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20年新年賀詞中說,嫦娥四號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登陸月球背面,長徵五號遙三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雪龍2號首航南極,北鬥導航全球組網進入衝刺期……這些成就凝結著新時代奮鬥者的心血和汗水,彰顯了不同凡響的中國風採、中國力量。
今天(1月3日),恰逢嫦娥四號登陸月背一周年,讓我們一起回顧「嫦四」的月背之旅。
2020年1月2日,正值中國傳統節日臘八節。在距離地球約38萬公裡的月球背面,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巡視器分別於當天14時11分和20時30分完成第十三月晝工作,按地面指令完成月夜模式設置,順利進入月夜休眠。
▲ 最新月背影像
從嫦娥四號登陸月背至今,人間已經走過一輪春夏秋冬,玉兔二號月球車隨嫦娥四號探測器來到「天河基地」,算來已經度過了第13個月晝。
月背漫步
「玉兔二號」在月背晝行夜伏,截至目前,累計行駛357.695米;在月背複雜的空間環境與地質條件下正常工作時間已遠遠超出設計壽命,成為人類歷史上在月面工作時間最長的月球車。
行進過程中,全景相機作為「玉兔二號」的眼睛,拍攝月表高解析度的彩色圖像;月球車身後兩條長長的尾巴是測月雷達,可以探測月壤厚度和結構;紅外成像光譜儀可對月表物質成分和可利用資源開展調查。
「小兔子」一邊四處拍照留影,搭載的各類科學載荷同時開展空間環境探測,在月球履行地球各國的科研合約。中國和瑞典聯合研製的月表中性原子探測儀用於分析太陽風、月塵、月球逃逸層;中德聯合研製的月表中子與輻射劑量探測儀主要評估月球表面的輻射危害,為後續登月提前撐起「保護傘」。
除了預設的科研計劃外,月背行走還有新發現。第九個月晝期間,「玉兔二號」在月背的撞擊坑中發現了不明膠狀物質,地面操作人員周密設計了行駛方案,對撞擊坑的深度和濺射物分布等成功進行了科學探測。
在「玉兔二號」四處漫步時,嫦娥四號著陸器留在「天河基地」,一邊獲取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著陸區地形地貌高清彩色圖像,一邊監視「玉兔二號」月背巡視移動。
▲ 嫦娥四號著陸區「天河基地」
背向人間,沒有人類活動的幹擾,月背一片寧靜。在嫦娥四號著陸器上,中國研製的低頻射電探測儀天線已展開到位,突破了地球電離層的屏蔽,能聽到宇宙間更遠的「聲音」。嫦娥四號探測器與「鵲橋」中繼星上荷蘭研製的低頻射電載荷,一同監聽著來自宇宙深處的微弱電磁信號,這些數據將為研究恆星起源和星雲演化提供重要資料。
▲ 嫦娥四號著陸器、巡視器
據中國探月工程網公布的消息,嫦娥四號工程地面應用系統已向科學研究核心團隊發布了11批科學探測數據,總數據量為7.23G,共計530個數據文件。
鵲橋連線
在距離月球約6.5萬公裡的地月拉格朗日L2點,嫦娥四號中繼星「鵲橋」以每秒1公裡的速度飛行,為嫦娥四號著陸器、巡視器與地面站提供測控與數據傳輸。
「鵲橋」中繼星承擔著3項重任,負責把著陸器和巡視器獲取的科學數據傳回地球,並通過中繼通信鏈路提供著陸器和巡視器的測控支持。在完成通信中繼任務的同時,中繼星上還攜帶低頻射電探測儀、雷射反射鏡等科學技術試驗載荷,開展科學探測和新技術試驗。
▲ 嫦娥四號中繼星鵲橋工作示意圖
「鵲橋」上天架起了地月之間的通信橋梁,還牽起國際空間合作的紅線。在嫦娥四號任務中,美國宇航局提出,利用美國月球觀測衛星LRO,來觀測嫦娥四號著陸時的月塵信息,同時請求中國延長「鵲橋」中繼衛星的使用壽命,未來輔助美國飛船登陸到月球背面。繼美國「沃爾夫條款」數據封鎖後,中國航天憑自身實力叩開了國際合作的大門。
▲ LRO衛星拍攝影像
