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歲「鐘錶匠」把家建成鐘錶博物館

2020-12-06 南方新聞網

滴答滴答,叮噹叮噹……

「這是德國的現代鐘王,上一次發條可以走400天。」

「做這個聖誕樹落地大鐘,花了我75天時間,它是多個國家的時間一起跑的。」

……

在雲浮市新興縣大江鎮合河村合水自然村,一位76歲的老人花了60餘年的時光,收藏了2000多件來自中國、德國、法國、美國、瑞士等地的鐘表。他的家已被當地人稱為「鐘錶博物館」,「展出的只是一部分,具體數目我沒記過,但應該能裝一卡車。」這位老人名叫譚家祥,人稱「家祥叔」。

譚家祥與他的「鐘錶博物館」。

譚家祥的家位於合水村主幹道一側,是一座由紅色磚塊砌成的二層房屋,鑲嵌在房屋外牆上的兩座近6米的自製機械大鐘,讓這棟房子格外引人注目。

「蓋這棟房子花了將近5年時間,全部都是自己一手一腳搭建的。」譚家祥的小兒子譚星移介紹,整棟房子從設計到建造再到裝修布置,都由他和父親譚家祥二人合作完成,不曾請過裝修隊。譚星移說,為了將父親製作的5.2米高機械單擺落地大鐘放進房子裡,且方便給大鐘上發條,在建房過程中,他加高了房屋高度,並新增了一層小閣樓。

走進「鐘錶博物館」,滿牆滿櫃的掛鍾隨即映入眼帘,種類繁多、琳琅滿目。機械鐘錶大多為清朝中期德國、美國、日本、香港等地所造,清末民初德國造的機械五音鍾、瑞士生產的懷表手錶也收藏在內,民國、現代的懷表、手錶更是數不勝數。老式掛鍾主要以清朝、民國時生產的為主,現代掛鍾以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為主。2000多件鐘表裡,不乏中國第一塊手錶、德國現代鐘王等不可多得的珍稀鐘錶。

每一款鐘錶背後幾乎都有一個獨特的故事。「這是美國生產的經典掛鍾,它的原主人跑了五六個鐘錶修理店都沒能修好它,最後不抱希望了才轉賣給我。」譚家祥指著牆壁上的老式掛鍾說。令掛鍾原主人沒想到的是,譚家祥查出了掛鐘的「病症」——齒輪問題,他用鐵片純手工打磨了一個大小合適的齒輪,耗時數天將其修好。

「鐘錶博物館」裡屋牆面上,有一個鐘的鐘面呈橢圓形,佔據了半面牆壁,12個小時刻度由12個簡約白底掛鍾構成,中間圓盤是一個橢圓形的精美圓盒。「那是個月餅盒,我看著挺漂亮的,就利用起來了。」譚家祥笑著說。

這種純手工制鐘,屋內隨處可見,且用的材料五花八門,真正的變廢為寶。進門處有一座黑色長方形掛鍾,由廢棄的煤氣灶臺改造而成;譚家祥引以為傲的「聖誕樹落地大鐘」,其聖誕樹造型是用普通木材一塊塊釘上去壘成的,大鐘內部的機械機芯,是用回收的機件改造而成。

房屋外牆的兩座近6米高的機械大鐘,瓷磚底鐘面的粘貼、雕刻與繪畫,均由父子二人配合完成。從花紋的雕刻、色彩的搭配到底畫的繪製,無不彰顯製作者的良工苦心,對鐘錶的喜愛之情可見一斑。

一些機械座鐘的單擺壞了,譚家祥就用灌上酒精的瓶子來施加同等壓力。「利用這個公式,測量出座鐘的高度、體積等數值,就可以計算出所需要的壓力值。」譚家祥指著紙上密密麻麻用鋼筆寫下的公式,耐心解釋道。製作鐘錶的配件已如此複雜精細,更別提研製一座完整的機械鐘了。「慢慢做總是做得完的,反正我每天在家,時間很多。」與鐘錶相伴、研製鐘錶,已成為譚家祥生活中的一部分。

時隔數十年,譚家祥依然能清晰地回憶起與鐘錶結緣的畫面。「小孩,這個鐘修不好了,送給你當玩具吧!」這是他收到的第一座鐘。

解放戰爭時期,廣陽支隊第七團轉戰於合水村,部隊裡一位炊事員出於好奇拆解了一座德國產的機械座鐘,搗鼓了很長時間卻無法再組裝回去。在隊伍離開合水村那天,炊事員用草紙把散落的座鐘機件包起來,送給了身邊一個小孩,這個小孩正是年幼的譚家祥。從此,譚家祥與機械鐘錶結下了不解之緣。

