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諾獎化學獎會給生物學家?這種DNA驗證技術呼聲高

2020-11-25 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記者 張佳星

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已然揭曉,但生物學家們還有機會。

據統計,1990年以來,有16次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生物學方面的成就。以仍歷歷在目的2017和2018年為例,分別頒給了發明冷凍電鏡(結構生物學之「重器」,能夠看到生物大分子蛋白質的結構)和對活性蛋白質的定向進化研究。

被稱為諾貝爾風向標的引文桂冠獎,今年的化學獎中也有兩項與生命科學密切相關,當看到Southern(直譯「南方」)的鼎鼎大名時,小記當即決定「押寶」這個無處不在的DNA驗證技術。

埃德溫·薩瑟恩

Southern印跡法由埃德溫·薩瑟恩(EdwinSouthern)在英國醫學研究理事會從事科學研究時發明,相關論文首次發表時他僅僅35歲,他發明的DNA印跡技術以他的名字命名。

Southern印跡法可用於確定特定DNA序列,並判斷其功能、是否變異、圖譜位置等,他後續還發明了DNA晶片等技術。引文桂冠獎稱他的發明是高通量核酸分析工作、基因圖譜、診斷和篩查的開端,也是當今個性化醫療的基礎。

從一道高考題說起

2007年江蘇省高考生物學試卷中有一道關於Southern印跡法的試題,題目給出Southern印跡試驗後獲得的圖像,請學生判斷不同的條帶說明了什麼生命科學意義。

單基因遺傳病可以通過核酸雜交技術(Southern印跡法)進行早期診斷。鐮刀型細胞貧血症是一種在地中海地區發病率較高的單基因遺傳病。已知紅細胞正常個體的基因型為BB、Bb,鐮刀型細胞貧血症患者的基因型為bb。有一對夫婦被檢測出均為該致病基因的攜帶者,為了能生下健康的孩子,每次妊娠早期都進行產前診斷。

下圖為其產前核酸分子雜交(Southern印跡法)診斷和結果示意圖。

根據凝膠電泳帶譜分析可以確定胎兒是否患有鐮刀型細胞貧血症。(以上摘自南開中學鄒楊老師的相關論文)其中提到的B和b體現在DNA上的區別僅僅是一個鹼基的區別,如何能夠將其區分開來呢?Southern印跡法做到了。

它的原理可以形象理解為「釣魚執法」和「打出原形」兩步。

B和b由於一個鹼基的不同因此在不同的酶切反應中就會反應不同,通過特定酶的「釣魚執法」,兩種基因「你向左,我向右」,但在外表還看不出來,這時候「鎖住原形」(轉移到尼龍膜等能鎖住DNA的膜上)通過可顯影的放射性同位素等做標記,讓探針DNA把鎖住的原形呈現出來,實現「可視化」。由此,通過Southern印跡法,些微的DNA突變可以被檢測出來。

題目中提及的鐮刀型細胞貧血症的基因基礎,正是薩瑟恩1978年利用該方法發現的。與此同時,薩瑟恩決定使用分子生物學方法對人類基因組進行作圖。為了這個計劃當中大規模序列分析的需要,薩瑟恩進行了多項技術革新,包括使用凝膠電泳對經限制性內切酶切割後的片段精確分子量的確定,根據凝膠結果對DNA序列進行自動讀取等。

「南」者為大,「號令」四方

由於有了Southern(南方的)Blotting,隨後才有了Northern(北方的)、Western(西方的)……

當待分析的物質由DNA轉變為RNA時,「南」變成了「北」。

軍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蔡仕英等在介紹《電泳的原理、應用及進展》中提道:在電流作用下,薩瑟恩成功地將DNA片段從瓊脂糖凝膠中轉印到硝酸纖維膜上進行分子雜交分析,因此稱為Southern Blotting。

後來,Alwine用類似方法也成功地將RNA從電泳膠中轉印到硝酸纖維膜上作分子雜交分析,但他並沒有稱這一技術為Alwine-Blotting,而是稱之為Northern Blotting,以便與Southern Blotting相對應。

