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嶼拼音小道,一條影響所有人讀書識字的小道

2021-01-20 裂光LG

字數:3000,大約閱讀時間:6分鐘

1、

鼓浪嶼現在是一座旅遊島,島上有自然景觀,有人文景點,也有不少紀念名人志士的場所,比如最大手筆的紀念就是鄭成功,鼓浪嶼上面有鄭成功紀念館,有皓月園,還有日光巖景區的龍頭山寨、水操臺等,整座鼓浪嶼,取個別號叫「鄭成功紀念島」並不會有什麼違和感。

第二手筆的紀念是馬約翰,鼓浪嶼上面有馬約翰體育場,有馬約翰紀念廣場,還有馬約翰紀念館;第三手筆的紀念是林巧稚,位於漳州路和復興路結合地帶的毓園,是鼓浪嶼為林巧稚修建的紀念公園。

今天要說的拼音小道,應該是鼓浪嶼紀念一個傑出人物手筆第四大的。拼音小道是紀念誰呢?紀念我國語文現代化運動的先驅盧戇章先生。

鼓浪嶼鼓聲路的鼓浪石附近,樹立著一尊盧戇章的雕像,介紹是這樣寫的:「盧戇章(1854-1928),廈門同安人,居住鼓浪嶼,語言學家。1892年在廈門首創切音新字,開中國拼音字母之先河,並在推廣京音統一語言,推行白話口語,使用簡體漢字,提倡新式標點,實行橫排橫寫等方面,貢獻卓著,是中國語文現代化運動的先驅。」

這尊雕像的旁邊,就是拼音小道的起點。

2、

1854年,盧戇章生於廈門同安一個平民家庭,兄弟6人,盧戇章排行最小,可能是家裡最小的孩子的緣故,5個兄長都沒上學堂,盧戇章則被送進了私塾,家裡人希望他能讀出個光宗耀祖的功名來。可惜天不如人願,18歲時盧戇章參加童試,卻名落孫山。

21歲時,受當時閩南人下南洋的影響,盧戇章來到了新加坡,一邊打工,一邊學習英文。四年之後,盧戇章回到廈門落腳於鼓浪嶼,他對中國語言的研究探索也在這裡開始。

盧戇章當時在鼓浪嶼扮演著兩個角色:做洋人的閩南語老師,做閩南人的英語老師。據說由於英語和閩南語都說得極其標準,當時盧戇章是鼓浪嶼特別搶手的家庭教師,這要放在今天,大概是一小時幾百塊還請不到的私教。

盧戇章先生後來進入漢語拼音研究領域,和一位叫約翰·麥高溫的英國傳教士有關。約翰·麥高溫精通漢學,於1863年來到廈門,一住就是50年,期間著有《廈門方言英漢詞典》。期間英國駐廈門總領事翟理思和他決定編纂一部更廣泛的《華英字典》,在物色專業人才時,約翰·麥高溫想到了盧戇章,並經他推薦成為《華英字典》的編者之一。

在參與編纂《華英字典》的過程中,盧戇章也同時開始思考漢字的拼音化問題,經過反覆探索,1892年,也就是38歲這年,盧戇章完成了《一目了然初階》,並自己出資請廈門五崎頂倍文齋刊印發行,一下子引起各方注意。這是第一套中國人自己發明的拉丁字母式漢語拼音方案,由此也奠定了盧戇章是我國漢字拼音第一人的歷史地位。

在《一目了然初階》的封面,盧戇章寫有這樣的字:一目了然,男可曉,女可曉,智否賢愚均可曉;十年辛苦,朝於斯,夕於斯,陰晴寒暑悉於斯。既是告訴人們從此學習漢字的門檻不再是高高在上,也感嘆做語言研究的枯燥不易。

3、

盧戇章先生可不只是做研究而已,還親自推廣並不斷更新,《一目了然初階》出版一年之後,他就又推出了《新字初階》,還是個人出資刊印。

同時,他還在鼓浪嶼和廈門分別辦起教學班,專門教不識字的船工、小販等社會底層,據說凡是上他的教學班的人,只要半年就可以看書寫信,連不少洋人都熱情極高地加入到教學班來。

