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是藝術,還是技術?

2020-12-06 騰訊網

首先來看一下美國股市,還是挺牛的。

昨天納斯達克和標普500,又是創出了歷史最高收盤紀錄。

最終道指是漲了0.63%,納斯達克直接漲了1.28%,標普漲了1.13%。

原因主要是兩個,一個就是預計新冠肺炎疫苗很快就要上了。

正常按照預估來講,可能慢的話兩周,快的話,本周美國FDA或者歐洲的醫藥管理部門,就會批准疫苗。

第二個,美國傳出來參議院兩黨,將會推出接近萬億美元的這樣一個刺激方案。

這是一個確定性的事件,所以美國股市大漲。

最近後臺提的一個問題,我覺得挺有意思,他說馬博士你以前的節目當中一直講,一年操作,只操作那麼1~2波,為什麼?

實際上,我們從19年開始年頭上,就開始強烈建議大家開始建倉科技,一兩個月前,強烈建議大家去建倉周期跟低估值。

怎麼都已經幹了兩年了,你這一年1~2波的理念怎麼沒了呢?

這問題問得真挺好的,我也認真的思考了一下,我覺得也是一個投資方法論,跟大家交流一下。

核心的內容就是,投資它真的是藝術,而不是技術。

絕大多數正常的年份當中,投資都是1~2波,甚至1年只做那麼一波,可能就已經差不多了。

但是我要特別解釋一下,一波或者兩波的概念。

投資的正常年份當中,只做1~2波的一個真正概念,就是我們嘗試著尋找在每年當中1~2次的,有可能獲得增值收益的部分。

但是大多數的時間,你還是保持一個平均的基本的持倉的狀況,比如說你要對標,比如滬深300指數,創業板指數,這指數依然是我們配底倉。

在底倉的基礎上,我們尋找獲得超額收益的這樣一個機會,這是1~2波的一個基本邏輯。

A股市場在過去這些年當中,整體大勢持續上漲的狀況非常少,而且大多數風格的輪動特徵很強。

一個風格出來之後,可能會很明顯的走那麼1~2年。

那1~2年當中,你不可能全部都抓住,你不可能魚頭魚尾全部都吃掉,所以就變成了一年可能我們能抓住一波到兩波就不錯了,這是常規情況下。

所以我剛才說,投資是一種藝術,而不是一種技術。

這種技術性的判斷,或者經驗性的判斷,到了2019 2020年這兩個年份,加一起就不太對了。

2019年的時候,我們去抓那一波還是對的,2019年年底,明顯的科技板塊低估,被打到極點了。

而且那個時候,整個對於晶片、5G、生物醫藥等等,那時候新能源還沒有那麼火,但是我們認為它是放在一個大科技概念當中,還是確定低估的。

但問題是,到了2020年的時候,這個邏輯就變了,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發影響,實際上春節其實砸出來一個巨大的黃金坑。

後面從宏觀到微觀的投資邏輯,變得非常清晰,那就是各國的財政和貨幣,當然特別是貨幣政策的刺激,包括中國的財政為主,全球的貨幣政策刺激,又開始跟上來了。

然後因為疫情的影響再出不了門,所以科技板塊的估值,也繼續往上攻。

到2020年的時候,其實貫穿全年的非常清晰的投資邏輯,就是不用去非要抓那一撥,然後其他時間都休息了,就變成全年都可以忙活了。

所以科技那波從19年一直延續到2020年的7月份,就沒必要下車了,這就是第一個要素。

第二個要素,就是當這一波面對疫情的影響,整個貨幣極度寬鬆,財政大量刺激的情況下,後疫情時代越來越清晰。

如果到現在還沒有任何疫苗的消息,我覺得經濟復甦的信心也沒那麼大。

現在就在疊加上美國換總統、疫苗問世、貨幣寬鬆,全球財政刺激,在這種情況下,周期不復甦才怪呢。

所以實際上,我從兩個多月前,開始給大家提醒周期,就是這個意思,這也是一個確定性的機會。

在此基礎上,你再去看另外一個主線,就是我們說低估值,但低估值有一部分是跟周期是重合的,也要提醒大家。

特別低估值的銀行地產保險,您最近看到都已經明顯漲了。

我們為什麼要提估值?實在是由於科技板塊頂的太高,特別新能源、生物醫藥為代表的,頂得太高了,由此顯得它們太低了。

這個太低的估值,一定是要回歸到均值,這也是歷史的必然。

所以這樣的一系列,就從19年年頭,一直到現在2020年,我們的整體投資布局是這樣一個思考脈絡。

這個思路繼續延續下去,我大概可以判斷,到明年上半年的時候,至少春季和夏季之初,我覺得周期和低估值,依然可以做比較確定的一個判斷。

當然明顯的到中位線以上了,偏高估了,我也會通知和提醒給大家。

但後面需要判斷的是,它們在重新起來之後,現在已經跌到比較低的位置的科技板塊,是不是能夠去接棒呢?

