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據外媒報導,馬來西亞稱將於5月29日停止對馬航MH370客機的搜索工作。
天空中,每時每刻都有一萬多架飛機在穿梭。在這麼多的飛機裡,有兩千多架是國際航班。這兩千多架中的任意一架若發生問題,都會至少牽動兩個國家的神經。而一萬多架中的任意一架,若被劫持或者擊落,都是必然登上全球新聞頭條的重要事件。
飛機,是一種「政治飛行物」。
1994年4月6日,盧安達總統與蒲隆地總統乘坐的飛機在盧安達首都附近被擊落,由此引發盧安達胡圖族人對圖西族人的大屠殺,死亡人數接近100萬。這是二戰後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種族屠殺,聯合國大會在2003年宣布將每年的4月7日定為「盧安達大屠殺國際反思日」。
你可能不關注非洲,但你肯定知道9·11事件。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劫持了4架飛機,把它當作飛彈撞向美國的大樓,造成了約3000人死亡。從政治與軍事的「技術」上講,劫持民航飛機做為武器是一種「創新」。人類從此進入了「後9·11」時代,「反恐」與「維穩」代替「經濟發展」成為了時代主題,極大地影響了全球每一個人的生活。
雖然發動9·11襲擊的團體不是一個國家政權。但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也是一場戰爭。民航飛機被應用於戰爭不是稀罕的事情。1981年,以色列使用14架F-16戰機密集編隊,在雷達上偽裝為民航航班,輕而易舉地飛到伊拉克(另一種說法是低空飛行),炸毀了對方核反應堆。在軍事科學上,「特種部隊乘坐民航班機突襲佔領對方機場」也是很順理成章的事情。所以對於小國來講(特別是有「仇人」的),緊盯著每一個國際航班以防止他國入侵也是很重要的課題。
歷史上,當兩國政治關係非常緊張的時候,民航往往會成為「出氣筒」。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利比亞派特工炸毀美國客機的「洛克比空難」事件。1988年12月22日,美國泛美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47大型客機在英國小鎮洛克比上空爆炸,270人死亡,體量巨大的泛美航空因此倒閉。1999年,利比亞為求減輕制裁將嫌疑人邁格拉希交給了英國政府。2003年,利比亞政府正式宣布對此事負責。2009年,邁格拉希因癌症被英國釋放。
除此之外,社會主義蘇聯曾經兩次擊落「偏航入境」的韓國大型客機,我國空軍也曾在南海擊落「資本主義」的國泰民航客機,美國戰艦曾在波斯灣「誤擊」伊朗客機。這些或多或少都與政治有關的民航攻擊事件不僅造成重大人員傷亡,也在當時造成了政治緊張。發生在2014年的馬航MH17被擊落一事,雖然至今沒有確認肇事者,但毫無疑問與烏克蘭東部地區的政局有關。
劫機事件也大多與政治有關。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民航劫機的高發期,全球新聞報導層出不窮。除了因為當時的國際政治局勢之外,也與當時各國治安不佳,民航安檢落後有關。劫機的原因五花八門,大多是「要求釋放政治領袖」或者「要求政治避難」,也有「貪官外逃」和「追求奢糜生活」的案例。
當時的劫機事件有兩個熱點地區:一、中東;二、臺灣海峽。中東的劫機事件,多半是巴勒斯坦激進份子進行政治聲索;臺灣海峽的劫機則是因為當時中國大陸與臺灣地區都在政治上「鼓勵對方投誠」,結果發生了很多起的民航劫機事件。僅1993一年之內,大陸就有10架民航客機被劫往臺灣(雙方另有20餘次軍機叛逃)。直到雙方都不堪忍受,終於「臺灣不再獎勵金條,大陸不再封官賞爵」。但是直到1998年,國航的機長袁斌,還是因為感覺公司「分房不公」,將飛機劫到了臺北。
