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答滴答,叮噹叮噹……
「這是德國的現代鐘王,上一次發條可以走400天。」
「做這個聖誕樹落地大鐘,花了我75天時間,它是多個國家的時間一起跑的。」
……
在雲浮市新興縣大江鎮合河村合水自然村,一位76歲的老人花了60餘年的時光,收藏了2000多件來自中國、德國、法國、美國、瑞士等地的鐘表。他的家已被當地人稱為「鐘錶博物館」,「展出的只是一部分,具體數目我沒記過,但應該能裝一卡車。」這位老人名叫譚家祥,人稱「家祥叔」。
譚家祥與他的「鐘錶博物館」。
譚家祥的家位於合水村主幹道一側,是一座由紅色磚塊砌成的二層房屋,鑲嵌在房屋外牆上的兩座近6米的自製機械大鐘,讓這棟房子格外引人注目。
「蓋這棟房子花了將近5年時間,全部都是自己一手一腳搭建的。」譚家祥的小兒子譚星移介紹,整棟房子從設計到建造再到裝修布置,都由他和父親譚家祥二人合作完成,不曾請過裝修隊。譚星移說,為了將父親製作的5.2米高機械單擺落地大鐘放進房子裡,且方便給大鐘上發條,在建房過程中,他加高了房屋高度,並新增了一層小閣樓。
走進「鐘錶博物館」,滿牆滿櫃的掛鍾隨即映入眼帘,種類繁多、琳琅滿目。機械鐘錶大多為清朝中期德國、美國、日本、香港等地所造,清末民初德國造的機械五音鍾、瑞士生產的懷表手錶也收藏在內,民國、現代的懷表、手錶更是數不勝數。老式掛鍾主要以清朝、民國時生產的為主,現代掛鍾以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為主。2000多件鐘表裡,不乏中國第一塊手錶、德國現代鐘王等不可多得的珍稀鐘錶。
每一款鐘錶背後幾乎都有一個獨特的故事。「這是美國生產的經典掛鍾,它的原主人跑了五六個鐘錶修理店都沒能修好它,最後不抱希望了才轉賣給我。」譚家祥指著牆壁上的老式掛鍾說。令掛鍾原主人沒想到的是,譚家祥查出了掛鐘的「病症」——齒輪問題,他用鐵片純手工打磨了一個大小合適的齒輪,耗時數天將其修好。
「鐘錶博物館」裡屋牆面上,有一個鐘的鐘面呈橢圓形,佔據了半面牆壁,12個小時刻度由12個簡約白底掛鍾構成,中間圓盤是一個橢圓形的精美圓盒。「那是個月餅盒,我看著挺漂亮的,就利用起來了。」譚家祥笑著說。
這種純手工制鐘,屋內隨處可見,且用的材料五花八門,真正的變廢為寶。進門處有一座黑色長方形掛鍾,由廢棄的煤氣灶臺改造而成;譚家祥引以為傲的「聖誕樹落地大鐘」,其聖誕樹造型是用普通木材一塊塊釘上去壘成的,大鐘內部的機械機芯,是用回收的機件改造而成。
房屋外牆的兩座近6米高的機械大鐘,瓷磚底鐘面的粘貼、雕刻與繪畫,均由父子二人配合完成。從花紋的雕刻、色彩的搭配到底畫的繪製,無不彰顯製作者的良工苦心,對鐘錶的喜愛之情可見一斑。
一些機械座鐘的單擺壞了,譚家祥就用灌上酒精的瓶子來施加同等壓力。「利用這個公式,測量出座鐘的高度、體積等數值,就可以計算出所需要的壓力值。」譚家祥指著紙上密密麻麻用鋼筆寫下的公式,耐心解釋道。製作鐘錶的配件已如此複雜精細,更別提研製一座完整的機械鐘了。「慢慢做總是做得完的,反正我每天在家,時間很多。」與鐘錶相伴、研製鐘錶,已成為譚家祥生活中的一部分。
時隔數十年,譚家祥依然能清晰地回憶起與鐘錶結緣的畫面。「小孩,這個鐘修不好了,送給你當玩具吧!」這是他收到的第一座鐘。
解放戰爭時期,廣陽支隊第七團轉戰於合水村,部隊裡一位炊事員出於好奇拆解了一座德國產的機械座鐘,搗鼓了很長時間卻無法再組裝回去。在隊伍離開合水村那天,炊事員用草紙把散落的座鐘機件包起來,送給了身邊一個小孩,這個小孩正是年幼的譚家祥。從此,譚家祥與機械鐘錶結下了不解之緣。
為了修好這座機械座鐘,幼年的譚家祥開始跟隨本村的劉松老先生學習修理外國機械大鐘的技術。興趣使然加上天資聰穎,讀中學時,譚家祥已自學掌握了機械懷表、手錶、煤油汽燈以及家庭縫紉機的維修技術。
「上世紀70年代末,我到深圳打工,從事發動機修理工作。」譚家祥說,打工期間,他開始零星收集一些陳舊破損又散亂的機械鐘。為了收藏這些鐘錶,他每個月只留50元生活費,其餘工資全都用於購買鐘錶,「有些鐘錶即使壞了,只剩下一個殼,那也是寶貝」。後來,廣東第一個舊貨市場在江門市中心市場二樓誕生,他按自己的經濟能力儘量收集各種奇異的機械鐘錶,甚至專門在舊貨市場旁開一個維修機械鐘錶的檔口,邊修補邊收集,生活愛好兩不誤。
在譚家祥的薰陶下,他的兒孫也是鐘錶愛好者。「我要把我收藏的這些鐘錶傳給我的兒孫,一直傳承下去。」譚家祥表示,不會將收藏的鐘表賣出,而他的家人也一直默默支持他。「很感謝父親留給我們如此珍貴的文化財富,我們在他身上學到了執著與堅持。」譚星移說。
同村的村民都知道譚家祥收藏著大量鐘錶,「我們也不懂,但會經常去他家看看這些鍾,覺得他很厲害。」一村民笑著說。漸漸地,很多鐘錶愛好者慕名前來參觀他的藏品,還有一些人特意從外地趕來,只為讓譚家祥幫忙修一下手錶。「現在幾乎每天都有人上門來參觀,很感謝大家。」面對眾多愛好者的熱情,譚家祥很開心。
「廣州有來者想買走我所有的藏品,建一個真正的博物館,他說這樣才能賺到錢,我拒絕了。」面對唾手可得的物質財富,譚家祥卻不為所動,「把我的鐘搬出去了,就沒有人到村裡來了。」譚家祥認為,他的「鐘錶博物館」應該成為合水村的地標式建築,和村子牢牢地綁在一起,他希望自己能夠幫助到本村旅遊業的發展。「我們有考慮把他的鐘表納入我們村整體的產業布局中,目前還在討論中。」合河村黨總支書記黎木夥說。
在譚家祥心中,鐘錶文化應該發揚光大,「但必須是在合水村發揚光大。我希望我的這些鍾,能一直傳承下去。」譚家祥說。
南方網全媒體記者 陳薇 實習生 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