盧戇章辦教學班的初衷,自然一方面是為了改變中國人學漢字難,識字水平低的局面,另一方面也是為了不斷積累總結經驗,力爭在全國範圍內推廣開來,其用心之良苦,其思慮之長遠,實讓人感佩。

4、

盧戇章希望在全國範圍推廣漢語拼音的想法因為一場運動的來臨而得到了機會,那就是光緒皇帝發起的「百日維新」。「獎勵新著作,新發明」是其中一項舉措,盧戇章先生的漢語拼音方案(切音字)也被列入新發明之一,當時的都察院上奏光緒帝,請旨頒行天下,光緒帝迅速作出回應,他下了一道聖旨:都察院奏林輅存呈稱字學繁難,請和切音,據情代奏等因,著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調取盧戇章等所著之書,詳加考驗具奏,欽此。

對於那時候的中國人來說,人生最大的得意莫過於得到天子的欽點,當時喜出望外的盧戇章帶著他的著作急忙忙入京,準備一展平生所學。可惜幸福來得快,去得也快,「百日維新」運動因為慈禧太后的插手夭折了,光緒帝幾乎形同廢帝,盧戇章的漢語拼音全國推廣也胎死腹中。

此時,從臺灣(此時是日本殖民地)傳來另一道推廣的曙光,當時的臺灣總督兒玉向盧戇章發出邀請,請他到臺灣主持學務課。一心想推廣漢語拼音的盧戇章頂著被罵替日本人做事的惡名毅然前往。

在臺灣3年,他經過深入研究,重新修訂了拼音方案,另創了一套25個聲母,102個韻母的《中國切音新字》。可惜因為種種原因,這套方案也一直在臺灣無法推廣開來,失望之餘,盧戇章只好離開臺灣,回到鼓浪嶼繼續等待時機。

5、

到了1916年,經過數十年的研究、探索、改進,盧戇章總共設計了三套漢語拼音方案,第一套以拉丁字母為符號,第二套以仿日本假名系符號,第三套則採用漢字筆畫符號。

盧戇章為推廣漢語拼音的矢志不渝,得到過當時不少社會上有名望的人的肯定,比如林祖密將軍就專門為盧戇章的新書題詞:卅年用盡心機,特為同胞開慧眼;一旦創成字母,願教我國進文明。

菽莊花園的主人林爾嘉則寫道:吾友盧君戇章創為新字……一刊再刊,畢生汗血之資,傾而不顧……

甘苦有人知,可惜甘苦結出的碩果沒人理,1913年,當時的國民政府教育部召開「全國讀音統一會」,盧戇章又迎來推廣漢語拼音的好時機。當時各地的語言研究學者們都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眾多的成果中,只有盧戇章的構成一個完整體系,其它成果不是這也缺漏就是那有瑕疵。

結果不難意料,大家一致認可盧戇章的研究成果為最佳方案,但是大會最後卻只是決定以盧戇章的研究成果為主體,從他發明的37個字母中選用25個,餘下12個則用其它地方的研究成果補缺,一套全國通用的「國音字母」得以形成。

研究成果得到肯定,卻沒有被完全採用,這是為何?原來當時的教育部官員居然認為閩南人無權過問「國語運動」!晚年的盧戇章說起這段往事,依舊憤憤不平:我們閩南人吃虧,投胎投錯了地點……你看,我發明的字母,用來切音,推進教育,以達到文明的地步……誰知教育部袞袞諸公,因為我是廈門人,不配談國語運動,而橫被抹煞勒死了,四十年之功,廢於一旦……

6、

晚年的盧戇章,因為推廣漢語拼音傾盡一生積蓄,只能蝸居在鼓浪嶼內厝澳路48號一處低矮的平房裡。他愛讀報紙卻無餘資訂報,每天只好讓自己的小外孫拿著一張紙條找鄰居借來閱覽,紙條上是這樣寫的:請將本日報訊交付小孫帶來,我看完立刻送還不誤,是切!

