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歸來話肝癌系統性治療

2021-01-20 騰訊網

肝癌是中國最具特色的腫瘤類型,一直是腫瘤治療領域的難點和熱點。隨著靶向治療、免疫治療藥物的蓬勃發展,原發性肝癌的治療策略由單一局部治療向聯合系統治療轉變。尤其是近年來新的靶向藥物的誕生,以及免疫治療的進展,正在逐漸改寫肝癌的治療現狀,當然同時這些新藥的發展和治療理念的更新也對傳統外科手術帶來了不可避免的衝擊。近日,我們採訪了剛剛從日本札幌第十屆亞太原發性肝癌專家會議(APPLE 2019)歸來的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陳亞進教授,請他分享了關於肝癌系統性治療的最新資訊。

陳亞進教授

APPLE之行:爭議 共識 轉變

亞太原發性肝癌專家會議(APPLE)迄今已經舉辦九屆,陳教授介紹,第10屆APPLE會議是迄今規模最大的一次,與會者逾千人,重點交流了通過既有證據對當前治療手段的評價和總結的最新成果。期間還舉行了一場中日肝癌聯盟與國際同行就肝癌治療標準的討論,有一百多位中國專家參與。

據陳教授介紹,有幾點內容令他印象深刻。其一,小肝癌治療選擇的爭議達成共識。此前關於小肝癌手術還是消融治療一直有爭論,且小肝癌的標準也不一致。本次會議達成共識提出,對於2cm以下的單個小肝癌,手術和消融療效相當。不過陳教授也指出,對於位於邊緣或靠近重要管道的肝癌,消融治療還是有局限性,消融治療的優勢在於給患者的創傷小,近年來,腹腔鏡肝切除技術發展很快,未來或也將成為小肝癌的治療選擇之一。

其二,更加強調轉化治療。隨著系統治療的進展,對於過去不能切除的肝癌,可以通過局部治療與系統治療序貫聯合的綜合治療方法,使腫瘤縮小、肝功能改善,轉化為可以切除的肝癌。

其三,東西方肝癌治療觀點激情碰撞。會議期間舉行了中日肝癌聯盟閉門會議,就中日指南與歐洲巴塞隆納指南的差異進行了討論。中日指南很多觀點接近,與巴塞隆納指南存在一些差異,巴塞隆納指南對於B期肝癌更強調化療栓塞的治療,手術和移植治療的範圍也局限在BCLC A期患者,5cm以上肝癌基本不考慮手術,這與我們積極手術的觀點相左。同時,中日專家一致認為,脈管癌栓是影響肝癌分期和預後的最重要的指標之一,而西方國家更注重門脈高壓對分期的影響,以此作為重要的分期和預後指標。

其四,經過這十年全身系統治療的發展,外科治療的地位已經悄然發生變化。從以前一味追求切除腫瘤,轉化為更多注重綜合治療,特別是對於進展期肝癌,強調局部加全身序貫聯合的全程管理。目前肝癌系統治療包括化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多種方法,聯合治療的方案、時機和人群選擇是目前研究的熱點。

最後,在外科技術方面,儘管傳統手術仍是肝癌切除的金標準,但腹腔鏡肝切除術已經有了很大發展,在APPLE 2019上,切除技術、導航技術、可視化技術都進行了充分的交流。預計未來腹腔鏡肝切除在外科治療中將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系統性治療是當前進展期肝癌的主流治療模式

陳亞進教授指出,系統性治療是當前進展期肝癌的主流治療模式,使中晚期肝癌治療上了一個新臺階,局部治療特別是介入治療聯合靶向治療加二線免疫治療,是迄今臨床療效最令人振奮的組合。

