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精準治療獲突破 注意肝癌早期7個信號

2020-12-05 99健康網

  近日,《自然》在線發表了上海市腫瘤研究所與荷蘭癌症研究所的合作成果:首次發現可以通過誘導TP53突變的肝癌細胞,使之發生衰老進而特異清除肝癌細胞,有望為肝癌治療提供新的思路。 

  什麼是肝癌?

  肝癌即肝臟惡性腫瘤,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原發性肝臟惡性腫瘤起源於肝臟的上皮或間葉組織,前者稱為原發性肝癌,是我國高發的,危害極大的惡性腫瘤;後者稱為肉瘤,與原發性肝癌相比較較為少見。

  繼發性或稱轉移性肝癌係指全身多個器官起源的惡性腫瘤侵犯至肝臟。一般多見於胃、膽道、胰腺、結直腸、卵巢、子宮、肺、乳腺等器官惡性腫瘤的肝轉移。

  值得注意的是,肝癌是我國的三大惡性腫瘤之一,40歲以後的中老年人為高發人群,一般男性要多於女性,由於肝癌前期並無明顯徵兆,導致大部分肝癌發現就已經到了晚期。

  有專家說過,肝臟是一個不存在末梢神經的「沉默器官」。即使發生病變,早期一般沒有痛感,不像胃腸、心臟等器官那樣一旦受損便會劇烈疼痛。因此,「木訥忠厚」的肝臟勤勤懇懇、任勞任怨,更需要我們的細緻呵護。

  肝癌早期的七大信號

  肝臟是人體重要的解毒器官,肩負著排解體內毒素的重任。但是,肝臟又是個「啞巴」,在肝病初期不痛不癢,讓人很難察覺到。

  雖然症狀不明顯,但肝癌也有自己的規律,一旦身體發現這個幾個信號時,就需要提高警惕了!

  信號一 右上腹疼痛

  右上腹肝區部位有持續性鈍痛,是原發性肝癌最為常見的症狀。是由於肝臟迅速增大,使肝包細胞膜緊張,表現為持續性的鈍痛或者脹痛

  腫瘤侵犯到肌肉部位,疼痛可以蔓延到右肩或者右背,向右後生長的腫瘤可導致右腰疼,當癌腫結節破裂時,壞死的組織以及血液流入腹腔,可發生劇烈腹痛,發生腹膜炎的症狀和體徵,如出血量過多,還會出現休克的現象。

  信號二 消化不良

  據數據統計,有近4成的肝病病人在患病前期都被認為是「胃病」。肝癌病人首要的消化道表現包含胃口降低、消化不良和飯後上腹飽脹,少量病人還會呈現拉肚子的症狀。

  曖氣、嘔吐、消化不良、噁心等是肝癌常見的消化道症狀,其中以食慾減退和腹脹最為常見。腹瀉也是肝癌較為常見的消化道症狀,因易誤認為是腸炎而被忽略。

  信號三 肝腫大

  30歲以上的成年人,右上腹部及上腹部可捫及包塊,質地硬,表面不平,且連續觀察增大趨勢明顯,而人體卻沒有明顯不適,疑有肝癌。

  到晚期限則會有黃疸、腹水、嘔血、昏迷等表現。肝癌病人的上腹部常可摸到巨大的腫,但此時已到中晚期,甚至已向肺部等處轉移。

  信號四 體重異常

  由於肝功能受損、消化吸收功能下降導致患者出現不明原因的消瘦,也是肝癌患者的常見症狀,且常出現於肝癌的中晚期。可能是腫瘤代謝產物引起機體生化代謝改變,加之進食減少所致,嚴重時還可出現惡病質。

  信號五 發燒

  一般為低熱,偶爾達到39度以上,可為持續性低熱或不規則間歇性高熱。發熱是由於肝組織大量破壞,被機體吸收或癌重壓迫膽管引起膽管炎或合併感染所致。

  信號六 皮膚變化

  眼睛或者皮膚發黃,醫學上稱為「肝病面容」。但肝功能異常的人當中有約四分之一,其皮膚會出現晦暗黝黑的改變,以及找不到原因的皮膚瘙癢,目前具體起因尚未明確。

  還有約1/3的肝癌患者會發生黃疸現象,多發生於晚期,是由於肝細胞的損害,以及肝癌腫塊壓迫膽管等原因的導致。另外部分患者還會出現「蜘蛛痣」,即中間有一紅點,周圍有血絲狀,就像蜘蛛網一樣。

  信號七 全身關節酸痛

  尤以腰背部為最明顯,伴有厭食、煩躁、肝區不適,以抗風溼治療,效果不佳者。

  生命的逝去在給家人帶來痛苦的同時,還會為社會敲響警鐘,在這個談癌色變的年代,對於每個人來說,健康無疑是最重要的,沒有之一。所以,在平日生活中,我們要多吃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多補充維生素,遠離酒精等對肝臟有損的物質,從自身做起,有效防癌。

