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兔」月背拓荒記:已存活400多天

2020-12-08 央廣網

 

玉兔二號拍下的月球背面和自身影子。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供圖

 

「玉兔迴旋舞」

  「玉兔回眸」

  傳說中的「萌兔子」——玉兔二號月球車又醒了。3月18日,在歷經14天的極寒月夜之後,玉兔二號自主喚醒再次「復工」,迎來此次探月之旅的第16個月晝。至此,玉兔二號已在月球背面存活400多天,累計行駛裡程405.44米。

  「已經400多天了?」有網友在點讚之餘感慨玉兔二號生命力之頑強。事實上,早在2019年12月,玉兔二號在月球背面累計運行超過340天之時,就已經成為世界上在月面工作時間最長的人類探測器。此前,這一紀錄由世界上首臺月球車、蘇聯的月球車1號創下,並保持了近半個世紀。

  關注探月動態的人經常聽到這樣的消息:「玉兔二號又醒了」「嫦娥四號再次進入午休狀態」,等等。那麼,在月球背面的400多天裡,嫦娥四號和玉兔二號這兩個備受關注的中國探測器,除了「行走」「入睡」「午休避暑」究竟還幹了啥?

  「動若脫兔」:或回眸或跳迴旋舞

  2020年1月3日,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發布一張名為「玉兔迴旋舞」的照片,引發關注。從照片上看,玉兔二號在原地「畫了一個圈」,對月面選定地點進行360°的「踩點」。

  更準確地說,這是玉兔二號在進行原地轉向探測:先行駛到預定探測區域,然後依次分8個偏航角轉動一圈,在不同的航向角下,紅外光譜儀、中性原子探測儀等設備「上線」——開機探測,避障相機成像,探測完畢後,將探測數據傳回地球。

  除此以外,玉兔二號還有專屬的「玉兔回眸」——車轍探測。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的「玉兔駕駛員」事先計算好轉向角度,確保紅外視場覆蓋玉兔二號行駛的車轍。根據地面發送的指令,玉兔二號的「腦袋」轉向約180°,利用紅外光譜儀「回頭看」,對車轍壓翻出來的月壤進行探測。

  玉兔二號還是一隻專注的「兔子」——定點探測。這是玉兔二號在「立定」狀態下,研究太陽高度角變化對月面某點的反射光譜影響。

  據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科研人員介紹,當玉兔二號行駛到預定地點後,轉向選定航向,隨後每隔兩個小時進行一次紅外探測,適時進行紅外定標和中性原子探測,在月夜來臨前結束定點探測工作,並尋找休眠點。

  不管是「玉兔迴旋舞」,還是「玉兔回眸」,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在過去一年多裡,嫦娥四號著陸器開展定點探測「靜若處子」,玉兔二號月球車開展巡視探測,則是「動若脫兔」。一靜一動,在遙遠的月球背面上演著一道「勤勞拓荒」的風景線。

  這些拓荒得到的數據、圖片,經過地面科研人員的分析處理,轉化成了科學成果,拓展了人類對於月球的認識邊界。

  來自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的說法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來襲,不過,這並沒有讓玉兔二號和它背後的科研團隊按下「暫停鍵」:在2020年1月3日嫦娥四號著陸月球背面一周年時,該中心對外發布各級科學數據超過210GB,中外科學家團隊根據這些數據取得一系列重要科學發現。

  2月27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李春來領銜的科研團隊,通過玉兔二號身上搭載的測月雷達,獲取就位探測數據,經過研究發現:月球背面地下物質由低損耗的月壤物質和大小不同的大量石塊組成。這是人類第一次揭開月球背面地下結構的神秘面紗。

  李春來說,從這項成果可以看到「一些人類此前從未看到的內容」:從月球表面到地下12米,該地層為細粒月壤、內嵌有少量石塊,是由多個撞擊坑互疊的濺射物風化而成;從地下12米到24米,內部存在大量的石塊,形成了碎石層和碎石堆,夾雜在細粒月壤之中;而從地下24米到40米,則是不同時期、更古老的濺射物沉積和風化產物,這些都大大拓展了人類的認知範圍。

  在月亮之上,聰慧的「嫦娥」和勤勞的「兔子」在努力走得更遠、工作時間更長,為人類提供更多科學數據。

  月球上的一天:一半時間都在「睡覺」

  在有關玉兔二號的消息中,人們經常聽到「休眠」和「喚醒」兩個詞,從字面理解仿佛是生命體的生物本能,而玉兔二號是一個精密的月球探測器,怎麼也需要這樣的操作?

