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分析:固定效應模型和隨機效應模型

2021-01-10 元分析

下面是對元分析固定效應模型和隨機效應模型的介紹。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元分析知識,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元分析」。

兩種常用見的元分析統計模型:固定效應模型和隨機效應模型

在固定效應模型下,我們假定在納入分析的所有研究存在一個真實的效應量,並且觀察效應量的所有差異均歸因於取樣誤差。雖然我們遵循將其稱為固定效應模型的做法,但更具描述性的術語將是共同效應模型(common-effect model)。無論哪種情況,我們都使用單數(effect),因為只有一個真實的效應量。相比之下,在隨機效應模型下,我們允許真實的效應量不同-所有研究可能共享相同的效應量,但效應量也可能因研究而異。【易錯點:英文文章中,固定效應要寫成單數fixed-effect,隨機效應要用複數random-effects】

圖1 固定效應圖示。正方形代表觀察效應量,實心圓代表真實效應量。

可以看到,在固定效應模型下,每個研究的真實效應量是相同的。觀測效應量和真實效應量之間的差異完全是由抽樣誤差引起的。

圖2 隨機效應模型圖示。

可以看到,在隨機效應模型下,每個研究的真實效應量是不同的(當然,有可能真實效應量是相同的)。具體到單個研究而言,觀測效應量和真實效應量之間的差異是由抽樣誤差引起的。但是在整體效應量層面,觀測效應量和整體效應量不同既有抽樣誤差的影響,也有研究間真實效應量的變異的影響。研究間真實效應量的方差和標準差稱為τ2和τ,其樣本估計稱為T2和T。

元分析的精髓:方差逆權重法(Inverse variance weights)

知道了原始研究的效應量以後,要確定的一件事情就是怎麼整合效應量。當然,最容易理解的方法就是求算術平均。但是,這種方法明顯沒有考慮到不同研究的效應量估計值的精確性是不同的,比如樣本量大的原始研究估計更精確。為了考慮到效應量估計準確性這一因素,也就是給估計精確性大的研究更大的權重,在元分析中使用了方差逆加權的方法。方差逆加權方法,說白了就是樣本量大的其方差越小,通過再求倒數,其權重就會越大。

在固定效應模型中,權重就是研究內方差(within-study error)的倒數。

在隨機效應模型中,權重就是研究內方差加研究間方差的倒數。

固定效應和隨機效應的差異:

1、隨機效應模型的整體效應量(主效應)的置信區間更寬。

2、隨機效應模型下,研究間的權重更接近。

3、兩種模型下的整體效應量估計值是不同的。但是,不能確定其方向,也就是固定效應的值可能更大、也可能更小。

模型選擇的誤區:根據異質性檢驗決定選擇固定效應還是隨機效應模型

(1)根據異質性檢驗結果選擇模型是錯誤的,因為異質性檢驗的統計檢驗力經常較差,有可能異質性很大但是結果仍然不顯著。

(2)固定效應和隨機效應的基本假設是不同的,固定效應是估計共同效應量,而隨機效應模型是估計真實效應量的均值。固定效應的結果只能推廣到所納入的研究,而隨機效應模型的結果不僅可以推廣到所納入的研究,還可以推廣到未納入的研究,包括漏掉的研究、正在進行的研究、未來將要進行的研究等。

總的來說,最根本的是根據所進行的元分析研究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模型。如果實在不知道選擇哪種模型,隨機效應模型是更好的選擇。因為當研究間方差等於0時,隨機效應模型結果和固定效應模型結果是相同的,如果研究間方差不等於0,則可以納入研究間方差到模型中。

