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來看一下美國股市,還是挺牛的。
昨天納斯達克和標普500,又是創出了歷史最高收盤紀錄。
最終道指是漲了0.63%,納斯達克直接漲了1.28%,標普漲了1.13%。
原因主要是兩個,一個就是預計新冠肺炎疫苗很快就要上了。
正常按照預估來講,可能慢的話兩周,快的話,本周美國FDA或者歐洲的醫藥管理部門,就會批准疫苗。
第二個,美國傳出來參議院兩黨,將會推出接近萬億美元的這樣一個刺激方案。
這是一個確定性的事件,所以美國股市大漲。
最近後臺提的一個問題,我覺得挺有意思,他說馬博士你以前的節目當中一直講,一年操作,只操作那麼1~2波,為什麼?
實際上,我們從19年開始年頭上,就開始強烈建議大家開始建倉科技,一兩個月前,強烈建議大家去建倉周期跟低估值。
怎麼都已經幹了兩年了,你這一年1~2波的理念怎麼沒了呢?
這問題問得真挺好的,我也認真的思考了一下,我覺得也是一個投資方法論,跟大家交流一下。
核心的內容就是,投資它真的是藝術,而不是技術。
絕大多數正常的年份當中,投資都是1~2波,甚至1年只做那麼一波,可能就已經差不多了。
但是我要特別解釋一下,一波或者兩波的概念。
投資的正常年份當中,只做1~2波的一個真正概念,就是我們嘗試著尋找在每年當中1~2次的,有可能獲得增值收益的部分。
但是大多數的時間,你還是保持一個平均的基本的持倉的狀況,比如說你要對標,比如滬深300指數,創業板指數,這指數依然是我們配底倉。
在底倉的基礎上,我們尋找獲得超額收益的這樣一個機會,這是1~2波的一個基本邏輯。
A股市場在過去這些年當中,整體大勢持續上漲的狀況非常少,而且大多數風格的輪動特徵很強。
一個風格出來之後,可能會很明顯的走那麼1~2年。
那1~2年當中,你不可能全部都抓住,你不可能魚頭魚尾全部都吃掉,所以就變成了一年可能我們能抓住一波到兩波就不錯了,這是常規情況下。
所以我剛才說,投資是一種藝術,而不是一種技術。
這種技術性的判斷,或者經驗性的判斷,到了2019 2020年這兩個年份,加一起就不太對了。
2019年的時候,我們去抓那一波還是對的,2019年年底,明顯的科技板塊低估,被打到極點了。
而且那個時候,整個對於晶片、5G、生物醫藥等等,那時候新能源還沒有那麼火,但是我們認為它是放在一個大科技概念當中,還是確定低估的。
但問題是,到了2020年的時候,這個邏輯就變了,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發影響,實際上春節其實砸出來一個巨大的黃金坑。
後面從宏觀到微觀的投資邏輯,變得非常清晰,那就是各國的財政和貨幣,當然特別是貨幣政策的刺激,包括中國的財政為主,全球的貨幣政策刺激,又開始跟上來了。
然後因為疫情的影響再出不了門,所以科技板塊的估值,也繼續往上攻。
到2020年的時候,其實貫穿全年的非常清晰的投資邏輯,就是不用去非要抓那一撥,然後其他時間都休息了,就變成全年都可以忙活了。
所以科技那波從19年一直延續到2020年的7月份,就沒必要下車了,這就是第一個要素。
第二個要素,就是當這一波面對疫情的影響,整個貨幣極度寬鬆,財政大量刺激的情況下,後疫情時代越來越清晰。
如果到現在還沒有任何疫苗的消息,我覺得經濟復甦的信心也沒那麼大。
現在就在疊加上美國換總統、疫苗問世、貨幣寬鬆,全球財政刺激,在這種情況下,周期不復甦才怪呢。
所以實際上,我從兩個多月前,開始給大家提醒周期,就是這個意思,這也是一個確定性的機會。
在此基礎上,你再去看另外一個主線,就是我們說低估值,但低估值有一部分是跟周期是重合的,也要提醒大家。
特別低估值的銀行地產保險,您最近看到都已經明顯漲了。
我們為什麼要提估值?實在是由於科技板塊頂的太高,特別新能源、生物醫藥為代表的,頂得太高了,由此顯得它們太低了。
這個太低的估值,一定是要回歸到均值,這也是歷史的必然。
所以這樣的一系列,就從19年年頭,一直到現在2020年,我們的整體投資布局是這樣一個思考脈絡。
這個思路繼續延續下去,我大概可以判斷,到明年上半年的時候,至少春季和夏季之初,我覺得周期和低估值,依然可以做比較確定的一個判斷。
當然明顯的到中位線以上了,偏高估了,我也會通知和提醒給大家。
但後面需要判斷的是,它們在重新起來之後,現在已經跌到比較低的位置的科技板塊,是不是能夠去接棒呢?
但也不排除,各種情況又發生變化了,可能接棒的機會沒有了,這一波大的經濟周期帶動的投資的確定性機會消失了。
有沒有可能?有可能。
全球的貨幣政策,可能從明年上半年開始收緊了,判斷大周期所帶來的周期也好,低估值也好,可能推動因素就沒有了。
明年投資判斷的複雜程度,比今年要更大,目前只能夠相對比較確定的,可能在春季到夏季之初,我們覺得整個的環境和氛圍還是不錯的。
春季和夏季之後如何,我現在真的不知道,我們需要做進一步的觀察,要重新去再理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