  這還要從月球的客觀環境說起。月球的一天相當於地球上的27天左右,其中一半為白天,稱之為月晝,另一半為夜晚,即所謂的月夜。在月夜期間,月面溫度將降到零下190°C左右,在過低溫度下工作,會對月球車及其搭載的科學設備造成損害。

  也因此,在月夜到來之前,玉兔二號便按照預定策略行駛到休眠點,將車頭轉向南,固定側太陽帆板朝東。隨著太陽高度角下降,氣溫逐漸降低,地球上的「玉兔駕駛員」便控制玉兔二號開通供熱裝置,接入「暖氣」。

  月夜來臨時,玉兔二號開始休眠設置,收攏桅杆和一側太陽帆板, 使用核源進行保溫,採用安全的姿勢進入「夢鄉」。

  14天後,太陽升起,月球的白天到來,新的月晝開始了。

  當陽光照射到玉兔二號身上,固定側太陽帆板達到一定發電功率後,便會自主喚醒啟動——電源接通,中心計算機開機,活動側太陽翼和桅杆依次展開,並主動向「鵲橋」中繼星發出通信信號,告訴地球上的「玉兔駕駛員」:「我起床了!」

  收到信號後,地面的「玉兔駕駛員」便向玉兔二號發送最新指令,進行參數設置,玉兔二號進入月晝工作狀態。

  當然,即便是到了月球的「白天」,這隻「兔子」也並非一頭扎進科學探索的「工作狂」。當月晝的「中午」來臨,月球表面氣溫達到最高,玉兔二號便轉動車頭向西。相應地,地面的「玉兔駕駛員」則設置玉兔二號進入最小工作模式,讓它更好地進入月午「避暑」。

  隨著太陽高度角下降,氣溫逐漸降低,降到適宜工作的溫度後,地面的「玉兔駕駛員」則設置玉兔二號退出最小工作模式,開始月晝「下午」的工作。

  要想活得更久,充足的「睡眠」、足夠的「休息」是十分必要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月夜休息」「月晝午休」這些也都是玉兔二號工作的一部分。

  「長壽兔子」:探測成果更重要

  根據國家航天局此前發布的數據,玉兔二號的設計壽命為3個月。如今,玉兔二號的存活時間早已超過這一數字,甚至超越蘇聯的「前輩」,成為工作時間最長的「長壽兔子」。

  不過,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玉兔二號移動分系統主任設計師劉殿富看來,不管是玉兔二號壽命的長短,還是其行走距離的遠近,都不是當前最主要的指標。在他看來,更重要的問題在於,玉兔二號能否探測到更多的科學成果。

  他說,3個月只是科研人員設計的「壽命底線」,在滿足底線要求的前提下,科研團隊當然希望玉兔二號能夠工作一年甚至更久。事實上,我國第一臺月球車玉兔號的設計壽命也只有3個月,但最終在月球上工作了972天。

  按照劉殿富的說法,所謂的「設計壽命」是根據工程目標而制定:2019年1月3 日,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的馮·卡門撞擊坑;1月4日,玉兔二號月球車與著陸器成功分離,分別開展科學探測;1月11日,兩器完成互拍成像,中外科學載荷工作正常,達到工程既定目標,標誌著嫦娥四號工程任務圓滿成功。

  「這些工程目標的完成,就實現了預定計劃,科研人員正是根據這些目標設計了玉兔二號的壽命長度。」劉殿富說,接下來的探測,從某種程度上說,都是「規定動作」之外的任務。

  6年前,玉兔二號的「姐姐」玉兔號,在月球虹灣上行走114.8米後,突然出現電纜短路,從此再也無法行走。這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嫦娥四號副總指揮兼副總設計師張玉花在那次任務中最難忘的事,「我當時想,如果能把我送上月球,包紮一下,可能『玉兔』就好了!」

  從那以後,張玉花帶領團隊不斷優化設計,反覆評估驗證,他們花費了5年時間,就是確保後續任務萬無一失。她說:「當我看到『玉兔』站在荒蕪的月球上,我覺得它像只銀白色的天鵝,比什麼都美。現在我們的玉兔二號去月球背面了,我們希望它美麗又勇敢,一直走下去。」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嫦娥四號巡視器總體主任設計師申振榮說,玉兔二號相比於玉兔號,身體更為「健壯」,應付困難的能力更強,「如果將它比喻成一個孩子,雖然外表看上去沒有太大變化,但它更成熟了,內功更強了。」從這個角度來看,玉兔二號未來的表現也更加值得期待。

  在此前的一個月晝裡,應科學家團隊要求,玉兔二號向行進路線南側一個撞擊坑逼近,因為周邊地形太過複雜,這隻「兔子」只得「望坑興嘆」。但最終,它還是探測到了坑前的濺射碎石,拍下撞擊坑的全景照片,也算不虛此行。

  隨後,玉兔二號一個轉身,毅然告別了南側的深坑,繼續探索徵程。等待它的,將是下一個月球日。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