在空中用一百多人的性命做為要挾,確實會給對方造成很大壓力。飛機不是汽車,沒油了就會掉下來。若劫機者抱定了犧牲的決定,則「先落下來再談」是不好糊弄的,較好的選擇是「先答應再說」;否則摔死那麼多人,政治壓力會非常之大。歷史上成功達到劫機目的也很不少,包括日本「赤軍」與巴勒斯坦激進份子——當然,大多情況下是以悲劇收尾。
我國民航史上最悲壯的劫機事件發生在廣州白雲機場(舊),1990年劫機份子劫持一架廈門航空公司的波音737飛機要求飛往臺灣。機組人員悄悄降落廣州,落地時被劫機份子察覺,機組人員與之展開英勇搏鬥。飛機在爭鬥中滑出跑道撞到一架707和757,共128人死亡,三架飛機報廢,損失巨大!這在全球是僅排在9·11之後最損失最嚴重的劫機事件。在這起事件後,我國民航部門將規章改為與世界同步:儘量滿足劫機份子要求,優先保證乘客生命安全。
在「打機」和「劫機」之外,小小的輕型飛機也能引發很大的政治影響。1987年,西德19歲的業餘飛行愛好者馬蒂亞斯·魯斯特駕駛賽斯納C-172飛機從赫爾幸基飛臨莫斯科,輕鬆地降落在了紅場上。這起聽上去很搞笑的飛行故事使得「鐵壁銅牆」的俄羅斯邊防形象蕩然無存,國防部長和多名高官因此被立即免職,蘇聯淪為全世界的笑柄。
其實說了這麼多,都是為了推測MH370做鋪墊。有新聞說MH370將於本月29日停止搜索,這重新激起了關於MH370的推測。推測有很多種,但如果綜合政治、民航、地理等多種因素去分析的話,我也有自己的看法:馬來西亞政壇最近大變臉,所以關於MH370的新聞才又重新多了起來。這架飛機搭載了154名中國乘客,遇難者親屬至今還遭受著親人「失蹤」的困惑。所以作為一個中國飛友,我真心希望這場政治變化能夠給MH370事件帶來一些新消息。
馬來西亞是一個馬來族為主的多民族國家,這個國家的「層次感」很清楚。馬來人大多做公務員,華人主要經營商業,印度裔則大多是底層工作。因為養尊處優的日子過的不錯,所以馬來西亞人比較溫和。我去過不少次馬來西亞,連馬來人高聲吵架都沒有遇到過。
馬來西亞現在的經濟成就歸功於馬哈蒂爾。他領導人民搞經濟建設,吸引外資,發展旅遊,使馬來西亞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步入了中等發達國家。他把經濟建設的主要成果給了馬來族人。馬來族人稱他是「一個純粹的馬來西亞人」,對他非常崇拜。但是因為權力缺少制衡,馬來政壇走向腐敗。最終因為2008年金融風暴,馬哈蒂爾被迫下臺。
接替馬哈蒂爾的納吉布可以算是馬哈蒂爾的徒弟,只不過後來「反目成仇」。他執政期間被指「嚴重腐敗」,個人銀行帳戶上被發現多出了6億多美元;然而此事最終被他用「沙特皇室贈送」遮掩過關——此事充分說明馬來政壇「水比較深」,能夠隱藏很多事實。
納吉布執政期間,2014年3月7日,馬來政壇的另一重要人物安瓦爾因「雞姦罪」被宣布入獄五年。安瓦爾是馬哈蒂爾執政時期的副總理,外界普遍認為他是納吉布的「最有力競爭對手」和「最強大的反對派」。
很不巧,MH370的機長,扎哈裡·艾哈邁德·沙阿,正好是安瓦爾的狂熱支持者。2014年3月8日,就在納吉布把安瓦爾關進牢房的第二天,由扎哈裡駕駛MH370從吉隆坡飛往北京……
所以,這一切在我看來,都是可以解釋的。在飛出國界的時候,認為「民主已死」的扎哈裡機長關掉了ADS-B雷達,關掉了應答機,告訴副駕他要幹一票「買賣」,然後就沿泰馬邊界飛往檳城——檳城是馬來西亞第二大城市,跑道足夠777-200大型飛機降落。如果談判順利,這架飛機應該會在夜幕中降落在檳城,因為這是扎哈裡的故鄉。此事之後他不可能再飛行了。面對越來越腐敗的環境,他願意當一個心滿意足的「劫機犯」,可以留在家鄉安度晚年,每天在清真寺禱告懺悔……但如果談判失敗,不管在哪兒落地,他都是一個「純粹的劫機犯」,那就只有牢房和一輩子的惡名。
關於「MH370曾在檳城低飛」的事實應該已經明確,除了「準備降落」和「低飛向家鄉致敬」之外沒有更好的解釋。我去過檳城,那兒只有一棟30多層的「光大中心」算是高樓,不值得開飛機去撞。再說,有什麼理由撞自己的家鄉父老?
