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解剖學》

2021-01-20 學研解剖

神經系統學習思路及方法


人體各系統的功能不同,它們的活動由神經系統來協調、控制。神經系統的「手」伸得特別長,神經細胞的突起可長達1m多。眾多的神經細胞有所分工,負責發布命令的傳出神經元有數十萬,收集情報的傳入神經元是傳出神經元的2~3倍,而進行分析綜合的中間神經元數目則是運動神經元的上千倍。


這些神經元的胞體集中成腦和脊髓,稱中樞部,向外的突起則構成周圍部。中樞神經系統的特點是等級森嚴,這是生物進化發展的結果。其他系統的進化是新的取代老的,例如肺建立起來之後腮就消失了,但神經系統卻新老並存。老的仍舊執行原來的基本功能,在新的控制、協調下進行活動,新的則執行新環境所要求的新功能。


神經系統總論的內容很重要,對各論內容有普遍的指導作用,要掌握神經系統的區分、組成和常用術語。

人類的神經系統由腦、脊髓以及連於腦和脊髓的周圍神經組成。在人體,神經系統是結構和功能最複雜的系統,由相互聯繫的神經細胞組成。應當牢記神經系統是體內的主導系統。這句話非常重要,因為①神經系統控制和調節其他系統的活動,使人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②維持機體內、外環境間的平衡;③神經系統可感受和調整內、外環境的變化,能及時作出適當反應,維持正常生命活動。應當很好理解和掌握神經系統活動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物質基礎是反射弧,其他感受器、傳入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和效應器5個部分構成。


人類神經系統的形態和功能是經過漫長的進化過程而獲得的,單細胞生物開始藉助體液來接受刺激和發生反應,腔腸動脈出現網狀神經系統以完成應激功能。以後經鏈狀神經系統發展到脊椎動物的管狀神經系統,構成中樞神經系統,同時也保留網狀和鏈狀神經系統構成周圍神經系統。神經系統的發生來源和形態結構模式,動物與人都是相似的,但是應牢記由於人類生產勞動、語言交流和社會生活的發生和發展,大腦皮質發生了質的變化,與動物完全不同,不僅有與高等動物相似的感覺和運動中樞,而且出現了非常重要的語言分析中樞。因此,人類大腦皮質是思維、意識活動的物質基礎,遠遠超過了一般動物的範疇,就是說人類不僅能被動適應環境變化,而且能主動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中樞神經系統包括腦和脊髓及其附屬結構被膜、血管等。腦和脊髓結構相當複雜,新技術方法的使用,使我們對腦和脊髓有了更多的認識,也積累了更豐富的知識。學習每個腦部或腦區時應重點明確其外形位置、內部構造、核團功能和纖維聯繫4個方面,內部結構一般也分四個方面來掌握,即室腔、灰質、白質和網狀結構。

周圍神經系統包括腦神經、脊神經和自主神經,它們分別與腦和脊髓相連。學好周圍神經,必須掌握每一條神經的成分、起始、行徑標誌、分支分布和損傷症狀,同時應注意與脈管知識的聯繫,因為大多數神經與血管是伴行的。學習自主神經多採用比較的方法,即自主神經與軀體神經比較,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比較,這樣可找出異同點。

另外,神經系統各器官的形態結構學完之後,應該通過功能這條主線把它們串連起來。這就要求掌握幾條重要的傳導通路,把整個神經系統知識、臨床知識,甚至整個解剖學知識聯繫起來。這樣做一方面是便於記憶,另一方面也便於掌握正常生理功能,並為理解病理變化及症狀打下基礎。傳導通路的學習貴在「通」,即不要為了考試而死背,而要達到聯得通、想得通,要建立一個立體形象,就像閉起眼睛想一座立交橋那樣,向哪邊交叉,在腦的什麼部位轉折、中繼等,這要靠建立起立體構架才記得住,也才能應用。因為在交叉前的損害和交叉後的損害,其症狀表現的左右側正好相反。

臨床工作中,肌肉注射和血管注射若操作不當會誤傷神經,某些治療措施和護理體位可致神經幹受壓。給病人按摩,分析症狀,估計愈後等需要具備神經幹位置和分布的知識。在檢查病人時,角膜反射、瞳孔對光反射、髕反射等都是重要知識。

