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宸瑾
大家都知道,中國有一位傑出的女科學家——屠呦呦。她發現了青蒿素——一種治療瘧疾的有效藥物。
現在已經很少聽說誰得了瘧疾病,但實際上,瘧疾是一種非常可怕的病。曾經在102個國家泛濫,傳播速度快,死亡率極高,被稱為人類的最大殺手。
屠呦呦的發現,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也因為她這項傑出貢獻,2015年10月,85歲的屠呦呦,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所有中國人的驕傲。
然而,我國還有另一位傑出的女性,比屠嗷嗷歲數還大將近10歲。
屠呦呦解決的是可怕的瘧疾病;而這位女性,解決的卻是令人聞風喪膽的麻風病!
她就是中國麻風病治療第一人——李恆英。
麻風病到底有多恐怖呢?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人們都「談麻色變」。
得了麻風病的人,外形醜陋恐怖,皮膚潰爛變形,如同魔鬼。
而這種最古老的疾病,還特別容易傳染。通常幾天內,就能把一個村子的人全部感染上。一旦染上,就很難醫治。
所以人們管這種可怕的疾病,又叫「黑死病」。
在東方和西方,麻風病患者一度被視同「魔鬼附身」。把麻風病患者趕到一個封閉的地方,任其自生自滅,已經算很溫和的做法了。
而李恆英卻跟這種可怕的疾病較上了勁,還一鬥就是40多年。
01、
仁心來源於家庭。
李恆英,1921年出生在山西襄垣。
24歲從同濟大學醫學院畢業後,到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攻讀細菌學和公共衛生學碩士。
剛一畢業,品學兼優的她,被推薦到日內瓦剛成立的世界衛生組織工作,成為世界衛生組織首批官員和性病專家。
由於李恆英工作出色,在她七年任期結束後,世衛組織一度希望她能接受續聘。
然而對於未來,李恆英早有了自己的打算。
她瞞著已經移民美國的父母和4個弟妹,輾轉倫敦,一個人偷偷回到祖國。那一年,正好是1958年。
很多人對於李恆英的決定非常不理解,問她為什麼拋下親人,捨去那麼優越的職位和薪水,不遠萬裡跑回「窮兮兮」的祖國?
李恆英平靜地回答:「我是中國人,我得回家。」
其實,李恆英有這樣的想法,與她的家庭分不開。
李恆英的祖父李慶芳曾經捐資興學、救助孤兒,更讓妻子「視孤兒如己出」,給幼年的李恆英留下極深的印象。
她的求學時代,恰逢抗戰時期。顛沛流離的生活,更讓她切身感受到喪國之痛,並且遵從祖父和父母的希望,走上從醫報國之路。
「我要把我最好的年華,奉獻給祖國。」
這是一個有著赤字之心的人,最真誠的話語。
回國以後,李恆英在雲南看見了麻風病人。當時,麻風病還被當成不治之症。
這些病人的慘狀和絕望,引起了她深深的同情心。作為一名醫生,她更不可能視而不見。
她決心啃掉制服麻風病 這個「惡魔」,當年就調入北京友誼醫院熱帶醫研究所。
就在1978年,57歲的李恆英,在應該退休的年齡,卻開啟了人生最艱難的一次徵程。
這需要怎樣的勇氣和決心呢!
在我們當今的和平年代,很多人以為,愛國不過是一句口號。
而李恆英卻用她的實際行動來證明——
愛國絕不僅僅是一句語言。它是勇氣、是責任,更是行動。
02、
自信源自於專業。
當李桓英真正接觸到麻風病時,她才感受到這個任務,有多艱難。
首先碰到的困難,就是當時人們的認識。
西南地區是我國麻風病的高發地區,李恆英目光首先投向了那裡。1979年,她隻身來到雲南勐臘縣南醒「麻風寨」。
別說一般人,就連村幹部,都不敢輕易進村。
而那些病人自己,根本不相信有人能只好這種病。他們躲著李恆英,像怕傳染給別人一樣,不願意接觸她。
另外,治療藥有些副作用,吃下去比較難受,有的病人乾脆把藥偷偷扔掉。他們認為反正也治不好,何必要再受一次罪。
病人不願意吃藥,不願意接觸醫生,這病可怎麼治呢?!
