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術德生
2020年6月14日,開元書院組織第一次文化藝術研學交流活動,參觀了山東省劉氏古鐘錶博物館。
時間,從不停歇,也在不停地消失。而作為記錄時間的工具,鐘錶自出現那一天起,就成為一種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同時,鐘錶也是歷史的鐫刻者,不論是古舊的老式鐘錶還是流行的華麗新款,都在伴隨著時間流逝的同時,向人們展示著時間的力量。與此同時,每一件經過縝密設計、嚴格生產的鐘表也代表著某個時代的工藝與科技,是人類文明和工業文明的象徵。現在,鐘錶不只是一種象徵,而是已經成為了一種非常珍貴的收藏品。而一座非常獨特的鐘表博物館日前在濟南落成,在靜靜地接待著各界人士和收藏愛好者。
走進位於濟南市中區濟微路的齊魯七賢文化城,在文化城中心大廳的東側,推開兩扇中式大門,就進入了一個時間的世界——「劉氏古鐘錶博物館」。這座鐘表博物館的名稱中的「劉氏」是指濟南的劉榮全、劉榮芹、劉榮昌、劉榮光、劉榮躍姐弟5人。
在博物館開始部分的牆上,掛著一個匾額,上面寫著「鐘錶博物館」5個大字,可是當仔細看上去,才看出這5個字是用數百塊手錶組合而成的,令人驚嘆。博物館有4個展廳,第一個為懷表系列,第二個是臺表座鐘系列,第三個是座鐘掛鍾系列,第四個為綜合展廳。在這座博物館裡,展出了2800餘件各類鐘表,分為座鐘、掛鍾、臺表、手錶、懷表五大系列。
這些鐘錶中有不少非常少見的珍品,比如法國十八世紀產皮套鍾、英國制表人籤名的定製掛鍾、十九世紀瑞士產貴族琺瑯懷表、歐洲各主要鐘錶生產國專供中國市場的「大八件」懷表、二十世紀中國制表大師「張恒隆」和「王益興」製作的蘇式插瓶鍾、廣州民間鐘錶作坊「公和堂」生產的廣式掛鍾……我們在展廳裡欣賞著各式各樣、大都從未見過的鐘表,真有琳琅滿目、目不暇接之感。仔細欣賞每一件鐘表,都能從中看到一段歷史,一種匠人精神,一種好像離我們現在的生活越來越遠的那種安靜和淡然。
館長劉榮光說,父親去世後,他一生收藏的精美鐘錶平分給了他們姐弟五人。而他們五人,就在父親這種影響下,一直堅持著鐘錶的收藏。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的藏品越來越多,每個人家裡都擺放著各種鐘錶。於是他們就有了建立一座鐘表博物館的想法。經過幾年的努力,在大姐劉榮全帶動下,他們多次到省文化廳等主管單位諮詢建館事宜,最終,這座讓人驚豔的鐘表博物館,在他們的熱切期盼中展現在人們的面前。
劉氏姐弟五人自幼受父親劉恩陽的薰陶,都痴迷收藏。劉恩陽一生清貧而又富有,把精力全部獻給了鐘錶收藏事業,藏有各類鐘表上千塊,並有一手精湛的鐘表維修手藝。以前的家裡全是鐘錶,他們就是聽著滿屋老鐘的滴答聲,慢慢長大的。而他們從小,也就領略到了鐘錶的魅力,感受到了那種聽上去好像很單調,其實卻蘊含著美妙的天籟之聲。
在鐘錶收藏界有一句話叫「瑞士的手錶,德國的鐘」,因此收藏座鐘,一般也是要瞅準「德國製造」。德國的座鐘在世界鐘錶史上佔有著重要的地位,比較著名的品牌有約翰生兄弟公司的老寶星為記,亨達利牌,雙箭牌等。座鐘的種類也很多,落地鍾、四明鍾、三頂鍾、五音鍾等等,各不相同。而這些種類的鐘表幾乎都能在這座博物館中看到。
另外,在眾多的鐘表展品中,有幾件鐘表非常特殊,是劉榮昌親手用古法製作的蘇式鍾、廣式鍾。劉榮昌是大兒子,他從父親手中學到了修鐘錶的技藝,經過幾十年潛心研究,學會並掌握了手工制鐘的技術。目前國內純手工做蘇鐘的工匠已經很少了,在山東他更是唯一一位掌握這門技藝的工匠。如果不是他們家裡人專門指出來,一般人很難知道博物館中展出的蘇式鍾、廣式鍾中,是劉榮昌花了兩年時間親手製作的。這幾座鐘表可謂精雕細琢,同百年前的老鐘錶幾乎沒有任何區別,有的細小的地方甚至更為精細和漂亮。而這些鐘錶,代表的應該就是一種匠人精神吧!
