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小柴昌俊去世,享年94歲
中新網11月13日消息,據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當地時間12日晚,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小柴昌俊逝世,享年94歲。當地時間11月12日晚,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小柴昌俊逝世,享年94歲。圖為小柴昌俊生前接受採訪時的畫面。
-
日媒: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小柴昌俊去世,終年94歲
日本放送協會(NHK)剛剛消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日本物理學家小柴昌俊去世,終年94歲。據新華社介紹,因在「探索宇宙中微子」方面的貢獻,小柴昌俊與美國科學家雷蒙德·戴維斯和裡卡爾多·賈科尼共享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日媒:日本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小柴昌俊去世
據《日本經濟新聞》網站11月13日報導,12日夜,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日本東京大學榮譽教授小柴昌俊去世,享年94歲。他是全球第一個捕獲到超新星爆炸產生的中微子的科學家。報導稱,小柴昌俊生於愛知縣,1951年從東京大學畢業後進入該校研究生院學習,在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研究生院取得博士學位,曾在芝加哥大學擔任研究員。
-
日媒:日本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小柴昌俊去世
參考消息網11月14日報導 據《日本經濟新聞》網站11月13日報導,12日夜,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日本東京大學榮譽教授小柴昌俊去世,享年94歲。他是全球第一個捕獲到超新星爆炸產生的中微子的科學家。報導稱,小柴昌俊生於愛知縣,1951年從東京大學畢業後進入該校研究生院學習,在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研究生院取得博士學位,曾在芝加哥大學擔任研究員。他在芝加哥大學提出宇宙線來源於超新星的學說。報導指出,為了檢測超新星釋放的中微子,小柴昌俊在神岡礦山舊址地下建設了觀測裝置「神岡探測器」。1987年,他利用該裝置成功捕獲到超新星爆炸釋放出的中微子。
-
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小柴昌俊去世 享年94歲
日本諾獎得主小柴昌俊去世【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小柴昌俊去世 享年94歲】據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當地時間12日晚,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小柴昌俊逝世,享年94歲。
-
日媒:日本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小柴昌俊去世-新聞頻道-和訊網
參考消息網11月14日報導 據《日本經濟新聞》網站11月13日報導,12日夜,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日本東京大學榮譽教授小柴昌俊去世,享年94歲。他是全球第一個捕獲到超新星爆炸產生的中微子的科學家。報導稱,小柴昌俊生於愛知縣,1951年從東京大學畢業後進入該校研究生院學習,在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研究生院取得博士學位,曾在芝加哥大學擔任研究員。他在芝加哥大學提出宇宙線來源於超新星的學說。報導指出,為了檢測超新星釋放的中微子,小柴昌俊在神岡礦山舊址地下建設了觀測裝置「神岡探測器」。1987年,他利用該裝置成功捕獲到超新星爆炸釋放出的中微子。
-
諾獎得主小柴昌俊如何成功探測到中微子
本文研究了小柴昌俊的科學貢獻,並從中總結了若干成功經驗。最近,中國大亞灣核電站的中微子實驗裝置在實現原定科學目標後退役,本文也有助於理解相關的科學問題。11月12日,日本實驗高能物理學家小柴昌俊去世質子和中子統稱為核子。
-
日媒: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小柴昌俊去世,享年94歲
共同社11月13日消息,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東京大學特別榮譽教授小柴昌俊12日去世,享年94歲。東京大學透露了該消息。小柴因觀測來自宇宙的基本粒子「中微子」,開拓了中微子天文學的成就,獲得了諾獎。
-
21世紀來日本年均1個諾貝爾獎,得獎的都是誰?
