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一家高校供職的劉先生還記得,20年前從老家淮安來南京上大學,每次回家都得坐長途汽車,路程達5個多小時,現在,南京到淮安一路高速暢通直達,自駕回家成了常事,而隨著9月20日寧淮城際鐵路動工,預計2023年建成後,從南京到淮安的時間將縮短為1小時。
南京和淮安同屬南京都市圈,共建、共享、同城化,南京都市圈八市一體化發展,正讓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便捷。
南京都市圈,這個從2000年起就開始謀劃的城市戰略聯盟,歷經近20年的發展,目前正一步步打造成為國家級都市圈,在全國同類城市圈中已具備較高影響力。
我們600年前是一家
南京都市圈橫跨江蘇和安徽兩個省、長江和淮河兩個流域,包括南京、鎮江、揚州、淮安、蕪湖、馬鞍山、滁州和宣城八市,是國內為數不多的跨省都市圈之一。
在歷史上,八市之間就有很高的融合度,明代,八市大部分區域同屬南直隸,至清代初又同屬江南省。
作為江蘇省省會,南京的獨特地理位置,使都市圈融合發展具有先天優勢——南京的土地形狀呈長核形姿態,南北狹長、東西偏窄,南、西、北三面與安徽省接壤,只有東部與省內的揚州、鎮江和常州接壤,這樣獨特的地理位置是中國所有省會中獨一無二的。也正基於此,南京成為都市圈八市地理位置上的中心城市。
南京市發改委負責人介紹,南京都市圈總面積6.3萬平方公裡,人口3255萬人,2018年地區生產總值約3.37萬億元。
在地域分布上,南京都市圈「承東啟西、承南接北」,地處中國重要的沿海和沿江發展軸線的交匯點,是東部與中西部經濟發展的轉換地帶、南方與北方經濟發展的交融區域,具有戰略性樞紐地位。多年來,八市共同接受來自上海的輻射帶動,經濟社會聯繫更加緊密,成為長三角城市群的重要組成部分。
產業分布方面,都市圈八市產業發展成梯度分布,城市產業各有亮點,互補性強。南京綜合優勢明顯,科教資源豐富,服務經濟較為發達,技術密集型製造業佔優勢;鎮江、揚州、蕪湖、馬鞍山等市工業經濟地位突出,資本密集型製造業比重較大;滁州、淮安、宣城三市農業基礎雄厚,勞動密集型製造業佔比大。
不斷擴容的「朋友圈」
南京都市圈這個概念誕生於2000年,於江蘇省城市工作會議上正式提出。回顧近20年的時間軸可以看出,這個「朋友圈」正加速成長壯大。
2002年,江蘇省政府批覆同意省建設廳編制《南京都市圈規劃》,南京都市圈正式成立。
2011年,安徽省行政區劃調整,撤銷巢湖市,南京都市圈成員城市調整為南京、鎮江、揚州、淮安、蕪湖、馬鞍山、滁州七市。
2013年,南京都市圈第一屆黨政領導聯席會議暨南京都市圈城市發展聯盟成立大會在南京召開,成立了南京都市圈城市發展聯盟。本次會議吸納宣城市加入南京都市圈,都市圈成員城市調整為:南京、鎮江、揚州、淮安、蕪湖、馬鞍山、滁州、宣城八市。
2018年12月,第三屆南京都市圈黨政聯席會議在南京召開,審議通過《南京都市圈一體化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啟動吸納常州市金壇區、溧陽市加入都市圈程序。
共建更要共享,讓更多人享受同城化待遇
世業衛生院是鎮江市一個普通的鄉鎮衛生院,如今,當地的居民到衛生院就醫,可以得到南京鼓樓醫院專家的遠程會診;
南京與鎮江、揚州、蕪湖、馬鞍山、滁州等市已實現高鐵或動車1小時內直達。去年12月21日,南京至句容城際鐵路動工,今年9月20日,寧淮城際鐵路動工;
……
南京都市圈建設,正讓越來越多的老百姓享受到同城化待遇,八市在基礎設施、產業合作、生態環境、公共服務等領域均取得重大突破。
記者從南京市衛健委了解到一組數據:「南京都市圈統一預約掛號服務平臺」已經建成,覆蓋八市的147家醫院9844個醫學專科,市民可以通過網上、電話預約掛號,目前已實現服務量超過800萬人次;南京都市圈醫學檢驗報告查詢系統建成並向市民開放,南京、鎮江、揚州、蕪湖四市的醫院已向南京市衛生信息平臺累計上傳各類醫學醫檢報告近2億份;自2014年起,南京市兒童醫院與滁州市兒童醫院建立了緊密的醫聯體合作關係,目前滁州市兒童醫院已獲批安徽省「十三五」省級重點專科並已通過中期驗收。
教育方面,除了南外淮安分校開始招生,琅琊路小學與滁州大王鎮中心小學、中華中學與滁州一中分別籤訂了校際合作協議,為當地老百姓提供優質教育服務;南京高等職業技術學校與滁州市機電工程學校於2015年正式籤署框架合作協議,明確在師資幹部隊伍培養、專業建設、實訓資源共享和五年制高職人才培養等領域進行深度合作。
此外,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郵電大學等多所高校在鎮江、揚州、淮安、馬鞍山、滁州等地設立高新技術研究院,加強創新資源輻射。
未來:建國家級都市圈,在同類城市圈中脫穎而出
在今天,都市圈共建成為中國城市群發展的重要戰略,國內發展較為完善的都市圈已有18個,南京都市圈怎樣從中脫穎而出?去年底舉行的南京都市圈黨政領導聯席會議提出,打造同城化程度較高、具有較強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國家級都市圈。
目標既定,接下來,南京都市圈將開足馬力運轉,以創新資源協同融合、產業體系協作分工、基礎設施快聯快通、生態環境共保共治、市場體系統一開放、智慧服務水平提升、公共服務共建共享七大領域為突破口,全力建設國家級跨省都市圈樣板。
——建立都市圈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發揮企業聯盟、研究會、商會等合作組織作用,強化企業間科技創新網絡聯繫,促進聯盟開放創新與國際合作,構建具有國際水平的協同創新共同體。
——加快推動寧句城際軌道、寧蕪鐵路電氣化改造等項目建設,實現都市圈內主要城市半小時高鐵通達。
——加密過江通道建設,加快形成寧鎮揚、寧滁「3011」交通圈,即30分鐘的快速通勤圈、1小時的休閒旅遊生活圈、1小時的生產要素物流圈。
——研究制定毗鄰地區新增產業禁止和限制目錄,共同劃定開發邊界,加強房地產開發聯動監管,防止城鎮連片蔓延開發。
——共建中大醫院南京都市圈醫療聯合體,推動都市圈醫院檢驗結果共享和互認,建立疑難重症會診和轉診綠色通道。
有專家指出,當前,城市群已經成為推進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的主體形態。南京都市圈作為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建設的重要一極,需要有更大的擔當和作為、更加務實和創新的舉措,努力實現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更好服務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都市圈建設,要空間相近,更要民心相容,在提升都市圈快速通勤能力的同時,還要提升都市圈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大力度推進共享制度銜接、標準統一的基本公共服務,讓都市圈城市真切感受到同城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