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meta分析時,我們常會面臨選擇合併分析的模型-固定效應模型或者隨機效應模型,本期就為大家介紹一下固定效應模型,揭開meta分析神秘的面紗。
真實效應值
在固定效應模型下,假設所有的納入一個meta分析的研究擁有一個相同的真實效應值,也就是說影響研究效應大小的因素應該是相同的。因此所有研究的真實效應是相同的,故稱為固定效應,此未知的真實效應值用θ表示。
在圖1中真實效應為0.6,這個效應用底部的三角形表示,每個研究的真實效應值用圓圈表示。在固定效應模型的定義下每個研究的真實效應值也應該是0.6,在圖中代表每個研究的原點就位於三角形的正上方。
隨機誤差的影響
因為所有研究擁有相同的真實效應,由於隨機誤差的存在導致了不同研究之間的觀察效應不同。如果研究樣本無限大的話,則抽樣誤差為零,此時每項研究的觀察效應值應該等於真實效應值。
在實際的研究中樣本量不可能無限大,抽樣誤差的存在導致研究的真實效應值不可能與觀察效應值相同。如圖2所示,每個研究的真實效應值仍是0.6(圓圈所示),但是不同研究的觀察效應值不同(用正方形表示)。一般而言,任何一個研究的觀察效應值等於該研究的人群均值與抽樣誤差之和。
若任何研究的誤差是隨機的,可以估計誤差的抽樣分布。圖3中放置了一個每個研究真實效應的正態分布曲線,曲線的寬度基於研究的方差。研究1的樣本量很小,它的方差很大,觀察效應值在某種程度上可能比較寬。相反,研究2的樣本含量相對比較大,方差較小,真實效應的寬度會較窄。
固定效應模型分析
在真實的meta分析中,不是從人群效應值開始,然後計算觀察效應。相反,是從觀察效應值開始,然後估計人群的效應值。為了獲得人群效應值的最精確的估計,我們在合併不同研究是採用加權的方法,給予精確的研究較大的權重。在固定效應模型中,每個研究的權重為方差的倒數。公式如下:
看見上面的一系列的公式相比大家有可能會覺得有些枯燥,但是對於循證工作者本就應有中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態度,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是本期的目的,小編看到這些公式很是興奮,解開以前循證製作中的不解,想到這裡就務必將這些內容分享給大家。也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此微信由英國SystematicReview Solution(SRS)公司製作
公司網址:www.review-solutions.cn
認為這條消息有用,請點擊右上角分享至朋友圈,SRS願與您同進步!
一鍵關注實用循證醫學,獲取更多循證知識,請點擊標題下藍色字體
編輯:Lei Zhang
日期:2015.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