系統治療的進展主要得益於新藥的不斷發展。2007年索拉非尼上市並被作為晚期肝癌一線治療後10多年來,有多種藥物試圖挑戰其效果,均以失敗告終,侖伐替尼攜REFLECT研究重磅出擊,成為第一個媲美甚至超越索拉非尼的藥物。這項研究的整體人群分析結果顯示,侖伐替尼的總生存期(OS)改善不劣於索拉非尼,無進展生存期(PFS)、進展時間(TTP)和客觀緩解率(ORR)均顯著優於索拉非尼。其中國亞組數據更加令人欣喜,侖伐替尼與索拉非尼相比,OS顯著延長4.8個月,在PFS、TTP和ORR三個次要研究終點上,侖伐替尼也顯著優於索拉非尼。且手足綜合症等難處理的AE發生率侖伐替尼更低,這就意味著對於中國患者,侖伐替尼可能是更佳的選擇。

目前侖伐替尼也已被推薦作為肝癌的一線治療藥物。在這次會議中,復旦大學中山醫院張嵐教授報導了侖伐替尼在中國真實世界研究中的療效。研究納入45例患者,其中23例為侖伐替尼一線治療,22例侖伐替尼二線/三線治療。根據隨訪至8月的數據顯示,總共29例具有可評估影像報告的患者中,總的客觀緩解率(ORR)達31.03%,其中一線治療ORR為25%,二線治療ORR為35.2%;總的疾病控制率(DCR)達72.4%,且耐受性好。

陳亞進教授結合前述臨床試驗和真實世界數據,高度首肯了侖伐替尼的療效,同時指出,單一治療是不夠的。序貫聯合是趨勢。多學科聯合是目前現在肝癌治療的核心內容,也是未來發展的方向。

那麼,怎樣的系統治療組合能夠獲得更好的療效呢?陳教授介紹,當前研究較多的包括,靶向治療聯合免疫治療,放療聯合免疫治療加靶向治療,介入聯合免疫治療加靶向治療。在諸多聯合方案中,陳教授坦言個人更傾向於PD-1聯合靶向治療,因為肝癌對化療並不敏感,且化療對機體免疫系統有顯著的破壞作用,而PD-1可以動員患者自身的抗癌免疫力,從根本上消除腫瘤。

另外,對於根治性切除術後或消融治療後存在高危復發因素,如有脈管癌栓的患者,有不少中心正在開展預防性的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聯合研究。已有回顧性研究報導對於這類患者應用靶向治療,包括侖伐替尼或索拉非尼,可以延長疾病進展時間和總生存。

當然,最優化的系統治療組合還要等待臨床試驗的數據給出權威回答。

系統性治療帶給傳統外科的衝擊和挑戰

陳亞進教授坦承,系統性治療的進展對外科治療的衝擊是很大的,「很多外科醫生固守一把柳葉刀,相信憑手術刀能把所有的腫瘤切掉,那是不可能的。腫瘤是全身性的疾病,不能只靠手術刀,但手術刀又是非常重要的,它先把主力部隊消滅,殘餘的(癌細胞)就要靠系統治療了。」

陳教授把系統治療稱為「腫瘤治療最後的臨門一腳」,他說,攻克腫瘤的最後一步一定是藥物治療,包括積極的靶向、免疫等藥物治療,這是由腫瘤的生物學行為所決定的。

他進一步介紹,系統治療正在從最初的輔助治療慢慢過渡為新輔助治療。這就意味著系統治療的關口前移,應用時機提前,從根治性切除術後預防復發,到系統治療後再做手術的轉化治療。或許未來它會演變為主要甚至首選的治療,而外科手術反而可能成為輔助的治療方法。「這也不是不可能的」,這恰恰反映了科學的進步。

