痴呆症風險。
血糖含量過低時會降低腎小球濾過率,對腎臟帶來損害,甚至會引起急性腎功能衰竭。
發生低血糖時最重要的就是及時補充糖分。
輕中度低血糖患者可立即吃點葡萄糖、蜂蜜、果汁,這三者中的糖是單糖,能直接被腸道吸收,升血糖較快。15分鐘後監測血糖,若沒有恢復到正常水平,應及時就醫。
如果發生嚴重低血糖,出現抽搐、昏迷等表現時,家人不宜給病人餵糖水,否則可能造成窒息。此時應就近送醫或儘快撥打120,靜脈輸注葡萄糖。
不要盲目追求血壓、血脂和血糖過低,其給身體帶來的危害過猶不及。
來源: 人衛健康 BTV我是大醫生官微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將立刻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