相關焦點

  • 「玉兔二號」繼續在月背創造奇蹟,印網友酸評:月亮將是中國的!
    就在近期,傳說中的「萌小兔」——玉兔二號月球車再一次甦醒了。3月18日,在又一次歷經14天的極寒月夜之後,玉兔二號自主喚醒再次「復工復產了」,迎來此次探月之旅的第16個月晝。至此,玉兔二號已在月球背面成功存活了400多天,累計行駛裡程405.44米。而看這樣的勢頭,這個最新的紀錄,還將被「玉兔二號」自己所不斷打破。
  • 玉兔二號又醒了,已在月背工作618天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9月12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從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獲悉,今天,已在月球背面工作618天的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再次受光照自主喚醒,分別於9月12日5時15分和9月11日11時54分,迎來第22月晝工作期。
  • 「玉兔」再立功,月背發現異常物質,已確認和阿波羅樣品接近
    人類的科技發展得有多快?從一開始的汽車、輪船等代步器,到後來的飛機再到發射升空的各類探測器和載人飛船,人類僅僅是用了幾百年不到的時間而已。」是人類是首個在月球背面實現軟著陸和巡視勘察的探測器,它基本繼承了「嫦娥三號」的月球車以及「玉兔號」的狀態,但針對月背較為複雜的地形條件以及蹤跡系統,玉兔二號相較前一輛月球車有了很大的改進。
  • 一年多努力下,玉兔2號再創造新的世界紀錄,獲得月背地質剖面圖
    過去數月的疫情使得全球上空籠罩著陰雲,如今終於是有了好消息傳來,就在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公布了一則喜訊,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裡,玉兔二號持續傳出各項探測數據,獲得了月球背面長度近500米、深度為50米的第一幅地質剖面圖,創造了一個屬於中國的世界紀錄,同時還有月球礦物組分、空間環境等寶貴數據,都引發全球航天界震動。
  • 玉兔二號獲得首幅月背長500米、深50米地質剖面圖
    原標題:玉兔二號獲得首幅月背長500米、深50米地質剖面圖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4月24日,第五個「中國航天日」啟動儀式將通過線上方式舉辦。中國工程院院士、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介紹,玉兔二號月球車創造了月面工作最長世界紀錄,獲得了月球背面長度近500米、深度為50米的第一幅地質剖面圖,還有月球礦物組分、空間環境等寶貴數據。 截至今年4月,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已在月球背面工作16個月晝,目前性能穩定、狀態良好。
  • 玉兔二號不負眾望,再次傳回重大捷報,曾在月球背面盛開生命之花
    而幾乎就在美國公布這一重大成果的同一時間,「玉兔二號」從月背又傳回一項最新成果。在我國第五個「航天日」節日上,「嫦娥工程」項目部發布了人類首張長近500米、深近50米的月背地質剖面圖,還包括部分月球礦物組分、空間環境、地形地貌等寶貴數據。
  • 嫦娥玉兔再次甦醒!月背又一新照傳回,更廣取景範圍釋放明確信號
    迎來了它們著陸之後第三個月晝的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巡視器,接收足夠的光照後如期甦醒,並且又有一張新照片傳回,比上次更大的取景範圍釋放出了明確的巡視信號。上次我們提到嫦娥玉兔的近況還是春節那會兒,上個月11日,玉兔二號在休眠前低調地宣布了一個喜訊——累積行走120米,成功打破「前輩玉兔號」114米的月球表面行駛記錄,我國探月工程官方微信在表明嫦娥玉兔春節(第二個月晝)期間工作正常
  • 嫦娥玉兔互拍「美照」 真正月背之旅開始了(圖)
    此時此刻,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的馮·卡門撞擊坑內,來自中國的嫦娥四號和玉兔二號,正代表全人類進行首次月球背面之旅。不過,這次月背之旅,既不全是中國的「單打獨鬥」,也並非大規模的國際力量。嫦娥四號和玉兔二號身上背滿了十八般「武器」,這其中有3臺科學載荷,是中國分別和荷蘭、德國和瑞典合作,攜手共同探索月球背面的這片處女地。
  • 玉兔快醒醒!玉兔二號在月背留下腳印,小憩五天胸口國旗依舊閃耀
    2019年新年伊始,中國航天就解鎖了人類航天史上的一個新成就,那就是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首次登上月球背面,揭開了月球不為人知的神秘一面, 從去年12月8日首次發射嫦娥四號,到12月12月,嫦娥四號完成近月制動被月球捕捉,再到12月30日,嫦娥四號又完成了降軌控制,距月球僅15公裡,意味著離月球又近了一步
  • 阿波羅11號登月僅花4天!嫦娥四號27天到達月背,為何印度要48天
