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系統學習思路及方法
人體各系統的功能不同,它們的活動由神經系統來協調、控制。神經系統的「手」伸得特別長,神經細胞的突起可長達1m多。眾多的神經細胞有所分工,負責發布命令的傳出神經元有數十萬,收集情報的傳入神經元是傳出神經元的2~3倍,而進行分析綜合的中間神經元數目則是運動神經元的上千倍。
這些神經元的胞體集中成腦和脊髓,稱中樞部,向外的突起則構成周圍部。中樞神經系統的特點是等級森嚴,這是生物進化發展的結果。其他系統的進化是新的取代老的,例如肺建立起來之後腮就消失了,但神經系統卻新老並存。老的仍舊執行原來的基本功能,在新的控制、協調下進行活動,新的則執行新環境所要求的新功能。
神經系統總論的內容很重要,對各論內容有普遍的指導作用,要掌握神經系統的區分、組成和常用術語。
人類的神經系統由腦、脊髓以及連於腦和脊髓的周圍神經組成。在人體,神經系統是結構和功能最複雜的系統,由相互聯繫的神經細胞組成。應當牢記神經系統是體內的主導系統。這句話非常重要,因為①神經系統控制和調節其他系統的活動,使人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②維持機體內、外環境間的平衡;③神經系統可感受和調整內、外環境的變化,能及時作出適當反應,維持正常生命活動。應當很好理解和掌握神經系統活動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物質基礎是反射弧,其他感受器、傳入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和效應器5個部分構成。
人類神經系統的形態和功能是經過漫長的進化過程而獲得的,單細胞生物開始藉助體液來接受刺激和發生反應,腔腸動脈出現網狀神經系統以完成應激功能。以後經鏈狀神經系統發展到脊椎動物的管狀神經系統,構成中樞神經系統,同時也保留網狀和鏈狀神經系統構成周圍神經系統。神經系統的發生來源和形態結構模式,動物與人都是相似的,但是應牢記由於人類生產勞動、語言交流和社會生活的發生和發展,大腦皮質發生了質的變化,與動物完全不同,不僅有與高等動物相似的感覺和運動中樞,而且出現了非常重要的語言分析中樞。因此,人類大腦皮質是思維、意識活動的物質基礎,遠遠超過了一般動物的範疇,就是說人類不僅能被動適應環境變化,而且能主動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中樞神經系統包括腦和脊髓及其附屬結構被膜、血管等。腦和脊髓結構相當複雜,新技術方法的使用,使我們對腦和脊髓有了更多的認識,也積累了更豐富的知識。學習每個腦部或腦區時應重點明確其外形位置、內部構造、核團功能和纖維聯繫4個方面,內部結構一般也分四個方面來掌握,即室腔、灰質、白質和網狀結構。
周圍神經系統包括腦神經、脊神經和自主神經,它們分別與腦和脊髓相連。學好周圍神經,必須掌握每一條神經的成分、起始、行徑標誌、分支分布和損傷症狀,同時應注意與脈管知識的聯繫,因為大多數神經與血管是伴行的。學習自主神經多採用比較的方法,即自主神經與軀體神經比較,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比較,這樣可找出異同點。
另外,神經系統各器官的形態結構學完之後,應該通過功能這條主線把它們串連起來。這就要求掌握幾條重要的傳導通路,把整個神經系統知識、臨床知識,甚至整個解剖學知識聯繫起來。這樣做一方面是便於記憶,另一方面也便於掌握正常生理功能,並為理解病理變化及症狀打下基礎。傳導通路的學習貴在「通」,即不要為了考試而死背,而要達到聯得通、想得通,要建立一個立體形象,就像閉起眼睛想一座立交橋那樣,向哪邊交叉,在腦的什麼部位轉折、中繼等,這要靠建立起立體構架才記得住,也才能應用。因為在交叉前的損害和交叉後的損害,其症狀表現的左右側正好相反。
臨床工作中,肌肉注射和血管注射若操作不當會誤傷神經,某些治療措施和護理體位可致神經幹受壓。給病人按摩,分析症狀,估計愈後等需要具備神經幹位置和分布的知識。在檢查病人時,角膜反射、瞳孔對光反射、髕反射等都是重要知識。
總之,神經系統的學習重在弄清概念,不只是有關結構的概念,更要理解其功能概念。如果熟悉一些神經系統的生理功能知識,對理解某些神經系統疾病的症狀有意義。因此,聯繫神經生理知識、聯繫神經系統種系發生發展的知識來學習神經系統解剖是必不可少的。這就特別需要教師的講解和直觀教具的協助,僅靠自學則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