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眼鐘錶匠》作者: [英] 理察·道金斯

2021-01-20 朋朋日記X每天一本書



內容簡介:

這是英國著名生物學家、《自私的基因》的作者道金斯又一本經典之作。本書是正宗的演化論入門書,是我們認識自己,認識生命本身的絕佳讀本。作者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之後,以「生物適應的起源」為核心,用穩健的文筆,詳細闡釋了生物適應是任何演化理論家不可迴避的問題,而天擇說是唯一可信的理論。一些學者提出了足以替代天擇說的理論,或者認為天擇說無足輕重,都過不了解釋生物適應這一關。突變和自然選擇是道金斯解釋生命變化的兩個基本概念。無論是對演化論有興趣的朋友,還是持批判觀點的人,本書都是最好的起點。本書是英語世界最流行的演化論教科書,曾獲英國皇家文學學會非小說類最佳書獎、美國洛杉磯時報的文學獎。譯者王道還先生說:「要是你一輩子只想讀一本有關演化的書,就讀這一本!」

「鐘錶」是「世界運行模式」的隱喻,象徵自然運行的機制是環環相扣、一絲不苟的。「鐘錶匠」本來是「創世主」。本書指出:物種的演化並沒有特殊的目的。如果我是要把大自然比喻成鐘錶匠的話,我們只能說它是一位盲眼鐘錶匠。


作者簡介:

1941年3月26日生,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牛津大學教授,著名科普作家,生物學家。2001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院士。2005年英國《前景》雜誌會同美國《外交》雜誌網絡調查,他被評選為在世的全球100名最有影響力的公共知識分子之一。他是英國最重要的科普作家,幾乎本本書都是 暢銷書,並經常在各大媒體引起轟動。他的暢銷書中,於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最有代表性,他的基因觀念,顛覆了我們對自身的幻覺,深刻影響了一個時代。


精彩書評:

壹:短評

# 天擇的奧秘並非單步的跨越而是累進的成果。文筆太過拖沓,囉嗦的廢話和無關敘述影響了閱讀感受。

#  40/100雖然有點難讀但是好看的不得了 非常基礎的進化心理學內容

#  基督教傳教者說得最多的就是,萬物之精妙,必有造世主。達爾文也是挺冤的,雖然可以算是這個星球上最有名的人之一了,但大多數人對他理論的理解其實跟他的本意相去甚遠。

#  自然如此神奇,生命如此可貴。全書觀點並非難懂,舉出的各種生物例子卻是讓我這樣的文科生大開眼界,蝙蝠的雷達系統,比目魚的演化等等

#  很多東西,不是設計出來的,而是進化出來的。宇宙間最複雜的人體,竟然也是進化出來的,而非出自設計。

進化的核心思想就是大量繁殖,微小改變(變異),適者生存。使用的手段雖然是進化,但是達到的成就是任何再精妙的設計也不可企及的。

我自己是做軟體的,這本書在很大程度上也成就了我的軟體設計思想。設計,是基於已有的知識,對目標的建模;演化,發現產品的不足,從產品和真實世界的互動中發現新的需求(適應)。


貳:

自1859年查爾斯•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出版直到今天,關於進化論的爭論從未停止。進化論的顛覆性是其引發爭論的一個重要原因,從上帝到天擇,一套說辭的改變使得人要從高貴的創造變成了由猿而來的平凡物種。但另一方面,關於進化論的爭議層出不窮,更重要的原因在於其「不可驗證」性。曾經讓人從宇宙中心回歸普通的「日心說」也一度引發廣泛爭議,但到了今天,在觀測結果的佐證下一切質疑不攻自破。然而對於進化論,我們終究無緣一睹其過程——它的時間跨度太長了,以至於任何微小的演化都要超越一切可記錄的時間跨度。

化石是地球上古老生物留下的「生命印記」,這些來自遠古的蛛絲馬跡似乎為進化論提供了佐證。但很遺憾的是,它們無法提供生命演化的完整圖景——僅僅如同一個龐大事物的些許輪廓,在推測和想像才能復原全貌。