1981年Burette又成功地將SDS-PAGE膠中的蛋白質轉印到膜上進行免疫學分析(如抗原抗體結合、蛋白質與配基結合等),繼Alwine之後,Burette稱這一技術為Western Blotting。蛋白印跡法是一項廣泛用於檢測細胞或組織提取物中蛋白表達水平的技術。這項技術藉助抗體與目的蛋白的結合作用,測量生物樣品中的蛋白質水平。

這樣一來,在印跡電泳這個家族中,就有了Southern Blotting,Northern Blotting和WesternBlotting,僅僅缺一個Eastern Blotting。

後來有人提議將IEF膠(即等電聚焦電泳)中的蛋白質轉印到膜上的技術稱為Eastern Blotting,但這一建議並未被廣泛接受。

Eastern Blotting是一種檢測蛋白質翻譯後修飾的技術,其檢測目標是蛋白質上特定的修飾基團或部位,如脂肪酸鏈、糖基、磷酸化的胺基酸等等。在EasternBlotting的實驗中,通常要先用2D電泳將蛋白質分離,然後轉到膜上,再用特異的探針去檢測。蛋白質的翻譯後修飾是蛋白質執行功能過程中普遍存在的調控手段。

海南大學校長譚世貴、副校長林強與Edwin Southern教授、呂亦晨教授合影

在印跡電泳技術中,薩瑟恩作為開創者、先行者發明的技術,衍生出人們對於DNA、RNA、蛋白質等生命活動的基本分子物質的快速、準確、靈敏的檢測方法,引領了「『南』者為大,『號令』四方」的研究探索次序和格局。

不僅如此,人們還舉一反三,實現了菌落上的定位檢測。用類似的方法將生長在瓊脂培養基上的菌落做成複製皿後再轉移到硝酸纖維紙上變性並與特定的放射標記的探針雜交,可以篩選出帶有特定DNA片段的菌落,這種技術稱為菌落雜交,又稱原位雜交。

菌落雜交,是因為生長在培養基平板上的菌落或噬菌斑按照其原來的位置不變地轉移到濾膜上,並在原位發生溶菌、DNA變性和雜交作用。這種方法對於從成千上萬的菌落或噬菌斑中鑑定出含有重組體分子的菌落或噬菌斑具有特殊的實用價值。

常青不衰,持續貢獻

諾貝爾獎的授予是為了表彰對人類做出最重大貢獻的人,迄今為止,Southern雜交技術依舊活躍在生命科學研究的最前沿,並逐步走出實驗室,逐漸走進臨床,用於疾病的診斷和檢測。

最新的研究論文顯示,科研人員利用Southern雜交技術對人類的線粒體DNA進行定量。在單個細胞中線粒體DNA基因組是整體基因組的「滄海一粟」,這使得定量檢測十分困難。

量少卻至關重要,線粒體DNA的缺失或突變往往是致命的,例如,在某些核苷類逆轉錄酶抑制劑治療的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患者中,線粒體毒性和線粒體DNA缺失也已報導。

因此,進一步發展的Southern印跡法來估計人類基因組DNA樣品中的線粒體DNA含量十分重要。

迄今為止,Southern雜交技術仍舊是在兼顧穩、準、快的不可替代的DNA檢測技術。「Southern雜交技術已成為檢測特定DNA片段的經典方法之一。此法快速、準確、靈敏,目前已經廣泛地應用於醫學、病毒學、轉基因動植物鑑定、動物疾病診斷以及DNA指紋分析等方面的研究。」新疆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馬正海等在相關技術的改進方面做了探索總結的工作,使得該技術的實現更加便利。

Southern的常青不衰還體現在薩瑟恩本人不間斷的科研生涯中。

資料顯示,在發明了著名的Southern印跡雜交之後,薩瑟恩從英國醫學研究理事會(MRC)來到牛津大學,在特殊的玻璃表面通過有效的組合化學方法合成了特定寡核苷酸序列,該方法最終發展成為DNA晶片。

1996年,薩瑟恩建立了牛津基因技術公司(OxfordGeneTechnology,OGT),主要進行高通量的核酸分析工作。

DNA晶片技術已經稱為現代生命科學儀器設備繞不開的必備組件,使得檢測效率實現了千萬倍的提升,也使得基因測序、精準醫療的成本大大降低,有望普惠大眾。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