相關焦點

  • 固定效應模型與隨機效應模型
    大部分的Meta分析需要選擇固定效應模型與隨機效應模型對數據進行合併。本期,我們就介紹下固定效應模型與隨機效應模型這些事。
  • 固定效應模型與隨機效應模型的差別
    緊接前期介紹的固定效應模型與隨機效應模型,今天,我們主要聊聊兩者之間的差別。從假設來看,兩種模型的差別在於: 相應的,固定效應模型得出的結果為「真實值估計值」,而隨機效應模型得出的結果為「真實值平均值的估計值」。這也是源於各自的假設不同。兩者均是得出真實值平均值的估計值,差別是固定效應模型的真實值只有一個,所以得出的結果為真實值的估計值。
  • 【固定效應模型】
    在meta分析時,我們常會面臨選擇合併分析的模型-固定效應模型或者隨機效應模型,本期就為大家介紹一下固定效應模型,揭開meta分析神秘的面紗。
  • 統計學中「固定效應 vs. 隨機效應」
    比如,心理學家和經濟學家也許會因為FE和RE的問題「打架」——心理學家可能會說「我們更推薦用隨機效應模型(random-effects model)!」,而經濟學家可能會說「我們基本都用固定效應模型(fixed-effect model)!」。但實際上,在各自熟悉的知識框架下理解FE和RE,就如同「盲人摸象」,雙方可能都只看到了冰山一角。
  • 面板數據固定效應 vs. 隨機效應
    在建立好計量模型和選用了面板數據後,接下來就是用適當的計量方法對模型進行估計了。對於面板數據下的模型,有三種常用的估計方法:固定效應估計、隨機效應估計和混合效應估計。什麼叫混合效應估計呢?就是把時間維度和截面維度的數據混合起來,極端地將面板數據看成一般的截面數據,然後用OLS來估計。可以發現,混合效應估計根本就沒有發揮出面板數據應有的優勢,因而在實踐中並不推薦使用。
  • 固定效應模型初探
    在一元線性模型中,我們的隱含假設是1.各個城市的經濟水平對啤酒銷量的影響強度是相同的,2.經濟水平相同的兩個地區啤酒銷量也相同。基於這兩個假設我們可以得出等式1式中i代表城市,t代表年份。很顯然這不符合實際情況,所以我們放棄假設2,認為即使經濟水平相同的兩個城市其啤酒銷量也會有差異。
  • 元分析隨機效應模型中不同的異質性估計方法對結果有影響嗎?
    中文摘要如下:元分析隨機效應模型假設,從一組研究得出的效應量估計值的變異性可分解為兩部分:由於隨機總體效應引起的異質性和抽樣方差。在這種情況下,通常的目標是估計總體效應量的集中趨勢和異質性量。一組效應量中的異質性量對元分析發現的解釋具有影響,並且通常用作潛在調節變量存在的指標。
  • Python實現固定效應回歸模型實現因果關係推斷
    然後,我將介紹可以提供有效解決方案的固定效應(FE)模型。 之後,我將使用兩套數據分析示例向您展示如何在python中進行操作。 我希望本文能夠通過良好的設計和令人信服的結果增強您對因果關係的理解。相關可以表示因果關係 — 僅在滿足某些條件時讓我們給出因果關係的正式定義。 因果關係是x導致y。 關聯意味著x和y沿相同或相反的方向一起移動。
  • 非平衡面板固定效應門限回歸模型
    固定效應門限回歸模型(Hansen, 1999)是時間門限自回歸模型在面板數據中的擴展。Stata的xthreg程序(Wang, 2015)適用於平衡面板。而微觀數據中非平衡面板是更常見的情況,在將非平衡面板整理為平衡面板時很容易導致樣本選擇偏差等問題。因此,利用非平衡面板進行估計和檢驗則可以有效避免這些問題。
  • 異質性、隨機誤差、效應修飾——談談Meta分析的固有缺陷
    而當權重同時考慮研究內方差和研究間方差時,則變為隨機效應模型,等同於隨機效應方差分析模型,即: 而從隨機效應模型中,即可以引出Meta分析的異質性檢驗,也就是檢驗隨機效應中的研究間方差是否顯著,當效應量取OR時,此方法退化為Woolf Method,即:
  • 只會使用limma對兩個分組進行差異表達分析?不妨試試看線性混合效應模型
    學習任務是:用lme4構建線性混合效應模型,找到表達量與距離相關的基因。為什麼要用線性混合效應模型我們希望找到表達量與距離相關的基因,但因為來自同一個患者的表達量是相關的,所以這128個樣本不滿足普通線性回歸的獨立性假設,需要用到線性混合效應模型