因而在這本談論進化論的科普作品《盲眼鐘錶匠》中,作者道金斯反覆強調進化論還只是未被完全證實的學說。「但除了進化論,還有什麼能完美地、無懈可擊地闡述地球生命的演化過程呢?」

理察•道金斯是一位很出色的科普作家。紮實的學術功底加上深入淺出的敘述使得他在科普領域廣受好評。他最重要的作品當屬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在那部作品中,他以「基因」為分析單位闡釋演化觀念,令人印象深刻。而比起《自私的基因》,十年後《盲眼鐘錶匠》文筆更加溫和,對進化理論的闡發也更具趣味,很適合普通讀者來閱讀。

書中的核心概念即是將演化的第一動力——天擇比作是一位「盲眼鐘錶匠」。道金斯的比喻借用自17世紀學者培裡的觀念,「鐘錶」是「世界運行模式』』的隱喻,它環環相扣、一絲不苟。培裡將這一切歸功於「造物主」,借對生命精細機制的讚美,歌頌造物主的偉大。但道金斯卻指出,"鐘錶匠"是,並且只能是"演化機制"——天擇,只有這樣才能揭示生物演化的秘密。而"盲眼"則凸顯了演化的兩個特點:基因的隨機變異、演化沒有先知的方向。確立了這樣生動的中心理念後,道金斯便開始對此進行解釋。在這部作品中的每一章中,道金斯都會選擇這一理論的一個側面進行論證,整部作品下來,一幅完整的進化論拼圖,便呈現在讀者面前了。多麼令人愉快進化論之旅!

除了閱讀的樂趣,道金斯的作品對於今天的讀者同樣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這不僅僅是因為作為人類,我們有必要理解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的由來和其運行機制。更重要的在於道金斯的闡釋,所揭示的重要課題:對於這個世界,真理往往源於追問。在我們的教科書中,知識體系明晰,內容包羅萬象,但恰恰缺少了這樣的環節。這使得所謂的知識,僅僅是取得更高等級學習機會的憑證,考試通過之後,知識本身似乎也失去了意義。但讀過道金斯的作品,你會對生命的演化具有更加深刻的印象。

這樣的知識儲備,對於現實生活是毫無意義的嗎?或許並非如此。少了一絲困惑,多了一份釋然,或許在實際的生活裡,你會讓自己的生活更有意義——生命是一場奇妙的旅程,在這個「奇蹟般的奇觀」中,你要讓你的故事,變得更具趣味。


叄:

神創論認為世界是由上帝有目的地設計和創造出來的,自然神學長期以來統治著生物領域的進化論觀點,本書的書名就是取自著名的「鐘錶匠理論」,當我們在大街上看到一塊石頭,我們會認為它原本就在那裡,如果把石頭換成手錶,那麼我們理所應當地認為它是由鐘錶匠製造出來的,而不可能憑空出現,既然如此,能否把石頭用整個生物界代替,並存在著一個設計萬物法則的「匠」——上帝。

乍看起來,這個推論似乎很有說服力,一切複雜的、精細的表現背後必有促使其實現的動因。蒙蒂菲奧裡主教在他的《神的可能性》一書中闡述了他對演化的解釋,他認為自然選擇是隨機的、無意義的,這一錯誤的觀點導致他無法相信達爾文的理論,有意思的是他運用了一系列「我就是不能相信」的論證,在閱讀本書之前,我也持有這種脆弱的論證方式,只不過得出的結果截然相反,我不能相信這樣複雜的設計是有意識引導的成果,如果說亞當•斯密運用「看不見的手」這一隱喻來說明一種由個人行為非故意的結果導致的追求利益的社會模式,那麼我相信生物演化同樣遵循著這一規律,即這是沒有目的的行為累積起來的結果。