編輯:劉義陽

審核:朱麗

相關焦點

  • 2019諾獎化學獎會給生物學家嗎 這種DNA驗證技術呼聲高
    2019諾獎化學獎會給生物學家嗎 這種DNA驗證技術呼聲高  本報記者 張佳星  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已然揭曉,但生物學家們還有機會。  據統計,1990年以來,有16次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生物學方面的成就。以2017和2018年為例,諾貝爾化學獎就分別頒給了發明冷凍電鏡和對活性蛋白質的定向進化研究。
  • 專家談諾獎:化學獎為什麼頒給了生物學工具「基因編輯」
    單從 2018 年到 2020 年的結果來看,物理學獎和化學獎的女科學家佔比還是挺高的,至少比前面117次要高得多。希望這是好的開始:科學界能夠摒棄性別決定論的有色眼鏡。黃志偉:諾獎更注重基礎研究和原創科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我對這個諾獎的結果並不覺得意外。
  • 諾獎大預測: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會頒給誰?
    2018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在「進化控制」方面做出重要貢獻的三位生物學家。因此諾貝爾化學獎曾被不少科學家戲謔稱為「諾貝爾理科綜合獎」。諾貝爾化學獎難預測,但還是有跡可循雖然諾貝爾化學獎可以說是最難預測的諾獎,但是縱觀歷年來的經驗和獲獎名單,發現其實也是有跡可尋的。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化學界的學術領域,化學界的學術領域主要是:有機化學,無機化學,分析化學,生物化學,物理化學,理論化學。1.隔年領域不重複。現任化學獎委員會主席Gustafsson曾說過,連續兩年相近領域獲獎的可能性很低。
  • 2020諾獎大幕拉開,關於它,這些事你可能還不知道
    年10月9日中午,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其中,年齡最大的獲獎者是2019年化學獎得主之一——被譽為「鋰電池之父」的美國科學家古迪納夫,當時他已97歲。從1901年至今,諾獎發放的獎金總額早已遠超這個數字,但卻仍有錢發放,這要歸功於投資理財。
  • 剛剛,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最高齡的諾獎得主
    今日,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獲獎名單
  • 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身邊這些諾獎成果你發現了嗎?
    按照他的遺囑,諾貝爾化學獎旨在頒給化學方面有重要發現和取得重大成果的人。自1901年以來,諾貝爾化學獎共頒發了110次。因受二戰影響和秉著「寧缺毋濫」的原則,化學獎有8年沒有頒發。從以往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的名單可以看出,不少獲獎者的獲獎成就並非出自傳統的化學研究,而是涉及生物學、物理學等多重學科,因此諾貝爾化學獎也被調侃為「理科綜合獎」。
  • 【諾獎頒獎】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兩位女科學家獲獎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埃曼紐爾·卡彭蒂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詹妮弗·杜德納(Jennifer A.Doudna)諾貝爾化學獎首次頒發於1901年,截至2019年,共頒獎
  • 關於「諾獎」,這些你知道嗎?
    截至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10月8日下午1點,2020年諾獎已相繼頒布了生物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和文學獎。一起來看都有誰獲獎!從1901年至今,諾獎發放的獎金總額早已遠超這個數字,但卻仍有錢發放,這要歸功於投資理財。諾貝爾基金會的錢投資過國債,也投過房地產和股市。但是,理財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2011年,由於全球股票市場不振,諾貝爾基金會的股票投資,就虧損了1900多萬瑞典克朗。2020年,每項諾貝爾獎獎金額為1000萬瑞典克朗,比2019年增加100萬瑞典克朗。
  • 本年度諾獎自然科學類只剩一項懸念:化學獎
    根據諾貝爾的遺願,化學獎是頒給「做出最重要的化學發現或改進的人」。有意思的是,除了化學家外,物理學家、生物學家也頻頻出現在諾貝爾化學獎的榜單上,因此,化學獎也被稱作是「理科綜合獎」。數讀諾貝爾化學獎1901年至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共頒發過111次。
  • 諾貝爾化學獎解析:你知道吸菸會影響DNA修復功能嗎?