在劉氏姐弟看來,收藏鐘錶就是在收藏歷史,每每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輕輕撥動錶冠,聆聽齒輪間的滴答私語,就像穿越回一段時光,或者觸摸到一段逝去的歷史。
建立這座鐘表博物館,傾盡了劉氏姐弟的心血。他們不只是為了有個地方能存放他們珍藏的鐘表,更是希望能利用這個地方把這些鐘錶展示出來,展示給廣大的濟南市民,讓這些鐘錶能將其獨特的歷史價值、收藏價值和工藝之美充分展現在世人面前,豐富泉城濟南的收藏文化底蘊,讓人們在「時光」的不停流淌中,去遐想時間的魅力,去感受各式錶盤上不同「時間」帶來的無限歡愉!
一個半小時的參觀活動結束,大家頗有感觸 ,紛紛書寫參觀感受。文友韓慶祥說,今天參觀劉氏古鐘錶博物館,是開元書院成立以來第一次走進社會的研學活動,體現了書院的號召力和會友們對書院的親和力。自從書院發布了活動通知,得到了大家積極響應,有的在百忙中擠出時間趕到城市西南角的七賢文化城;有的提前兩小時到達,預先進館了解館藏文物。還在現場採訪記錄下來感興趣的知識。觀展途中,都興致勃勃拍照各種展品,拓展了各自的收藏知識。

館方為了歡迎我們這支文化團隊,也做了精心準備,請來收藏界知名教授全程陪同,博物館館長和幾位董事都全力以赴配合,陪同參觀,解答問題。劉館長在炎熱的天氣裡,天天加班,製作了《劉墉文化石》紅色拓片,當作禮物贈送給書院會員。館方還事先聯繫了就餐場地,使大家在參觀之後得以休息,並借午餐時間增進交流,加深感情。
文友葉碧黎說,今日不虛此行,受益良多,劉氏鐘錶博物館集數百年中國民間典藏表類之大成,館藏之豐美令人眼界大開,館長家族冒酷暑提前周到悉心準備,是對我們讀書會的尊重,認同和期望,文友長吉先生用心提字禮贈,也代表了每一位會員對劉韓二老的欽敬與感恩之心,劉老師家族自籌資金建立此鐘錶館,在濟南甚至全國都可謂開先河之舉,這標誌著劉老師家族幾代人的收藏向著專業化職業化規模化邁進,這也是劉老師全家人對家鄉和社會的公益回饋,在了解中華鐘錶行業的發展歷程中,我們看到了深厚的文化積澱和一個熱愛文化的大家族的執著,向他們致敬!盛世之下,會有越來越多朋友增加對收藏的熱愛,相信鐘錶館一定會越來越有影響力,成為濟南人可以叫響的文化名片之一。我們每一位文友都可以成為推廣和宣傳劉氏鐘錶文化的大使!
文友詹長吉賦詩一首:古鐘聲裡行
人生很短,很短,從鐘錶這頭,走到那頭,也就是大約一巴掌的距離;人生很長,很長,走著,就走到了白頭……這裡,陳列著古鐘錶的歷史,也述說著時間和人生的意義——————題記
劉氏風流天下傳,中有一支在濟南。
姐弟五人弘父願,辦起文化博物館。
鐘錶雖小乾坤大,泱泱巨陣成大觀。
待漏歷史納麾下,玲瓏精緻聲如瀾。
搜奇尋真有絕活,老樹新花用心專。
古鐘有靈昭日月,家國情懷賦詩篇。
風聲雨聲讀書聲,叮咚鐘聲閱百年。
漢家興起賴沛公,恩陽匠心亦燦然。
回眸歷史如鐘敲,良好家風若令頒。
會當擊水三千裡,勵精圖治新登攀。
正是華夏麥黃時,悠悠鐘聲天行健!
作者簡介:術德生,行走在鐵路線上的閱讀達人,思辨悅讀慧、尼採讀書會的發起人。
【壹點號 山東創作中心】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