總之,神經系統的學習重在弄清概念,不只是有關結構的概念,更要理解其功能概念。如果熟悉一些神經系統的生理功能知識,對理解某些神經系統疾病的症狀有意義。因此,聯繫神經生理知識、聯繫神經系統種系發生發展的知識來學習神經系統解剖是必不可少的。這就特別需要教師的講解和直觀教具的協助,僅靠自學則事倍功半。

相關焦點

  • 【時代先鋒】李繼碩:中國神經解剖學奠基人
    【時代先鋒】李繼碩:中國神經解剖學奠基人 >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11月16日 20:15 來源:   CCTV.com消息(新聞聯播):解放軍第四軍醫大學解剖教研室原主任李繼碩教授
  • 廣州醫學院2001年神經解剖學(碩士)
    廣州醫學院2001年神經解剖學(碩士)一、名解1神經元;2大腦皮質;3纖維束;4腦幹;5終絲;6環池;7海馬結構;8穹隆;神經核;杏仁體;二、簡答1、簡述腦神經的名稱及連接腦的部位
  • 廣州醫學院2000年神經解剖學(碩士)
    廣州醫學院2000年神經解剖學(碩士)一、名詞解釋馬尾; 植物性神經(內臟神經);錐體束;腦垂體;脈絡從;室間孔;外側球系;基地動脈環;感受器;反射弧;
  • 同濟醫科大學1998年神經解剖學(碩士)
    同濟醫科大學1998年神經解剖學(碩士)一、名詞解釋1.基底核 2.大腦動脈環 3.腦室脈絡叢 4.牽涉性痛 5.斜方體二、問答1.
  • 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2002年神經解剖學(碩士)
    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2002年神經解剖學(碩士)1、神經之間信息傳遞的結構基礎。 2、腦神經的纖維成分及各成分的分布區域或支配器官。
  • 同濟醫科大學2001年神經解剖學(碩士)
    同濟醫科大學2001年神經解剖學(碩士)一、名詞解釋1.大腦動脈環 2.植物神經系統 3.internal capsule 4.choroid plexus二、問答:1.穿經海綿竇的腦神經有哪些
  • 父親讓他改姓「鞠」,名「躬」,終成我國現代神經解剖學奠基人
    65年,科研路上他大膽創新,成為我國現代神經解剖學奠基人;89歲,三尺講臺他授課解惑,為國家培養醫學人才。他這一生為祖國鞠躬盡瘁,他就是神經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現代神經解剖學奠基人之一的鞠躬。
  • 首都醫科大學2004年神經解剖學(碩士)
    首都醫科大學2004年神經解剖學(碩士)一、  名詞解釋(每題5分,共60分)1、腰骶幹2、睫狀神經節3、脊髓節段4、韁核5、邊緣系統
  • 首都醫科大學2001年神經解剖學(碩士)
    首都醫科大學2001年神經解剖學(碩士)一、名詞解釋1、Bayliss效應2、Wernick腦病3、Wernick失語4、Tolosa-Hunt症候群5、Collet-Sicard症候群
  • 人體解剖學圖集簡介
    人體解剖學圖集 學習辦公 大小: 341.08MB 版本: 3.9.8
  • 手繪解剖圖走紅三十分鐘手的神經分布圖躍然紙上
    醫學生手繪解剖圖走紅引關注!不到三十分鐘的時間,一幅手的神經分布圖便畫好了。「我們學校學醫的都能畫這些圖。」「我們從2004年就開始讓學生手繪人體解剖圖了。」該校基礎醫學部人體解剖學教研室的王主任向記者介紹,他們現在每次給學生布置的作業基本上都有繪解剖圖。「在上課過程中,我們除了結合標本和模型以外,就是讓學生手繪人體解剖圖。」