如果這個推論成立的話,扎哈裡機長應該使用了某個非公共頻道與地面取得了聯繫(使用航空公共頻道會被同區域其它飛機聽到)。他也許提出了政治主張,也許只是要求與納吉布通話。但是,他可能沒有充分考慮馬來西亞公務員們的腐敗和低效。當時已經是半夜一點多鐘,依我推測,扎哈裡機長最有可能遇到的回覆是「等待」和「逐級傳達」。下級在向上級匯報,上級在逐級請示,每個上級的助理都在考慮要不要叫醒睡夢中的領導,每次交涉內容都需要逐級上報和下傳。扎哈裡在這一個小時(從折返點飛到檳城)中沒有等到他要的結果——對馬來西亞來說,這真的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納吉布下臺之後,新聞有消息傳出來,說當時官方要求扎哈裡機長「只要落在中國,一切都好談」。「挾機談判」這件事,也許正越來越清晰地浮出水面。
回到當時繼續我們的推測。當談判陷入僵局,扎哈裡機長只好放棄在檳城降落,繼續飛……飛到哪兒呢?回吉隆坡?政府可能會派軍機攔截。在檳城繞圈?檳城的北海機場是馬來西亞重要的空軍基地。在安達曼海繞圈?那兒有印度重要的空軍基地。最好的選擇應該就是沿著蘇門答臘島向東南飛,萬一有好消息,可以備降新加坡或雅加達。手握200多人的性命確實有很大勝算讓納吉布放人,但扎哈裡可能沒有想到傳達過程的複雜性。而且,飛出一個飛行情報區之後,就得跟另外一群空管人員說話;飛出馬來西亞之後,難道還要把新加坡和印尼空管人員也扯進來?這是一架關閉了應答機的民航機,只有軍用雷達才能發現他的存在,突然跟當地的空管溝通,會非常地莫名其妙。扎哈裡機長也許很生氣,也許很沮喪,也許只是一個人在駕駛艙默默地思索……
以後的情況不好推測,我估計可能是「蓄意自殺」或「聽天由命」了。依馬來人的性格,我覺得副駕駛就算在駕駛艙也不會跟機長拼命,就算被關在客艙也不見得會組織乘客衝進駕駛艙搶飛機。MH370也許就在無窮無盡的等待中,消耗到了最後……
這場神秘的事件已經過去十年了。現在納吉布終於下臺,無可奈何的馬來人民重新抬出了92歲高齡的馬哈蒂爾。馬哈蒂爾則毫無意外地釋放了安瓦爾並開始抄家納吉布——據說抄出了284箱名貴箱包和金銀財寶,足見納吉布總理的腐敗程度——當年迫於壓力不敢發聲的人們,現在也許可以開口。十年前那場神秘的談判(如果存在),已經到了可以揭開的時候。愛恨皆有原由,凡事總有因果。作為資深飛友,嘗試推論還原其中的技術細節(雖然也許是錯誤的),剝去空難事故的政治遮掩,也許正是我們對於遇難者家屬的微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