讀書人清高自守的秉性讓人慨嘆,他這種秉性也體現在外人對他伸出的援手上,有一次著名教育家吳稚暉來看他,見他生活困窘,就向教育部提議每月給盧戇章發放薪俸以養晚年,沒想到盧戇章固守「君子固窮」之性,堅決不願接受。

1928年,盧戇章逝世,安葬於雞山路上的「基督教會墓園」內。

盧戇章對我國漢語拼音的貢獻,廈門大學教授許長安在《語文現代化先驅盧戇章》一書中這樣寫道:盧戇章是以小小的拼音字母切入整個中國語文現代化的大工程。

我國語言文字的泰鬥級人物周有光先生則這樣評價:盧戇章的《中國切音新字廈腔》和《一目了然初階》是中國人提倡漢語拼音的開始,他的首創功勞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沿著紀念盧戇章先生的拼音小道一直往前走,跨過雞山路往下走一小段,就能看到樹立著「廈門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盧戇章墓。

由於地理位置的緣故,這條小道很少有遊客光顧,偶爾走過的遊客,也大概不會去聯想自己跟腳下這條大理石鋪就的小道有什麼樣的關係。

這無妨,盧戇章先生的貢獻,早就春風化雨,流淌在每個中國人讀書識字的血液裡。

閱讀推薦:

鼓浪嶼走出的清華教授馬約翰:你敢體育不及格,我敢讓你不能畢業

相關焦點

  • 順德4歲女孩半夜「失蹤」,被發現時在漆黑小道……
    深夜時分,一名小女孩獨自騎著自行車在漆黑的小道上玩得不亦樂乎11月11日凌晨0時30分,佛山市順德區公安局陳村派出所新圩社區民警中隊民警如常開展夜間巡邏,當巡至赤花村朝東路附近時,發現在僻靜的小道上,一名年約4歲的小女孩獨自騎著小單車,玩得不亦樂乎。
  • 外來物種貓爪藤肆虐「海上花園」鼓浪嶼
    新華網廈門6月10日電(記者盧志勇)「走進每一條小道,都能吟唱出美麗的詩句。」這是人們對聞名於世的「海上花園」——廈門鼓浪嶼的盛譽。如今,一種名為貓爪藤的植物,卻使這些美麗的詩句「爬」滿了憂傷。如門帘狀掛滿中西式小樓房的院牆,像蒙古包似地將樹木團團包裹、形成連綿起伏的綠色地毯,這種在鼓浪嶼隨處可見的、小葉頂端有3枚酷似貓爪的鉤狀卷鬚植物,就是貓爪藤。它生命力旺盛,隨處可以生長,已成為鼓浪嶼園林樹木的一大公害。
  • 一年級先識字再學拼音!老師家長怎麼辦?
    語文教材三大革新1打破常規,先從漢字學起過去一年級剛入學的時候,孩子們先學會拼音,才開始識字。而這回的教材「大換血」,順序完全倒置:把拼音學習推後個把月,先認一些漢字,再學拼音,而且邊學拼音邊認字。一年級上冊語文教材共安排了2個識字單元、2個漢語拼音單元和4個課文單元。
  • 古代還沒拼音的時候,是怎麼教人識字發音的?我們有自己的辦法
    隨著我國在國際上地位的逐步回升,漢文化也變得越來越受歡迎,有不少外國人想要學習漢語,作為我們最傳統的文化之一,雖然說內容比較複雜難懂,但是我們也在後來發展出了拼音供大家方便學習,這也是我們和國際接軌的一個方式。
  • 古代沒有「拼音」,古人如何「識字」?這法子,厲害了!
    也就是說,在中國長達5000年的文明裡,雖然有漢字存在,卻一直沒有拼音,那麼古人是如何「識字」的?並且還能寫出那麼多膾炙人口的詩句。據史料記載,中國的漢字拼音運動,是從清末民國時候才開始的。鴉片戰爭以後,由梁啓超等學者,掀起了一場「切音字」運動,可以說是漢字拼音的雛形。
  • 中華字通為放棄拼音識字恢復字源識字提供了理論和實踐的保證
    在部編小學語文教材中,由原來的先學拼音,再開始學習識字,變為先識字再學拼音。可能教材編者意識到,拼音識字的不足,想恢復到從前的先識字,再學拼音。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期,小學課本雖有拼音,可多數語文老師不會拼音,教學生識字還是傳統的直接讀音的方法。用會讀的字,來標註生字的讀音。普通話中字的聲調更沒有進入學生的課程中。隨著普通話的推廣,讀音及其音調逐漸被重視起來。
  • 日本青木原森林樹海:青木原被密林覆蓋,林中有黑色火巖小道
    當局不得不在登山的沿路設置大量勸人不要自殺的告示,警方也在林中巡邏,阻止任何可能輕生的人。青木原被密林覆蓋,林中有黑色火巖小道,長期以來一直以「自殺勝地」著稱。當地人說,其名聲可追溯到1960年代描寫一名婦女在此自殺的小說《浪塔》。《完全自殺手冊》裡面的「樹海」,指的就是位於富士山山麓的「富士樹海」。
  • 從馬約翰到舒婷,從鼓浪嶼走出的傑出人物
    5、盧戇章:我國漢語拼音的實踐者和首倡者盧戇章(1854-1928),廈門同安人,1878年從新加坡留學歸國後定居鼓浪嶼,中國文字改革的先驅,漢語拼音文字首倡者。1892年,盧戇章將自己創製的漢字拼音方案中國切音新字編成著作——《一目了然新階》,並個人出資交由廈門五崎頂倍文齋刊印,是中國人編著的第一本拼音著作,其中「天下第一塊切音新字」是中國人制訂的第一套拼音文字方案。該書是中國提倡漢字改革、提出拼音化的主張、研製拼音方案、出版拼音讀物的開端,這一年也被認為是中國漢字改革運動的開始。
  • 瀋陽王德雷老師:如何玩轉識字、拼音、心算!——東北育才幼兒園...
    瀋陽東北育才幼兒學園誠邀專注於識字、拼音、快速心算研究十餘年的王德雷老師為一線教師和家長們進行了專題講座。  隨著幼小銜接的穩步推進,入學準備工作逐漸成為幼兒園教師和家長們心中關注的焦點,尤其是拼音、識字和數學知識方面的準備更是急需解決的三大難題。  本次活動由學園唐老師主持,在講座中,王德雷老師以風趣、幽默的授課風格感染著現場的每一位聽眾。
  • 如果幼兒園不學拼音識字、數學、英語,真的會吃大虧嗎?
    聊天的過程中,我發現不同的幼兒園教學內容差別還是挺大,聽說洋洋所在幼兒園都已經在學拼音了。我問洋洋的媽媽,孩子喜歡學拼音嗎?學得怎麼樣?洋洋的媽媽回答說,她家洋洋根本就不會,教了拼音怎麼寫還是不會!我當時就告訴她,幼兒園的小朋友會寫拼音那才奇了怪了!不會讀、寫拼音很正常,本來這就是超綱內容。