最後,陳教授就肝癌分子靶向治療的發展方向提出了自己的見解。首先是要尋找有效的靶點,建立肝癌的分子分型;第二是甄選可用於預測療效的分子靶點。目前還沒有可用於肝癌靶向或免疫治療的好的療效預測指標,而肝癌乃至整個消化系腫瘤因為異質性強,對治療的應答多樣,因此,篩選最能獲益的患者意義更為重大。在這一難題被攻克之前,聯合治療是一個有益的手段,可以通過多個靶點、多種力量的聯合,彌補單一治療的缺憾。第三,目前腫瘤治療強調多學科治療,但多學科治療的療效還缺乏有效的綜合評估手段。他強調,對於接受多學科治療的患者,評價療效時不能僅關注影像學的部分緩解或完全緩解,還要關注腫瘤的整體狀況和患者的全身狀況,ORR不完全等同於OS的延長,「總生存期延長才是王道。」

肝癌長期以來令人談之色變。人類在徵服肝癌的道路上櫛風沐雨,砥礪前行。幸運的是,隨著肝癌切除技術的提升,隨著治療藥物的不斷豐富和系統性治療理念的深入,肝癌患者越來越多地看到未來的曙光。路漫漫其修遠兮,攻克肝癌,我們還需努力。

ESF-06534

相關焦點

  • ESMO Asia 中國之聲丨韓玥教授團隊:肝癌一線系統性治療如何選
    網狀Meta分析是一種能夠將直接證據和間接證據合併進行系統性評價的方法,可以同時對三個或者三個以上的幹預措施的療效進行比較,並且能夠對幹預措施的治療結果進行排序,提供最佳幹預措施的概率。 研究結果 本研究通過檢索Pubmed、Science Direct、Codhran Database以及Embase一共1398篇肝癌系統性治療相關文獻,以晚期肝癌的一線系統性治療(靶向、免疫、化療、靶向聯合免疫)的RCT研究作為標準,總共納入了27篇符合標準的文獻(圖1)。
  • 肝癌治療又添「猛將」!重磅藥物阿帕替尼獲批肝癌適應症,中國患者...
    中國肝癌患者的抗腫瘤治療,時至今日又邁出了無比重要的一步。就在北京時間2020年12月31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正式批准恆瑞製藥研發的抗腫瘤血管生成藥物阿帕替尼全新適應症,單藥用於既往接受過至少一線系統性治療後失敗或不可耐受的晚期肝細胞癌患者。
  • 卡瑞利珠單抗實現我國晚期肝癌免疫治療新突破
    &nbsp&nbsp&nbsp&nbsp3月6日,江蘇恆瑞醫藥發布公告稱,公司創新藥卡瑞利珠單抗(艾瑞卡)正式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批准,用於接受過索拉非尼治療和/或含奧沙利鉑系統化療的晚期肝細胞癌患者的治療,這是中國首個獲批肝癌適應症的PD-1抑制劑,標誌著我國晚期肝癌免疫治療取得新突破
  • 史上最新最全最權威的肝癌免疫治療進展!|免疫治療|標誌物|肝癌|...
    然而,過去幾年藥物的快速發展導致了其他血管生成抑制劑和幾種免疫檢查點阻滯劑(ICBS)的批准,這些藥物已經被列為晚期肝癌的治療中。此外,最近貝伐單抗與阿特利珠單抗聯合應用的成功標誌著肝癌一線治療的重要變化。
  •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肝癌一線治療研究突破瓶頸
    腫瘤免疫治療,使得肝癌患者的一線治療突破了瓶頸。最新一期《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發表文章稱,一項臨床III期試驗IMbrave150的完整數據表明,PD-L1抑制劑阿替利珠單抗(Atezolizumab),聯合抗血管生成藥貝伐珠單抗,取得了晚期肝癌一線治療的成功。
  • 樊嘉院士:免疫微環境下肝癌的免疫治療
    會議期間,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的樊嘉院士分享了《肝癌的免疫微環境和免疫治療新策略》。 調控肝癌微環境是重要治療手段 多激酶抑制劑是同時針對肝癌細胞和肝癌微環境研發的靶向藥物,包括調控微環境血管生成、免疫調控、炎症反應。而僅針對肝癌細胞的單激酶抑制劑在隨機臨床研究多以失敗告終,例如C-MET抑制劑,潛在的原因可能在於:激活了癌細胞內在的免疫抑制機制(PD-L1表達上調)。
