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FT中文網iPad應用程式取得App Store新聞類免費應用程式排行榜第一的佳績。且與大多數媒體先上應用、後拉廣告的套路不同,去年10月此應用推出之時就獲得了勞力士的贊助。
作為英國《金融時報》集團旗下唯一中文商業財經網站,FT中文網取得如此佳績並非偶然:去年5月推出的英國《金融時報》iPad應用程式就獲得過「2010蘋果設計大獎」。
而iPad應用程式還只是FT中文網在移動網際網路領域拓展的一面。3月,FT中文網還推出了全新智慧型手機站,從其官網介紹我們看到了它全面拓展智慧型手機領域的決心:此全新智慧型手機站可適用於各種主流智慧型手機系統,如iOS(蘋果), Android(安卓), Windows Phone 7 Series(WP7)和 Symbian(塞班)。
基於以上,雖說FT中文網不是期刊,但FT中文網於新媒體探索方面一直非常具有代表性和前瞻性,因此非常值得為國內期刊業界所借鑑。
眾所周知,創立於2005年的FT中文網已在網際網路領域積累了非常多的經驗。五年之中,FT中文網依託紙媒,從內容到經營都實現繼承與創新,以快速增長的品牌影響力,迅速成長為最具影響力的中文財經網站之一。
截至今年二月底,FT中文網總註冊用戶數已近160萬。FT中文網非常成功地抓住了用戶,並影響了用戶,得到了廣告商的認可,獲得了不菲的收益。
秉承英國《金融時報》集團的優良基因,FT中文網的品牌影響力正逐漸提升。「現在我們去見讀者或者是廣告客戶時能感覺到,大家都知道FT中文網是做什麼的,很關注也很認可我們。」FT中文網董事總經理張延謙虛地描述了其間的變化。
FT中文網崛起和發展方向證明了一個事實:新媒體並不是來搶紙媒飯碗的。正如張延所說,「紙媒和電子媒體,現在是互補的關係。我們很多用戶既是我們的報紙的用戶,同時也是我們網絡媒體的用戶,這出乎我們當年的預測。」
張延:文字變收入很「奇妙」
2008年,張延進入FT中文網,開始全面負責網站的經營管理。曾供職於《華爾街日報》、《商業周刊(中文版)》的她有著非常深厚的傳統媒體底蘊。
同時作為經營者,張延認為「能將文字轉化成收入」是件非常奇妙的事情。未來,她希望創造新的收入來源。讓我們從張延的講述中去觸摸FT中文網的新未來。
採訪者:陳俊麗(以下簡稱:陳)
被訪者:張延(以下簡稱:張)
陳:恭喜日前FT中文網iPad應用程式在App Store新聞類免費中文應用程式中排名第一,您如何看待這一排名?
張:是的,我們在3月24日排到了第一,我們的團隊很受鼓舞,也得到了很多用戶的鼓勵。
陳:推出這一應用程式的初衷是?
張:當iPad出來以後,FT.com就第一時間跟進推出了自己的應用程式,並且很受歡迎。你也知道,中國的用戶喜歡跟進新技術的東西,因此我們在去年十月份我們正式推出了自己的iPad應用程式,同時在12月中旬開發了升級版本。
陳:如果要向用戶介紹此應用程式,您將如何介紹?
張:這一產品秉承了FT中文網一貫的風格,給用戶提供有價值的內容,同時我們會運用iPad豐富的表現形式來展現精華內容,比如圖片集、視頻等。我們還通過評論等功能與讀者充分互動。同時,我們相信對廣告商而言它也是一款非常有價值的應用。
陳:我們跟英國《金融時報》的iPad應用程式有哪些區別?
張:我們以中文的文字形態,還有國內讀者更喜歡的內容來展現。同時我們兩款應用程式最大的差異是收費策略。FT.com推出時就是收費的,而我們現在還是免費的。
陳:以後會收費嗎?
張:現在還不是特別合適的時機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考慮的是做好產品和服務。
陳:國內媒體多數新產品都走免費路線,同時也有一些嘗試收費,您感覺付費難嗎?
張:在中國收費是更有難度,我們需要準備的時間。這是需要雙方努力的事情:讀者和用戶需要改變消費觀念,同時媒體需要打造可供用戶付費閱讀的精品內容。
可喜的是,經過這麼多積極的嘗試,我們從讀者和同行身上都看到越來越多的人認可了內容是有價值的。FT中文網也願意跟同行一起努力推進這個產業的良性發展。
陳:您認為iPad對媒體意味著什麼?