(責任編輯:廖露)

相關焦點

  • 肝癌免疫治療新突破!肝癌早期復發率降低,是否靠譜?
    手術治療肝癌是最主要的治療手段,但是在手術後5年內出現復發轉移的風險高達60%-70%。特別是在手術後2年內復發,佔了肝癌術後復發的2/3。但是在12月23日,有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傳出,復旦大學的專家團隊針對肝癌進行了深度研究,發現了早期復發性肝癌的癌細胞具有更強的免疫逃逸特徵,也就是說早期肝癌更容易出現復發,就是因為這種癌細胞能夠逃脫人體內的免疫細胞供給,再次尋找機會復發肝癌。
  • 樊嘉院士團隊獲新突破:首次揭示肝癌原發腫瘤和早期復發腫瘤的免疫...
    來源/院方供圖原發性肝癌(簡稱「肝癌」)是世界上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我國每年新診斷的肝癌約佔全球一半以上,其發病率在我國惡性腫瘤中居第四位,死亡率居第二位。目前,手術是肝癌根治性治療的最主要手段,但術後5年內復發轉移率高達60-70%。
  • 科學家發現「分步式」肝癌精準治療新策略—新聞—科學網
    誘導腫瘤細胞衰老
  • 誘導腫瘤細胞衰老,科學家提出分步式肝癌精準治療
    10月3日,《自然》(Nature)在線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上海市腫瘤研究所與荷蘭癌症研究所的合作研究成果「誘導和利用腫瘤細胞弱點治療肝癌」。
  • 科學家找到「分步式」肝癌精準治療新策略 誘導腫瘤細胞衰老準確打擊
    上海市腫瘤研究所研究員覃文新告訴記者,肝癌精準治療策略有望為包括肝癌在內的腫瘤精準治療提供新思路。3日,Nature《自然》在線發表了這項合作研究成果。 中國是肝癌 「重災區」,在全球每年新增肝癌病例中,中國新增與死亡病例佔比不小。據介紹,肝癌是一種多基因參與、多因素介導、病理機制複雜的惡性腫瘤。
  • Nature:中國科學家發現肝癌精準治療新靶點!
    2019年2月28日,由賀福初院士團隊、錢小紅教授團隊聯合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樊嘉院士團隊等完成的關於早期肝細胞癌蛋白質組研究成果在Nature上發表,文章首次描繪了早期肝細胞癌的蛋白質組表達譜和磷酸化蛋白質組圖譜。
  • 肝癌早期可以治好嗎,肝癌早期有什麼症狀表現
    肝癌早期可以治好嗎,肝癌早期有什麼症狀表現?這對肝癌患者來說是一個很想知道的問題,畢竟肝癌是一種很嚴重的疾病。   對於癌症是目前醫學還沒有拿下的一個難題,大家談癌色變,那麼大家對於肝癌也並不陌生,並且肝炎是肝癌的一個重要發病因素。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肝癌早期可以治好嗎?肝癌早期有什麼症狀表現?
  • 肝癌診治重大突破:「中山智造」誕生兩項「全球首例」
    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樊嘉,副院長周儉領銜團隊,在肝癌診治領域實現兩項重大研發成果:研發出「7種微小核糖核酸肝癌檢測試劑盒」,採集0.2毫升血漿可提升肝癌早期診斷率;研製出「全自動循環腫瘤細胞分選檢測系統」,可提升肝癌復發轉移、診治療效預測效果。兩項成果均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
  • 肝癌早期不痛不癢?身體發出4個「紅色信號」,請你及時就醫
    因為肝臟本身沒有神經分布,在某些疾病發病的早期一般沒有疼痛,因此很容易被忽略了疾病的信號。肝臟這個沉默器官受到損傷,應該留意是否有其他的信號,雖然局部沒有疼痛感,但是可能會有其他信號產生。因此病人要及時抓住,否則疾病持續發展,人體健康會受到威脅。肝癌早期會有哪些現象呢?
  • 肝癌治癒:我國科學家在治療B肝,肝癌上,又取得重大突破
    英國《自然》雜誌在線日前發表中國科學家在早期肝細胞癌蛋白質組研究領域取得的重大科研成果。 論文測定了早期肝細胞癌的蛋白質組表達譜和磷酸化蛋白質組圖譜,發現了肝細胞癌精準治療的潛在新靶點。其中第一類患者僅需手術,要防止過度治療;第二類患者則需要手術加其他的輔助治療; 而第三類患者佔比30%,術後發生復發轉移的危險係數最大,是最後的「硬骨頭」。
  • 肝癌早期能治癒,遺憾的是,很多人錯過這3個早期信號