為了修好這座機械座鐘,幼年的譚家祥開始跟隨本村的劉松老先生學習修理外國機械大鐘的技術。興趣使然加上天資聰穎,讀中學時,譚家祥已自學掌握了機械懷表、手錶、煤油汽燈以及家庭縫紉機的維修技術。

「上世紀70年代末,我到深圳打工,從事發動機修理工作。」譚家祥說,打工期間,他開始零星收集一些陳舊破損又散亂的機械鐘。為了收藏這些鐘錶,他每個月只留50元生活費,其餘工資全都用於購買鐘錶,「有些鐘錶即使壞了,只剩下一個殼,那也是寶貝」。後來,廣東第一個舊貨市場在江門市中心市場二樓誕生,他按自己的經濟能力儘量收集各種奇異的機械鐘錶,甚至專門在舊貨市場旁開一個維修機械鐘錶的檔口,邊修補邊收集,生活愛好兩不誤。

在譚家祥的薰陶下,他的兒孫也是鐘錶愛好者。「我要把我收藏的這些鐘錶傳給我的兒孫,一直傳承下去。」譚家祥表示,不會將收藏的鐘表賣出,而他的家人也一直默默支持他。「很感謝父親留給我們如此珍貴的文化財富,我們在他身上學到了執著與堅持。」譚星移說。

同村的村民都知道譚家祥收藏著大量鐘錶,「我們也不懂,但會經常去他家看看這些鍾,覺得他很厲害。」一村民笑著說。漸漸地,很多鐘錶愛好者慕名前來參觀他的藏品,還有一些人特意從外地趕來,只為讓譚家祥幫忙修一下手錶。「現在幾乎每天都有人上門來參觀,很感謝大家。」面對眾多愛好者的熱情,譚家祥很開心。

「廣州有來者想買走我所有的藏品,建一個真正的博物館,他說這樣才能賺到錢,我拒絕了。」面對唾手可得的物質財富,譚家祥卻不為所動,「把我的鐘搬出去了,就沒有人到村裡來了。」譚家祥認為,他的「鐘錶博物館」應該成為合水村的地標式建築,和村子牢牢地綁在一起,他希望自己能夠幫助到本村旅遊業的發展。「我們有考慮把他的鐘表納入我們村整體的產業布局中,目前還在討論中。」合河村黨總支書記黎木夥說。