  • 「坐骨神經」骨科考試一看就會系列:坐骨神經的解剖
    知識點1:坐骨神經為全身最粗大的神經,左右各一,起始處寬約2cm。知識點2:發自骶叢,含腰4、腰5、骶1、骶2、骶3前支的纖維。知識點3:經梨狀肌下孔出盆腔(出盆點),被臀大肌覆蓋,記住臀中肌不覆蓋。知識點5:在膕窩上角分為脛神經和腓總神經,不是膕窩中間。知識點6:經坐骨結節與小轉子之間下行。知識點7:支配大腿後側肌群。大腿後側肌群統稱為膕繩肌,包括半腱肌、半膜肌、股二頭肌。膕繩肌負責伸髖屈膝,所以坐骨神經受損後有一個症狀是伸髖屈膝能力減弱。
  • 復旦大學醫學院2005年人體解剖學(碩士)
    復旦大學醫學院2005年人體解剖學(碩士)一、名詞解釋14X5=701、骨膜2、上頜骨3、演鼓管4、肝胰壺腹5、corticonuclear tract 6、睪丸下降7、室間隔
  • 大學想學解剖專業,有什麼推薦的專業?
    如果你考進了醫科大學,學醫的話無論什麼專業,都要學習人體解剖學。人體解剖學的課程是研究正常人的人體結構,它分為系統解剖學,局部解剖學和斷層解剖學等。其中斷層解剖學是影像專業主要研究的,因為他們要做CT。只是除了臨床和婦幼專業要親自解剖之外,其他的專業可能是解剖的機會不是很多。
  • 【經典十課-回放】劉樹偉|人體解剖學——科學與藝術的合璧
    【經典十課-回放】劉樹偉|人體解剖學——科學與藝術的合璧 2020-11-29 21: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神經解剖學習筆記:大腦解剖知識
    (二)大腦皮質下神經核團解剖(基底節+間腦+紅核、黑質等)(三)白質解剖:主要介紹聯絡、連合、投射纖維。(四)腦室解剖:腦室與周圍結構的關係二、大腦皮質的種系發生介紹及功能分區方法:(一)大腦皮層顯微解剖介紹:細胞種類、皮質分層、種系分類以及每種類型皮質與具體解剖結構的對應關係。
  • 面神經解剖
    來源:紫葫蘆與解剖面神經這兩種纖維組成運動根和感覺根,運動根構成了面神經本幹,感覺根稱為中間神經,在兩神經根內都包含控制淚腺和唾液腺分泌的副交感神經纖維。兩神經根從橋延溝出腦,出腦後與前庭窩神經伴行,並包在共同的硬膜鞘內,經內耳門入面神經管,穿過顳骨巖部內的內耳道,經莖乳孔出顱。
  • 第一個全息大腦「圖譜」的建立,或極大促進神經解剖和腦外科!
    全息可視化平臺的發展為解剖學數據的整合提供了一種新的媒介,同時也為神經解剖學家和腦成像科學家之間的協作互動提供了一個新的工作環境。因此,研究人員開發了第一個用於構建軸突通路的全息界面,將人類組織和結構MRI數據填充其中,並召集了世界上的神經解剖學專家,交互地定義皮層、基底神經節和小腦系統的軸突軌跡。
  • 溫醫大版手繪解剖圖走紅 每個學醫的都是隱形畫家
    解剖也可以很美,很溫馨。記者發現,溫醫大學生的這些手繪作品中,除了「高大上」範兒,也不乏文藝小清新風:支氣管如同樹根,下面綠色的葉子代表呼吸到的新鮮空氣,「讓支氣管的每一分支都浸潤綠葉的芳香」;寫實的心臟邊上盛開一朵嬌豔的玫瑰,「心花怒放大概就是這樣的場景吧」……不少網友感嘆:「原來每個學醫的都是隱藏的畫家!」「看著這些手繪,居然一點都不可怕,還有點兒萌萌噠的感覺。」
  • 沒有人體解剖學的醫學,可信嗎?
    解剖學跟醫學有關係嗎?我覺得一點關係都沒有。人體解剖學是不存在的,只有屍體解剖學。醫學的對象是人,解剖學的對象是屍體。人和屍體根本不是一回事。這不是我在扣字眼。西方科學恰好就是中醫的路子。比如牛頓物理,牛頓解剖過地球嗎?牛頓解剖過月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