這本科普讀物深入淺出,道金斯首先引入將複雜的機器和生物機器混為一談的鐘表匠理論,從哲學角度和實際例子著手,反證其中的錯誤觀點,也讓我對達爾文的進化論有了更深的理解。在我看來,這一理論的關鍵之處在於演化是一個非隨機的無目的累積過程,「非隨機」一方面是由於這是大自然本身的運作方式,看起來巧奪天工、刻意為之的現象是長期演變的結果,用道金斯的話來說,這是從混沌中「篩」出的簡單秩序。以形狀奇特的石筍和石鐘乳為例,它們就是水中的碳酸氫鈣發生反應,長期沉積的結果。另一方面生物器官是「累積」選擇的產物,它不是每次完成再另起爐灶的「單選擇」,而是一個試錯的過程,在得到反饋後複製過去的成功,再進行新的嘗試,不斷累積。進化過程中的變異雖是隨機的,但選擇和複製卻是累積起來的結果。演化即使在長期來看仿佛往某個目標前進,其實質還是不問未來的微小變化。

除了對進化論的闡釋外,道金斯關於天擇的一些思考也很有意思,演化往往是由於生態環境的變化,「適者生存」可以概括為生物的進化過程,於是軍備競賽在異種及同種成員中展開,有趣的是不對稱的軍備競賽,成敗對雙方的影響是不一樣的,從而造就複雜精妙的生物系統。「適應」這個主題不僅覆蓋生物領域,更能延伸到社會和商業環境。競爭、適應、生存,我們無法感受到生物器官長期的演變過程,但我們生活的社會同樣也符合這個機制,而且更為密集和殘酷。道金斯的解釋清晰而富有激情,《盲眼鐘錶匠》用豐富翔實的例子讓普羅大眾切實地理解了達爾文的進化論,頗有可讀性。


肆:

當科學家終於發現,蝙蝠是利用回聲法定位飛行時,人類利用類似方法進行敵情偵探的嘗試才剛剛開始。

  1940年,一場專家雲集的會議上,美國動物學家格裡芬和他的同學加隆博什首次宣布發現了蝙蝠飛行的秘密。一位科學家激動地抓住加隆博什的肩膀:「雷達和聲納是最機密的軍事技術!蝙蝠怎麼可能懂!」

  不僅僅是蝙蝠的「雷達」,蜘蛛編制的結構精密的網,蜜蜂建築的正六邊形的巢,還有其它小到分子結構、大到自然現象的種種奇觀,無不衝擊著人們的認知邊界。

  不過,在英國皇家學會會士理察·道金斯看來,蝙蝠的「超能力」,不過是「自然選擇」這個盲眼鐘錶匠的隨手之作。

  1859年,達爾文用「自然選擇」來解釋物種起源與生物演化。作為達爾文思想的繼承者,道金斯在《物種起源》出版了一個多世紀之後,選擇用更為平俗的語言闡述這一問題。這就是與《自私的基因》並稱為「道金斯經典」的另一部作品——《盲眼鐘錶匠》。

  道金斯沒忘記神學家培裡出名的論斷:「上帝就是設計這一切的鐘表匠!」不過,他來了個大逆轉:哪裡有什麼萬能的鐘表匠!如果有,也只能是個「盲眼鐘錶匠」——他的作品絕不重複,卻不專門「設計」什麼圖樣;他的作品複雜至極,眼中卻沒有目標。

  鐘錶匠的名字就是「自然選擇」。

  這一顛覆性的說法,聽上去很難理解,正如我們難以想像蓋樓沒有圖紙一樣。道金斯認為,鐘錶匠的雙目失明意味著他製作鐘錶時的無意識。這種無意識並不等同於偶然。否則,恐怕等到地球毀滅也不會有什麼複雜的生物出現。因為這種任意組合搭配成功的概率很小。我們想想自己一次就蒙對六位銀行卡密碼的可能性就明白了:每個數位都有10種填法,這就已經有100萬種結果了!

  那麼,這個鐘錶匠是如何在無意識中,創造了神奇的一切呢?道金斯的觀點就是將看起來複雜到不可能的事分解成一系列可能的小組件,而這些小組件之間一系列的中間步驟,則是有可能的。生物演化,就是這一系列的小組件累積選擇的過程。

  或許隨便拿張紙來畫畫,更能解釋清楚。你可以先畫出一條垂直短線,然後這條短線分出兩條枝杈,接下來每條枝杈又各自分出新的兩條枝杈,以此類推。只需要幾步,短線就會變成樹冠的形狀。

  如果給短線的每次分裂添點兒不同,比如加入一項變化條件——就像生物在演化過程中會因控制發育的基因發生變化而帶來微小差異一樣——那麼它經過幾個「世代」之後的模樣就會讓你完全認不出來。