李桓英一狠心,乾脆脫下隔離衣,隻身走進「麻風寨」。
她不僅勇敢地走進去了,還拉住病人就握手,擁抱他們,甚至用手觸摸他們受傷的皮膚。
所有的人都被她的舉動嚇壞了,可她卻笑著說,「醫生都不怕,你們還怕什麼。」
走到病人家裡,人家在吃飯,就請她一起來。她應答一聲,真的坐下來,端起人家的飯碗就吃。
「我就是要告訴大家,『李教授敢跟麻風病患者擁抱,敢吃病人家的飯』。我要讓病人對我有信心。」
在當時人們的認識中,麻風病人是碰不得的,會傳染、會死人。可李桓英到底是怎麼了?
她為什麼一點都不害怕?
李桓英的行為並不是頭腦一熱的義氣之舉,更不是為了博眼球的譁眾取寵。她的自信和勇氣,來自於高超的醫術和堅實的學術基礎。
原來,在李桓英擔任世衛組織官員的7年間,她曾被派往亞洲、美洲等許多地方,防治性病等傳染性疾病。
「我們做醫生沒有恐懼的,我走遍世界,恐懼對我不是個事。」
她相信,麻風病絕對不是不治之症。而治好這種病,豎立信心無疑是第一步。
當所有的村民和病患,看到李桓英真的毫髮無損,才真的敢信她。病人終於肯按照她的囑咐,認真吃起了藥,接受治療。
我們很多人,都會遇到像李桓英一樣的難題。
那些看似不可能翻過的山、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解決之道,往往就在我們的一念之間。
要完成一件看似不可能的事,也往往需要像李桓英這樣,破釜沉舟、一往無前。
雖然李桓英在治療病人時,做了防護措施,但總有一些意外,是她防不勝防的。
李桓英到偏遠地區治病,那裡的道路多半比較險惡。她曾遇到四次車禍,身上也傷痕累累。
有一次在山路上翻車,汽車滾下山來,她從汽車裡飛了出去,肋骨裂了七根,留下了無法復原的骨傷。
事後她卻打趣說:「還好臉沒爛。」
還有一次遇到翻船,一側鎖骨、三根肋骨骨折,她還笑著說:「我胖得像個皮球,沉不了」。
從李桓英的身上,我看到了:笑對生命無常,才是最高級的幽默。
每次驚險過去,休養好了身體,她又奔赴病災區。經過兩年的努力,勐臘縣的麻風病患者全部由版納衛生局頒發了「治癒證」。
李桓英用不爭的事實向世人證明,麻風病人並不可怕,他們不是「惡魔附體」。
只要治好了病,他們同樣有「做人」的權利。
03、
到2007年,中國正式向世界宣布:經過五十多年的努力,中國終於終結了麻風病時代!
而這其中,李恆英可謂功不可沒!
李桓英不僅挽救了幾十萬中國麻風病人的生命,1994年,世界衛生組織開始向全世界推廣,李桓英已成功在中國推行的「短程聯合化療療法」。
世界衛生組織官員諾丁博士這樣評價她:「全世界麻風病防治現場工作,你是做得最好的。」
2019年,已經98歲高齡的李桓英,已經不能像過去一樣跑來跑去了,但她仍然堅持每天到北京熱帶醫學研究所上班,成為歲數最大的一名「上班族」。
「實現一個沒有麻風病的世界」是李桓英的理想。為此,她給自己定下了目標——努力工作到100歲。
很多人認為到了60歲,就覺得該休息,頤養天年了。
但仍有很多人像李桓英一樣,繼續著自己熱愛的事業。他們把這當成一種樂趣,是精神所寄託。
即便將近百歲高齡,李桓英仍然不願意這兩年白活著。
她覺得與其坐在家裡看小說、看電視,這樣浪費生命,不如趁有生之年,再做點更有意義的事。
其實,多少歲叫「老」,什麼時候該退休,什麼樣的生活算有意義?本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定義。
只是,如果你不願意服老,不用年齡的數字去界定老的標準,你就永遠不會老。
而能陪我們終老的,除了身邊的親人,還可以有我們終身喜歡做的那些事,和一生捨不得放棄的責任。