    一周前,中國探月工程發布最新消息,指出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巡視器已完成第八月晝工作,分別於8月7日17時和17時50分,按計劃相繼完成月夜設置,進入了月夜休眠模式。目前我們的玉兔二號」累計在月球背面行駛裡程已達到271米,兩器更是已經超期服役四個月。
  • 玉兔從月球傳來最新成果,美國耗費十年才實現,聯合國也發來賀電
    據悉,目前NASA正在野心勃勃地開展一項登月計劃,首先計劃在月背上打造一座網狀望遠鏡,將月背塑造成為登陸火星的最前站。而就在最近,一份據稱是美國嘔心瀝血數10年,耗費了無數人心血的月球地質全圖正式問世。據悉,這張全球首次發布的月球地質綜合圖由美國地質勘探局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合作完成,使用了6張源自阿波羅時代獲取的關鍵信息以及部分最新公布的現代數據。
  • 中國首「登」月背一年
    今天(1月3日),恰逢嫦娥四號登陸月背一周年,讓我們一起回顧「嫦四」的月背之旅。2020年1月2日,正值中國傳統節日臘八節。▲ 最新月背影像從嫦娥四號登陸月背至今,人間已經走過一輪春夏秋冬,玉兔二號月球車隨嫦娥四號探測器來到「天河基地」,算來已經度過了第13個月晝。
  • 一直在月背的玉兔,其實早有發現
    這也是中國首次進行的月球無人探測器返回任務,帶回2公斤的月壤,雖然不多,但特別珍貴。有不少朋友就說了,等月球土壤到了,就可以用來證明阿波羅登月的石頭有沒有問題。其實還真不用,我們不要忘了,登陸月球背面的嫦娥四號和玉兔二號,仍然在兢兢業業地工作。前不久,嫦娥四號著陸器以及玉兔二號月球車,分別於11月10日和11月9日結束了月夜休眠,迎來第24月晝的工作時間。
  • 嫦娥四號、玉兔二號進入第十八月夜 科學成果揭示月背著陸區月壤成分
    中新社北京5月29日電 (郭超凱)據中國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消息,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分別於5月29日17時和7時15分結束第十八月晝工作,按地面指令完成月夜模式設置,進入月夜休眠。
  • 解譯月背的地下結構
    接下來,隨著探測數據增多,科研人員會更精準地進行解譯,從而揭示月背地下更深層的地質結構。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探測器在月球背面的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底部成功著陸。之後,「玉兔二號」月球車便利用全景相機、紅外線光譜儀、測月雷達等先進儀器,對月球背面展開科學探索研究。
  • 玉兔二號與著陸器玩互拍 帶你看嫦娥四號在月背做的三件大事
    還記得2013年12月15日,玉兔號踏上月面之後,著陸器的地形地貌相機和月球車玉兔的全景相機的兩器互拍麼?從1月3日22:22分到1月4日晚17:00,嫦娥四號已完成:著陸器與玉兔二號巡視器(月球車)分離△嫦娥三號釋放月球車玉兔號(左)和嫦娥四號釋放月球車玉兔2號(右),由各自的監視相機C拍攝。
  • 「玉兔二號」揭示月背不明膠狀物質可能身份:撞擊形成的角礫巖
    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玉兔二號」揭示月背不明膠狀物質可能身份:撞擊形成的角礫巖中新社北京6月19日電 (郭超凱 宋星光)記者19日從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獲悉,此前「玉兔二號在第八月晝期間,這個帶有一定光澤的膠狀物質首先被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的「玉兔駕駛員」發現,並成功吸引了科學家們的注意。在探求未知的驅動下,科學家們精心制定了嚴密的駕駛方案,利用第九月晝的探測時間,對不明膠狀物質及其所在的新鮮撞擊坑進行了細緻的科學探測。
  • 嫦娥四號醒了,如何在月背中度過14天月夜?俄核電池幫了大忙
    就在1月3日,嫦娥四號成功登上月球背面,這是中國航天在月背上的第一步。然而嫦娥四號的月背探險之旅,遠不只是登上月背這麼簡單,在月背上,嫦娥四號與玉兔二號將完成一系列的月表巡視與探測工作,而在1月5日到1月10日期間,玉兔二號面對在月球上的第一個正午,為避免被190攝氏度的高溫燙壞,玉兔二號開啟了午休模式,而我們的嫦娥四號卻沒閒著。
  • 你好,玉兔二號!
    嫦娥四號月球車命名「玉兔二號」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嫦娥四號任務月球車全球徵名活動於1月3日揭曉,月球車命名為「玉兔二號」。2018年12月8日2時23分,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著陸器和巡視器(月球車)組合體發射升空,2019年1月3日10時26分成功著陸月球背面,隨即著陸器與巡視器分離,開始就位探測和巡視探測。
  • 玉兔號月球車已停止工作
    玉兔號月球車已停止工作) 今天央視新聞報導,嫦娥三號著陸器狀態良好,玉兔號月球車停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