  • 元分析-驗證性因素分析
    由於兩階段結構方程模型的方法更為合理,在本文中,我們將介紹如何使用兩階段結構方程模型法進行元分析驗證性因素分析。所謂二階段就是,第一個階段,綜合變量之間的相關矩陣,第二階段,設定結構進行檢驗。另外,由於元分析分析固定效應模型和隨機效應模型兩種(參見本微信公眾以往關於元分析的文章),因此,在元分析驗證性因素分析之中,也可以使用兩種模型。
  • Stata: reghdfe-多維固定效應
    3.1 估計雙重差分的固定效應模型(DID)該命令可用於估計雙重差分的固定效應模型(DID)。過去推文Stata: 雙重差分的固定效益模型列舉了用於估計 DID 模型的三個命令:reg,  areg, 以及xtreg。reghdfe 也可實現同樣的估計結果,而且運行速度優於其他命令。使用的數據請參考之前推文Stata: 雙重差分的固定效益模型。
  • 隨機波動率微笑模型及套利
    利用隨機波動率模型進行套利   Vanna-Volga模型,SVI模型,SABR模型都可以用來擬合隱含波動率微笑。   通過模型刻畫的隱含波動率與通過BS公式反算的隱含波動率進行對比,找到每日最被低估和高估的期權合約,分別買入和賣出。通過合約的持倉數量,形成 delta 中性,從而賺取波動率估值回歸的收益。
  • 固定效應與隨機效應:計量結果和我想要講的故事不一樣怎麼辦?
    先做了固定效應回歸效果不好,又做了隨機效應回歸效果除了某個參數效果不好,其他都很好,p值很漂亮0.0000。接著hausman檢驗,p值為0.0000。。。納尼,這是讓我接受效果不好的固定效應麼???求大神指點啊,故事怎麼寫啊?這的確是一個在實證中特別常見且特別讓人抓狂的事情。
  • 需要多少個研究才能進行元分析?
    需要多少個研究才能進行元分析?這個問題基本上等於問隨機效應模型元分析中需要多少個原始研究。因為在社會科學領域固定效應模型的假設很少滿足,所以固定效應模型用的很少。對於這個問題沒有一個簡單的答案,但是最起碼我們要清楚我們使用的方法存在的一些局限。
  • 線性混合模型在重複測量資料中的應用
    同樣我們還可以採用混合線性模型去進行分析,本次咱們就討論一下混合線性模型在重複測量方差分析中的應用。混合線性模型是20世紀80年代初針對統計資料的內部相關而發展起來的一種統計方法。一般意義上,變異的來源主要包括固定效應、隨機效應和混合效應,所謂的固定效應是指分析的內容僅是目前的分組,不作外推的打算。比如ABC三組的比較,分析的目的僅僅是這三組間的差異,而不是超越這三組以外的差異。
  • r語言 動態面板模型 - CSDN
    其中下標1,s1指代隨機效應模型的殘差平方和,s2指代固定效用模型殘差平方和,s3指代混合估計模型的殘差平方和; 若F2統計量的值小於給定顯著水平下的相應臨界值,即F2小於Fa,則接受H2,認為樣本數據符合混合效應模型;反之,則繼續檢驗假設H1; 若F1統計量的值小於給定顯著水平下的相應臨界值,即F1小於Fa,則接受H1,認為樣本數據符合固定效應模型;反之,則認為樣本數據符合隨機效應模型;隨機效應模型 (1)1.LM檢驗。
  • 【廣州站】Stata空間計量與結構模型研討會開始報名啦!
    6.空間權數矩陣的選擇7.空間面板模型(固定效應和隨機效應)第三天:非參數方法和模擬方法案例1:非參數回歸案例2:部分線性模型案例3:分位數回歸案例4:效率分析第四講非參數和模擬方法3:媒體影響與經濟行為案例4:自我效能與學業表現第五講結構方程模型1.驗證性因子分析(擬合評估)2.路徑分析(中介效應,調和效應,直接效應,間接效應)3.潛變量結構方程模型4.多樣本結構方程模型(恆等性質檢驗)
  • 回歸模型怎麼做 - CSDN
    按照正規程序,面板數據模型在回歸前需檢驗數據的平穩性。步驟一:分析數據的平穩性(單位根檢驗)按照正規程序,面板數據模型在回歸前需檢驗數據的平穩性。李子奈曾指出,一些非平穩的經濟時間序列往往表現出共同的變化趨勢,而這些序列間本身不一定有直接的關聯,此時,對這些數據進行回歸,儘管有較高的R平方,但其結果是沒有任何實際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