「鵲橋」中繼星上配置的荷蘭低頻射電探測儀,是目前距離地球最遠、可長期工作的空間射電天文臺;哈爾濱工業大學環月微衛星「龍江二號」上的沙特微型成像相機在軌期間累計完成30次成像,成功獲取了清晰的月球雨海局部影像圖,包含波斯灣、紅海、地中海、阿拉伯半島等區域的地月合影等多幅科學探測影像;中方團隊與荷蘭、德國合作夥伴拍攝的「最美地月合影」照片在英國《獨立》報和美國《科學》雜誌上刊發,引起廣泛關注。
▲ 「喜鵲開屏」
在軌運行一年後,「鵲橋」中繼星運行良好,據「鵲橋」中繼星總設計師張立華介紹,當前中繼星需定期進行在軌維護,每次維護需要消耗80克燃料,預計衛星還有10年壽命。
人間求索
據嫦娥四號探測器產品保證經理吳學英介紹,在這一年裡,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均狀態平穩,工作正常。
目前有3個地麵團隊指揮操作月球車的行駛和科學探測,其中「科學團隊」對月球車發回的科學數據進行分析,提出科學探測需求及下一步的探測目標;「計劃團隊」根據科學家提出的探測需求制定探測計劃,確定巡視器需到達的探測點和探測順序;「操控團隊」編制指令,實施科學探測計劃。
▲ 航天科技集團嫦娥四號任務團隊部分成員
在工程應用方面,嫦娥四號任務取得諸多創新,首次實現月球背面與地球的中繼測控通信;突破了月球背面小範圍崎嶇複雜地形靈活機動避障的安全著陸技術;首次實現全球布局深空網,開展我國在軌6個月球探測器的精準測控;國內首次研製和應用同位素電源,實現月表溫度連續測量;運載火箭多窗口、窄寬度發射和入軌精度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在團隊的通力協作下,嫦娥四號任務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嫦娥四號科研團隊已在國內外知名學術期刊陸續發表20餘篇科學成果,重構了嫦娥四號月背下降軌跡,對著陸點進行了精確定位。中國科學團隊利用嫦娥四號就位光譜探測數據,證明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存在以橄欖石和低鈣輝石為主的深部物質,初步證實了月幔的物質組成。
用無數的汗水與淚水換來月背圓夢的嫦娥四號團隊,也迎來了鮮花與掌聲。習近平總書記在人民大會堂會見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參研參試人員代表時鼓勵大家,太空探索永無止境。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航天工作者要為實現探月工程總目標乘勝前進,為推動世界航天事業發展繼續努力。
同時,嫦娥四號團隊受到國際的廣泛讚譽。2019年11月,英國皇家航空學會為嫦娥四號任務團隊頒發2019年度團隊金獎,這是學會成立153年來首次向中國項目頒獎;2019年12月,中國嫦娥四號探月任務獲得國際月球村協會頒發的優秀探月任務獎,成為該獎項首批獲獎項目。
▲ 央視新聞報導:英國皇家航空學會2019年度頒獎典禮 嫦娥四號任務團隊獲全球唯一團隊金獎
2019年恰逢人類載人登月50周年。這一年,我國嫦娥四號探測器登陸月背;美國航天局宣布啟動「阿忒彌斯」計劃;以色列登月著陸器墜毀在月球表面;印度在其「月船2號」著陸失敗兩個月後,又開始準備第二次登月計劃。
2019年年末,長徵五號遙三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一飛沖天,進一步驗證了我國發射更重的太空飛行器或將太空飛行器送向更遠深空的能力。
▲ 長徵五號遙三運載火箭奔向蒼穹
月球背面是人類長久以來的未知區域,嫦娥四號成功登陸月球背面創造了歷史,這是一個新的起點。2020年,嫦娥四號將在月背繼續工作,遠望中國航天向星辰大海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