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在國際上地位的逐步回升,漢文化也變得越來越受歡迎,有不少外國人想要學習漢語,作為我們最傳統的文化之一,雖然說內容比較複雜難懂,但是我們也在後來發展出了拼音供大家方便學習,這也是我們和國際接軌的一個方式。不過如今我們自己人從小學習漢字的時候,也要從拼音學起,這樣才能讀出漢字的發音,那麼古人他們沒有拼音的時候,是怎麼教人識字發音的呢?
不知道現在的教學情況是什麼樣的,小編記得小時候在三年級的時候,語文課本上才開始出現連篇的漢字,當然上面依然是加拼音標註的,之前就一直在學習拼音。而作為我們自己土生土長的語言,古人在學習的時候,當然不會也沒有拼音可以輔助,但是他們學習的方法卻有很多種。
首先最簡單的一種是同音傳遞,也就是直音法,對於小朋友來說是非常好學的,比如副的音就同父一樣,小朋友就算沒上過學,但是父親這個音也是可以發出來的,所以這樣就好學很多,但是缺點也很明顯,常用的音可以,一旦稍微複雜一些就不行了。所以不光只有這一種教學手段,另外一種叫讀為法,這和我們剛開始學英語一樣,喜歡在上面標中文音來記,古人也會在上面標註能夠念出來的音,比如癖好上面就是標上個「皮」來讀,不過我們中文是講究聲調的,所以除了音之外,還要加上聲調,這樣就會更加精確。
還有一種是譬況法,這種辦法的重點不在讀音上,而是在教你發音時候的狀態和重點,會有一句話來告訴你,在發這個音的時候,舌頭是需要捲起來還是平放,或者需要推氣之類的,而唇形又是張口還是閉口等等,以此來發出比較標準的音調。
最後一種反切法就和我們現在的拼音非常相似了,我們都知道,拼音中先是聲母,這個部分主要把握這個字的發聲,而韻母在後面,主要把握這個字發聲的口型,而古代沒有拼音,但是這不妨礙這兩個功能的實現,比如魯這個音,他們就是使用「郎谷」來拼,一直不停的張嘴說,慢慢就可以發出魯這個音,當然這需要不斷練習,所以中國人讀書講究大聲讀出來。
這些辦法都不是獨立存在的,在教學過程中都會靈活使用,循序漸進,所以沒有拼音古人也照樣傳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