    被診斷出是酒精肝,而今最主要的是要做到早發現早治療,但是大部分的酒精肝癌患者由於對身體不重視的原因,所以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期,身體出現了哪些症狀是肝癌的早期信號?1、肝區疼痛肝癌的症狀其實是非常明顯的,只要自己善於發現的話,很快就會發現身體的異常狀態,首先肝癌的患者經常會有肝部疼痛的情況,因為肝臟已經開始有了癌細胞,所以使得肝臟功能開始變得不正常,肝臟經常會有疼痛的情況,每次痛起來都是非常劇烈的。
  • 樊嘉院士團隊揭示肝癌原發腫瘤和早期復發腫瘤的免疫微生態系統...
    目前,手術是肝癌根治性治療的最主要手段,但是術後5年內復發轉移率高達60%到70%。早期腫瘤復發是指手術後兩年內出現的復發,佔肝癌術後復發的三分之二以上,預後差。探索肝癌術後復發和轉移的相關機制,有助於發現更有效的肝癌治療新策略。
  • 誘導腫瘤細胞衰老,科學家找到「分步式」肝癌精準治療新策略
    新華社上海10月4日電(記者仇逸)先誘導腫瘤細胞衰老,再進行精準清除,3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上海市腫瘤研究所與荷蘭癌症研究所的合作研究成果「誘導和利用腫瘤細胞弱點治療肝癌」在《自然》在線發表。
  • 對抗肝癌新途徑:膽固醇酯化酶是個啥?
    如何識別不同類型的肝癌,並提供有效的靶向治療,一直是個大難題。近日,我國科學家有了新發現,一種叫做膽固醇酯化酶的物質,是肝癌精準治療的潛在新靶點。   膽固醇酯化酶開闢肝癌靶向治療新途徑   近日,我國科學家在國際權威期刊《自然》,發表了關於早期肝細胞癌蛋白質組研究領域取得突破的論文。
  •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肝癌一線治療研究突破瓶頸
    腫瘤免疫治療,使得肝癌患者的一線治療突破了瓶頸。最新一期《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發表文章稱,一項臨床III期試驗IMbrave150的完整數據表明,PD-L1抑制劑阿替利珠單抗(Atezolizumab),聯合抗血管生成藥貝伐珠單抗,取得了晚期肝癌一線治療的成功。
  • 小肝癌和大肝癌有什麼區別?肝癌能治好嗎?
    在醫學上中,我們稱直徑小於5釐米的肝癌為小肝癌,直徑大於5釐米的大肝癌稱為大肝癌。如果癌細胞生長在同一肝葉,總直徑不超過5釐米,也被認為是小肝癌。小肝癌與大肝癌之間既有區別又有密切聯繫。小肝癌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變成大肝癌,肝癌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病情的進程。判斷肝癌是大肝癌還是小肝癌,可以分為標準,治療方法會有所不同,治療效果會更好。
  • 全球首個肝癌診斷試劑盒在滬問世—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1月26日上海訊(記者黃辛 通訊員齊璐璐)今天,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舉行的「中山-頓慧診療新技術轉化中心『醫-研-產』創新模式論壇」上傳出消息
  • 肝癌有新突破!我國揭示肝癌復發與3種細胞有關,成治療新依據
    歐陽是一名B肝病人,病程已經有了近10年,因為知道B肝可能會導致肝癌,所以歐陽一家都非常注意,平常按時吃藥,拒絕一切可能導致疾病進程的東西都不吃,但儘管如此,歐陽還是患上了肝癌。 幾年前,歐陽畢業,自此之後開始忙於工作,天天加班,996是常態,忙起來的會後忘記吃飯時小事,有時候甚至來不及去吃藥,這樣的狀態持續了一段時間。
  • 樊嘉院士:免疫微環境下肝癌的免疫治療
    免疫微環境:原發 vs 復發 另一項研究利用ScRNAseq探索了肝癌原發和早期復發灶的微生態系統,已被《Cell》雜誌接收,該研究利用單細胞RNAseq分析了16498個細胞,發現12例原發灶(PT),6例早期復發灶(RT)。
  • 中山醫院樊嘉團隊實現肝癌診治重大突破,誕生兩項「全球首例」自主...
    今天上午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召開的論壇傳出消息:中科院院士、中山醫院院長樊嘉教授,副院長周儉教授領銜團隊,在肝癌診治領域實現兩項重大研發成果。團隊研發「7種微小核糖核酸肝癌檢測試劑盒」,採集0.2毫升血漿可提升肝癌早期診斷率;團隊研製「全自動循環腫瘤細胞分選檢測系統」,可提升肝癌復發轉移、診治療效預測效果。兩項成果均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實現技術轉讓,將有望開創肝癌診治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