  • 新學期廈門小學生先識字再學拼音 教材「變臉」首次使用「部編本」
    據介紹,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有古詩文,整個小學6個年級12冊共選優秀古詩文124篇,佔所有選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平均每個年級20篇左右。初中古詩文選篇也是124篇,佔所有選篇的51.7%,平均每個年級40篇左右。  體裁更加多樣,從《詩經》到清代的詩文,從古風、民歌、律詩、絕句到詞曲,均有收錄;革命傳統教育的篇目佔有較大的比重。小學選了40篇,初中29篇。
  • 部編版語文教材9月啟用:一年級生先識漢字再學拼音
    法制晚報·看法新聞記者注意到,在部編版一年級教材中,一改此前上學就先學拼音的「傳統」,第一篇識字課文就是「天、地、人、你、我、他」。此外,增加了古詩文篇幅,較此前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達80%。初中教材則減少課文篇目,增加了增加了課外閱讀、名著導讀和寫作的「份量」。
  • 漢語拼音是怎樣誕生的?
    1958年全國人大通過了一個採用國際性拉丁字母的《漢語拼音方案》,就是他主要負責制訂的。 當今天用漢語拼音拼寫人名和地名,已經在全世界推廣使用時,當讀書、識字、上電腦、打手機都離不開漢語拼音時,我們也愈發懷念周老為《漢語拼音方案》的制定所作出的卓越貢獻。
  • 關於在初等教育階段滿足漢語拼音教學需要的上中下遊問題與思考
    主要受到來自西方語言文字科學的影響,被西方語言文字科學的範式、觀點所局限,比如:漢字被認為是表意文字、表性文字、表音文字等,又如將漢語拼音字母始終混同英文字母,或用西方字母文字理論來建構漢語拼音知識等。目前的在中高等相關院校的相關專業,對漢語拼音知識體系建構,就帶有濃厚的上述影響。基於此的漢語拼音知識,對於中等院校學生,如果僅僅從學會的角度,難度並不是很大。
  • 小學語文怎麼教識字
    完成各年段規定的識字量,只是識字教學最基本的任務。在一個人漫長的學習生活中, 總會不斷遇到不認識的字,這時候該怎麼辦? 所以教科書編排不能簡單地以學習的結果——認識漢字為終極目標,而應在「授人以魚」的同時,更要注意「授人以漁」。
  • 拼音、識字、數學,以後這些幼兒園都不教了,吃虧的是誰?
    文 | 米粒媽 (公眾號 米粒媽頻道)「親愛的,這可真叫人在家中坐,鍋從天來啊!「星期天一大早,閨蜜來了一通電話。原來她看到了教育部發文治理幼兒園小學化,規定幼兒園不能教小學內容了,什麼拼音、計算、識字統統都不許教了,感到很不爽。在電話那頭,她用一種炸裂的聲調告訴我:他們家小寶馬上就要入園了,大寶念幼兒園的時候什麼都學了,可上了小學還是連滾帶爬的,可把他們整慘了。
  • 神奇的識字魔法師
    王德雷老師畢業於師範院校,經過17年的教學實踐與不斷創新最終研發出一套高效神奇的識字方法,贏得家長和教育界同行的高度讚許。讓枯燥的識字教學妙趣橫生;生澀的漢字過目不忘。引來媒體紛紛報導,並被邀請到各地分享教學經驗。今天記者帶您走近王德雷老師,一同探究這位魔法師的神奇之處!「孩子的啟蒙教育非常重要!
  • 小學一年級不教拼音是謠言 拼音教改緣何屢被「誤讀」
    圖片來源:東方IC  「拼音,不就是一個識字、讀字的工具嗎?怎麼會被炒熱?誰說我們小學一年級不教拼音?那種說法其實都是源於家長的焦慮。」上海日新實驗小學副校長徐為說,完全可以負責任地說,沒有學過一點拼音的孩子,進入上海的任何小學,都能順利學習拼音。
  • 突出拼音學習的工具價值
    打開統編語文教材一年級上冊,一個最直觀的發現是開篇先識字再學拼音。教師讓學生先認一些字再學拼音,而且是邊識字邊學拼音,這其實是一種傳統語文教育理念的回歸。學生如果剛入學就學拼音,抽象的拼音字母對學生來說難度很大,且容易與英語字母相混淆,極易引發學生的畏難情緒,進而影響學生對語文學科的學習興趣。但統編教材以識字單元為開篇,以國畫為背景,展現了「天、地、人、你、我、他」6個漢字,接下來是「金、木、水、火、土」。目的是讓學生對語文的第一印象是漢字「天地人」,而不是抽象的字母。
  • 流浪貓狗泛濫影響市容 鼓浪嶼展開「貓狗大轉移」
    有「祖籍」鼓浪嶼,上百年在島上繁衍生息的野貓野狗;有和主人失聯,淪落街頭流浪的小貓小狗;也有專門被主人帶到鼓浪嶼,然後拋棄在島上的寵物貓狗……一直很愛貓狗的鼓浪嶼居民,也有點招架不住了。那麼小的島,數百隻流浪貓狗,攪得島上居民沒了安寧。整晚貓叫春,隨處狗大便,還有抓傷咬傷事件時有發生。雖然擾人,但它們也是生命。怎樣才是兩全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