  在畫第一條短線的時候,你完全不知道最後是什麼結果;你設計什麼完整的藍圖了麼?似乎也沒有。你正為若干步驟之後得到的圖形驚訝,殊不知自己其實已經扮演了盲眼鐘錶匠的角色:沒有整體設計,沒有最終結果,但卻得到了出乎意料的複雜結果。

  如果把萬千生物比作鐘錶的話,那麼生物鐘表的製作與設計就是自然選擇在漸進的演化階段中完成的。在這漫長的演化階段,每一個步驟相對於前一步驟都非常簡單,但整串的連續步驟卻並非純粹偶然。你在畫線時加入的變化條件,如果交由自然選擇,就變成一種生存與生殖的選擇標準。或許你會在分叉時添上一點弧度,這樣可以得到一朵美麗的花,但自然選擇才不管作品美不美,繁衍下去就是王道。北極熊如果長了一身色彩豔麗的毛,那它肯定會暴露在白茫茫的冰川上,還沒接近獵物就被發覺,結果自己被活活餓扁。

  所以,哪怕你有天下第一美的基因,但只要活不下去,基因也就無從遺傳。反之,能存活的基因也通常是讓身體有存活本錢的基因。這些活下來的基因經過一代又一代的變異和再篩選相繼至今,才終於演化出一個大千世界。正如道金斯說:「生命的本質是巨大尺度的渺小機會。」

  「鐘錶匠」真的「目盲」嗎?看看這個依然在繁衍的大自然,答案就在其中。


伍:

讀道金斯的書,總能不經意間學到一些新知識,開拓眼界。

最初看他的《自私的基因》,獲益最大的是他提出的Meme的概念。這個詞國內有翻譯成「覓母」的,也有翻譯成「模因」的,各具特色,可以互換使用。

這本《盲眼鐘錶匠》,是從第八章開始看的。不想到又學到一招。就是正反饋原理。

負反饋比較常見,屬於一種穩定形態,比如書裡邊講道德瓦特調節閥門,根據溫度和火焰大小,調整閥門的開關。保持恆溫和勻速。

正反饋少見些,屬於一種不穩定狀態。最常見的就是爆炸。比如核爆炸。再比如爭吵、軍備競賽。屬於一種逐漸升級的狀態。

這一章就是利用正反饋,很好地解釋了雄孔雀美麗的長尾巴的原因。

說白了,雌孔雀的口味基因和雄孔雀的長尾基因是相伴而行,成對出現的。長長尾巴的雄孔雀身體裡有長尾基因,也有喜歡長尾巴的基因;同樣,喜歡長尾巴的雌孔雀,身體裡也同時有兩種基因。

為什麼會這樣呢?我也說不好。但作者舉得一個例子讓人醍醐灌頂。一個男人有長丁丁,這長丁丁基因不僅遺傳給兒子,也會遺傳給女兒哦,只不過在女兒那裡不表現。但在他外孫那裡會繼續遺傳,並顯現出來。

正反饋在社會和文化裡邊也有類似的例子。比如唱片的流行,只要達到「流行臨界點」,就會越來越流行。所以,有的唱片公司會暗地裡派人去購買自己旗下歌星的唱片,拉到「臨界點」,然後正反饋就會把銷量自動拉高。因為我們買唱片,看到就是「十大流行」,往往不管實際好聽不好聽。

還有語言正反饋。比如從「影星」到「明星」,再到「巨星」,「超級巨星」,用詞的升級;或者chef到head chef用詞的升級。都是體現。

正反饋原理應該有更大的應用,屬於專門的學科。這我還沒來得及查找。先寫下來。

有讀者認為,道金斯的書道理很簡單,其實沒必要寫那麼多。我卻認為,他的見識,往往不限於書的主題。所謂珍寶在文字間,需要大家仔細檢索。

末了對翻譯說幾句。翻譯明顯太過用力,有些地方強自「文化腔」了,導致有凝滯感。

沒想到譯者是臺灣人,我印象中臺灣翻譯的書,一般古文功底都比較好,典雅流暢。估計是新人,少了老人的古文功底。


陸:

智能設計支持者的一個重要證據是像眼睛這樣複雜的器官,如果少了瞳孔、晶狀體、視網膜三者中的任何一個都無法正常工作,考慮到三者不可能同時演化出來,所以只能是智能設計的。

道金斯的反駁論據主要來自:

1. 眼睛如何演化的: 有感光分子的單細胞生物 -> 獨立的感光細胞 -> 感光細胞聚集來獲得方向性 -> 感光細胞凹陷獲得更好的指向性 -> 凹陷入口引入晶狀體,每一步演化的步驟都足夠小,同時這些演化都會有收益

2. 眼睛不是完美的,比如人類視網膜神經元弄反了(神經元放在視網膜內測比較好,現在神經元的位置在光源和視網膜中間)

3. 不完美的進化例子很多:比如蝙蝠的翅膀(如果有天使的翅膀更好,現在的方式就沒有手了) ,硬骨海底魚類(比目魚)長畸形了,相比鰩類(軟骨海底魚類)就差很多,進化追求的不是完美,而是可用。進化受限於你的基礎。

另外有一些觀點認為演化是偶發的,像翅膀、眼睛這類的器官是偶然出現的。

這個的反駁就很直接了,翅膀的演化確實發生過多次: 比如翼龍和鳥的翅膀就是兩次獨立的演化。而眼睛有過很多種形態,比如人類利用的是凸透鏡(類似於照相機),鸚鵡螺用的是反射鏡,此外還有複眼等等

此外,他單獨拿了一章講 DNA, 用於描述演化的機制。在這一章的結尾,他提到了 DNA 之前可能有其他遺傳形式(比如巖石/泥沙),之後有可能出現新的形式(比如 meme, 比如技術,對這個有興趣的可以繼續看 KK 的《技術想要什麼》)

除了天擇之外,還存在性擇的問題,性擇的主要問題是馬太效應,比如喜歡長尾巴的雌性佔了種群優勢,那麼下一代的優勢雌性是喜歡長尾巴的,而優勢雄性這是有長尾巴的,這個效應會逐步加劇(因為不喜歡長尾巴的雌性會因為雄性不足導致生育率不足)