張:iPad給媒體提供了更廣闊的機會,是一個可以無限延伸的新平臺。同時還提供了更充分的互動機會,媒體可以用創新的形式來深度挖掘自己的產品和內容。未來肯定是值得期待的。
陳:保持好排名需要做些推廣嗎?有什麼具體建議?
張:好的排名有多方面因素,首先你的品牌要好,內容要好。用戶體驗也要好,這取決於你的產品開發得怎麼樣。
當然,推廣方面也需要做些工作。一般來講,推廣會帶來明顯的階段性效果,但也會產生持續性效應。
我們會在自己的網站和合作夥伴的平臺、我們的官方微博上發布消息,告訴用戶我們推出了這個產品,同時我們的總編在相關媒體採訪及活動中也會提及iPad新業務。
陳:營銷推廣方面,FT中文網有什麼經驗?
張:推廣方面,首先要把推廣渠道建設好。還有一個關鍵就是要有計劃性和節奏感,最後才會有整體的效果。
陳:除了iPad,FT中文網還會布局哪些新的移動終端?
張:我們會跟進所有新興移動終端。但不可能會投入所有的終端,一是要考慮我們的投入,二是我們需等待終端市場相對穩定時做出決定。
陳:當下移動終端這麼多,如何選擇?
張:我們會有重點的選擇,出發點有兩個,一個是用戶,另外是從客戶的角度。我們會去做用戶調研,看用戶期望、需要來開發新終端產品。同時,我們也會考慮廣告客戶的需求,看它們期望我們有哪些新平臺。
陳:FT中文網整體風格跟FT.com一致,具體細節上怎樣兼顧中文用戶閱讀習慣?
張:我們FT中文網力求更符合國內用戶的習慣,同時保持媒體的界面感覺,比如我們對網頁進行了分欄等處理。相比FT.com我們還發現了很多中國用戶更喜歡的界面特色,比如國內讀者更喜歡在明顯位置採用大圖片等。
陳:人才方面,FT中文網有何可借鑑的經驗?
張:跟其它公司尋找人才一樣,我們也沒有多少捷徑,需要多找多看。這也只是招聘前的工作,招聘後的培養、培訓也非常重要。FT中文網我們會給員工非常靈活的發展空間,並給時間讓員工了解公司的運作機制、團隊及產品規劃等,適應公司的氛圍。
陳:2011年FT中文網有何新規劃?
張:我們要跟進新的技術平臺,推出新產品,大的方向還跟以往一樣,會兼顧英國《金融時報》及FT.com的業務。
後記:眼界如何決定世界
單論用戶規模,FT中文網用戶跟門戶網站不在一個量級,且它也並非唯一專注做財經類網站的。為什麼它能脫穎而出?筆者總結了其成功的一些因素,拋磚引玉供業界思考。
其一,經營思路的轉換至關重要。當大多數期刊官網還在以傳統媒體的思路運營的時候,FT中文網早已開始以網際網路的運營思路去一點點建立基業。從產品規劃到市場推廣、廣告營銷……FT中文網以用戶為核心,將自己最優勢的傳媒資源(內容及人才)成功嫁接到網站為核心的平臺上。
其二,用戶是其網站發展的基石。FT中文網總編輯張力奮曾在去年底接受中國媒體採訪,並表示:FT中文網擁有「中文世界最優秀的讀者」,包括商界精英、經理層、經濟學人、決策研究者、文化人、學者學生、藝術家等。
FT中文網一直在圍繞核心用戶不斷完善自己的服務,從其「會員服務」頻道可見端倪。以FT中文網為母體,相繼推出郵件服務、手機站、iPad版等新平臺。
其三,內容是關鍵詞。去年底接受中國媒體採訪時,FT中文網總編輯張力奮曾表示:「高技術的跨越比較容易實現,但內容價值的確立則很艱巨。所以關鍵詞是內容、內容、還是內容。」FT中文網的創新之處在於它巧妙將用戶創造價值與「媒介思維方式」相結合,推出獨特的專欄作家和撰稿人機制,並保持內容品質及創新。
其四,要積極探索新業務。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媒體及網際網路都迎來新機遇。FT中文網一樣適逢良機,在新一輪競爭中它需加速創新,服務現有用戶並拓展更多新用戶。我們已看到其基於iPad及智慧型手機的積極實踐。
去年年末FT中文網總編輯張力奮曾在接受一家中國媒體採訪時曾表示,FT決定給所有同事每人300英鎊補貼,他認為這是公司「對全媒體的一種承諾」。(文/陳俊麗)
(責任編輯:李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