在譚家祥心中,鐘錶文化應該發揚光大,「但必須是在合水村發揚光大。我希望我的這些鍾,能一直傳承下去。」譚家祥說。

南方網全媒體記者 陳薇 實習生 華婷

相關焦點

  • 鐘錶匠模擬器
    鐘錶匠模擬器是一款模擬經營類的遊戲,玩家進入到遊戲中,將會成為一個鐘錶工的角色,在遊戲中玩家要不斷去闖關,更有很多的關卡等著你去闖關,在遊戲中每個關卡都有時間的限制,玩家要快速闖關,非常考驗玩家的忍耐力,感興趣的就來試試吧。
  • 故宮鐘錶匠王津:帶著古董出國「就診」
    通過在《英中鐘錶年鑑》和《瑞士鐘錶匠以及世界各國鐘錶匠大辭典》等文獻上搜索錶盤或機芯標註的鐘表匠姓名,他們一點點拼湊起跟這些鐘錶文物相關的蛛絲馬跡。最終確認了方案之後,由王津師徒等四人組成的故宮博物院鐘錶修復組分為兩撥,先後前往位於瑞士拉夏德芳(La Chaux-de-Fonds)的卡地亞制表工坊,與其共同完成修復工作。
  • 鐘錶匠趣味消消
    鐘錶匠趣味消消是一款非常有趣好玩的卡通消除類型的闖關小遊戲。這個遊戲有著非常精緻的遊戲畫面,並且畫面風格復古精緻,玩家在這個遊戲中可以進行不同的關卡挑戰,享受不一樣的經典遊戲玩法!快來試一試吧!
  • 老鐘錶匠1600塊鐘錶捐贈民俗博物館收藏展示
    早報訊 60多年前,薛文泉開始學習維修鐘錶,自此與鐘錶結下了不解之緣。昨日,78歲的薛文泉老人將他收藏的1500塊手錶和100個鬧鐘正式無償捐贈給青島市民俗博物館收藏展示。記者從青島民俗博物館了解到,這些藏品將於今年8月進行為期一個月的預展,並將其列入明年的固定展覽計劃,常年對外展示。  1600塊表擺滿了戲臺  昨日上午,「薛文泉先生收藏品捐贈儀式」在青島民俗博物館古戲樓二層舉行。
  • 《盲眼鐘錶匠》作者: [英] 理察·道金斯
    「鐘錶」是「世界運行模式」的隱喻,象徵自然運行的機制是環環相扣、一絲不苟的。「鐘錶匠」本來是「創世主」。本書指出:物種的演化並沒有特殊的目的。如果我是要把大自然比喻成鐘錶匠的話,我們只能說它是一位盲眼鐘錶匠。作者簡介:1941年3月26日生,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牛津大學教授,著名科普作家,生物學家。2001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院士。
  • 偉大的「鐘錶匠」
    宇宙其實是一個結構複雜並且運行完美的鐘表式機械裝置。全能的上帝是如何創造這個世界的呢?這是牛頓研究科學的出發點,也是17世紀以及之前一群科學家的共同看法。這個令人訝異的事實一直若隱若現,如今在這本《機械宇宙》裡才清晰呈現出來。在描述自然界這一艱苦的事業中,牛頓最著名的貢獻是將天空與地球合為一體。
  • 周末薦書 《盲眼鐘錶匠:生命自然選擇的秘密》
    早在18世紀,神學家培裡便以「鐘錶匠」隱喻生物的演變——就像手錶這樣精密複雜的東西絕不可能無中生有、突然出現一樣,對於複雜程度遠超手錶的生物而言,勢必更是經由巧手特意創造而來。然而,道金斯的天才發現挑戰了這一觀念,他認為:物種的演化並沒有特殊目的,生命自然選擇的秘密源自累積,如果把大自然比喻成鐘錶匠的話,它只能是一位「盲眼」鐘錶匠。
  • 4.4.3第一個鐘錶匠
    13歲時,他就自製出一臺車床!1645年到1647年,惠更斯進入萊頓大學學習法律與數學。他學習了經典數學,也學習了韋達、笛卡爾、費馬的現代方法。笛卡爾的工作深深地影響了年輕的惠更斯,笛卡爾也對惠更斯的工作表示興趣與欣賞。畢業後,惠更斯沒有像本家族的其他人那樣走入政壇,而是宅在家中「啃老」。不過,他可不是虛度年華,而是在父親的資助下熱情地投入到對大自然的研究中去!
  • 小木匠傳奇,一個打敗了牛頓的鐘表匠傳奇故事
    這個人實際上還算不上是一個鐘錶匠,他是生活在農村裡的一個木匠。但這個人比較喜歡機械,他在很年輕的時候就為他周圍的教堂做過幾個鍾。可他並不懂鐘擺的原理,不懂的人就容易想出一些歪點子,他造出了一種不用齒輪的鐘,這個鐘走得還挺準。他還有一些其他的發明,比如說一個「烤架」式鐘擺,還發明了一種擒縱器系統等,具體技術咱們就不說了,反正他覺得他造的這個鐘是很不錯的。
  • 《盲眼鐘錶匠》:認識生命,從這本書開始
    ——Edward O.Wilson才華橫溢,辯論緊張卻又有大量可讀性強極強,充分的例子與分析……《盲眼鐘錶匠》呈現出一場令人信服的科學辯論是什麼樣子,這是最好的科普。——倫敦時報漂亮而華麗的寫作。特別易於理解又像一場抑揚頓挫充滿激情的演說。每一頁都是真實的故事。