微Q同號:2802031363    公眾號:pengdiary

本文章為有償閱讀:1元/篇 ,請自覺投幣。


相關焦點

  • 周末薦書 《盲眼鐘錶匠:生命自然選擇的秘密》
    靠一支生花妙筆撰寫非原創的科普性、綜述性作品而名利雙收、大紅大紫的作者有很多,如Malcolm Gladwell,
  • 《盲眼鐘錶匠》:認識生命,從這本書開始
    作者: 理察·道金斯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出版日期: 2014-8
  • 書單1951-1960,推薦《盲眼鐘錶匠》
    作者從上古史入手,展示了食物如何從一開始就在中國的官府政策、宗教儀式和身體營衛諸方面佔據著中心位置,然後順著時間線索把筆觸一直伸向當代中國,豐富、迷人而又發人深思地描述了中國飲食文化的地區多樣性。1956 盲眼鐘錶匠【理察·道金斯】:
  • 偉大的「鐘錶匠」
    宇宙其實是一個結構複雜並且運行完美的鐘表式機械裝置。全能的上帝是如何創造這個世界的呢?這是牛頓研究科學的出發點,也是17世紀以及之前一群科學家的共同看法。這個令人訝異的事實一直若隱若現,如今在這本《機械宇宙》裡才清晰呈現出來。在描述自然界這一艱苦的事業中,牛頓最著名的貢獻是將天空與地球合為一體。
  • 薦書丨盲眼鐘錶匠:生命自然選擇的秘密
    公認生命演化的*入門經典, 30周年特別紀念版,《裸猿》作者戴斯蒙德?
  • 鐘錶匠模擬器
    鐘錶匠模擬器是一款模擬經營類的遊戲,玩家進入到遊戲中,將會成為一個鐘錶工的角色,在遊戲中玩家要不斷去闖關,更有很多的關卡等著你去闖關,在遊戲中每個關卡都有時間的限制,玩家要快速闖關,非常考驗玩家的忍耐力,感興趣的就來試試吧。
  • 鐘錶匠趣味消消
    鐘錶匠趣味消消是一款非常有趣好玩的卡通消除類型的闖關小遊戲。這個遊戲有著非常精緻的遊戲畫面,並且畫面風格復古精緻,玩家在這個遊戲中可以進行不同的關卡挑戰,享受不一樣的經典遊戲玩法!快來試一試吧!
  • 故宮鐘錶匠王津:帶著古董出國「就診」
    故宮鐘錶館有千餘件18至19世紀的機械鐘藏品,在還沒有《我在故宮修文物》系列紀錄片之前,好些人對王津的工作內容不太了解。他開玩笑說,有人會覺得,「在故宮修鐘錶,那是給故宮裡的表換電池嗎」?事實上,大部分時間王津都在做鐘錶的「搶救性修復」,讓疏於養護的機械結構不再被氧化腐蝕,讓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拒絕工作的齒輪重新運作起來。
  • 自然選擇是最酷的盲眼鐘錶匠
    所以我認真讀了英國作家理察·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這本書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沒錯,基因的確是自私的。但是,在有的情況下,我們應該把一個生物群體看成一個基因單位——當生物是以種群為單位生活的時候。這個時候,基因中就會帶有「利他基因」,因為這樣更有助於整個種群基因的延續。當個體犧牲自己利與他者的時候,就等於通過他者延續了自己的基因,並不違背進化論的模式。
  • 獨立遊戲新作《鐘錶匠神之巢》公布上市日期
    獨立遊戲新作《鐘錶匠神之巢》公布上市日期 時間:2020-02-02 11:05:09 來源:3DM編譯
  • 4.4.3第一個鐘錶匠
    惠更斯設計的擺鐘原理有時,惠更斯也會在歐洲四處旅行,拜訪過許多科學界的人士。例如,1660年,惠更斯在巴黎見到了帕斯卡。惠更斯在1673年開始了他關於簡諧振動的研究,並設計出由彈簧而非鐘擺來校準時間的鐘表,現代機械錶的原理即來自這兒。
  • 小木匠傳奇,一個打敗了牛頓的鐘表匠傳奇故事
    這個人實際上還算不上是一個鐘錶匠,他是生活在農村裡的一個木匠。但這個人比較喜歡機械,他在很年輕的時候就為他周圍的教堂做過幾個鍾。可他並不懂鐘擺的原理,不懂的人就容易想出一些歪點子,他造出了一種不用齒輪的鐘,這個鐘走得還挺準。他還有一些其他的發明,比如說一個「烤架」式鐘擺,還發明了一種擒縱器系統等,具體技術咱們就不說了,反正他覺得他造的這個鐘是很不錯的。
  • 故宮鐘錶匠師亓昊楠獲評「年度匠人精神青年榜樣」
    資料圖: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代鐘錶修復技藝的第三代傳承人王津師傅(右)和徒弟亓昊楠(左)在辦公室內。新華社記者 呂帥 攝 圖片來源:新華網北京晨報訊(記者 陳琳)一部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讓故宮文物修復師成為「網紅」。
  • 76歲「鐘錶匠」把家建成鐘錶博物館
    2000多件鐘表裡,不乏中國第一塊手錶、德國現代鐘王等不可多得的珍稀鐘錶。每一款鐘錶背後幾乎都有一個獨特的故事。「這是美國生產的經典掛鍾,它的原主人跑了五六個鐘錶修理店都沒能修好它,最後不抱希望了才轉賣給我。」譚家祥指著牆壁上的老式掛鍾說。
  • 航海史上曾有一大難題,諸多科學家都解決不了,被一鐘錶匠解決了
    這時,還有一個人「盯」上了這筆獎金,即後來的英國著名鐘錶匠約翰·哈裡森。哈裡森原本是個木匠,但非常喜歡擺弄鐘錶,經常把表拆了研究組件。聽說獎金的事後,20歲的他也想挑戰一下,便獨闢蹊徑,想用鐘錶解決這個難題,即將科學問題轉化為時間問題:360度的地球,每24小時轉動一周,把地球從東到西分為24個區域,每個相鄰區域的時差都是一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