  • 抗肝癌藥物 六種中成藥有效治療肝癌
    如今的人們因為不良的生活、飲食習慣等,所以患上了各種各樣的疾病,癌症就是其中危害比較大的疾病,癌症中肝癌的發病率很高。那麼,抗肝癌藥物有哪些?肝癌晚期治療方法有哪些?一起來看看吧。抗肝癌藥物肝癌可以運用藥物治療,目前臨床醫療上抗肝癌的西藥只能暫時的控制疾病,所以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中成藥在治療肝癌的同時,也可以調節身體。
  • 【肝癌M019】ADI-PEG20 聯合FOLFOX 治療晚期晚期肝細胞肝癌
    : 三線及以上3.藥品名稱:ADI-PEG204.適應症:肝細胞癌【肝癌M019】ADI-PEG20 聯合FOLFOX 治療晚期晚期肝細胞肝癌一、臨床試驗項目名稱至少曾接受過2種系統治療3. Child-Pugh等級為A。Child-Pugh狀態需要通過臨床表現和篩選期的實驗室檢查數據來確定。4. 按照RECIST1.1的標準至少有1處可測量的病灶存在。接受過局部療法的受試者都有資格入選,只要受試者目前有一處沒有經過局部治療和/或接受過局部治療後的病灶呈現腫瘤大小增加≥20%。
  • GPC3在肝癌治療中的應用進展
    GPC3表達特點是在肝癌組織中過表達,而在正常肝組織不表達或低表達,基於GPC3特有的結構和功能特點, 將其作為肝癌的治療靶點,有可能成為治療肝癌的一把利劍。本文就GPC3在肝癌治療中的應用進展作一概述。
  • 肝癌的治療方式如何選擇?不同時期治療方式不同
    而肝癌還分為原發性肝癌和繼發性肝癌,還要區分不同個情況進行對症治療,肝癌真正的治療原則,主要是通過肝病多學科專家聯合會診進行治療。 專家:不同分期不同治療 對於肝癌的治療,相信很多人都了解一些常規的治療方式,如:手術切除、肝移植、藥物治療、介入治療等這些比較常見的治療方式,但談及肝癌的治療,專家表示,主要還是要區分病情發展到哪個程度,對於不同程度應當採用相對應的治療方式: 1、肝癌早期:肝癌患者多是由肝硬化發展而來,想要解決肝癌問題還需要從肝硬化入手
  • 肝癌免疫治療新突破!肝癌早期復發率降低,是否靠譜?
    手術治療肝癌是最主要的治療手段,但是在手術後5年內出現復發轉移的風險高達60%-70%。特別是在手術後2年內復發,佔了肝癌術後復發的2/3。但是在12月23日,有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傳出,復旦大學的專家團隊針對肝癌進行了深度研究,發現了早期復發性肝癌的癌細胞具有更強的免疫逃逸特徵,也就是說早期肝癌更容易出現復發,就是因為這種癌細胞能夠逃脫人體內的免疫細胞供給,再次尋找機會復發肝癌。
  • 系統性紅斑狼瘡治療藥物簡介
    雖然利妥昔單抗未被批准用於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但B細胞功能障礙被認為是SLE發病機制中最重要的一環, CD20是B細胞特異的表面標記物。2012年美國風溼病協會(ACR)指南建議,在誘導治療6個月後腎炎未得到改善甚至惡化的LN 患者,或CTX和MMF治療均失敗的患者,可考慮使用利妥昔單抗。
  • 治療肝癌數據出爐,我們離「打敗」大魔頭肝癌還有多遠?
    目前臨床上晚期肝癌的治療以介入和TKI靶向藥為主,但總體5年生存率仍低於40%。近些年來,腫瘤免疫療法在腫瘤治療領域連創佳績,改寫了多個腫瘤的指南推薦。腫瘤免疫治療是指通過腫瘤疫苗、過繼轉移的抗原性特異性T淋巴細胞、針對CTLA-4和PD-1/PD-L1等靶點的免疫治療藥物增加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介導的腫瘤殺傷。
  • 羅氏PDL1+貝伐珠單抗pk索拉非尼治療肝癌中國數據公布!