但也不排除,各種情況又發生變化了,可能接棒的機會沒有了,這一波大的經濟周期帶動的投資的確定性機會消失了。

有沒有可能?有可能。

全球的貨幣政策,可能從明年上半年開始收緊了,判斷大周期所帶來的周期也好,低估值也好,可能推動因素就沒有了。

明年投資判斷的複雜程度,比今年要更大,目前只能夠相對比較確定的,可能在春季到夏季之初,我們覺得整個的環境和氛圍還是不錯的。

春季和夏季之後如何,我現在真的不知道,我們需要做進一步的觀察,要重新去再理清楚。

相關焦點

  • 分散投資的藝術(II)
    本篇是《分散投資的藝術》這篇文章的下半篇,討論的話題相對學術一些,希望大家都能從中受益,謝謝。
  • 生物藝術:逾越了藝術,還是逾越了造物主?
    關於這個項目,真正的藝術,是它所引發的對話,是通過報紙、雜誌和電視等,地球上各個地方的人看到它之後的反應。這隻螢光兔不是為了滿足人類特定的需求或是獵奇的心理,而是為了讓人類認同轉基因動物作為一個『他者』的存在。」卡茨說。Alba是世界上第一隻專為「藝術」的目的而創造出來的轉基因哺乳動物,卡茨成為「Bio Art」一詞的創造者,生物藝術由此開端。
  • 丁紹光:藝術還是應該給人類以希望_ 藝術中國
    而我們當代活著的藝術家沒有一個人能做到,能夠真正被西方這樣接受,所以從這一點上來講,我覺得當代藝術應該怎麼走,的確值得每一個藝術家去探討,而且要提出一個方案。對當代藝術的了解,我覺得應該開展一種全國性的學術討論,另外應該研究一下現代美術運動和中國的關係,我們在當中得到什麼樣的啟發。概括講,我們以前的教育,從小學到中學,大部分還是西方的。
  • 是巫術還是藝術——空前絕後的狩獵者藝術文化
    到了晚期智人階段,人類有了新的飛躍,從此人類技術不再和體質掛鈎,人類歷史由此進入全新階段。 這時期人們懂得用易於成形的骨頭製作魚鉤、骨針等骨器,用猛獁象的長牙和肋骨搭成屋架,然後蓋上猛獁皮建成猛獁象小屋。
  • AI技術,讓普通人生活更「藝術」
    作曲家沈葉在夜話中談到,AI藝術不是藝術而是重要的工具,藝術追求美和情感,這是AI不具備的品質。上海視覺藝術學院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數字媒體藝術學科負責人胡介鳴認為AI作為一種技術,和藝術的區別在於,技術是人勞動智慧的經晶,目標是解決問題;但藝術是個人情感對外界的反應,本質是情感要素和審美要素。「藝術是主觀的,技術是客觀的,二者有本質區別。」
  • 百度百科探索藝術在線 網際網路+藝術需越三重門
    網際網路技術逐漸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影響並改變著各行各業,改變著人們的消費習慣和行為方式,藝術品市場也不例外,「網際網路+藝術」的發展空間正在逐漸擴大。
  • 平衡,是技術還是藝術?魅族16Xs又是一次篤定的堅持
    我們認為,魅族16Xs根本競爭力還是在於掌控好自魅族16s以下的消費價格區間的空白區域,並用自身所堅持的那些「讓人印象深刻的不羈的另類」來贏得屬於自己的受眾面。談平衡,於魅族16Xs而言,表象之內的因素,也在於此。技術與藝術何如平衡現在「玩手機」的人越來越少,用手機的人回歸主流,這並沒有錯。
  • 萬字探討加密藝術:趨勢、機遇與未來
    第一,我是信息安全和計算機圖形學出身,第一次讀比特幣的白皮書時我很快就理解了區塊鏈是個跨時代的重要技術。第二,從18年開始,我從IT圈退出開始自己摸索算法藝術,成為一名新媒體藝術創作者。第三,我先生在區塊鏈圈中是做投資孵化的,我自己最早是程式設計師兼產品經理,我們會經常討論圈中的各種項目。
  • 科大的技術是technique還是technology?
    因為大學是求高大上「學問」的,故而科技大學校名中的技術是technology,而不是technique。 Technique的詞根是techno-,後者的本義是"art, craft, skill",即技藝(技術和藝術沒有絕對的界線。
  • 投資大師——利奧·梅內姆,期貨交易的藝術
    在《期貨交易的藝術》一文中,他分辨了前人故事與日常現實的差別,並且指出了期貨交易所需要的技巧。 對很多人來說,期貨交易是一種祝禱。 對很多人來說,期貨交易是一種災禍。 對大多數人來說,期貨交易是一個謎。 為什麼有關期貨交易的觀點有這麼大的分歧?
  • 不務正業還是另有布局?Google投資了哪些生物技術公司?