【文/觀察者網 徐乾昂】2018年諾貝爾獎系日前開始頒布,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攜美國同行,獲得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意味著21世紀以來,日本基本保持著「年均收穫1個諾貝爾獎」的勢頭。新華社曾在2001年報導,日本政府在當年的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中提出,「要在50年內拿30個諾貝爾獎」。在提出這一目標前,在諾貝爾獎的百年歷史中,日本僅有9位得主。
-
這位成績吊車尾的物理學家,獲得了諾貝爾獎
有點悲劇的童年小柴昌俊在1926年9月19日出生於日本愛知縣豐橋市,父親是一名軍人,在家庭實行嚴苛的家教,在父親的耳濡目染下,小柴昌俊從小就夢想當軍人。但是噩夢總是降臨在不幸的人身上,在他十二歲的時候,突然罹患小兒麻痺症,突如其來的疾病令他的軍人夢破滅。
-
諾獎得主小柴昌俊走了,這裡是他與物理相遇的故事
日本物理學家小柴昌俊於2020年11月12日去世,享年94歲。小柴昌俊是中微子天文學的開創者之一,2002年他因「對天體物理學的開拓性貢獻,特別是宇宙中微子探測方面」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小柴昌俊於1926年9月19日出生於日本豐橋市,1951年畢業於東京大學。隨後,他移居美國,1955年在羅切斯特大學獲得博士學位。
-
日本那些任性的諾貝爾獎得主
可能是這些年老拿諾貝爾獎,弄得有點審美疲勞,在日本連日本人拿了諾貝爾獎也上不了頭條。斯德哥爾摩的發表是在日本時間下午六點半,但日本最主要媒體的電視也就是打了一條字幕出來,一不注意就滑過去了,最大的門戶網站雅虎日本發表新聞的時間是在6點42分,比中國的網站都還晚了四分鐘。
-
日本名人專題報導(十一)梶田隆章
梶田隆章梶田隆章(日語:梶田隆章/かじたたかあきKajita Takaaki ,1959年-),日本物理學家、天文學家。日本埼玉縣出身,埼玉大學理學部物理學科畢業。理學博士(東京大學)。人物經歷1986年,梶田隆章擔任東京大學理學部助手,並開始中微子研究,在世界一流物理學家小柴昌俊、戶冢洋二門下學習,其後於觀測中微子時發現異樣,依此推測中微子震蕩的存在。
-
日本及加拿大學者共獲2015年諾貝爾物理獎
瑞典皇家科學院以其專設的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而聞名世界。自1901年起,瑞典皇家科學院就開始負責每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和化學獎評選與頒發,而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則由瑞典卡羅琳醫學院負責評選。梶田隆章簡介:梶田隆章(日語:梶田隆章/かじたたかあきKajitaTakaaki,1959年-),是日本物理學家、天文學家,現任東京大學宇宙線研究所所長、同研究所附屬宇宙中微子觀測信息融合中心負責人。梶田隆章受業於小柴昌俊、戶塚洋二,2002年三人共同獲得潘諾夫斯基實驗粒子物理學獎。2015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
日本在1000米的地下儲藏了5萬噸純淨水,30年來,等待奇蹟的發生
除了歐美諸國之外,日本是獲得諾貝爾獎人數最多的國家。截止到2019年,已經有27個日本人獲獎,只不過這27人裡還包括了2個美籍日裔。諾貝爾獎在科學界的地位大家也都知道,在我們的印象中,日本對待科研很認真,對諾貝爾獎更有一種執念。
-
因拿不出一千萬,中國錯失兩個諾貝爾獎,現投四大高能實驗室衝獎
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開出,日本物理學家小柴昌俊因為中微子探測方面的研究而獲獎。消息傳到中國,中國在羨慕之餘,一個中國科學家難勉露出一絲失落。「諾貝爾獎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中國人有好的物理思想,好的實驗方案,好的高山深洞地理條件,但由於得不到相應的支持,從而失去了一次獲得諾貝爾獎的機會。機會已失,時不再來了。」說這段話的是物理學家何景棠,但他並不是替自己叫屈,而是替自己的老師唐孝威惋惜。因為如果不是一些條件的失缺,在這一年的諾獎獲獎名單上,原本會寫著他的老師唐孝威的名字。
-
中微子研究四獲諾貝爾獎,日本科學家「無心插柳」獲重要發現
該理論框架被稱為「標準模型」,經過長期發展,已經幾近完美,科學家利用該模型一次又一次成功地預測並驗證了粒子物理學的現象。在該理論框架中,粒子物理學家將中微子定義為沒有質量的粒子,換句話說,它沒有重量。但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們的發現顛覆了這一認識。「如果沒有質量,就不會有振蕩。振蕩現象的發現,證明中微子有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