  • 獨立遊戲新作《鐘錶匠神之巢》公布上市日期
    獨立遊戲新作《鐘錶匠神之巢》公布上市日期 時間:2020-02-02 11:05:09 來源:3DM編譯
  • 開元書院研學活動:參觀山東省劉氏古鐘錶博物館
    而一座非常獨特的鐘表博物館日前在濟南落成,在靜靜地接待著各界人士和收藏愛好者。這座鐘表博物館的名稱中的「劉氏」是指濟南的劉榮全、劉榮芹、劉榮昌、劉榮光、劉榮躍姐弟5人。博物館有4個展廳,第一個為懷表系列,第二個是臺表座鐘系列,第三個是座鐘掛鍾系列,第四個為綜合展廳。在這座博物館裡,展出了2800餘件各類鐘表,分為座鐘、掛鍾、臺表、手錶、懷表五大系列。
  • 航海史上曾有一大難題,諸多科學家都解決不了,被一鐘錶匠解決了
    這時,還有一個人「盯」上了這筆獎金,即後來的英國著名鐘錶匠約翰·哈裡森。哈裡森原本是個木匠,但非常喜歡擺弄鐘錶,經常把表拆了研究組件。聽說獎金的事後,20歲的他也想挑戰一下,便獨闢蹊徑,想用鐘錶解決這個難題,即將科學問題轉化為時間問題:360度的地球,每24小時轉動一周,把地球從東到西分為24個區域,每個相鄰區域的時差都是一小時。
  • 故宮鐘錶匠師亓昊楠獲評「年度匠人精神青年榜樣」
    資料圖: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代鐘錶修復技藝的第三代傳承人王津師傅(右)和徒弟亓昊楠(左)在辦公室內。新華社記者 呂帥 攝 圖片來源:新華網北京晨報訊(記者 陳琳)一部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讓故宮文物修復師成為「網紅」。
  • 德國經典鐘錶大師品牌肯寧家應邀參展瑞士巴塞爾鐘錶展
    瑞士巴塞爾2017年3月28日電 /美通社/ -- 3月23日,德國經典鐘錶大師品牌肯寧家(Kieninger) 全球總經理米高-舒爾茨先生 (Michael Schultz) 先生攜新品,應邀參展於瑞士巴塞爾舉辦的鐘表展。
  • 市人民南路有個鐘錶匠 他用一輩子修補「時間」
    隨著計時產品的多樣化,鐘錶已不再是唯一的計時工具。特別手機普及後,佩戴手錶的人越來越少,與鐘錶有關的行業逐漸衰退。鐘錶修理作為一個古老的職業,在街頭已越來越少見。但在市中心城區人民南路有一位鐘錶匠,初心不改,專心致志從事鐘錶修理這門手藝已30年。
  • 世界鐘錶哪些是「獨立制表」品牌?
    每個高級鐘錶品牌都擁有一段神話般的歷史,特別值得稱讚的是那些把高級制表視為自己生命的獨立制表人。他們將高級鐘錶的世界變得絢麗多彩,他們給鐘錶賦予了生命,他們以創造性發明、高水準的手工時計重新定義了鐘錶行業,為我們講述不僅僅是時間,而是更多精彩的故事,哪些鐘錶品牌至今沿用獨立制表模式呢?
  • 印尼鐘錶匠用蘑菇菌絲做錶帶
    【新華社微特稿】印度尼西亞一家鐘錶製造商以蘑菇菌絲為原材料做手錶帶,希望提供比真皮或人造革更有利於環境保護的產品。鐘錶製造企業「帕拉·努桑塔拉」的工匠用菌絲皮製造錶帶。他們根據設計圖紙將菌絲皮裁剪成特定尺寸,在上面安裝木質錶盤。這些表主要在網上出售,每隻售價90萬至130萬印度尼西亞盾(約合451元至652元人民幣)。一名有意購買這種手錶的顧客說,他對用新材料製成的錶帶感興趣,因為他先前佩戴多種手錶出現過敏症狀。
  • 入行40年鐘錶匠:30年前就月入700,如今半年接一單
    胡文學今年60歲,是一名修理鐘錶的手藝人,入行已經40多年了。他在行業裡浮浮沉沉,幾乎見證了這個行業的興衰。「現在就大渡口區來說,我的同行,可能最多也就10餘人,這門手藝越來越冷門,但我還是希望有人能把這手藝傳承下去。」胡文學說。
  • 鐘錶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為何說它是敲門磚
    最早將歐洲機械鐘錶傳入中國的是耶穌教會的傳教士,他們的目的是來中國布教,鐘錶不過是他們的禮盒罷了。公元1540年,在葡萄牙支持下,羅馬皇帝派出了傳教士來到中國。羅明堅送的鐘表,到了時間能夠敲鐘,他還堅按照中國人的習慣,把24小時,更改為12個時辰,並且還把阿拉伯數字更改成了中文,除了鐘罩之外,還配上了花飾。之後肇慶市又提出了要這種自鳴鐘,但是這次在澳門沒有買到,卻找到一個歐洲鐘錶匠。還僱傭兩個鐵匠,在1584年製作了一隻鐵鐘表,獻給了肇慶府,此時羅明堅得寸進尺要求進入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