    通過其風投公司,Google投資了為數不少的生物科技和生命科學公司。比如以下這些:Lift LabsLift Labs位於舊金山,其旗艦產品為Liftware,是一個附帶叉、匙、鑰匙扣等附件的手持穩定設備。Liftware內置的傳感器能檢測用戶手臂的震顫,然後對手持物件進行穩定處理,幫助患有帕金森和震顫病患者飲食和開門。
  • 未來動畫:不僅講藝術,還要講技術
    譚力勤曾任美國SIGGRAPH數碼藝術協會常務理事和學生動畫評審主席,這是世界上影響最廣、規模最大也最權威的一個集科學、藝術、商業於一身的計算機圖形圖像技術、CG展示、學術研討會。每年,絕大部分計算機圖技術軟硬體廠商把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拿到SIGGRAPH年會上發布,大部分遊戲的電腦動畫創作者也將他們本年度最傑出的藝術作品集中在SIGGRAPH上展示。
  • 聲學——科學、技術與藝術
    聲學是一門具有廣泛應用性的學科,涉及到人類生產、生活及社會活動的各個方面;同時聲學又是一門具有很強交叉滲透性的學科,與各種新學科、新技術相互作用,相互促進,不斷地吸收、應用和發展新的思想,增強了聲學的生命力、競爭力和學術與藝術魅力。
  • 生物藝術/生物+藝術=?
    生物藝術(BioArt)是一種以生物組織,細菌,活體和生命進程為對象的藝術實踐,藝術家藉助生物技術,如基因工程,生物組織培養技術,克隆等在實驗室或者畫廊以及藝術家工作室製作生物藝術作品。而具體生物藝術或轉基因藝術是如何開始的,以及如何被納入到新媒體藝術領域的,來自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和科學家有著不同的解釋。
  • 技術如何解決「藝術危機」?——斯蒂格勒的「技-藝」反思
    在中國,「哲學」是理性、呆板和枯燥的代名詞,「藝術」則意味著感性、不羈和浮華。然而,在當代法國,哲學、藝術和技術卻常常在技術哲學中交織在一起。今天的時代無疑是技術時代。哲學家常自詡其對時代精神的把握,先鋒法國哲學家當然勤於反思高新技術問題。而思考技術問題時,他們將「技」與「藝」放在一起審度。「技藝不分」根源於法國文化的歷史傳統。
  • 「新能源汽車投資日報」鋰電技術變革引發巨震 陷阱還是黃金坑?
    來源:新浪財經【導語】投資的關鍵在於選對了賽道,選對了賽道,靜待時間的玫瑰綻放。《新能源汽車投資日報》每個交易日8:30準時送達,是您新能源汽車投資路上的小秘書,千字梳理可能會影響市場走勢的重要資訊。延伸分析解讀周末,蔚來汽車發布計劃搭載150KWh固態電池版本的轎車ET7,引起市場對於鋰電池技術路線的高度關注,現有電解液、隔膜等領域的上市公司股價受到較大衝擊。結合券商等市場解讀,新浪財經對該事件的影響進一步解讀如下。
  • 陳根:研究開發繪畫機器人,藝術和技術終將碰撞
    文/陳根藝術和技術的碰撞是文明演化中必然的經歷,卡內基梅隆大學近日開發了一種機器人,可以通過觀察人類藝術家的筆觸中學習繪畫。事實上,隨著算法的進步,科學家們已經對人工智慧藝術的一代進行了詳盡的探索。一位藝術家用它在紙上畫出730個不同長度、厚度和形式的筆畫,這些筆畫被編入網格狀的表格中,並與運動捕捉數據配對。
  • 藝術評論家張海濤:人機合一的藝術媒介 | CCF-GAIR 2020
    大會主題從 2016 年的學產結合,2017 年的產業落地,2018 年的垂直細分,2019 年的人工智慧 40 周年,秉承打造國內人工智慧和機器人領域規模最大、規格最高、跨界最廣的學術、工業和投資領域盛會。8 月 9 日上午,在 AI +藝術專場中,策展人、藝術評論家、藝術檔案網主編、天津美術學院碩導張海濤首先帶來了題為《「自律與自省、欲望與創造」——機器人藝術學概論》的分享。
  • 光線的藝術 光譜的技術
    事實上,當小編了解到彩虹從天空中看是完整圓環形時,就不僅感嘆,彩虹本就就是大自然表演的一場光線的藝術,但是從儀器人的角度看,彩虹背後的原理同樣也是光譜背後那神奇的技術。紅光波長短,水珠中折射率小;紫光波長長,水珠中折射率大——不同顏色的光擁有不同的波長,不同波長的光折射率又不同,光通過折射產生了色散便是彩虹。這是彩虹的形成原理,而這同樣也是光譜的基本原理。
  • 曲高和寡的生物藝術:當代藝術新可能
    「『生物藝術』在當代藝術界中並不是新詞。美國在20世紀80年代即出現了由基因技術,引發了一批科學家與藝術家開始探討生物技術可能會帶來的倫理上以及人們對於世界感知層面新的可能性。」費俊告訴記者:「克隆技術剛研發出來時有的人興奮,有的人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