    諾貝爾化學獎解析:你知道吸菸會影響DNA修復功能嗎?10月7日下午,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5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瑞典生物學家託馬斯•林達爾(Tomas Lindahl)、美國生物學家保羅•莫德裡奇(Paul Modrich)以及出生在土耳其的生物學家阿齊茲•桑賈爾(Aziz Sancar)。有人驚呼,生物學又搶了諾貝爾化學獎。
  • 2019諾貝爾化學獎: 二戰老兵的傳奇人生
    97歲的二戰老兵Goodenough也成為史上最年長的諾獎得主。John B Goodenough,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機械工程系教授,鋰電池之父,美國科學院和工程院兩院院士,曾獲2001年 Japan Prize,2009年 Fermi Award,2011年美國國家科學獎章 和2014年Charles Stark Draper Prize。
  • CRISPR技術獲諾獎,為什麼張鋒與諾獎失之交臂?
    這種基因編輯技術是什麼?CRISPR是 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成簇規律間隔短回文重複序列)這一短語的首字母縮寫,是基因組DNA上的一段特殊的序列,源於細菌及古細菌中一種獲得性免疫系統,能夠識別出入侵細菌的病毒,並通過一種特殊的酶破壞入侵的病毒。
  • 剛剛,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
    北京時間10月9日下午5點45許,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9年度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得州大學奧斯汀分校John B Goodenough
  • 發明DNA測序法的兩次諾獎得主桑格逝世
    原標題:發明DNA測序法的兩次諾獎得主桑格逝世  桑格完整定序了胰島素的胺基酸序列,同時證明蛋白質具有明確構造;他還提出了快速測定DNA序列的技術雙去氧終止法(桑格法)。桑格因此於1958年和1980年兩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他是第四位兩度諾獎得主,唯一兩獲化學獎的諾獎得主,唯一兩獲諾獎的英國人。他被認為是20世紀世界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
  • 關於「諾獎」,這些事你可能還不知道…
    截至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10月8日下午1點,2020年諾獎已相繼頒布了生物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和文學獎。一起來看都有誰獲獎!但是,成就突出的科學家成千上萬,而且諾貝爾獎委員會對科學成果的可靠性要求越來越高,所以可能要等很多年才有可能獲獎。
  • 特稿|追問諾獎:張鋒因何錯失化學獎?
    諾獎組委會將 CRISPR/Cas9 稱作基因技術中最銳利的工具之一,它可以精確改變動植物和微生物的 DNA。相對於此前的基因技術,CRISPR/Cas9 更便捷、更便宜。基因編輯光環背後懸疑一地:明星科學家張鋒為何與諾獎擦肩而過?他究竟有沒有資格獲獎?基因編輯距離我們的生活還有多遠?
  • 一文看懂┋2020年三大諾貝爾科學獎|諾獎|生物化學家|諾貝爾獎...
    因為可以導致慢性疾病,並發展為肝硬化和肝癌,這種類型的肝炎威脅更嚴重。這種類型的肝炎是隱性的,因為健康個體在感染之後,可能會經過許多年才會顯現出嚴重的併發症。血源性肝炎與高發病率和高死亡率相關,每年在全球範圍內造成一百多萬人死亡,從而使其成為與HIV感染和結核病相當的全球性健康問題。
  • 「基因魔剪」摘得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四年前預測終應驗
    「基因魔剪」摘得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四年前預測終應驗,但缺了張鋒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2020年10月7日,新一屆諾貝爾化學獎揭曉,這次獲獎的是此前呼聲很高的「基因編輯技術」,可以說絲毫不讓人覺得意外。
  • 諾貝爾化學獎,花落她和她
    番外一近10年這些人曾獲獎諾貝爾化學獎首次頒發於1901年,截至2019年,共頒獎111次,有183人獲獎。 其中,最年輕的化學獎得主是法國物理學家弗雷德裡克·約裡奧-居裡,他在35時與其妻子因對人工放射性的研究,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 諾貝爾化學獎,花落她和她!
    埃馬紐埃爾·卡彭蒂耶,就職於德國柏林馬克斯·普朗克病原學研究室;詹妮弗·杜德納,美國生物學家,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化學和分子生物學與細胞生物學教授。 CNN稱,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開發出能夠「改寫生命密碼」的CRISPR基因編輯工具的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