    2月7日,羅氏公布了Tecentriq+貝伐珠單抗 VS 索拉非尼一線治療肝細胞癌(HCC)患者的IMbrave 150研究的中國隊列數據。 IMbrave 150研究採用全球多中心、開放標籤設計,501例既往未接受過系統性治療的不可切除的HCC患者按照2:1分組。
  • NEJM深度綜述:肝細胞性肝癌|溫故知新
    原發性肝癌以肝細胞性肝癌(HCC)為主。在全球範圍內,肝癌是導致癌症相關死亡的第四大常見原因,在發病率方面排名第六。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年度預測,估計2030年將有100多萬患者死於肝癌。
  • 肝癌精準治療獲突破 注意肝癌早期7個信號
    近日,《自然》在線發表了上海市腫瘤研究所與荷蘭癌症研究所的合作成果:首次發現可以通過誘導TP53突變的肝癌細胞,使之發生衰老進而特異清除肝癌細胞,有望為肝癌治療提供新的思路。   什麼是肝癌?  肝癌即肝臟惡性腫瘤,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原發性肝臟惡性腫瘤起源於肝臟的上皮或間葉組織,前者稱為原發性肝癌,是我國高發的,危害極大的惡性腫瘤;後者稱為肉瘤,與原發性肝癌相比較較為少見。  繼發性或稱轉移性肝癌係指全身多個器官起源的惡性腫瘤侵犯至肝臟。一般多見於胃、膽道、胰腺、結直腸、卵巢、子宮、肺、乳腺等器官惡性腫瘤的肝轉移。
  • Nature:中國科學家發現肝癌精準治療新靶點!
    雖然手術治療在早期可能是有效的,但5年總生存率只有50-70%。針對這群預後較差的早期肝癌患者,目前仍缺少有效的靶向治療手段。因此,基於中國國情,尋找肝癌精準治療的新靶點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該研究根據101例早期肝細胞癌患者癌症組織及配對癌旁組織樣本的蛋白質組數據,將目前臨床上認為的早期肝癌患者,分成三種蛋白質組亞型(S-I, S-II, S-III),而不同亞型的患者具有不同的預後特徵,術後應採取不同的治療策略。
  • 盤點2020|陳敏山教授:肝癌治療進展年度盤點
    現為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肝臟外科主任、中山大學肝癌研究所所長。兼任中國抗癌協會肝癌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肝癌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醫學會肝癌分會主任委員、廣東省抗癌協會肝癌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香港中文大學求佳外科客座教授。 從事肝癌的臨床和研究工作30年,臨床上以外科為主,熟悉和掌握肝癌多種治療手段,並積極推廣肝癌的多學科綜合治療。
  • 肝癌有新突破!我國揭示肝癌復發與3種細胞有關,成治療新依據
    歐陽也開始進行後續的治療。 但是讓人沒想到的是,1年前,歐陽的肝癌再次復發,急需再次進行抗癌治療,而因為他的疾病,家中已經傾盡所有,一貧如洗,可儘管在孤注一擲的情況下,誰也不能保證歐陽能夠治癒。
  • 中國科學家揭示肝癌發生機制,為個性化診治及預後提供新策略
    根據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官網介紹,該研究對159例感染慢性B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肝細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病人的癌組織和配對癌旁肝組織樣本進行了蛋白基因組(proteogenomics)研究,完整地揭示了肝癌的分子特性,全面解析了肝癌的發生和發展機制,為肝癌的精準分型與個體化治療、療效監測和預後判斷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